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域 | 触觉感知视角下的健康城市建设

戚均慧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身处城市空间的我们,已经习惯了通过触觉来解读城市空间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城市空间中传递的文化,体验城市空间中定制的氛围。日复一日的拥挤、时时处处的人际接触,成为了我们真真切切感知到的城市色彩。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和公共健康事业向“多维健康观”转变,可以从触觉入手进行考量,关注城市中人的身心健康状况的优化。


原文 :《触觉感知视角下的健康城市建设》

作者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戚均慧

图片 | 网络




触觉是人体发育最早、最基本的感觉,也是人体分布最广、最复杂的感觉系统。触觉感受器分布在全身的皮肤和肌肉中,接收来自外界的温度、疼痛、压力、震动等各方面感觉,成为身体与外界物质和物体接触的媒介。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触觉不但帮助我们辨识各类外界物体,还能提醒我们远离外界危险物,起到防御作用。在拥挤的城市中生活,往往意味着不可避免地反复近距离接触陌生人群,我们的触觉就在无形中启动防御作用,甚至可能触发防御反应。长此以往,将对身心健康产生系列影响。


与乡村相比,城市最大的特征就在于人口、建筑等多方面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而这塑造了快节奏和高密度的城市生活环境。许多学者认为,这样的生活环境将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影响结合起来被称为“社会毒性环境”(toxic social circumstances)。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面临着许多与陌生人近距离接触的情景。川流不息的街道,熙熙攘攘的车站,门庭若市的餐厅,似乎已构成现代城市的底色,而早高峰的地铁挤到恨不得只容得下一只脚站立,周末的商场超市常常摩肩继踵,甚至连开在路上的车辆之间也难有间隙。日复一日的拥挤、时时处处的人际接触,成为了我们真真切切感知到的城市色彩。



心理学一般认为,人际之间的亲密距离在0.5米之内,个人距离为0.5—1米,社交距离为1—3米,而3米之外则是公共距离。生活在人潮拥挤的城市中,我们常在个人距离甚至亲密距离之内与陌生人“亲密接触”,而这样的接触往往会激起触觉的防御反应,形成应激。应激(stress),又称应激反应,使指个体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感受和压力反应。而引起个体应激反应,使个体感到压力的刺激或因素即为“应激源”(stressor)。根据冲击强度和影响范围的不同,应激源一般分为三类,即传染病、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升学、失业、丧亲等个人生活事件,噪声、拥挤等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和不愉快因素即“环境应激源”。大量医学研究表明,应激源暴露影响身心健康,特别是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而城市生活中的各类环境应激源因其持续性的存在和弥漫性的影响,更成为威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从进化学上来看,应激反应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瞬时的应激反应,可激活HPA轴,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是具有复杂的反馈调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长期处于应激之中,会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累计负担,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都将受到影响,使人体更容易感染带传染性的疾病,易患慢性非传染性等疾病,减慢人体自我恢复的过程,情绪和行为障碍等也更易诱发心理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效应对神经系统正在发育之中的个体即少年儿童尤其明显。 



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非常复杂,且作用周期较长。其中,免疫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应激相关的慢性病已经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并推动了心理神经免疫学、心身医学等交叉学科的建立。除了人群拥挤,城市生活中还存在着噪声和空气污染、绿色空间缺失等环境应激源,为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城市环境的健康影响也成为当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关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健康中国”是当前重要国家战略。新时期的健康观,已从传统的“身体健康”扩展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行为健康”的多维健康观,强调预防为主,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把健康因素融入城市发展政策。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健康城市的研究和实践在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以建筑、交通系统以及绿地和开放空间等要素的规划和治理为主要手段,多方面促进公共健康水平的提升。比如,通过改善空气质量、消除噪声污染、治理水体污染等,减少不良环境的健康影响;通过增加绿色空间、打造优美环境,促进居民进行户外锻炼和休闲活动;通过优化职住平衡的城市规划布局提供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的可能性,促进体力活动的增加等。



与此同时,城市生活的高密度和快节奏特征在无形中通过触觉引发应激反应而带来的健康影响,也逐渐引起关注。通过合理布局密度适中的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医院、商超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置,提升社区活力和亲和度,加强交通拥堵路段治理,增加高峰时段公共交通供给等规划、建设、管理手段,能够减少触觉防御反应的发生,优化城市生活体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19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以数字声景创造城市新体验 | 社会科学报

依法应对现代城市发展型噪声污染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