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甘肃省千年历史地图变迁

行政区 2022-04-01

甘肃敦煌月牙泉


甘肃省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


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占据了今甘肃东部地区,并设县进行管理。秦周庄王九年(前688年)置邽县(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陇西郡,9年后,再建立北地郡。


秦国西部(春秋战国)


秦朝建立之后,天下分三十六郡,在今甘肃省中部及东部地区属陇西郡与北地郡二郡。


西汉建立初,甘肃省内建制未有大的变动。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军队,汉朝在此先后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凉州刺史部(西汉)


纵观西汉,分天下为十三州刺史部(汉武帝时期),在今甘肃地区及邻近地区设置凉州刺史部,辖郡十:陇西、金城、天水、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安定、北城、武都郡。


东汉时凉州刺史部(甘肃地区)大体延续西汉的建制,未做大的改动,仅增设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两个少数民族管理区,但仍隶属凉州。


凉州刺史部(东汉)


三国时期凉州属曹魏政权辖地,并沿袭东汉时期建制,大致保持原有行政区划建制。除凉州(治姑臧,即今武威市)外,甘肃南部及东部地区属分别归属益州(蜀国)以及雍州(魏国):


甘肃南部:阴平郡(治阴平,今甘肃文县)、武都郡(治今甘肃成县),属益州。

甘肃东部:陇西郡、南安郡(今陇西、武山一带)、天水郡、广魏郡(今秦安、通清等县)、安定郡(今平凉、庆阳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等地)、新平郡鹑觚县(今灵台县东北),属雍州。


雍州(三国魏)


凉州刺史部(三国魏)


西晋时期,甘肃省境设凉州、秦州,兼属雍州,统12个郡、7个县。

凉州,治姑减(今武威市),辖6个郡、41个县,即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酒泉郡、西郡(今山丹一带)。

秦州,治冀县(故治在今甘谷县东南,后迁至上,即今天水),统6个郡、24个县,即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略阳郡(原广魏郡,晋武帝时更名)、武都郡、阴平郡(今文县和四川省平武县)。

属雍州的为安定郡,治临泾(今镇原县),统7个县。


雍州、秦州(西晋)


进入东晋,社会动乱,北方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凉、前秦、后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西凉,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


前凉(314—376年),治姑减(今甘肃武威市),辖区东至秦陇,北及居延,南逾河湟,西至葱岭。

西秦,都苑川(今榆中县东北),辖区约当今甘肃西南部。


前赵、前凉等国(327年)


后凉(386—403年),都姑减,初有前凉旧地,后除姑减外,仅有仓松(今古浪西)、番禾(今永昌西)2郡。


南凉(397—414年),都廉川堡(今青海省乐都县),辖地东至金城,西到青海,北据广武(今永登东南),南有河湟。


西秦、后凉等国(395年)


北凉(397—439年),初都张掖,后迁姑减,据有武威、张掖、敦煌、酒泉、金城、西海、西平、乐都等郡地。


西凉(400—420年),都敦煌,后迁酒泉,辖区约有今肃州区、玉门、瓜州、敦煌(市、区)。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这一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分裂,州县林立,政权更替频繁,行政建置十分混乱。


北魏,甘肃境设置8个州、35个郡、91个县。其行政建制如图:


甘东及陕西行政建制(北魏)


甘肃地区行政建制(北魏)


北周时期,甘肃境设22州、56郡、104县。此二十二州为:泾州、原州、宁州、灵州、秦州、交州(非岭南交州)、渭州、武州、康州、文州、成州、宕州、芳州、叠州、岷州、旭州、洮州、弘州、河州、凉州、甘州、瓜州。


隋朝时期,在统一海内后重新实行郡县二级制,于甘肃省内设16郡,76县。


河西诸郡(隋)


关陇诸郡(隋)


唐代改郡为道,今甘肃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三道,共辖22州。会、陇、泾、宁、庆州(属关内道)、秦、河、渭、兰、临、阶、洮、岷、叠、宕、凉、沙、瓜、甘、肃、西州(属陇右道)、文州(属剑南道)。


关内道、京畿道(唐)


陇右道(唐)


广德二年(764年),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被吐蕃占据。大中三年(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大中五年,汉人张议潮占据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据甘肃。


沙州、瓜州地区(唐)


五代十国时期,甘肃的不同地区被多个不同政权相继占领,行政建制较为复杂。


北宋年间,西夏(1038—1227年)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秦凤路(北宋)


西夏控制了甘肃省的西部和北部地区,甘肃省南部及东部地区则属于北宋秦凤路的管辖之下。

西夏大致在今甘肃西北地区设置甘州、肃州、凉州、沙州、瓜州等州;北宋则在甘肃东部南部地区置成、秦、泾、渭、原、阶、兰、岷、巩、会、熙、河州等州。


西夏(北宋时期)


南宋时期,原秦凤路归属于金国进行管辖,管辖范围几乎无变动。但将原秦凤路分置成凤翔路、鄜延路、庆元路、临洮路等路。甘肃省则大致被这几个省分别占据一小部分。


凤翔路、庆元路、临洮路等(金)


元朝时期,甘肃大部分省境分属甘肃行省与陕西行省管理(少部分地区属宣政院辖地):今兰州及兰州以东以南部分由陕西行省管辖,兰州以西以北部分归甘肃行省管辖。


陕西行省(元)


其中,甘肃行省下辖甘州、永昌、肃州、沙州等路、山丹州在今甘肃辖境内;陕西行省辖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府,河州路,兰、金、定西、会、静宁、秦、成、西和、阶、镇原、宁、泾、徽州等州。


甘肃行省(元)


明朝改省设司,甘肃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辖地大部继承元朝。其中置庆阳、平凉、巩昌、临洮府。


陕西布政使司(明)


陕西行都司(明)


清朝设陕西右布政司(省),后改甘肃布政司(省),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光绪十年(1884年),从甘肃省分出新疆省。清朝甘肃省行政建制如下图:


甘肃行政建制(清)


甘肃省(清)


兰州府周边(清)


中华民国二年(1912年),甘肃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宁夏。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为省。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临夏、庆阳、天水、平凉、武都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

1954年,宁夏省并入甘肃省。1957年,以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当下,甘肃省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约等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与湖南省的面积之和,位列全国省份辖域的第七位。


今甘肃省行政区划图


甘肃省下辖14个地级行政区: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

12个地级市:兰州市(省会)、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平凉市、酒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

2个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附民国年间(1912-1949年)甘肃省改动地名统计:


不同的朝代,不同行政区划建制的辖地范围和名称都会随着时间产生一定的变动,甚至出现翻天覆地的改变,望读者切勿被某一个年代的区划名称所限制。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根据文中的描述及分析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

来源:浅城


千年历史地图变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云南省|西藏宁夏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中国古代政区的演变中华民国行政区划1912-1949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变化规律中国2000年的行政区划演变德国疆域变迁图山东最全历代行政区划图内蒙古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史龙城太原历代建制行政区图千载晋阳太原地图变迁18张历代地图,看成都2300年震撼变迁2000多年中国在朝鲜半岛疆域线变迁|70年上海市行政区划变迁慈溪1987~2001年行政区划变迁图副省级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来源、地位及与塔城、阿勒泰地区关系的权威解析建国后河北省沧、通、定三个专区演变|东北行政区划演变|回望吐鲁番历史城阳历史:不其城(Fú jī)的变迁|建国后,我国实行过3级行政区划,为何仅4年后就变成四级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