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祖国的召唤,也许只有一次,两位医科进士的向死而生

京虎子 虎老师说 2023-10-13

昔年,八进士

1905年9月2日,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六位督抚联衔奏请,自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

此时,留洋成为社会潮流,也因此出现严重问题。比如留日高潮,1905-1906年间留日学生在8000-10000人之间,靠留日热来赚钱的大有人在,即便是在正规学校留学的,也因为学期较短,没学到多少国外先进知识。

为此,1906年清政府修订了《考试游学毕业生章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二日举行新一届游学毕业生考试,这是科举废除后第一次举行留学生考试,俨然科举制的替代制度,唐绍仪为主考官,副考官包括有严复和詹天佑等人。

这次游学毕业生考试总计录取了32名,这32人分最优等、优等、中等三级,最优等8人授予进士出身,其余授举人,该届8名进士全是留美生和留英生,这是英美派碾压德日派的开始。

数万人选32人,选拔难度不亚于昔日科举,八进士更是人中龙凤,他们是陈锦涛、颜惠庆、谢天宝、颜德庆、施肇基、李方、徐景文、张煜全。

No 1. 陈锦涛

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耶鲁大学哲学博士,赏法政科进士,相继任度支部预算司司长、统计局局长、印铸局局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大清银行副监督。

民国后,历任度支部副大臣、财政部总长、财政总长兼署理外交总长。

抗战中出任伪职,1939年病死。

No 2. 颜惠庆

毕业于维吉尼亚大学,赏译学进士,曾任外交部次长、多国公使、外交总长、国务总理等职。

抗战期间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主席,在上海主持难民和伤病救治,并为中国争取到大量美援,后滞留香港,因拒绝出任伪职,被日本人关押。

抗战后当选为立法委员,新中国建立后人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病逝。

No 3. 谢天宝

丹佛大学医学博士,赏医科进士,历任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卫生学教员、巡洋长江舰队统制部军医长、海軍部军医司医务科科长,民国后担任海軍部军务司医务科科长,后调外交部,出任驻菲律宾总领事等驻外使节。

No 4. 颜德庆

颜惠庆之弟,理海大学工程硕士,赏工科进士。参与多条铁路建设,任总工程师,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长,1942年病逝。

颜氏三杰的另一位是颜福庆,是颜惠庆叔叔之子,其父亲去世后,被颜惠庆父亲领养,此时尚在耶鲁大学读书,日后成为中国现代医学奠基人之一。

No 5. 施肇基

康奈尔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赏法政科进士,之后在邮传部、吉林省、外务部任职,民国后出任交通及财务总长、多国公使,驻美大使,1958年病逝于美国。

No 6. 李方

毕业于剑桥大学,律师,赏法政科进士。

No 7. 徐景文

菲尔特菲尔牙科大学毕业,赏医科进士,之后开牙医诊所,曾为鲁迅看牙。

其父徐善亭留学澳大利亚学习牙医,学成后在广州、香港开业。

No 8. 张煜全

先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肆业,后赴加利福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学习,获法学硕士,赏法政科进士,之后在外务部任职。

民国后在外交部任职,1918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因在五四运动中处理失当而辞职,日伪期间出任伪职。1953年去世。

八进士中,籍贯广东者四人,陈锦涛、李方、徐景文、张煜全,籍贯江苏者三人,颜惠庆、颜德庆、施肇基,籍福建者一人,谢天宝,显示在西学上,广东与江苏平分天下,而施肇基和徐景文同出自颜氏兄弟之父颜永京创立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颜氏占了半壁江山。

按旧科举制,陈锦涛、颜惠庆、谢天宝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陈锦涛和颜惠庆日后都成为中国近代名人,唯独谢天宝卒年不详、经历上也比前两位相处甚远,这又是为了什么?

国家有难,舍你其谁?

光绪三十二年的游学毕业生考试,首次赏医科进士和举人,除谢天宝、徐景文两名医科进士之外,还有四名医科举人。之后到清亡,还有五届考试。

  •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游学毕业生考试,无人赏医科进士,四名赏医科举人。

  •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游学毕业生考试,无人赏医科进士,三人赏医科举人。

  • 宣统元年(1909年)游学毕业生考试,两人赏医科进士,六人赏医科举人。

  • 宣统二年(1910年)游学毕业生考试,五人赏医科进士,五人赏医科举人。

  • 宣统三年(1911年)游学毕业生考试,一人赏医科进士,七人赏医科举人。

另外在宣统三年应学部奏请,赏医官伍连德医科进士。

这样加起来历史上共有医科进士十一人,医科举人二十九人,共计四十人。

1906年考试中,谢天宝得分93分,徐景文得分83分,其余四人得分分别为71、69.5、68.5、61.5,在医科众人中,谢天宝毫无疑问是最佳,可谓医科进士第一人。

光绪三十二年的谢天宝,站在了人生的巅峰。之后几年,也算循序渐进。

四年之后,更有一场百年机遇。

1910年10月,东北爆发鼠疫,起源是因为民众捕捉旱獭,接触到寄生在旱獭的鼠疫杆菌。鼠疫先出现在俄国境内,很快传播到哈尔滨。由于1894年香港爆发大鼠疫,接着孟买、日本、土耳其、旧金山等地相继流行鼠疫,显示进入第三个全球鼠疫大流行。东北鼠疫一旦南下入关,以华北巨大的人口基数,将是一场空前的大疫。

黑死病的噩梦即将重演。

东三省本身清朝龙兴之地,但受沙俄长期侵蚀,为此,清廷于1860年开放关禁,以每年30万人的速度,一共有1400万人移民东北,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为清朝保住了东北。

日俄战争后,俄国势力退居哈尔滨,日本势力在东三省渐渐做大。哈尔滨实际上是俄国人势力范围,当地俄国人有十万之众,华人只有不到三万,此外还有不少日本人,列强在哈尔滨都设有领事馆,哈尔滨成为国际都市。

鼠疫爆发后,俄日双方均有异动,明为防疫,暗在主权。西方列强对此明若观火,加上对另一场黑死病的恐惧,因此对清廷施压,要清廷尽快派员前往哈尔滨主持防疫。

对于清廷而言,此事不是简单的防疫,而是上升到外交事务了,要去名义归自己、实际被他人控制的地盘上去经办防疫,首先要派懂现代医学之人,这样就只能从留洋人士中挑选,其次要选派既是医也是官之人,因此只能从军中挑选医官。

其实,也没有那么难选。

作为有史以来头名医科进士,谢天宝是不二人选。

国家有请,他的条件

在一个北京惯有的灰蒙蒙的日子里,时年35岁的海軍部军医司医务科科长谢天宝被请到外务部,见到了他的同榜进士,外务部右丞施肇基。

同年进士,探花谢天宝的仕途不仅比不上状元陈锦涛、榜眼颜惠庆,而且比排名第五的施肇基都相差甚远,这三人已经是部级官员,他还只是个科长。

不过这样难怪,医官官卑位置少,更何况施肇基在参加考试之前已经是道员了,授进士后即任邮传部右参议兼京汉铁路局总办,后又任京奉铁路局总办,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道台,刚刚晋升外务部右丞。

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道台是清廷驻哈尔滨最高官员,施肇基在任内妥善处理伊藤博文遇刺案,因此东三省防疫的总协调人也就非他莫属了。

谢天宝这些年也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晋升,军医司是海军部七司之一,设立司长一人领司事, 下设卫生、医务二科,设科长二人、科员八人、录事三人,分司各项事务,谢大进士何时能升到司长还未可知。

谢博士,国家有请。

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统一协调东北鼠疫防疫,形同钦差大臣。

清廷对留洋人士实在是太好了,到了火烧眉毛的节骨眼,对一位军官还这么客气,没有用一纸调令直接派往冰天雪地。

既然是国家有请,就属于自愿。

谢天宝好歹也是个军官,这点觉悟还是有的,同意去,但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希望朝廷拨一笔安家费,好让他安心前去防疫。

为什么?

近年来鼠疫频频流行,之前在唐山刚刚流行过,谢天宝虽然专攻内科外科兼牙科,但也当过京师大学堂卫生学教员,懂得鼠疫的深浅,此去哈尔滨,虽然不能算九死一生,也是要冒着生命危险,而且一旦真的死了,为了预防传染,是不会马革裹尸的,肯定随便找个地方埋在东北哪里了,这是一个提着脑袋谋取功名、有可能尸骨无存的差事。

对此施肇基表示理解,要多少银子?

具体数字没有被记录下来,谢天宝开出了一个朝廷不可能接受的数目。

既然不能满足他的条件,他便只能谢绝了这项任命。

就这样,谢天宝用一笔巨额安家费,做到了他的向死而生。

送走谢天宝,施肇基一声长叹,赶紧落实他的B计划。

军中良才,谁堪大用?

本以为谢天宝是不二人选,没想到让他用巨额安家费脱了身,施肇基赶紧把军中医官数了一遍。

洋务运动之初,李鸿章出洋考察,发现西方各国军队非常重视军医,回来后便开始大力培养军医,袁世凯同样很重视军医,使得清军的军医得到很大的发展。此时海军部设军医司,陆军部也设军医司,在天津有隶属海军部的北洋海军学堂、隶属陆军部的陆军军医学堂,但军中留洋的医官屈指可数。

谢天宝成为首选是因为沾着医科进士第一的光,如果按军中资历的话,当属陆军部军医司司长兼陆军军医学堂总办徐华清。

徐华清是广东人,先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后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在香港皇仁学院任教,后从军,创办陆军军医学堂和陆军马医学堂,被誉为“中国军医之父”。

有德国医学博士的文凭,加上陆军部军医司司长的高位,又在官场上混了20多年了,徐华清完全胜任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之职。

但是,徐华清已经49岁了,年龄上无法胜任。

接下来是北洋海军学堂总办林联辉,他担任总办也超过15年的,但此人没有留洋学历。林联辉是第四批留美幼童,但很快被召回,成为北洋医学堂首届毕业生,是本土培养的医学人才,他去的话怕压不住俄国和日本的专家。北洋海军学堂不设帮办,由天津税务署英国医官欧士敦医官监督一般医学事宜。

接下来就是徐华清在陆军军医学堂的副手了。

想到此人,施肇基眼睛一亮。

1905年,他作为五大臣考察各国宪政的随员,在大英帝国海峡殖民地槟榔屿遇见一位当地的医生,得知对方于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是同届第一名。细聊起来,发现对方是北洋军属和烈属,他的六个舅舅相继在大清水师服役,二舅是北洋水师宿将林国祥,三舅林国裕乃邓世昌手下,在甲午一役殉国,此外他妻子的三叔黄乃模为致远舰二副,亦于甲午一役殉国,按今天的说法,属于又红又专的人才。

回国之后,施肇基得知袁世凯苦于陆军军医学堂被日本教员控制,正在招募医学教育人才,遂向袁世凯举荐此人。求贤若渴的袁世凯当即批准,一封陆军军医学堂帮办的聘书寄往南洋。

此人正因在海峡殖民地主持禁毒遭人陷害而心灰意冷,当即北上天津,在征得袁世凯同意后,赴英国考察军事医学教育,然后携妻儿归国效力。

没想到正赶上光绪慈禧前后驾崩,袁世凯失势,此人被划为袁党,眼看报国无门。

幸好在他英国留学期间,林国祥奉命前往英国监造订购的“海天”、“海圻”两艘巡洋舰,介绍他与程璧光、谭学衡相识,由这两位加上也是在英国认识的时任陆军部军法司司长丁士源帮忙,洗脱了袁党嫌疑,拿到了陆军军医学堂帮办的任命。

施肇基主意已定,发急电给陆军军医学堂总办徐华清:召陆军军医学堂帮办伍连德入京。


国家有请,他的无条件

又一个北京惯有的灰蒙蒙的日子,31岁的陆军军医学堂帮办伍连德在前门火车站下车后即被接上一辆骡车,在烟尘中颠簸了一个小时,抵达施肇基位于东城的私宅。

这是自槟榔屿见面后两人第一次相见,伍连德才知道,他能够归国服务,伯乐是施肇基。

这两年在天津,伍连德的朋友主要是唐绍仪等留洋人士,施肇基恰好是唐绍仪的侄女婿,这一下两人的关系又拉近了很多,很快就热聊起来。

聊了一会,伍连德猛然想起,施肇基是用公文召他进京,绝对不是为了叙旧。

他这么一问,施肇基也就开门见山,告诉他东三省出现鼠疫,疫情甚为严重,朝廷拟派谢天宝出任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统一协调东北鼠疫防疫。

对于谢天宝的任命,伍连德毫无意外,因为谢天宝是公认的中国医学未来领军人物,心想施肇基是不是让自己给谢天宝当助手。

施肇基的下一句则大出意料,谢医官以此去生死未卜,要求朝廷事先拨发巨额安家费,朝廷无法满足,外务部只能另选他人,我举荐你出任此职,伍博士,这个使命是自愿的,不必马上做出决定。

伍连德马上做出决定:我接受。

轮到施肇基出乎意料了:伍博士有什么要求吗?请尽管提出。

这个提要求的机会从伍连德第一次归国那天起,他已经等了三年了。

1907年7月伍连德第一次到祖国,过海关时,手持英国护照的伍连德被告知,按大清法律,不管在哪里出生,每一个华人都是中国人。

一种回家的感觉让出生在海外的伍连德几乎热泪盈眶,也换来了他三十年忠心报国。

“为国家效力是我的荣幸”。

喜出望外的施肇基当即带着伍连德去见外务部尚书那桐,那桐看到施肇基带来一位长相好像才二十出头、连辫子都没有的洋派人士,已经很失望了。一聊之下,对方的官话结结巴巴,大部分要靠施肇基翻译成英文,这样成不成呀?

事到如今,有个顶雷的就成,伍帮办何时启程?那桐觉得怎么着少说也得十天半个月。

明日返天津,后日一早即可启程。

那桐对此很满意,在心里长叹一声,交代施肇基全面处理。

施肇基雷厉风行,为伍连德准备护照和有关公文,并发电报给奉天总督、吉林巡抚、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和陆军军医学堂,并通知陆军部,正式告知,朝廷任命陆军军医学堂帮办伍连德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统一协调东北鼠疫防疫,望各地衙门务必配合,在此期间伍连德依旧兼任陆军军医学堂帮办。

第二天,伍连德返回天津,交代了陆军军医学堂的工作、挑选了能讲客家话和英文的学员林家瑞作为助手兼翻译,回家安顿了家小。

次日,风雪兼程,出关。

就这样,伍连德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做到了他的向死而生。


他的死生,他的生死

伍连德抵哈尔滨三日之内,确定流行的是鼠疫,并提出防疫方案,在获得朝廷全力支持下,在鼠疫流行中心哈尔滨傅家甸进行全面隔离,东北各地及华北也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然后就是坚持、坚持、坚持,在绝望中坚持。

1911年3月1日,哈尔滨达到鼠疫零死亡,隔离解除。三月底,东三省各地的鼠疫全被消灭。一场数百年不遇的大鼠疫,以中国人为主的一只小小的防疫队伍在不到四个月之内彻底消灭。

伍连德从一个毫无名气的军医,一跃成为举世皆知的名人。

然后,出任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主席。

学部上奏,圣旨依议,赏伍连德医科进士,成为唯一一名未经游学毕业生考试的医科进士。

朝廷授予伍连德陆军蓝翎军衔,颁发二等双龙勋章,任外务部总医官。

肃亲王欲重建民政部卫生司,主持全国卫生防疫,该司司长人选非伍连德莫属。

伍连德预料鼠疫会卷土重来,谢绝了国家卫生防疫主管的任命,重返哈尔滨,建立东北防疫总处,十年磨剑,在1920年东三省第二次大鼠疫爆发之时将鼠疫挡住并消灭在哈尔滨。

两次抗鼠疫的成功,加上多年研究鼠疫的丰硕成果,使得伍连德成为国际鼠疫顶尖专家,并因此于1936年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正如梁启超所言:“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东北一战,使得伍连德取代谢天宝,成为现代医学在华的领军人物,他创建中华医学会、创建数十所医学院校和医院、创建海关检验,是中国现代医学和卫生防疫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医学近代史上稳坐头把交椅。

抗战开始后,年过花甲的伍连德举家返乡,从光辉趋于平坦,在马来西亚以一名普通的医生终老,也淡出了中国人的视线。

2003年非典爆发,使得人们重新审视近代医学史,伍连德得以在中国人心中重生,赢回了他在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的地位。

民国之后,谢天宝任海军部军务司医务科科长,很快调外交部,出任北婆罗洲领事,后曾任职于新加坡、萨摩岛领事馆,最后任驻菲律宾总领事。

一个成为中国近代医学的擎天一柱,并赢得身后声名,一个在近代医学史上寂寂无闻,不知所终。

盖因当国家以国士相待之时,你是否能以性命相报。

大医,何谓精诚?

近年来,形容医学名家的词语已经登封造极了,大医精诚,苍生大医,当做何解?

媒体记者小编的笔下,大医成了工匠,一辈子接生了多少孩子,八九十岁还上手术台,生生把医学名家描述成了一天不看病不接生,家里就揭不开锅的游医。

就拿内科泰斗张孝骞来说,总说他怎么查房怎么看病多少疑难病例,这些是一个医生应该做的,至多只是医生的职业道德。

张孝骞之所以能成为大医,是因为卢沟桥事变之后,协和大多数教授在美国人庇护下,继续在日占区过着上等人的生活之时,张孝骞不当亡国奴,举家南下,率领湘雅师生八千里路云和月,流亡办学。

同时离开协和的还有生理学先驱林可胜,他将妻女安置在故乡新加坡后,只身返国,组织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队,进行抗战战地救护,之后出任中缅印战区医药总监。

外科先驱沈克非,抗战期间任国民政府中央卫生署副署长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医监,战后参与救济总署的救济工作,抗美援朝期间担任第二批志愿军医疗队技术顾问团主任顾问。

一个大写的国字和医生的匹夫有责,这才是大医。

伍连德除了是医学巨匠之外,也是一代名医,而且有御医之实,是袁世凯御医中唯一的一位西医。伍连德的病人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不可枚举,他看病的经历足以写出一部几十集电视剧。然而,他自认最值得炫耀的行医经历是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他率领海港卫生检疫处百余名同仁组成医疗队,在抗日战场上医治了两万多官兵和几百名伤兵。

同样是面临国家召唤,上海沦陷后,汤飞凡准备随所任职的英国雷氏德研究所撤往伦敦之际,收到老师颜福庆来信,希望他能主持中央防疫处工作。汤飞凡当即携妻子赴长沙、走贵阳,最后在昆明西山建立战时生物制品基地,生产生物制剂和疫苗,并研制成功国产青霉素,支援中国战场和东南亚盟军,成为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之一,这才是大医。


伍连德与谢天宝在国家召唤之际,做出了他们各自认为最佳的选择。

谢天宝选择了一条生路,他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东三省第一次鼠疫大流行,防疫人员殉职比例高达10%,级别最高的是北洋海军学堂首席教员、法国医生迈斯尼。香港报纸曾误传伍连德殉职,令其亲友悲痛万分。

谢天宝没有冒这场生命危险,安稳地继续当他的太平医官,然后从那时起,他虽然活着,在时代风云之中已然死去,不仅不知所终,连一张照片都难寻。

伍连德选择了一条死路,然后为千万民众、也为他自己闯出了一条生路,然后永远活在一代代国人心中。

有些医者成名靠的是运气,是机灵,是厚脸皮,而有些医者成名靠的是济世救国的襟怀与行动。

不是每个人都有幸被国家召唤,对于幸运者而言,这样的机会也许只有一次,必须真正地向死而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