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建筑考察:从刚性需求的纬度看老建筑改造

蒋单弢 城市设计 2023-02-06

八月,在米兰的小房子里窝了五个多月后,憋得实在受不了的我带上了口罩和洗手液,收拾好行囊,开始了逃离米兰、逃离伦巴第的暑假之旅。


漫步于佛罗伦萨、罗马、奥尔维耶托、奇维塔的街巷中,感叹他们街巷尺度的亲切感和老城区浓浓的生活气息时。也不经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的京都,雨夜下的町屋,店家把橱窗的窗帘缓缓降下,把屋外挂着的广告收进屋内,用一块块的木板将店面给封了起来,关上灯,噔噔噔地跑上二楼去休息。感叹他们的老建筑和老城区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


再对比中国某些地区的大拆大建,让我渴望从一些优秀的改造案例中能够总结出一套关于改造的操作。


佛罗伦萨和京都街道,蒋单弢摄


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现阶段的改造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倾向,他们分别是Autenthicity真实性、Distinguishability可区分性、Stratification层理性、Reversibility可恢复性和Minimum Intervention最小介入。


除了这五项原则,当我们面对老建筑改造时,时常会遇到几个比较基础性的,比如建筑结构承载力不足、缺少水暖电设备、建筑各楼层可达性不足和建筑受潮等问题。有时为了让老建筑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我们只需解决这些最基础的问题他们就能够被继续使用。


这种针对基础、刚性问题的改造能以一种较低的成本使老建筑现代化,同时对于建筑的破坏也是最少的。所以本文试着从结构、设备和可达性三个刚性需求角度出发,对所涉及的建筑操作做一个升格的总结。如图2所示。


操作概括,后文会进行解释,黑色为建筑原有部分,红色为新加部分,蒋单弢画



刚性需求一:结构加固


结构方面。对于一些老的建筑,因为材料历经上百年的磨损,或是因为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亦或是因为地震等原因,结构有所破坏。而对于老建筑结构的增强,需要的不仅仅是力学的知识,也需要上文提到的那些准则的辅助。


01 / 元素


先举个反例:下图左侧的墙体加固,工人在砌体墙上固定了一层钢筋网后又抹上了一层混凝土。对于老建筑或是建筑遗址 ,原本墙体的砌筑方式,建造技术或是其他的痕迹都被掩盖在了混凝土之下,且这层操作还是不可逆的。


而下图右侧所示的操作则避免了之前的那些问题。仅用不锈钢绳索和连接件加固了损坏的砌体,对于原本砌筑墙的干扰降到了最小,在加固墙体之后依旧能看到墙体原本的样子。


砌体墙结构加固,OTERI ANNUNZIATA MARIA摄


下图所示的屋顶梁加固。原本承载力不足的木梁并没有被取代而是作为屋顶结构的一部分。新加的结构部分在加固的同时也和原本的结构体系形成差别,新与旧的结构体系能够被识别。


图4,屋顶梁结构加固,OTERI ANNUNZIATA MARIA摄


02 / 立面


立面层面,介绍的是隈研吾的Komatsu Seiren Fabric Laboratory fa-bo。这是一个运用碳纤维增强办公楼抗震能力的项目。受当地绳编织技术的影响,新加的碳纤维结合当地技术,创造了一个针织,轻,坚韧和柔韧的外立面。从远处看,这些加固建筑的碳纤维轻轻地包裹着建筑,几乎像一件透明的斗篷。而每一个碳纤维的位置在其制造之前都被充分计算,以回应水平地震力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运动。


Komatsu Seiren Fabric Laboratory fa-bo,图源https://kkaa.co.jp/


03 / 体量


建筑体量的操作,如下图所示的Basilica Palladiana。建筑始建于15世纪,原本建筑体量只有红色以内的部分,由于后期主体的加建和屋顶造型的更改出现了结构上的问题。为加固结构,主体的外侧新建了一圈拱廊以抵抗中心结构所产生的侧推力。新建的部分不仅在结构上满足了需求也在建筑原有的基础上新添加了一处供人们活动的场所。


Basilica Palladiana,图源维基百科


04 / 城市


城市尺度层面,以结构加固为主的操作暂时没有找见,原本想着有没有加固个结构顺带着就整了个广场的设计的,但是发现好像没有。


后面发现结构加固可以退居二线,基于一些既有的条件,在城市尺度层面改变其格局,如下图所示的The Chiesa Madre。在一次地震中,教堂Chiesa Madre被严重破坏。在改造中设计师Siza和Collova去除了倒塌的屋顶,留下了部分后殿和侧面的祭坛。将原本的废墟重新用作了城市的广场并将其作为整个城镇的新心脏。结构层面,Siza和Collova的改造几乎是不易察觉的,大部分的操作出于结构完整和对用户安全的考虑,只是对建筑剩下的砖石和金属结构进行了加固。


图7,The Chiesa Madre,图源维基百科


05/结构加固操作总结


操作概括,黑色为建筑原有部分,红色为新加部分,蒋单弢制图



刚性需求二:设备,水暖电


对于老建筑,为解决某些建筑冬冷夏热的问题,或是更改建筑的功能,需要一套的水暖电设备的补充或者更新。


01 / 元素


为了让老建筑能够服务于现代,怎么去安排这些新添加进去的设施?下图的操作虽然满足了供电的需求,但是原本的建筑也遭到了破坏。


有关水暖电改造,OTERI ANNUNZIATA MARIA摄


方法一是以上文提到的Minimum Intervention最小介入为原则,一些供暖的散热片或是电线之类的设施可以安置在一些不太起眼的角落。如图下所示的踢脚线的部分,在不破坏原有建筑氛围的前提下解决原本建筑冬季寒冷的问题。


有关水暖电改造,OTERI ANNUNZIATA MARIA摄


方法二是让这些新添加的设施本身成为值得观赏的物件,以一种相对优雅的方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


Horta Museum的散热器,图源ARTS AND CRAFTS Y OTROS MOVIMIENTOS MODERNOS


方法三:利用建筑原本的组织方式使新的设备系统与原建筑“共生”。如图下所示的Grunerlokka Student House。建筑原本是挪威的一处粮仓,在后期的改造中设计师将其改造成了一栋学生公寓。


有意思的部分在于,设计师将卧室和厕所这一相对“被服务”与“服务”的功能各自安排进了原本粮仓的圆筒和被圆筒剩下来相对“多余”的空间中。更进一步,厕所中的马桶,淋浴室和洗脸台与墙壁夹出了三个梯形的空间作为服务厕所的服务空间——管道井。整个改造中,学生公寓功能安排很好地融入进了原本建筑的组织方式中。


Grunerlokka Student House,图源Detail


02 / 立面


关于水暖电,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以不走管道的方式来解决。


如下图所示的建筑185 Post Building。185 Post Building始建于1908年,建筑的立面以石板作为装饰。到了1950年时铝板立面代替了原本的石板立面,但到了2000年铝板立面已经破损严重。到了2008年,铝板被移除,立面恢复到1908年时的石板立面,并在石板之外添加了一层玻璃层。


新加的玻璃幕墙和空气层缓和了室内外的温差,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也保护了内部的石板立面。此处改造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对于水暖电,这里运用了走设备管道以外的操作,双层立面系统的创建使主体建筑能够满足自然采光,隔热和隔音的要求,同时也将水暖电的操作上升到了一个所有人都能感知到的层面——立面层面,且对于新旧的对话也有很好的回应。


185 Post Building,图源Adaptive Reuse: Extending the Lives of Buildings


03 / 体量


体量层面,我们以Mad的胡同泡泡为例。MAD在北京老四合院的改建中并没有进行大力度的重建,而是针对老北京四合院中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必要卫生设施缺乏,出发。在北京的四合院中添加进了一个包含卫生间和通向屋顶平台楼梯的反光泡泡体量。方案在保持北京四合院、胡同原先空间特色的同时,以一个较小的动作,使得其重新适应当代的生活。


胡同泡泡,图源MAD官网


04 / 城市


城市尺度方面,以plug-in city中有关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基础。


首先介绍概念,下图最左侧所示的是一个能源传输非常集中的系统,此系统是一个不可持续的系统,因为一旦中心的能源传输点出现了问题,整个系统都会崩溃。


而中间的图显示的则是一种半中心的能源传输系统,这里我们拥有一个主要的中心点和一些小的中心点。虽然当一些小的能源中心点出现问题后其他的系统依旧能够运行,但是整个系统依旧是非独立的。因为当最中心的点失效后,整个系统还是会瘫痪。


最后一个系统是第二个系统的升级,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无论系统中的哪个点失效了,整个系统依旧能够运行下去。


因为系统中的每个点都与周围的点相连接。而第三处的能源系统图则为我们城市尺度有关水暖电的改造提供了方向。比如最近几年农村大力提倡的光伏发电项目就类似于此类操作。村民们在自家房屋顶铺设光伏板将其改装成一个个小型的发电站。产生的电能能够自用也可以卖给电网。同时光伏发电板和原先建筑也可以发生许许多多的结合方式。光伏发电板可以成为住宅的遮阳棚、遮阳帘,或者是农村广场中新的雕塑。


Plug-in Everywhere City,图源COVIC IVICA课件


图16,Plug-in Everywhere City,图源https://www.esi-africa.com/top-stories/usaid-powers-pretoria-head-office-with-rooftop-solar/


图17,Plug-in Everywhere City,图源谷歌图片


05 / 设备操作总结


操作概括,黑色为建筑原有部分,红色为新加部分,蒋单弢制图



刚性需求三:可达性


对于一些老建筑的改造或者重新使用,为了使一些身体不便的人或者儿童能够到达不同的楼层,需要在建筑内设置新的坡道或者电梯以改善建筑的可达性。


01 / 元素


可如何安排这些新添加进的设施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如下图所示,新加的坡道与原本的建筑是否相协调呢?


Palazzo  Carafa,OTERI ANNUNZIATA MARIA摄


再比如图所示的大阪城电梯,这个可达性的设施在这个环境里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很舒服,当我想去给大阪城拍些到此一游的照片时,就尽量找些能够避开这个电梯的角度进行拍摄。因为电梯本身造型很普通,和大阪城在形体上也没有什么联系,给人的感受相当的功能,没有什么美感。


大阪城,OTERI ANNUNZIATA MARIA摄


比较好的案例是下图所示的Fortress of Fortezza的改造项目。在此项目的通达性设施中,桥梁两侧厚重的墙体、桥梁的跨度和桥梁中间细长的连系和支撑杆件形成对比,重和轻的感受在此共存。且结构上,杆件的末端连接着墙体,新与旧能够相互区分但也在互相合作。整体看着就很优雅。


Fortress of Fortezza . 图源https://www.archilovers.com/projects/127934/the-fortress-of-franzensfeste.html


当然除了满足腿脚不方便的人群而设置可达性的设施,有时为了保护一些脆弱的文物也会布置一些方便游客参观的可达性设施。下图所示的The Basilica of Aquileia,为了保护地面的马赛克铺地不被游客损坏同时为了方便观看,一条玻璃通道被设置在了教堂的立柱之间。


THE  BASILICA  OF  AQUILEIA,OTERI ANNUNZIATA MARIA摄


02 / 立面


立面层面,如下图所示的Grisons Parliament Building新入口。设计的想法是允许所有有或没有残疾的访客能够自然且舒适地以相同的方式进入到建筑物中。新坡道和雨棚的设计为建筑物本身及其所处的机构提供了适当的标识和豪华、精致的性格。


Entrance to the Grisons Parliament Building,图源El


03 / 体量


体量的操作,如下图,建筑物为Castello of Saliceto。建筑整体看起来像是一块巨大的矩形块,在其边缘有四个四角形的塔楼,在1639年西班牙围攻行动中,有一座塔楼被毁且被拆除。在后期的修复改建过程中,原本被拆除的位置插入了内部包含楼梯、电梯和设备的第四个塔。新塔楼外部采用木材,在体量上配合建筑物风格同时也与原先的部分加以区分。


Castello of Saliceto,图源https://www.armellinopoggio.it/la-quarta-torre/


04 / 城市


到了城市尺寸,操作对象开始变化。从原先单体的建筑变成城市中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古代的城墙壕沟或是铁路。运用他们与城市的接触范围广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改造并添加进行人可达的设施,将原本是城市裂缝的铁路线和城墙壕沟变成人们聚集的场所。


比如下图的Reclamation of the Ancient Moat,伦佐皮亚诺计划将围绕历史城市Rhodes一周的壕沟变成一个巨大的城市花园,利用城市独特的气候,在壕沟内种上当地特有的植物。同时利用壕沟特殊的声学效果,在壕沟设计了能够内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而城市尺度另一个例子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高线公园了。将原本要拆除的横穿好几个街区的铁路线,在添加进可达的设施和花园后,将其改造成为纽约人民新的聚集地。


Reclamation of the Ancient Moat,图源renzo piano: the complete logbook, 1966-2016


高线公园,图源https://www.metalocus.es/en/news/highline-new-york-phase-ii


05 / 可达性操作总结


操作概括,黑色为建筑原有部分,红色为新加部分,蒋单弢制作


在意大利为期一个月的旅行过程中,总是觉得意大利的这些老城区和记忆中的老家农村有些许的相似。


印象中的老家也有和罗马和佛罗伦萨相似的弯曲石板小路,相似的石造小屋、相似的道路宽度、相似的楼房高度。只是老家中的这些相似随着住在里面的老人们一个个的离去渐渐地都变成了空房。老房子或是因为长久不住倒塌了或是被新农村建设铲平了。


相比之下,意大利或是日本的的一些老城让我感受到时间上的演进,各个时代都有各自所留下的痕迹。且对于当下,老房子经过适当的改造生活就能继续。而老家,却被新农村改造一下子铲平,像是断了根。横平竖直的街道,重复的“小洋楼”。为适应现代化生活牺牲了时间所累积下的特色。对于老家,仿佛全新的才是好的。


当下的中国,一方面在拆除各种带有特色的老建筑和街区,一方面又在钢筋混凝土上外包木板或者涂上红漆以模仿古建筑。一来一去之间,不知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和时间,哪怕是最终的成品,假冒不说,质量也远没有那些真正的历史老建筑好。我们为何不以改造的思想去重塑我们的老建筑和街区,使其成为一个地区或是城市的特色?


所以这篇文章希望给读者们提供一个思路。从针对建筑梁板柱等的元素层面,到更容易被人所感知的立面层面,到人体能够参与到其中活动的体量层面,直到最后跳脱单一建筑而对城市有所改变的城市层面,来全面的了解老建筑的改造。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从刚性角度出发,应对不同层次的操作体系,以一种相对较小的动作去改造建筑并尽可能地保留当地原有的氛围。


END


欢迎阅读蒋单弢其他文章,点击链接阅读:

巴塞罗那城市设计系列之一:节点的秘密

巴塞罗那城市设计系列之二:就这三招,破解巴塞罗那空间魔法 

巴塞罗那城市设计系列之三:原来停车场还能这么造?

日本系列一:日本民居的千层套路,“回”字有多少种写法?


蒋单弢

城市设计特约编辑

米兰理工建筑与城市设计在读研究生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原创文章 ▼



本文是城市设计原创编辑的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转载规则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城市设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了解城市设计特约编辑招募计划,后台回复“特约编辑”。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