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现代城市的视觉化生存

张潇潇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前不久,一张高温不融的雪糕图片将商家“钟薛高”送上热搜。这张雪糕图让商家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图片的力量源于视觉性是当下社会的基础逻辑,小到吃何种雪糕消解酷暑,大到整个都市生活,均可能被这种视觉逻辑所宰制。


原文 :《现代城市的视觉化生存》

作者 |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潇潇

图片 | 网络




一张高温不融的雪糕图片,将网红品牌“钟薛高”送上热搜。该品牌价格之贵久被非议,但未曾受实质影响,直至这张雪糕图打破舆论场平衡,让“钟薛高”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图片的力量源于视觉性是当下社会的基础逻辑,小到吃何种雪糕消解酷暑,大到整个都市生活,均可能被这种视觉逻辑所宰制。现代社会的视觉转向已为学者所共识,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与适应形象充盈的视觉化社会。


视觉器官是重要且深具社会性的感官。米歇尔强调视觉文化研究应同时关注视觉的社会建构与社会的视觉建构,而城市视觉性是学者周宪所列的该领域主要问题域之一。城市的视觉性有三个维度,首先是各类媒介文本对城市的视觉化表征(visual representation),帮助人们形成对城市的理解与想象。其次,城市本身也是视觉媒介(visual media),摩天大楼、住宅群、桥梁、绿地、繁花、江流、霓虹等景观与奇观,将城市从物理空间转为供人观视和体验的媒介文本。最后,当表征与物质世界日益融合,逐渐将演进出元宇宙城市(Metaverse city),从而建构起城市视觉性的深层之维,即镜像映射、勾连真实城市的赛博之城。



城市再现的背后是权力机制,哪些空间被表征、如何被表征彰显视觉的社会性。“网红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名单大致重合,基于流量的可见性终归还是由城市实力所决定。社会的视觉性则体现在城市被强化为鲜明的视觉媒介。可见从而可辨识,从东方明珠塔到广州塔,地标能帮我们快速区分城市。可见从而可理解,从中央商务区到老城区,人们惯于从视觉风格确认地段性质及自身实践。元宇宙城市是或远或近的未来,像虚拟伦敦(Virtual London)这样的赛博之城虽然还不多,但人们已开始在导航、打卡、标签、定位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转换于真实与虚拟的城市空间。


就再现之维而言,表征的主流载体已从传统媒体迭代至短视频,短视频不仅是“取景器”,也是城市体验实践。以短视频为径,方能理解城市中的视觉化生存。作为视觉媒介的城市主要由政经力量构形,但亦有普通人的视觉参与。这种参与实践可见于普通人化身为修复师,用朵朵毛毡花去填补城市街角中的“缺口”;又或是居民在阳台上种下的盈盈绿植,让刻板的钢筋建筑富有生气;还有那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让城市空间拥有活力之美。虚拟之城的视觉化并非仅由专业机构或人士垄断,凭借Google SketchUp等软件,普通人也能通过3D建模来图绘城市。从视觉再现、视觉媒介到赛博之城的视觉化,城市的视觉性是充涌着符号与意象的三股激流,既自成体系,又交织融汇,在种种张力之中建构视觉秩序。



城市与其视觉秩序是大多数人所处的生活情境。无论低头看手机,还是抬头赶路,人们都在城市的形象充盈之中漫游。观图赏形的需求不断地被唤醒、满足和再生产,形象漫溢予人快感,也造成莫大压力。为更好地满足视觉欲望,我们通过手机、电脑、门禁、监控器、无人机、穿越机等各类视觉装置实现着对形象的把握,这些延伸的“视觉器官”让我们的观视无远弗届,在不同视角、景别之间自由切换,继而通过数字技术联结成一张“捕网”。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事、物在这张网中被捕捉、存储、加工和流通。我们能否驾驭这些视觉装置及适应形象捕捉,决定了自己能否成为视觉主体。这要求都市人具备综合的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即获取、欣赏、诠释、批评与创造图形信息的能力。当城市成为多维的视觉体,掌握视觉性应成为每个人的基本素养,如此方能实现愉悦的城市生活。


城市居民的视觉生存状况其实并不相同,有人怡然自得,有人怅然若失。学者曾根据信息接触与使用体验划分出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这两类人正日益被锐化为视觉富有者与视觉贫困者,前者能拥有美的视觉体验,因视觉素养高而在表征与实践中更为主动;后者则常处脏乱差之环境,因视觉素养不足而在表征体系中身处被动,更遑论积极参与视觉实践。



如何走向视觉的共同富裕,有赖于政治经济力量的努力。就个体层面而言,每个市民在数字时代皆需成为“视民”。市民与“视民”都隐含现代生活应有的平等性、主体性和参与性,后者强调对视觉领域生活的参与,即不仅满足于观看城市,更要通过视觉实践改变城市。既然人类的眼睛注定愈来愈忙碌,既然视觉性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底层逻辑,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应视觉化生存,并努力让这种生活更为美好。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17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城市的视觉之维 | 社会科学报

以数字声景创造城市新体验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