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研】医生集团能否带来就医新模式?

史超 思宇医械观察 2019-04-18

日前,又一家医生集团——博济仁医医生集团在广州宣告成立,令医生集团这个词再次走入大众视野。新医改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医生将目光转向“创业”,医生集团能否破解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困局、带来就医新模式?


一.     医生集团


医生集团,即多个医生团队组成的联盟或组织机构,按照海外市场标准,也可称为“医生执业团体"或"医生执业组织”。"医生集团"既可以属于医院,也可以是独立的医生组织,一般是独立法人机构,以股份制、合伙制运作。

 

医生集团的本质是医生的执业方式之一——团体执业,这是相对于独立执业(independent practitioner)来说的。两三个医生结合起来就可以团体执业,他们共享彼此的收入,共同承担损失,共享设施设备,这是一个同进共退的执业团队。

 

二.     医生集团的发展历程


医生集团起源于上个世纪初的美国。目前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医生集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经营模式。但国内的医生集团尚处起步阶段,正在探索符合我国医疗状况的商业模式。

 

1.美国医生集团的发展


纵观美国医生集团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医生要素的市场化释放是促进医生价值回归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促成"医生-医院-保险公司"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医疗服务行业利益分配机制的重要变动力量。

 

1930年以前,医生同时拥有医院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管理者只扮演了次要角色,与我国目前的主流医院模式略为相似;

 

从20世纪30年代逐步发展到70年代,专业分工逐步出现,医生逐渐将精力转移到临床工作,医院的管理逐步交由专业的管理人员;

 

1974年随着美国健康计划与发展法案的通过,管理者逐步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控制,到1983年Medicare预期支付体系建立,管理者日益重视控制成本,医生主要关注患者治疗;

 

到了90年代以后,随着管理型医疗模式扩张,1984-1999年独立执业医生开始下降,医生集团出现萎缩的情况,雇员医生开始增加,严苛的保险规定将医生集团推到医院一边,二者结合呈现紧密的趋势。


2.我国医生集团发展历程


早在1998年,中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万峰就与人合伙组建了“万兆开心公司”,这是中国医疗行业内出现的第一个“医生集团”。然而这并没有使医生集团在中国真正流行起来。在2014年著名外科医生张强成立张强医生集团后,医生集团才真正开始在国内迅速崛起。

 

为顺应医改和医生集团的发展,国家也推行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1)2015年9月,在国家卫计委主持召开的医生集团研讨会上,将医生集团进行初步定义,需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必须是以医生为主体;由两名以上医生组成;一定是一个实业实体。

 

2)2016年4月6日,国务院总理立刻强国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

 

3)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成医生集团。这是“自由执业”第一次写进“国字号”的文件,也是“医生集团”第一次写进“国字号”的文件。

 

4)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提到“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引入战略投资者与合作方,加强资本与品牌、管理的协同,探索委托知名品牌医疗实体、医院管理公司、医生集团开展经营管理等模式”。

 

5)2018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进一步推动了相关医生集团的发展。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7年底,国内有440余家可查的医生集团组织,到2018年5月,医生集团已达到640家左右。


三.     医生集团经营模式

 

1.美国执业模式


美国的医生集团执业模式主要分为4种,包括独立执业、团体执业、医生雇员模式和兼职雇佣模式四种:

在医生集团的盈利模式上,美国医生集团的总体利润主要源于Medicare或者Medicaid等美国联邦医保项目指定的卫生服务款项以及商业医疗保险的报销款项。集团内医生可以通过利润分成和劳务绩效奖金等方式获得报酬,但报酬不得与转诊行为相关。在利益分配方面,医生集团可以按照人均或者服务贡献对利润进行分配。

 

在此过程中,现行医疗服务与操作术语(Current ProceduralTerminology,CPT)编码是美国医疗保险确定支付金额以及集团内部利益分配的主要依据。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记录所有有关服务内容与信息的编号(如为初诊患者提供20分钟以内的评估与管理服务,编码为99 202)。服务结束后将所有提供的项目填写表格报送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根据医生填写的信息确定患者自付、医生劳务、设备设施使用等各部分金额,最终产生患者自付账单并支付医生集团、医疗机构相应金额,再由医生集团进行劳务分配。

(注:CPT codes是美国医学会研发的一种基于临床路径的编码方式。1983年,CMS采用该系统记录医生的医疗行为,并作为判定支付金额的标准。随后,该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商业保险中。这些保险既包括针对患者的医疗服务收费及补偿,也包括针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与医疗事故的判定。)

 

2.我国医生集团的执业模式


不同的医生借助不同的资源,使得现阶段国内医生集团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根据医生来源和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体制内医生集团、体制外集团、混合型医生集团。



四.     国内代表性医生集团


1.张强医生集团

张强医生集团(Dr. Smile Medical Group)成立于2014年7月1日,属中国大陆首家跨专科医生集团,创始人为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医生。医生集团在北京、上海设有行政总部。随着规模扩大和品牌的成熟,逐步剥离各专科团队并投资建立独立运营的各专科医生集团,目前有血管外科、疝外科、男士整形、肛肠外科等专家团队。2016年初,张强医生集团顺利完成从跨专科到血管专科的转型,成为国内首家血管外科医生集团。


张强医生集团由上海、北京的原附属三甲医院的优秀外科专家团队组成,以一流的医学技术和良好的口碑提供安全、便捷、可及的优质医疗服务。张强医生集团拥有多项独家医疗技术和设备,国内最早拥有AccuVein, Venefit, Vscan等下肢静脉曲张诊疗设备,目前签约机构的4间杂交(复合)手术室和1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可以完成各类血管疑难杂症手术。同时张强医生集团还与相关医院合作,按PHP模式进行分成,达到良好效果。其在2016年4月完成1500万美元首轮融资。

 

2.冬雷脑科医生集团

冬雷脑科医生集团是国内第一个脑科医生集团,于2015年9月成立,带头人宋冬雷医生原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2013年选择自由执业。该集团重点开展各类脑科手术及脑血管病的微创介入治疗。自2015年9月成立以来至2016年年底累计门诊患者上千例;各类脑血管、肿瘤等手术八百余例,经血管的微创手术治疗量达到三百余例,紧急抢救外地转诊危重患者数十例;术后感染率低于2%,患者的满意度接近100%。冬雷脑科集团目前已接受包括中卫基金、建信康颖基金、飞马旅、弘晖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投资。

 

3.博德嘉联医生集团

博德嘉联医生集团是国内第一家经过工商登记并取得法人资格的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总部在深圳,由公司董事长林锋教授和 CEO 谢汝石教授于2016 年 3 月共同创办。博德嘉联突破传统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物流技术和科学管理理念应用到实践,构建检验、医药、影像流智能一体化服务模式。集团与国内多家大型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打造国际领先的药品供应链平台、检验和病理诊断平台、医学影像平台以及多学科专家远程会诊。2016 年 5 月,完成了松禾资本和重山资本的首轮千万级天使融资。2017年4月,香港新风天域对博德嘉联投资10亿进行A轮融资。

 

4.广州弘康医生集团


广州弘康医生集团是中国第一批开展医生集团工作的机构,从1996年—2016年间,团结数十位骨科专业医生下海,成功开创了中国最大的手外科连锁机构——恒生手外科连锁机构。在上周一(5月21日),广州弘康医生集团及其打造得医师多点执业共享平台“大医汇”,正式对外宣布完成由海纳同创基金领投的A轮5000万元人民币融资。

 

5.大家医联

大家医联由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孙宏涛于2015年创建,是国内首家体制内医生集团,团队成员全部由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专家组成,是国内医生合伙人制的倡导者。大家医联在2015年5月完成首笔2000万元融资,投资方为爱康国宾。


大家医联依托体制内外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合作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运营平台以及IT技术,为专家提供更多体现价值、创造价值的机会;为合作医疗机构提供资源整合,优化医疗服务运营;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及疾病管理的全方位医疗服务。

 

五.     国内医生集团目前存在问题


医生集团作为新兴领域,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大大小小的医生集团林立,数量呈指数型增长。但随着医生集团市场的拓展,一系列问题也凸显了出来。


1.IP运营能力缺乏


IP(Intellectual Property)运营,指的是根据产品的类型,特点和用户属性,不断进行运营手段的尝试,使得IP在创作阶段就拥有大量的忠实粉丝。绝大多数医生集团,除了张强等少数准备充分的集团之外,是没有IP运营能力的,几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名医”,及出去几个人合伙办个集团,结果脱离了医院这个“靠山”之后病人们并不买账,前期收不回成本便没人跟进投资,刚走没几步便不了了之。

 

2.“脚踏两条船”理念盛行

目前的医生集团有一大部分都是体制内医生集团。很多体制内医生并不是完全抱着把医生集团做大做强的想法,而是觉得“赶潮流”,目前很火就先去掺和一脚,如果平台有患者就来看个诊,如果没病人也无妨,反正自己在公立医院也不会闲着。脚踏两只船,更何况是公立医疗和私立医疗这两个发展速度不一样的船,显然很难保持平衡。


医生集团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但是如果要做好医生集团需要一支团队,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目前我国的医生集团还处于探索阶段,如果医生只是抱着蹭热点的“形式主义”,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用心经营,那么医生集团终究会成为“僵尸”集团。医生的“打酱油”使得平台问诊质量不佳,难以吸引患者,随后陷入恶性循环。

 

3.多数医生集团对市场化运营一窍不通


很多人认为民营医疗的大发展的是因为消费升级,国家分诊政策和医保支付等等红利推动的,但医院的发展经验可以告诉我们,大部分民营医院都是由莆田系创建出来的。从运营到管理,成本控制,市场化运营推广包括品牌建设,甚至承包一个诊所,对诊所的选址、运营、合作和活动本身就需要许多市场化运营的相关专业知识,而医生,尤其是著名医师,他们倾向于把全部精力与时间投入到积累经验提高医术上,对于市场化运营一窍不通。医生是医生集团的核心灵魂,但仅由医生组成的团队如何进行市场化运作并获得盈利,这是一个难题。

 

对于方兴未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医生集团来说,能够获得资本的青睐自然风光无限,但那毕竟还是少数。医生集团目前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没有成熟或者被验证的模式,经过数量爆发之后有多少能存活下来,还是个未知数;医生集团想做出明堂来,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有病人和收入,能够迎合市场持续盈利才是硬道理。


看文章不过瘾,想和业内高手聊一聊?

想发现更多优质项目?

思宇研究院投融资项目交流群等你来撩!



猛戳上方勾搭我们~

为保证大家交流质量,请您提交名片等资料。


【往期精彩回顾】

2018医疗机器人行业分类和市场概况最新深度研究报告(中)—手术机器人十大企业介绍

迈迪思创——医疗器械CRO产业转型该何去何从?

国内医械CRO盘点:站在风口,振翅欲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