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时候说清楚,我和你之间的关系了

2017-09-18 公周 公眼观察
公周说


今天的文章,与8月20日发布的
《网络喷子那么多,他们只是没有搞懂一件事》属于同一系列。我们继续共同探讨“说话的艺术”。公周原创精品文章,首发「公眼观察」(ID: gongkaoyczw),欢迎关注扩散。


插播一条预告(广告),公周的好友、知乎大神李栩然(微信公号:栩先生)暖心力作《所有的奋斗,都是一种不甘平凡》已经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们相识多年,因为出身相近、奋斗历程有交集、三观颇为合拍,由此成为挚交。拜读李兄这本书,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颇多感慨。这两天,公周会向大家推介他的这部作品。



1


上周日,我带几个学弟学妹做研讨。结束后,剩下两位女生S和W,S的男友Z来接。S对Z说,正好饭点儿了,咱们三个一起吃饭(公周要回家看孩子)。Z顺着话茬对W说道:

“哦呀,你跟我们一起吃呀。”

这句话其实是大家口语中常见的“口水话”,重复别人的话,并进行确认。从Z的语气表情看,很显然是欢迎W一起吃饭的。但W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接茬。

Z可能还没意识到问题,于是我故意对Z开玩笑:

“这话说得…,其实是你有幸跟两位美女吃饭哦。”

讲完大家都笑了。

我们常听人夸:“这人会说话、能聊天。”抱着好奇的心态专门去听听,又觉得平淡无奇、没什么大不了。再仔细咂摸几遍,可能就有了感悟。“会说话”,不是精彩漂亮、惊世骇俗,也不是故弄玄虚、煽情催泪,而是体现在一字一句的细节上。今天我们要讲的关键词是,“我和你”。


2


中国人对“你”与“我”的区分格外敏感。

毛泽东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氏熟读古代中国史,这一观点恐怕也是史海体悟而来。从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到历代农民战争的王旗变换,把“你”与“我”分得清、分得准,分得恰到好处,才是所向披靡、定鼎归一的秘诀所在。这里的你我之分,往往意味着生死存亡、尸山血海。

建国后,按照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说法,我们进入了现代民主文明。可实际上,你我之间的敏感区分,却不断深化、乃至固化下来。改革开放前,出个远门首先要把介绍信开好,否则吃饭住宿交通都成问题,闹不好还要被公安当做盲流遣送回籍。这句“兹介绍××同志……”,专门用来证明此人身份可靠,属于“自己人”,由此才能享受种种正常待遇。再想想,历次政治运动不也是通过各种压力渠道,迫使人们抛弃伦理、放下温情,恩爱夫妻相互揭发、黄发小童检举亲生父母、师生一夜之间反目。这是做什么?本质上不就是要“你”“我”划清界限,甚至干脆否定“你”的概念,凡属“非我族类”,都要从肉体和精神上加以消灭吗?

时至今日,我们有了互联网、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我们创造的财富超过以往华夏文明史的总和,看起来真的“今非昔比”。可“你”“我”之间的鸿沟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加深不见底。你看,原本在官场盛行的“站队文化”,流传到民间、盛行在网上。但凡讨论公共话题,首先区分立场、再来讨论观点。只要立场不一致,何必浪费时间听对方讲观点,索性先喷个狗血淋头。只要立场一致,哪怕“猪队友”抄袭拼凑、自相矛盾甚至胡编乱造,也容不得别人说个不字。

上述种种,用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观点解释,叫做“巨婴”心态。

去年底,武志红的《巨婴国》出版,一时间洛阳纸贵。但短短几个月后,该书遭全国统一下架处理。我赶紧从网上找了电子版来看,果然,这本书对集体主义的强烈批判,触及了意识形态的红线。但你懂得,真理往往站在红线后面。

武志红认为:中国人热衷集体主义、热爱大一统国家、对“自己人”无限付出而对“外人”冷酷无情,归根到底是因你我皆“巨婴”,心理年龄尚不足1岁,甚至不足6个月。巨婴的心理特征恰恰在于,我是宇宙中心、宇宙因我而存在、“我”之外根本没有“你”的概念,对安全感的需求格外强烈、稍不顺遂就容易暴怒哭号。正是基于这种心态,我们喜欢“站队”、崇拜权力,容易接受非黑即白的斗争思维、愿意把差异视为敌对,对“自己(人)”以外的人和物随意作恶。这就是“互害”社会的根源所在。

讲到这里,我们不再深入,有兴趣的朋友网上搜索阅读(文末有链接)。“巨婴”现象众说纷纭,我们不作评价。但考虑到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普遍“巨婴”心态,“你”和“我”的界限灵活拿捏,就会是有效沟通中的恒久命题。

如文章开头的例子,男生Z说:

A.  “你要跟我们一起吃饭呀?”

B.  “很荣幸与两位美女一起吃饭哦!”

哪种表达会让W听来更顺耳,又是为什么呢?


3


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中国人的“你”“我”之分体现为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两个侧面:

一方面是“我”的扩展,即把原本不那么亲密的沟通对象,纳入“自己人”的范畴,站在两个人共同的角度谈论问题。

我常给学生讲的例子,坐高铁出门,邻座乘客衣着考究、器宇不凡,你想攀谈认识一下。这时候,我们一般会说:“您好,您也从青岛上车的吗?听说话咱是老乡啊?”如果对方也有攀谈意向,这时就会接茬了:“对啊,太有缘分了,出门靠老乡。你是青岛哪里的?”大家注意,这里的“咱”字,实际上把两个陌生人凝合在了一起,这就为双方消除距离感、相互形成基础信任奠定基础。

有人可能说了,看起来“你”“我”混为一谈也不是什么坏事啊?

别急。还记得2012年的反日游行吗?一个叫蔡洋的小伙子,用U型锁将丰田车主李建立砸成重伤。蔡洋赤膊游行、行凶伤人的照片瞬间传遍世界。理性尚存的人们不禁要问,爱国是好事,为什么做好事的好人、肆意行凶的坏人,两张面孔会堆积在蔡洋一个人身上呢?蔡洋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在他看来,大家都是中国人,都要爱国,李建利也不例外。但爱国怎么能买日本车呢?既然你不爱国,我就要治治你,让你必须爱国。所以,他的“勇猛”其实来自内心因爱国而生的“正义感”。但他可能没有想过,蔡洋凭什么来支配李建利呢?

蔡洋绝不是个例,甚至恰恰相反,他拥有的是多数中国人习以为常的思维逻辑。没有你我之分,自然也没有权利的概念、没有相互尊重的界限、没有现代文明滋生的土壤。

另一方面是“你”的退缩,即面对咄咄逼人、超越应有界限的“我”,你不是选择据理力争、维护权利,而是退避三舍甚至卑躬屈膝。

一个最典型的小故事,某老太坚信WiFi对自己刚刚出生的孙子有“辐射”危害,结果挨家挨户强令整个单元所有住户关闭了路由器,甚至还要随机到住户家中抽查。结果几十户民众,虽然多数人并不认同WiFi有害的观点,也对老太的跋扈非常反感,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委曲求全。记者去采访,不少人的回答惊人一致:“何必跟老人斤斤计较?”

大家可能想到了,整个国家层面的“维稳”政策,其实也是这种心态的放大体现。可能老朋友还记得,公周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基层朋友看这故事,一声长叹,眼泪流下来。像李得军这样无理蛮缠、敲诈政府的上访户,其实就像一个个疯狂哭闹的巨婴。政府扮演的,则是毫无原则底线的妈咪角色。只要孩子不哭了,要什么我都给你。哪个孩子哭得狠,我优先照顾哪个。至于其他孩子公平获得食物的权利,完全不在我考虑范畴内。一来二去,哭闹行为受到了鼓励、变本加厉,大家会发现,巨婴越来越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遇到不公,首先想到上京告御状。如今,我们把告御状固化为信访制度。大家都选了信访路子,法院还有人在意吗?现代法治文明,究竟何时才能降临中国?


4


好了,前面洋洋洒洒讲了三千字,说理稍显冗长了。接下来是干货,我们究竟该如何拿捏沟通交流中“你”和“我”的尺度?

其一,以退为进。双方交流,涉及第三方时,如果我与第三方更亲近,那我要退后30公里安营扎寨,从而把亲近的机会留给对方。例如我与表弟对话,提到我母亲,应该说“你大姑怎样怎样”,而不是“我妈怎样怎样”。反过来,我与叔叔对话,提到我爷爷,应该说“我爷爷怎样怎样”,而不是“你爸爸怎样怎样”。为什么?因为叔叔与爷爷是父子关系,当然比我亲近。这时说“我爷爷”,实际上也拉近了我与叔叔的感情距离。这种沟通技巧的本质,还是“我”的扩张,暗示对方与我之间存在的情感联系,从而更容易达成有效沟通。

文章开头提到的小例子,你现在明白了吗?

其二,站稳立场。前面说到“站队文化”,主要指官场倾轧、拉帮结派。公周不建议大家轻易“站队”。但在一致“对外”的时候,站稳立场就变得极为重要了。举个敏感例子。1980年代末震惊中外的那次运动中,时任赵总到广场上看望人群,第一句话讲:“同学们,我来晚了。”这句话让在场无数人热泪盈眶,从拉近距离、便于交流的角度看,效果绝对是一流的。但是,但是,但是,这句话犯了大忌,称得上愚蠢透顶。为什么?因为他抛弃了自己的职务和身份,抛弃了背后参与决策的最高层所有人。他展示的是个人开明形象、暗示的是个人立场观点,相当于把决策层内部的意见冲突再次公开化。在那些被他“抛弃”的同僚看来,这句话如同叛徒的宣言,说通俗一点,“把自己择出去了”,最基本的党性在哪里?这样的修为层次,在那个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注定无法善始善终。

所以,年轻人讲话一定要记住一点,危急关头千万不能卖弄清高、顾忌自己那点形象气度。该表明立场的时候,不能犹犹豫豫。坚定忠诚者永远比三心二意者值得尊重。

其三,推功揽过。职场中,最考验人的就是两个“成”,大功告成、功败垂成。前者容易让人飘飘然、贪天功为己有,后者容易让人畏畏然,对责任承担望而却步。实际上,这些功过得失都完全不足以决定你的前途命运。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态度。而你的态度,首先体现在一字一句之间。聪明的员工,在成绩面前会大谈“我们团队”,在失败面前会诚恳剖析“我做错了什么”。聪明的领导,在成绩面前会说“××部门,你们真棒;××和××,你真他妈棒!”在失败面前会说“咱们公司遇到这次教训……”。

职场之外、日常生活中,这一道理同样适用。夸人的话,一定要“精准释放”,潜台词都是“你”怎样怎样;相对负面的内容,一定要“大而化之”,潜台词都是“你们”甚至“咱们”怎样怎样。

其四,找准定位。表达是否恰当,要放在特定人物关系中去衡量。同样一句话,两张嘴说出来效果大相径庭。所以,在语言中把握“你”“我”界限,首先要在身份关系上找准定位。工作关系,牵扯个人生活事务务必慎重;上下级关系,不可轻易逾越“安全距离”;陌生人之间,不管是吹捧业绩还是表达不满,点到即止、不可拖泥带水。公周见到过不少职场年轻人,乍一看很精明干练,印象中觉得人情练达,可接触几次后,发现多数人都存在尺度把握上的缺陷。例如有人“自来熟”,到单位没几天,什么事情都愿意掺和两句,话虽然是好话、没什么毛病,但从他嘴巴里说出来就让人感觉不舒服;还有人恰恰相反,“榆木头”。别人把话都递到嘴边了,他死活就是听不懂、不会续着说。对面的人尴尬,周围的人替他着急。

以上四点,在任何时候、任何层面的沟通都具有参考价值。如果有人对你说:“说人话!”显然意味着你的语言表达出现了严重障碍。这时你该怎么做?别急着喷回去,仔细想想这篇文章,或许就有了清晰答案。

往期精彩回顾

34 程序员苏享茂“被前妻逼死”:最专业最细致的评析来了

32 陕西产妇坠楼 | 真正的悲哀在于:医院怎么做都是错的

30 丈夫:这家钱都是我挣的,与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妻子:……

29 黑了郭敬明这么多年,今天不得不替他说句公道话

28 网络喷子这么多,他们只是没有搞懂一件事

27 年轻人的所谓“公平”,就是打赢之后再讲话

26 一个草根腐败家族的兴亡样本

24 公交性骚扰酿血案?前法官给你最权威实用的防狼指南

23 TOP2研究生师妹遇骗记 | 高铁卧铺遇贵人?别逗了

21 离开法院几年了,扒一扒律师行业的“潜规则”

18 “辱母杀人案”于欢终审被判5年,将为中国社会带来什么?

15 高考 | 好大学意味着什么?无非是,最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13 基层朋友看这故事,一声长叹,眼泪流下来

10 论一位嫖客的自我修养

05 父亲是厅级干部,但我只信三句话


专业法律咨询

985高校优质法律专业毕业,前司法职业者,著名青年才俊及靠谱人士,具备丰富法律工作经验和体制内生存发展经验,现已离职。专业提供法律咨询、公考咨询服务。详情添加微信WakeDoggy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