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是否具有“当下性”? | 社会科学报

张闳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不久前,《一条豆瓣动态引发的“疫情文学”复兴》《林黛玉发疯文学背后的流量密码》两个帖子风靡,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也在热播,文学经典以其包容性和治愈力,与当下生活相关联。


原文 :《经典是否具有“当下性”》

作者 | 同济大学  张闳

图片 | 网络


关于经典,往往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历史性的文本,属于遥远的过去,是经过漫长时间所凝结出来的伟大作品。它虽然仍被当下的人们阅读,但从根本上说毕竟不属于当下。谈论经典的当下性,这似乎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


兼具历史性与当下性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对“经典”做了一系列很经典的定义,其中一条就是:“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当然,这不是关于经典的定义的全部,(至少在卡尔维诺看来)却是最重要的一条。他将这个当成经典的定义的第一条。如果我们认可这一判断的话,那么,就可见所谓“经典”首先具有一种时间属性。它与时间问题相关。经典具有一种时间上的双重性,或者说,它占据着双重重叠的时间。一方面它是一种已经被阅读过的文本,是过去时;另一方面,它又常常是一种正在被阅读的文本,亦即它同时又是现在时。如果更极端一些地说,它还属于将来时,甚至是将来进行时。


经典是历史性的,经典同时又是当下性的。说它是历史性的,是因为任何被称为经典的文本,都必须经过时间的淘洗和炼净。它将在历史化的过程中,将自己编织到时间的织体当中。而说它是当下性的,乃是因为它被织入时间,进入到当下的时间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经典必然同时是当下性的。



当下性是经典的特质之一。但与当下相关的作品并不一定都具有经典性。一部产生于当下的作品,其当下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一般人也都知道,这一类的作品很多,其是否能够成为经典往往需要时间来检验。也就是说,一般意义上的作品,首先是属于现在时的,甚至是现在完成时。对于大多数这一类的作品,写作完成,最多阅读完成,其作品的意义就业已确定,而且意义耗尽。它为当下生产,也为当下所消费。为当下而生,也为当下而死。


经典则不然。它属于过去,在过去死去,同时又属于当下,在当下复活。经典的当下性,使得文学超越了时间的限制。维克多·雨果在其小说《悲惨世界》的自序中写道:“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今天,当我们重温雨果的这一名著时,自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在一百六十年前所说的这句话的意义,并真正认同它。我们看到,《悲惨世界》这样的作品,超越了时代的限制,其中所写的事情、所塑造的人物,都能够在当下找到投影,得到呼应。


一部作品,哪怕是新近出版的作品,我们说它写得相当“经典”,或者说,很具“经典性”,这就意味着,它与过去的、历史上的那些已然成为经典的作品十分相似,具有相近的或一致的品格和价值,尽管它只是出现在当下,只是面对当下读者说话。



卢卡奇当然是一位伟大的批评家,但他对文学的理解有其局限性。他偏爱那些历史上伟大的经典作家,对从古代到19世纪的经典文学赞赏有加,而对其同时代的现代主义文学则不以为然。他不认为卡夫卡是伟大作家。一方面,他认为卡夫卡的作品相当表面化,尚未具备经典文学的历史深度,另一方面,他认为卡夫卡所描写的荒诞经验也相当片面,与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的本质相去甚远,不具经典性。直到1956年的事变彻底颠覆了他的生存经验,也颠覆了他的文学观。某一天,他遭到莫名其妙的逮捕,没有人告诉他罪名,也没有人告诉他原因。当囚车铁门在他身后“砰”地关上的一瞬间,他突然意识到,卡夫卡是伟大的。卡夫卡预言了卢卡奇当下的遭遇,预言了一种不可理喻的未来。而且,我们知道,它还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里现实的写照。


改造和演绎也是 “当下性”的表现


当然,我们一般性地谈论经典在精神影响力、道德感染力等层面的当下性,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经典总是处理一些相对较具恒久性的题材和主题,比如爱情、命运、复仇等,而在这样一些题材和主题方面,过去和现在,乃至未来,人类的经验是基本相通的。对于文学来说,真正难以抵御时间侵蚀的部分,反倒是作品在艺术形式和美学趣味上的时代局限性。


在今天,经典阅读所面临的困境更多地是因为经典作品在表达手段和美学趣味方面,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之间的差异。有青年学生曾对我说,我知道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很伟大,但他们的小说实在是太冗长、太沉闷了。有时他们会说,我知道莎士比亚很经典,但那些古人在舞台上走来走去,没完没了地说着话,实在让我难以忍受。



不错,一些作品可能曾一度激动人心,可一旦离开了其所处的语境,就会变得不可理喻。但是,意义恒久的经典作品,往往能够超越艺术形式和表达手段的限制。经典能够承受不同时代的人对它的改造。不同时代,人们总是会以自己时代的方式,重新阐释和演绎经典,让经典在当下焕发活力。这种改造和演绎,也是经典的“当下性”的表现。我曾经看过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不同版本的《等待戈多》,这些经典作品本身就具有多种可能性,指向不同时代的艺术表达。它能够与当下流行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通过全新的艺术形式再度被表达,被发挥,并成为当下文化的一部分。


那些伟大的文学经典,总是能够与当下现实经验结合在一起,激发起更加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它如同明亮的火炬,照亮了一个时代的黑暗,而且,它的光芒也穿透时间的隧道,照见未来,甚至穿越空间的阻隔,照亮遥远的另一个国度,点亮每一个热爱它的人的灵魂。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06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经典作品挑选合格的读者:哈罗德·布鲁姆的阅读实践 | 社会科学报

经典诠释:拓展当代儒学发展空间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