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青年人才集聚,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纪雯雯 王珊娜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青年人口的规模、结构不断发生改变,青年因城市而聚的趋势不断凸显,他们既是城市发展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在这一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需要有效集聚青年人才,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尤其注重激发青年的内生动力,通过营造对青年更友好的氛围,让青年人融入,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原文 :《青年人才集聚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者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纪雯雯  王珊娜

图片 | 网络


青年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人才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价值更加凸显。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3岁以上人口中,高等教育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7.12%,城市青年人力资本占比远高于该比例。按照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群体的统计口径,兼顾16岁就业统计起点年龄,16—34岁青年人口中人力资本比例高达51.37%。


根据知识溢出理论,单位行政区域面积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所代表的人力资本密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地区急速聚集的人力资本密度越大,人力资本交流的频率也就越高,产生新的想法的数量会呈几何级数上升,在知识溢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世界创新指数显示,排名靠前地区的共同特征之一是较高的人力资本密度。我国目前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劳动力素质得到了稳步提高,人力资本在集聚过程中逐步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城市人力资本密度急速增加。1999年至2021年全国就业人员高等教育占比从1999年的3.8%增长至2021年的22.2%。各地区高等教育人才占比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提升程度均高于30%,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占比高达63%。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城市人力资本密度急速增加。根据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城市人力资本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人,2020年增加至100人,增幅高达70%。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和广东等东部省市人力资本密度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深圳市高达每平方公里2696人,上海市高达每平方公里1333人。


二是大学生城市就业粘滞效应凸显。不同于一般劳动力流动,大学生由于高考择校迁移经历和就学地累积的社会资本加大了其粘滞于大学所在城市的可能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力资本密度最高的城市群前三位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人力资本密度分别高达每平方公里588人、191人和118人,并且人力资本总量中青年占比均超过70%。国际经验表明,79.2%的英国高校毕业生和近一半的德国高校毕业生留在大学所在区域工作。我国相关经验研究表明,“一流大学”毕业生的平均粘滞率为50.46%。


三是区域间人力资本密度鸿沟加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人力资本密度最高的深圳市为每平方公里2696人,而人力资本密度最低的那曲市为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极差高达2695人。东部城市平均人力资本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9人,中部城市为每平方公里68人,西部城市为每平方公里34人,东北部城市为每平方公里32人,城市间人力资本密度鸿沟较大。2010—2020年东部城市人力资本密度增加超过每平方公里100人,其中上海市每平方公里增加420人;西部城市人力资本密度增加超过每平方公里1人,其中西藏每平方公里增加不足1人,区域间人力资本密度鸿沟进一步加大。



近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外公布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该名单中青年发展型城市平均人力资本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2人,其中青年人才为每平方公里208人。在我国青年人口规模、结构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需要有效集聚青年人才,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实施积极人才政策,实现人才与城市双向共赢。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国家从吸引青年的视角改进城市管理,更加重视促进青年安居乐业。2017年我国城市步入以“人才”为核心要素的高维竞争阶段,各地竞相从经济补贴、落户条件和教育服务等配套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吸引政策。积极人才政策不仅需要满足青年安居乐业需求,更需要提高青年城市发展参与度、提升青年建功获得感,实现青年人才与城市双向共赢。


二是以数字平台集聚人才,弥补区域人力资本密度鸿沟。我国目前已经具备全球大规模的网络覆盖率和高速的信息传输速度,保证了各个地区的人口参与规模。然而区域间人力资本密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东西部地区之间人力资本鸿沟较大,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借助突飞猛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发挥网络集聚效应以连接高密度地区和低密度地区,实现人力资本远程共享,弥补区域人力资本密度鸿沟,促进各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



三是落实劳动教育新理念,提高青年劳动参与率和创造机会。面对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较突出的青年就业问题,要落实劳动教育新理念。我国《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注重“创造性劳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青年人才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以创新创业激发城市新型市场主体涌现,有效集聚青年人才,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18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加强“青年友好型城市”软环境建设 | 社会科学报

着力推动以青年为中心的城市优化发展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