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张淑仪:光声热电伴春秋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江苏自古崇文重教、英才辈出,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在苏工作的院士群星闪耀、灿若星河,他们是江苏的骄傲与荣耀,他们的精神已成为引领江苏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少年社特别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展示在苏工作院士的光辉事迹,展现他们艰苦探索、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爱党、爱国、爱真理的理念情怀,以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成长,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代代相继。

张淑仪

光声热电伴春秋


 张淑仪,女,声学家。1935年12月生,浙江温州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超声物理和光声科学研究,对凝聚态物质中多种模式的超声波传播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扫描光声显微镜、光声光谱仪等一系列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曾任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声学学会理事长、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国际光声光热常务理事会理事、国际无损评价中心联合会理事、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顾问。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国际光声光热协会终身成就奖。



良好家庭文化氛围

张淑仪于1935年出生在温州龙湾一户书香门第,在家排行老幺,有4个哥哥和1个姐姐。她的父亲张肇麟是当时地方上有名的“十三岁秀才”,在清朝末年科举废除后,他创办“永嘉二高”(永兴小学的前身)并为首任校长;她的三叔张肇骞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她的三哥张鸣镛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家学渊源使张淑仪天资聪慧,家藏的一些历史名人特别是科学家的传记使她着迷,从小就憧憬在科学上做一番事业。张淑仪5岁入小学,相对于哥哥姐姐的学业成绩,她的成绩并不算好。她的人生转折点,是在小学三年级的那个暑假。“四哥找来一本《算术难题500解》,把我关在房间里指导我做题。天气很热,题目做得很苦,但每次解决一道难题,都感到十分欣喜。”张淑仪说,这个经历对她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依靠自身努力加上哥哥辅导,张淑仪在中心小学毕业时,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温州中学;到初二时,她跳过初三考取了省立杭州女中高中春季班;她刚念完高三上学期又跳过下学期,考取了南京大学物理系。


当时考取南京大学物理系的50名学生中只有5名女生。一名女孩子怎么会喜欢物理?张淑仪解释说:“家里两个哥哥是学数学的,觉得学数学太抽象,对女孩子来说太枯燥,学物理比较实际。”


生性好强不爱打扮的张淑仪在学习上丝毫不松懈。为了搞懂一个问题,她常常会废寝忘食思考好几天。在班上,她的成绩始终排在前五名。


▲闲暇时刻,在湖边留影


矢志科研露锋芒


张淑仪进入南京大学时,适逢魏荣爵先生从美国回国任教,并在南京大学建立声学研究所。魏荣爵先生是中国声学界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先生的博学和超前的理念,让张淑仪对声学产生很大兴趣,也因此在大学毕业后,成为魏先生的第一位研究生。


1959年,张淑仪在导师指导下,利用声光作用原理,测量液体中声场引起光束衍射效应,对当时苏联分子声学界有争议的一些有机液体的超声弛豫吸收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证实了其中一种论点的正确性,从而结束了这场争论。有关苏联专家在苏联《声学学报》上著文介绍,并加以赞扬。这一研究也使她在国际声学界初露锋芒。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张淑仪恢复了实验室工作。她利用固体的声光效应,在国内率先建成了检测固体声场的三套激光探针系统,首次观察到在石英晶体表面激发的伪表面波,并对压电晶体表面圆弧形换能器激发声场特性进行研究,指正了国际上两种不正确观点。


20世纪80年代初,光声效应作为边缘学科刚刚兴起,张淑仪从研究声光效应转到光声效应的研究上,利用光束在介质中激发声场的效应研究介质的结构、特性和参量。她回忆道:“当时已近50岁了,但我每天基本上都是早上7点钟进实验室,晚上12点才回家,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耗在了实验室里。”由于那个年代信息和物流都不发达,为了寻找一些零部件,张淑仪常常到北京、上海一些工厂去找,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台扫描光声显微镜,并提出以位相调节实现高分辨率分层成像,国际同行认为这是国际上最好的光声分层成像。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张淑仪又带领研究小组将超声和光声方法推广应用于超晶格薄膜的研究,并对半导体的光声、光热特征进行了深入实验,提出了“亚表现近似”理论,引起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自1987年第5届以后,历届国际光声光热会议,张淑仪均被聘为国际顾问委员。她还争取到主办第9届国际光声光热会议的主办权,于1996年在南京召开。


张淑仪长期从事超声、声光互作用和光声热波物理的方法、理论、实验和仪器方面的研究,卓有成就。先后研制出扫描光声显微镜、光声光谱仪等多种仪器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研究新型压电薄膜和材料、超声传感器和传动器等方面,张淑仪也取得重大成果。


书山有路勤为径

 

张淑仪执着于事业,几乎没有业余生活,科学探索是她的最爱,刻苦钻研则是她的法宝。


和张淑仪接触的人,都知道她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说起学英语,她是真正的半路起家、大器晚成。“我是从50岁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学英语的。”张淑仪说。1984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曾向她发来访问邀请函,她却把邀请函压在抽屉里好几个月不敢看,原因是“英语太差了,怕无法沟通”。


为了给自己的学术研究扫清障碍,张淑仪狠下心,花了当时半年的工资买了一台收录机。每天吃完饭第一件事,就是收听英语教学节目,并把它录下来,反复听,碰到生词就一个个查字典,英语水平有较大提高。


1985年,张淑仪应韦恩州立大学物理系邀请,作为访问副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在美国工作期间,她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潜心研究。在工余时间,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英语,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1988年和1991年,张淑仪又分别应邀为法国巴黎理化学院和日本东京大学访问教授,与国外同行专家进行合作研究,直接参与当时光声光热科学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工作。


许多人问张淑仪,几十年泡在声学和光学基础研究中,会不会觉得很枯燥。张淑仪自豪地说:国际上和她同一时期的不少光声科学研究室已经销声匿迹了,而她的实验室40多年来一直在作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绩。


年逾古稀,本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但张淑仪始终不肯停下科研的脚步。她说,能和她敬重的科学家交流,一起研讨问题,是她的幸福。


诲人不倦育新苗

一个民族要振兴,取决于科技进步的水平,而科技的长跑是一场艰苦持久的接力赛,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我能取得一些成绩的经验是努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才能把握机遇,努力加机遇就等于成功。”张淑仪谆谆教诲自己的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要在博学的基础上学有所长。


1960年南大研究生毕业后,张淑仪留校任教,从此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事业和人才培养上。1978年,国内恢复教师职称评聘,张淑仪晋升为讲师;1981年被评定为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教授,并建立了光声科学研究室;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为院士)。她的研究生积极工作,成果不断,其中多名研究生获光华奖学金和樱松奖学金等奖励。她培养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80余人,多数已成为有关方面的学术带头人或主要学术骨干。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科技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全方位谋划和长期规划,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钻研精神,在深入理解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激活大脑的创新因子,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寻求突破。”张淑仪常常对学生说:“光声科学是一个新领域,国际上竞争很激烈,希望你们能成为在国际学术界有竞争力的科学家。”这句话道出了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END-

文/赵学

来源:《江苏院士风采录》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编著



往期精彩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钱七虎:奋斗一甲子 铸盾六十年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王泽山:硝云弹雨挥洒万丈豪情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祝世宁:甘为人梯的追光者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贲德:雷达人生“三部曲”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郑有炓:翻过最高的山 遇见最美的风景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冯端:回首向来萧瑟处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方成:仰望苍穹 俯瞰大地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戎嘉余:科研观奠定成功路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都有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赵淳生:用生命熔铸“超声电机”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