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子台湾行,不可错过的细节(三)东海大学有多美?

杨二妈 游乐学团
2024-08-04

这一家三口,说走就走的台湾环岛行。

没有美食攻略;

没有民宿推荐;

没有垦丁艋舺;

没有游学考察。

他们喜欢慢行和盲行;

喜欢享乐和简单;

喜欢摄影、阅读和看展;

喜欢早睡,还会早起;

喜欢随遇而安、静静默默……这是二毛一家的轻旅行。


书接上回:亲子台湾行,不可错过的细节|之一,寺庙篇

    亲子台湾行,不可错过的细节|之二:游神和传统

此行,我们特意去看一所大学:东海大学,原因是我非常喜欢贝聿铭。



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他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

他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以上资料,来自百度)

他最津津乐道当然是法国卢浮宫的扩建工程,那玻璃金字塔我至今还没有机会去看看。但是,在我们身边的作品也不少: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澳门科学馆,这几年间我都带孩子一一参观了。

这次去台湾,能看到他早期(1963年)的作品,真让我兴奋不已。

东海大学,1953年建校,是一所基督教会创办的综合性私立学校,建校奠基由当时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主持,校园建筑设计邀请摩尔、贝聿铭、陈其宽、张肇康大师参与,被誉为最美的台湾校园。

学校正门,简单低调。

我们坐公交车前往,到达“台中荣总”(一家医院)下车,步行入内。校园有很多标志指引,不用问人我们直接找到了目的地——路思义教堂。

此教堂由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所设计。


“路思义”是谁?他是出生于中国山东的美国人,曾就读于中国和英国的寄宿学校。在14岁时单独前往欧洲,15岁时第一次到美国。1920年,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在那里成为骷髅会成员。在世时被称为哈里(Harry),一位著名的美国出版商,创办了《时代周刊》、《财富》与《生活》三大杂志,被称为“时代之父”。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以纪念父亲宣教为名,捐助教堂兴建,东海大学命名为路思义教堂。

路思义教堂1963年落成,设计之初只为了布道,后来成为东海大学的地标。

教堂造型犹如两片巨大的风帆,外面铺着金黄色菱形的小片墙砖,用带中心圆凸点的瓷砖错位铺法,形成视觉上的线条。有人认为,这是一对双手合十的正在祈祷的手;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翻开但倒扣在地上的书。这一个不规则但左右对称的四边型,给了我们很多想象。

我们参观那天没有开放,只能透过玻璃看进去,亮点之一出现——全殿没有柱子、没有支撑梁,全靠两大两小的四面弧线曲墙支撑着,顶部合拢却用一线天的玻璃作为天窗,采光并连接相对而合的曲线,整个教堂透着现代感。


贝聿铭建筑特点,在这教堂显露无疑:

光线:“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大师的名言。这里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向上延伸,阳光可以照在在内部的墙体、地面和神像身上。

玻璃:玻璃透明不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混凝土:巨幅混凝土墙面达到视觉上表现力,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效果。他利用水泥原色做内墙主调。德国历史博物馆的螺旋梯也贝老的一绝,有机会一定要去看。

几何: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里是六角形底座和四个四边形的叠合,远远看去却像一个三角形。

孩子不需要懂得这些,也不需要向他多解析细节。他会用自己方式观察,靠在墙边四处看,向各个玻璃窗探头,研究下水道的流向;他会用自己方式享受,他奔跑在那片草地上,美学环境不言而喻带给他好奇和自由、喜悦。

在教堂不远处的中轴线上,隐蔽在树丛中还有毕律斯钟楼,它在每周日上午的两堂主日崇拜时,会鸣钟39响。这钟声数是按耶稣基督被钉上十字架前,依古罗马帝国法律所受鞭打的次数。

这一枚铜钟,和教堂遥相呼应。


到了午饭时间,我们跟着学生人潮走去学校食堂吃午餐,才发现学校其他建筑都很有特色。

教学楼外的院子

二层的教学楼院落,简洁古朴。
楼与楼的连廊

东海的老教学区,以独立合院形式为一个一个学院,教学楼建筑使用的材料都是不加修饰的本来颜色,由灰瓦、砖墙、白墙,带有日式平房的感觉。

连学生宿舍,也是统一的砖瓦建筑风格,低调简洁。

学生饭堂,我们自然不能错过,那是孩子最喜欢的“推着盘子打饭的半自助餐厅”,菜式不错,价钱中档,秩序很好。而最有趣的是:守在餐厅外的几条可爱的大黄狗,晒着太阳,等着和学生们互动嬉戏。

饭后,我们再次跟着学生人流,在校园里游荡着。

如果说东海大学地标是“路思义教堂”,那么东海大学最美之处必定是——文理大道。


人行步道轴线,两旁一进一退错落设置行政中心、文学院、理学院,外围设外环道路让人车分道,空间架构成为往后校舍增建的基础。

和孩子交流,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对话要互相理解和共鸣。让孩子充分自由去玩耍,可以获得孩子的信任和支持,有助于孩子自然获得父母传达的知识、习惯和价值观,这是生活里的教养。当孩子做错事,给予的应该是指导,而不局限于批评指正。

孩子一边喝果汁一边奔跑,黏黏的果汁撒到一脸都是,孩子承受了失误的自然后果,他自己感到不舒服。这时,妈妈说教和批评也无补于事,倒不如一句简单的:“来,妈妈帮你擦擦”,“放下杯子,再跑吧”,宽容能温暖孩子的心。

擦干净脸的孩子,俯下身给妈妈一个的热吻。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比在绿树成荫下奔跑来得更畅快淋漓欢乐,还享受和父母一起的没有约束的玩耍、漫步、嬉戏,他总是爱跑爱跳、打破常规的奔走。偶尔也会急躁、犯错、发脾气,作为我们努力尝试包容和理解,提供支持和改善方法。

当孩子慢慢成长,他也能学习处理自己的愤怒和不安,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父母对子女不轻易动气,子女才能尊重和体谅父母。

这就是我们旅行和生活里,事事时时在学习的内容。 

和孩子一起研究,什么是时间胶囊?

2050年要开封,不知道那时我们会在哪里?

我们家的旅行,总是散漫。不在乎前面还有多少路要走,不在乎还有多少景点没到过……我们总是漫游着、花时间去观察、静下来去感悟,自己在乎的细节。

于是,在文理大道走累后,我们又回到路思义教堂附近的咖啡店里,享受那午后最美时光。

足够活动后,我们安静下来,翻开东海地图和资料介绍,德耀路─笃信路空间架构、中正纪念堂、第二教学区空间架构、音美馆、鹿舍……我们都主动放弃,只顾着眼前的惬意时光——发呆,画画,看报纸,喝杯珍珠奶茶,继续和孩子说说教堂和贝聿铭的故事。






后记到每一个城市,我们都会去看当地最好的学校,这个安排成为我们俩口子的习惯。作为父母简单的期待:希望自己孩子能成为一个读书人,或者通过读书找到一条独立自强的出路,能够有能力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毛爸和我,都得益于读书,才有能力选择在喜欢的城市里生活。我们自然也认为:读书,是孩子最简单、最直接实现梦想的方式。

然而,我们也明白:读书,不一定就是上学和课本,也不局限于高考。在行走中观察、感悟、成长,也将成为孩子“读书”的组成,而这美好的校园也必定是孩子所向往之一。

欣赏一栋建筑,品尝学生食堂,漫步林荫大道,这些都是我们亲授孩子生动的一堂课!

亲子台湾行,待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游乐学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