查看原文
其他

甘于恩:粤语童谣的语言学研究(下)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粤学堂 Author 甘于恩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二、粤语童谣的语言学价值

除了修辞特色之外,语言学家其实更关注传统粤语童谣所蕴含的民俗价值和语言学价值。粤语童谣在语言学上的价值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浓郁的粤语色彩

各地童谣经过长年的流传与语言锤炼,大多能在语言上反映方言的特色,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活教材。传统粤语童谣在这点上表现得非常充分,例如《洗白白》、《天光光》:

  洗白白,洗白白,倒开盆水啰,快洗白白,

  乖猪咪乱郁咋,听话唔好曳啰,

  倒开盆水啰,快洗白白,

  干净嘅细蚊仔呢,人人都中意

  倒开盆水啰,快洗白白

  污糟邋遢有问题,污糟邋遢有问题,

  污糟嘅细蚊仔呢,冇人欢喜你,

  洗下对脚,洗下个头,洗下块面,洗下对手,

  肥嘟嘟嘅细蚊仔真系得人锡架啦,

  肥嘟嘟又白雪雪仲系度玩番碱泡,

  洗白白,洗白白,倒开盆水啰,快洗白白,

  乖猪咪乱郁咋,听话唔好曳啰,

  倒开盆水啰,快洗白白,

  洗下双脚,听日嫲嫲买对新鞋俾你着,

  洗下个头,听日做个建筑师立即起高楼,

  洗白白,洗白白,倒开盆水啰,快洗白白。

《洗白白》立意健康,非常口语化,善用各类语气词(啰、咋、呢、架啦),涉及粤语的始续体(倒开盆水)、进行体(系度玩番碱泡)、短暂体(洗下对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反复、叠音),旋律上口,易于传唱。


(二)保留早期社会生活的语词

词汇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演变的,一些儿童游戏现今已经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可是从传统童谣中,依然可发现诸多反映早期社会生活(尤其是儿童游戏生活)和民俗的语词,如“打手影”、“过天梯”、“大马拉”(风筝的一种类型)、“卖懒”、“粘塘尾”、“劈友”、“弹喥”等,无不构成旧时儿童淳朴生动活泼的景致,令人追忆。而反映民俗和独特历史的词语,亦时而可见,如“梳髻”及童养媳的习俗在以下这首童谣中得以体现:

月光光,照纱窗,照得契爷娶契娘,契娘头发未曾长,迟得两年梳大髻,哋哋打打草(娶)番归。

    “金山客”、“南洋伯”、“星洲”(新加坡)这类词语则反映了近代粤人漂洋过海、艰辛谋生的心酸生活(金山客,有一千有八百;南洋伯,银袋包……)。

此外,一些反映传统农业社会印迹的语词,已经逐渐消失,特别是动物、植物和亲属称谓、社会称谓以及建筑的称谓,随着社会的巨变,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如不记录、整理、解释,将是语言学尤其是词汇学的巨大损失。像以下这类用语,在当代广州话中多已不用或少用,如“地塘”(晒谷场)、“下间”(厨房)、“花厅”(客厅)、“栈头”(碗橱)、“塘尾”(蜻蜓)、“蛤乸”(青蛙)、“崩沙”(田间的蝴蝶)、“蒲达”(苦瓜)、“大禾”(稻子的一个品种)、“安人”(家婆)、“姑娘”(丈夫之姐妹)、“老举”(妓女)、“乞米佬”(乞丐)、“苏虾(仔)”(婴儿),但在童谣中不时还可觅见踪迹,如《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蒲达,蒲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棱角……

《天井仔》曰:

天井仔,种芥菜;雾水淋淋花就开,崩沙蝴蝶两头来……

另一首《月光光》:

 月光光,照我床,阿婶一觉瞓到大天光,酥虾濑尿濑满床。

三、彰显儿童语言特色

粤语童谣带有诸多儿童语言的共性,如善用重叠(虫虫、牛牛、月光光),多用拟声词(咕噜咕噜、嘀嘀哒哒、乞冬撑),修辞以形象为主,想象奇特丰富,如《唱支歌仔甚新鲜》:

    唱支歌仔甚新鲜, 灶虾曱甴契同年, 又同蜘蛛借线路, 又同蠄蟧借盒添, 叫个舂公公担盒过, 螗屘问佢担去边, 乌蝇拍手哈哈笑, 大家唔见几十年。

其中“灶虾”指“蟋蟀”,“舂米公公”即“舂米虫”,“螗屘”指“蜻蜓”,这些都是以前农村常见的动物,现在名称已逐渐趋同普通话,这则童谣使用了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童趣盎然。再如《唱歌仔》:

        唱歌仔,好歌音,唱出渔歌笑吟吟。

        白鱼仔,要去嫁,频婆鱼仔同佢做媒人。

        鲫鱼来到门口问,问佢:“因何想嫁鲲?

        你想嫁真容易,快请大眼鱼共你择日辰,

        择得明朝好日你去做新人。”

        鳊鱼咿喔担枱椅,蛤蟆跳来喜欣欣,

        长嘴金鱼唔会喊,鳟鱼喊到眼边红。

        鲩鱼听见来饮酒,泥鳅扁嘴吹横笛,生鱼打鼓向前行,鲸鱼蠢钝不知闻!嘀嘀哒哒嘀嘀哒。

同时,粤语童谣也充分体现了粤语的特色,比方反映粤方言的用韵情况、粤语动词和形容词重叠的特点(蒸蒸煮煮、洗白白、肥嘟嘟、白雪雪)。因此,传统粤语童谣是粤方言儿童文学的一个宝库,具有很高的认知及鉴赏价值,从中可以了解方言儿童用语的情况(如“仔”尾的使用超过常规语言——猪肉仔)。值得好好挖掘与研究。


(四)反映各地的方言差异

现在不少人有种误解,以为粤语童谣就是广州话童谣,这是不准确的。其实各地都有内容及形式各异的童谣,只是编纂者注意得不够,如下面一首童谣《摇船摇上省》应产生于珠三角的农村地区:

    摇船摇上省,赶水卖萝卜,萝卜平,摇入城,萝卜贵,摇番归。

既然童谣产生于广东各地的粤语区,那么就必然会在语言上反映出来,请看这一首:

    亚飞飞,拈蟛蝞,拈到大沟墟,买斤猪肉仔,喫得嘴肥肥。

“蟛蝞”(蜻蜓)的说法见于阳江一带,这首童谣应是流传于这一带,从所使用的动词“喫”(粤西通用)即可见一斑。即使是产生于珠三角的童谣,到了两阳一带,也会因应其方言特点而变形,如《鸡公仔》:


鸡公仔尾婆娑,

三岁孩儿(学)唱歌,

无系爹娘教熟我,

肚里精灵无奈何。

“不是”广府粤语谓“唔系”,但阳江话为“无系”,广府粤语的“冇”,阳江话亦为“无”。此外阳江不说“精乖”而说“精灵”。广府版童谣是:

鸡公仔尾婆娑,三岁孩儿学唱歌,唔使爹娘来教我,自己精乖冇奈何。

这类反映次方言词汇特点的童谣还有不少,再如:

禾雀仔,嫩孳孳,你妈衔虫喂大你,飞上墙头讲“能持”,唔好学做不孝儿。

“能持”为开平方言,“能干、本事”之意。

以下这首阳江童谣《月亮光光照竹坡》则显示阳江话人称代词的特色:

月亮光光照竹坡,

鸡乸耙田蛤唱歌,

老鼠行街钉木屐,

猫儿担登等姑婆,

边个姑婆系偔个,

一头猪肉一头鹅。

阳江话人称代词单数是“我”、 “你”、“ 佢”,复数则是分别是【Nuok21、niEk21、khiEk21】,领属格则用复数,上面这首童谣便反映了这一情形。


(五)有助于粤语词源考释

多数的粤语童谣口语性强,代代传诵,保留不少早期古老的词形,可以为粤语词源的考释提供佐证,了解词语演变的轨迹。甘于恩(2003)曾考释粤语的“听日(明天)”来自“天朝日”,列举了珠三角方言的大量例证,其实“天朝”的说法在某个《月光光》的版本(渔业版)亦可发现:

天朝阿妈要捕鱼虾罗,阿爷睇牛要上山坡。

只不过现在多数版本将“天朝”改为“听朝”,反映了后来广州话的音变事实。

    (六)为研究粤语句法特点提供珍贵语料

某些粤语句法,现已少见,但童谣中依然见得到,反映出早期粤语句式的特点,据此可以研究粤语语法的发展,如《白榄仔》有:

白榄仔,暗暗香,

大哥买归阿嫂尝,

阿嫂唔尝,畀过细姑娘。

这是早期粤语给字句的特点,即在“畀(给)”字后添加助词“过”,引入给予对象,现今广州话已不这么用了,这种句式只存留在次方言与童谣中了。而粤语童谣“仔”尾的大量运用,亦成为它与其他地区童谣区别的重要特征。

 在地方童谣中,各地方言的特殊句式也值得注意,如四邑话的“减”字句:

禾雀飞来担减nai55,禾蝇担番来。(开平童谣《婆梳梳》)

“减”相当于普通话的“掉”,用于谓语动词后,但四邑话“减”较“掉”更为虚化,可以置于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趋向。还有特殊的体貌标志,我们也可以在童谣文本中找到踪影,如《阳江山歌选》有这样的句子:

落水仔,妹洗身,漏逋花鞋共手巾。

“逋”是“逃”的意思,与标准语“了”一样皆具有“消失”义,是阳春、阳西一带方言的完成体标志,音[pou33],音义俱合,保留了相当早期的古汉语语义,但在粤语中作为完成体标志则非常少见。

    著名语言学家詹伯慧先生曾经指出:“粤语既然在社会语言应用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就有必要大力加强粤语应用方面的研究。有必要认认真真地贯彻语言研究为语言应用服务的精神,时刻关心粤语各方面应用的情况,关注那些粤语应用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多做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我们语言专业人士精心研究粤语的丰硕成果来切切实实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在运用粤语中遇到的问题。”(詹伯慧2008)这个谆谆教诲同样适合于粤语童谣的研究,我们不独要对粤语童谣做深入的语言学研究,还要对它做民俗学、文艺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为传统粤语童谣的挖掘与保护,开展更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哲深1998:台山民间歌曲集。珠海:珠海出版社

[2] 陈子典2005:广东当代儿童文学概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冯峥、吴邦忠(编注)2006:阳江山歌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4] 甘于恩2003:广州话“听日”的语源。中国语文,3期

[5] 甘于恩2005:广东四邑方言的“减”字句。中国语文,2期

[6] 甘于恩2008:粤语多源论。学术研究,8期

[7] 甘于恩、邵慧君2009:论粤语童谣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岭南文献与岭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9年11月19-22日,华南师范大学)。

[8] 甘于恩2010:论粤语童谣的语言学研究。粤语研究,第8期。

[9]邝永辉 1998:试析粤语“过”——兼谈某些与“过”相关的句式。《广州话研究与教学》3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0]刘蕾2008:粤语童谣的修辞语用特色。东莞理工学院学报,6期

[11] 谭达先1981:广东童谣、歇后语 客家情歌。香港:广角镜出版社

[12] 陶原珂2008:论广州话童谣的文化价值。岭南学术论坛,2期

[13] 詹伯慧(主编)、甘于恩等参编  1990: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语料部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4]詹伯慧2008:粤语研究与粤语应用。粤语研究,3期

 

(原载《粤语研究》第8期,澳门2010年12月;收入《汉语南方方言探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文字 | 甘于恩

审读 | 黄丽霞

编辑 | 时亘

责编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链接

甘于恩畅谈语言资源保护与语言资源激活

方言与美食(音频)| 邵慧君:妈妈的荠菜猪肉大馄饨(上海话)

讲座 | 董忠司:语种与避忌——粤语的鼻化

学术探论 | 詹伯慧:关于闽方言研究的几点思考

博士论文撮要 | 伍巍:论徽州方音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有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月打赏,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