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应该给阿里182亿

程春晓 底层观察家 2023-07-11






理论学习文章之三十一



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阿里出具处罚决定书,决定对阿里2019年销售额的4%进行处罚。(我个人认为,这篇处罚决定书,是近几年来写的最好的一篇互联网分析文章,值得反复阅读并背诵全文)


这一决定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阿里股价并未出现明显波动。阿里的二选一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也的确该罚。


阿里被罚4%是一个很有趣的数字,因为按《反垄断法》规定的处罚范围是1-10%,因此这个数字似乎说明,国家对阿里的态度是:六分功,四分过


过就不提了,处罚决定书已经有明确且严密的分析。下面我主要分析,阿里的六分功,主要体现在哪里?



01 
阿里没有完全垄断能力

 

经济学中将市场竞争状况按照垄断程度从低到高分为四种:完全竞争(L1)、垄断竞争(L2)、寡头(L3)、完全垄断(L4)。

 

其中完全垄断(L4)定义为:整个行业完全处于一家厂商控制的状态。目前在中国,有此能力的厂商除了军队和政府之外,唯一一家公司其实是腾讯。

 

张磊《价值》整本书里最重要的一句话其实是讨论当年为什么投资腾讯(张磊其实是靠投中腾讯起家的):“当时我们认为,按照价值投资的思想,腾讯具有的特许经营权价值远远超过其财务报表中通过账面反映出的部分。”

 

腾讯为什么市值比阿里高,就是因为他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腾讯永远不会让用户二选一,因为没有必要。二选一其实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如果从经济学的定义看,阿里不属于垄断,阿里是寡头。

 

阿里所在的市场在大类上属于平台经济的范畴。平台经济的本质是跨边网络效应。

 

跨边网络效应本质上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效应。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效应是需求端的同边网络效应,这是一种真正强大的网络效应,即通常所说的网络价值按节点数量的平方 (N^2)速度增长。

 

而跨边网络效应相比需求端同边网络效应其实要弱很多。这里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可能建立稳定联系,即有私域的,典型平台是阿里;一种是无法建立稳定联系,没有私域的,典型平台是滴滴。后者相比前者,网络效应更是基本微乎其微。

 

所以,平台经济的本质属性是规模效应,而非网络效应。按照亚马逊的总结,是一种“一边规模扩大后,导致另外一边规模也随之扩大”的飞轮效应。而这种效应的打造,完全可以通过选择在一边砸钱越过规模经济所需的临界规模而实现。实际上拼多多也是这么做的。

 

腾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台经济,腾讯是拥有特许经营权的一张通讯网络,其关系的建立和迁移都需要时间,所以腾讯的护城河要远远比阿里更深。


而且,短期内国家或许无须急于对腾讯下手。原因是,特许经营权本质上是一个赋予的权力,作为基础设施比较中性,且可以随时收回。国家对腾讯的监管是更容易的。此外,本次反垄断其实主要是针对平台经济,因为平台经济对国计民生的牵涉面更广,且具体执行方也是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腾讯并不在其真正的管辖范围之内。

 

实现网络效应需要时间,而非金钱。实现规模效应需要金钱,而非时间。而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其实就是金钱。


 

02 
阿里对零售行业的反垄断价值


 

前面我们可以知道,阿里充其量是一个寡头,而非垄断者。

 

在生态中有一条定律:某个生态的生态主,一定比生态内的生物更高维。

 

在寡头(L3)生态内,不允许另外一个寡头的存在。但是在垄断者生态内,允许寡头的存在,所以腾讯生态内能有美团、京东、拼多多等寡头,阿里生态内则不能。

 

但是正因为如此,阿里生态的存在实际上限制了寡头。因为作为寡头(L3),阿里更希望自己生态内的生物是垄断竞争者(L2)。

 

所谓垄断竞争者,在经济学中的概念为:①市场中具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且消费者具有明显的偏好,商品与服务“非同质”;②市场的进入与退出完全自由的;③各生产者提供的众多商品是有差别,但并没有本质区别。

 

多数消费品牌,都属于L2。

 

所以阿里生态对新消费品牌是非常友好的。无论是之前的淘品牌,前几年的三只松鼠,还是最近几年的王饱饱,小仙炖,完美日记,纽西之谜,焦内,三顿半,Moody,花西子等等,都是从阿里生态中成长起来的。

 

但是,阿里对寡头型消费品牌不友好。跟国家告状阿里二选一的格兰仕,其实自己是一个寡头,甚至是一个垄断者,根据公开数据,格兰仕微波炉占中国市场的约50%,在东南亚等市场占有率则已经超过50%,前一段时间还要约收购惠而浦。看起来,格兰仕才是真正需要被反垄断的人。

 

阿里对新品牌的价值体现在:

 

传统上,一个品牌要做成,必须拥有雄大的资金实力,在黄金时段投放广告,并在线下多渠道铺货,宝洁和联合利华就是这么成为快消品寡头的。而阿里本质是帮助新品牌在无数人的手机APP上低成本开店,不需要铺货,也不需要在电视上狂轰滥炸,用很小一笔钱,就可以精选人群包进行尝试性投放,有效果再扩大投放和组织生产,如果线上做得好,然后再扩展到线下进行扩张。


所以,传统品牌的都是资本型品牌,需要在品牌和存货、甚至地产等多方面都投入大量资本。而阿里的出现,让品牌真正成为创意型品牌。

 

此外,阿里能够帮助品牌获取更多维的数据,尤其是与消费有关的数据,帮助品牌对用户进行洞察。所以中国新品牌发展比欧美发展更加蓬勃,阿里在基建上功不可没。


从这个角度看,阿里的本质,是创新创业的基础设施,而非简单的平台经济。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阿里所提供的数据,在微信、快手等社交媒体上是没有的,比如通过某个关键词下的搜索指数预判消费者前瞻性需求,看哪些关键词下用户收藏加购高、但是支付转化率低,去分析用户痛点。社交媒体上长出来的DTC,更多是通过天才型产品经理去洞察用户,对用户需求批量捕捉效率不如在电商平台高。

 

 

03 
阿里在支付、物流和出行领域的反垄断价值

 

除了电商之外,阿里强势的领域还有支付、快递和出行,分别对应支付宝、菜鸟和高德,在这些领域,阿里的存在也起到了反垄断的作用。

 

相比电商,这几个领域有一个更加显著共同点,就是经营者是更加强势的,需要更重的资本投入,有更强的规模效应,天然状态下可能出现寡头甚至垄断。

 

支付:

 

传统上影响中小银行全国展业的一个很大困难是线下网点的物理建设,因此无法全国揽储,也无法全国办理信用卡业务。因此,中国银行业长期基本上是工农中建交寡头的格局。支付宝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中小银行全国展业的难度,通过设计更灵活的互联网产品,中小银行有了与大银行一战高下的能力。可惜由于监管,前一段时间已经被国家禁止。

 

物流:

 

过去几年物流行业最让人出乎意料的一件事情其实是顺丰的掉队。因为如果按照简单的美国对标的逻辑,顺丰应该成为中国的UPS。美国快递市场集中度非常高,FedEx和UPS两家合计市占率超过了70%。而在中国,快递行业则呈现非常分散的格局,四通一达居然始终存活,菜鸟当然功不可没,最近则又出来一个极兔。

 

4月9日,顺丰股价跌停,王卫在股东大会向股东就第一季度亏损9亿~11亿元而道歉。不知道道歉的王卫是否会对第二天阿里的被罚拍手称快,因为如果没有阿里,顺丰现在很已经是中国的快递寡头了。

 

出行:

 

在美国,出行领域呈现于Uber和Lyft两家寡头的格局,而在中国,目前是1滴滴+众多小玩家的格局,众多小玩家多依附于高德、美团等聚合性平台。

 

在就在几年前,大家也曾以为打车市场大局已定,滴滴可以开始收割市场利润。事实却是,这个市场仍然战火纷飞,而滴滴仍然远未实现盈利。阿里和美团就是其中的搅局者,如果没有阿里,众多出行小玩家面对滴滴将没有招架之力。

 

所以,阿里的兼业经营,在实际上似乎避免了很多行业的垄断。

 

但是,对阿里而言,兼业本身也是一种垄断。目前,尚不知道国家对兼业经营的态度,若反垄断最终指向兼业经营,最终导致的结果只会使得某些细分行业更加垄断。到时候,顺丰、滴滴们该谢谢国家了。

 

(李凌霄对本文亦有贡献)


声明:本文未接受阿里的任何赞助,欢迎阿里联系本人,尝试领取182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