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休后的补班,为什么会让你那么不爽?

2016-09-18 伯凡时间 伯凡时间


今天还在上班的你,虽然明明是补调休的班,是不是还是感觉活生生被夺走了一个休息日?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音频

语音丨伯凡时间



今天本来是个星期天,但却因为中秋节假期的调休,我们又坐回了办公室。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调休之后补上班的那一天,总感觉自己吃了亏,心情格外不爽,坐在办公室心不在焉,工作效率也是一反常态的低,尽管中秋节因为调休而得到了三天小长假,但原本的周日也正因此而泡汤,这一天的“损失”足以让不少人在办公室生一整天的闷气。


事实上,周日的假期和周五的工作日做了个对调,你不仅没损失什么,还因此攒得了三天小长假。那么为什么在调休之后补上班的那一天,我们的工作总因为仍然停留在休息日不在状态?调休而攒得小长假的快乐,为什么还弥补不了周日要上班的痛苦?


在得到答案之前,我们先来回答一个更简单的问题:投一枚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100美元,输了就要失去100美元。你是否愿意赌一把?从概率上来说,硬币扔出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大量类似的实验结果证明,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这是为什么呢?




行为经济学的奠基者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韦斯基在经过实验研究后,提出了“损失厌恶”理论。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的收益和损失时,通常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这意味着,人们对“失”比“得”更加敏感。

 

在上述赌博游戏中,尽管输赢的概率相同,但多数人都会拒绝赌一把,也正是人们的“损失厌恶”倾向在发挥作用,一想到可能会输掉100美元,那种不愉快的程度超过了赢得100美元带来的快乐。

 

所以回到今天我们调休之后补上班的情景中。中秋节调休攒得三天小长假固然是一件开心事,但欢乐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假期过后,原本是休息日的星期天变成了工作日,这种“损失感”让人们只记得他们被活生生夺走了一个休息日。

 

损失厌恶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状态,甚至会对人们的治疗决策产生影响。心理学实验曾对医疗方案的说辞做了细微改变,结果却对人们的治疗决策产生明显影响。如果患者被告知,做手术有10%的死亡率,愿意接受手术的人寥寥无几,但如果被告知做手术有90%的成功率,愿意在手术单上签字的患者数量就会大幅增加。

 

对于同样的事情,仅仅因为措辞上的变化,人们的反应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这都是因为人遇到损失时会引发强烈情绪,这种“损失厌恶”的倾向,会促使人做出非理性选择。但深谙这一道理的人,就可以在谈判桌上为自己抢占先机。当你想说服别人时,用不着强调可能的收益是什么,而应该强调可能造成的损失有哪些。

 

比如,几个朋友一起做生意,你想出一个新策略。但你也知道,要合伙人接受你的方案可能有点困难。这种情况下,你没必要过多强调“采取这个方案,就可以抢占一个千亿级市场”,而应该强调“不采取这个方案,我们就会错过一个一千亿的机会”。

 

给别人强调损失,比强调收益的的效果显然会更好,甚至为了让合作伙伴接受你的意见,还可以采取制造“损失感”的策略。比如你可以这样说,“让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方案先试半个月,看看情况,不行我们再改回来”。这种“试行策略”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你的方案确实还可以,一般人就不愿再做新的改变,因为新的改变意味着分离和损失。

 

这就是由损失厌恶引发的禀赋效应,也就是说,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或观念,那么他对该物品或观念的评价要比此前给出的评价更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会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给出过高的评价,其实是因为害怕放弃自己的东西而产生的痛苦。

 

人对损失的害怕和敏感,早已被商业利用。很多人都买过一些额外的保险,虽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但人们还是想要规避这个风险,这种倾向是保险公司经营下去的心理学基础之一。

 



比如在我们租车的时候,尽管租车费用中已经包括了保险费,但一旦工作人员告诉你“车子玻璃破碎不在保险范围内,最好购买另外一份保险”,你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在租车订单中多勾上一个保险项目。

 

汽车行也会借车给那些有购车能力的人,让他们试驾,这样做是希望你一旦体验了汽车的舒适与便捷过了来自邻居羡慕、朋友赞誉的滋味后,就不愿意舍弃这款汽车,而选择买下它。

 

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商场里有很多标注着“不满意三个月可以退货”的商品,但即使买回家后对商品不满意,也很少真的会去办理退货。人们对于已经得到了的东西从来就难以撒手,办理退货就意味着要耗费意志力去抵御损失带来的不悦。

 

那么,要增加多少收益才能够弥补得而复失的损失感呢?卡尼曼在发现“损失”和“收益”对人造成的心理冲击有所不同后,又设计了一个掷硬币的赌博实验:掷一枚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卡尼曼在实验中发现,如果输了就要失去100美元,那么赢了至少要承诺200美元的收益后,才能够吸引大多数人参与。

 

卡尼曼由此得出结论:等额的损失造成的痛苦,和等额的收益带来的喜悦相比,损失对人的心理刺激甚至多一倍。这意味着要创造两倍的收益,才能让人心平气和地接受某种损失。那么按照这个理论,是不是要多放上两天假,我们才能接受补上一天班而感到不吃亏呢?不管怎么说,老板们肯定不会接受这个理论,所以还是“最好不调休,便可不相欠”吧。

 



         ·END·        



 随时提问,随时评论 
我们终于获得了微信原创保护,从此可以开通评论区,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踊跃留言。
  在伯凡时间,听真知灼见 
微信号:bofanstime(长按二维码可直接关注)

往期精选文章:

只要有一个轮值CEO,七个亚自我也不嫌多

月圆之夜,来认识一下我们的七个亚自我吧

来自伯凡时间的问候

专利保护创新?这个意大利人和美联储都不这么想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

你的聪明,也许正是使你停滞不前的元凶

你是不是在用勤奋来掩盖另外一种懒惰?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么想你已经输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