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去与未来之间丨历史中心2024年新书预告

四马路上
2024-09-30

202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中心推出了《学随世转》《美杜莎的笑声》《学历之死》等受到各位读者喜爱的好书。我们希望能揭示过往与现实的复杂多变,引发人们对于历史与当下的思考。新的一年也即将起航。


中国史领域,2024年的重磅新书有图文并茂、全方位呈现宋辽金西夏史的《插图大宋史》;探讨“文景之治”如何成为开明执政典范的《文景时代》;追问为何现代科学是出现于西方而非中国的《在奥秘与规律之间》论衡丛书也将推出《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入土为安: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旧庙新神:近代变革下的孔庙》等主题丰富多样、有深刻洞见的新书。


世界史领域则有剖析身体如何被“政治化”的《被争夺的身体:魏玛德国的生育制度》;重写关于移民智慧、勇敢和决心故事的《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讲述知识分子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流亡的《流亡1933:一个犹太哲学家的纳粹记忆》


社科人文通识的方向上,2024年会继续探讨女性议题,即将推出《西蒙娜·德·波伏瓦——一个知识女性的诞生》与当代法国女性主义的三驾马车之一露西•伊利格瑞的代表作《成为女性》;此外还有戏剧理论的经典之作《幽灵出没的舞台》;在《从诗经到红楼梦》中,10位复旦名师将带你领略人文经典之美。


更多好书,与你在2024年相见!


#关注

01

书中插图

插图大宋史
虞云国 著
2024.06

· 图文并茂、全方位呈现“大宋史”即宋辽金西夏史的历史面貌。

《细说宋朝》畅销多年,是学术界和普通读者公认的了解宋朝历史的经典读物。本书从“黎东方讲史”系列中抽出单行,为其插图典藏本,不仅全面修订了文字,更配以100余幅高清插图,以宋代书画、文物等为主,其中有不少为稀见图片。



文景时代(暂名)
王子今 著
2024.07

· “文景之治”中,如何形成开明执政的理念并成为后世行政的典范?

作为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文景之治”被称为古代治国理政的典范。本书以点带面地展现了“文景之治”的各项成就——开明执政的理念以及为后世行政提供的借鉴等。作者指出,以“资治”为宗旨的中国传统政治史观,将“文景之治”视为一个代表政治成功的特殊的文化符号。人们在文景时代发现政治榜样,汲取政治营养,寻求政治启示。



在奥秘与规律之间
——追寻现代科学的起源与成长
陈方正 著
2024.06

· 为何现代科学是出现于西方而非中国?

为何现代科学是出现于西方而非中国?本书对此困扰国人百余年的根本问题给出了一个明确答案:它是西方科学在二千多年前经过革命性蜕变而建立大传统,发展至十七世纪又再度发生剧烈革命而产生的结果。相较《继承与叛逆》,以更为通俗的文字,更为凝练的笔调,为一般读者揭示现代科学的起源与成长。



被争夺的身体:魏玛德国的生育制度
[德]科尔纳利·厄斯本 著  
李尚蓉 施田琪 译
2024.08

· 当身体被“政治化”:女性身体如何成为个体自主与公共利益博弈的场域?

魏玛时期,德国致力于对抗遍及欧洲的社会“疾病”——生育率下降。本书聚焦德国为生育问题所进行的政策调整,及其对生育的介入在何种程度上与纳粹“生命之泉”计划相勾连,从孕产、性行为、避孕与堕胎等层面,揭示各社会团体与政府派别如何基于自身立场,为生育问题提供不同的解决路径。女性身体的控制权亦由此成为各个群体争夺和博弈的场域。


成为女性(暂名)
[法]露西•伊利格瑞 著 米兰 译
2024.04

· 法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继承人”露西•伊利格瑞经典作品,中译本首次出版。


作为当代法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伊利格瑞在追求性别平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本书为作者代表作之一,着重讨论女性主体存在的可能性。伊利格瑞从对于西方文明男权传统的批判中寻找女性话语的可能,努力倡扬真实的女性自我,还指出了如何成为一个女人与语言、美貌、母性(自然和精神)、年龄、健康的关系。本书关注的是分析和修复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同时构建与众不同的男人。



西蒙娜·德·波伏瓦——一个知识女性的诞生
[美]托莉•莫伊 著  杨晓琼 译
2024.12

· 生活与思想的交互解读,多视角探究波伏瓦如何成为波伏瓦。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思想家之一,波伏瓦留给世界的遗产并不仅仅是她的作品。本书从其作为知识女性的这一身份切入,将传记、文学批评、女性主义理论以及社会和历史分析融为一体,还原出20世纪中期一位女性思想家在学术界以及个人生活中所面临的冲突和困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波伏瓦的思想,也为我们处理类似的现实问题提供启发。

#世界史

02

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
[爱尔兰]奇安·T. 麦克马洪 著  初庆东 译
2024.03

· 重写关于移民智慧、勇敢和决心的故事,以消失的声音为向导,穿越历史的“无轨深渊”。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爱尔兰爆发大饥荒,数百万贫苦民众无以果腹,只得漂洋过海,希求移民他乡开始新的生活。关于大饥荒期间移民的记载,往往由令人厌倦的陈词滥调、半真半假和冷冰冰的统计数据组成。在《棺材船》这部开创性的跨国历史作品中,麦克马洪对移民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部分提供了充满活力的新视角:旅程本身。



流亡1933:一个犹太哲学家的纳粹记忆
[德]卡尔·洛维特 著  李雪涛 译
2024.11

· 极端年代,知识分子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流亡。

本书是卡尔·洛维特流亡日本期间的自传作品,记录了他作为纳粹亲历者所受到的迫害及由此引发的哲学反思,也着墨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时代的变动。在秩序崩溃的年代,洛维特作为一名不问政治的犹太裔德国学者经历了撕裂性的创伤,同时,他仍能以哲学家的眼光洞察社会的反常性,为读者切割出纳粹政权下麻木而虚弱的知识界的一个剖面。


战争与史学家:

李维历史书写中的汉尼拔战争

王悦 著

2024.10


· 一位秉笔为刀的历史学家,通过书写一段战争,力图树立一个个鲜活的范例以医治社会的病症。


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话题,第二次布匿战争又称汉尼拔战争,对地中海世界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罗马此后大踏步走上帝国之路,接连不断的海外战争也带来共和传统的崩塌。此次战争也是罗马史家们不惜笔墨详尽记述的重要主题之一,李维的《建城以来史》第21-30卷则是现存记载这段历史最为详尽、较为可信的基本史料。


本书立足原始文献,涉及罗马对外族的形象塑造、罗马与外族的关系演进等,将为罗马帝国主义研究提供崭新的思想史视角。



无冕之王: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
[英] 海伦·卡尔 著 张子恺 译
2024.12

· 终身为“声誉传遍世界、亲爱有亲爱的国土”奋斗,至死不渝的骑士。

冈特的约翰传奇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矛盾与疑问,他不断得到,也不断失去,他毕生都在追求一位王国骑士应有的责任和荣誉,他挚爱英格兰,并终身为“声誉传遍世界、亲爱有亲爱的国土”奋斗,至死不渝。在莎翁经典形象塑造之外,海伦·卡尔为我们还原历史长河中的真实过往。


女王的利剑——都铎谍影中的沃尔辛厄姆
[英]约翰·库珀 著 杜宣莹 译
2024.12

· 他醒着的每一秒都在拯救受天主教威胁的英格兰。

本书是一部关于沃尔辛厄姆与都铎宫廷的精湛力作。伊丽莎白一世在动荡不安中登上王位,其统治威胁重重。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作为首席国务大臣、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与新教信徒,从目睹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开始,他牺牲每一秒醒着的时间来拯救受天主教威胁的英格兰。



天鹅绒帝国:19世纪法国的全球战略
[英]大卫·托德 著  顾晓静 译
2024.08

· 19世纪的法国精英如何以丝绸和香槟实践帝国野心。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开始采取一种另辟蹊径的全球战略,从领土扩张转向经济和文化输出,建立起影响力远超其实际领土的庞大帝国。其时,法国的对外输出以宫廷文化和消费风尚为核心,故本书以“天鹅绒”为名,既是法国商品输出的代表,又指代其狡黠而精致的柔性帝国战略,为理解19世纪法国的帝国野心与现代全球化的早期趋势提供了独到的视角。


烽火巴黎:1939-1944
[英] 戴维·德雷克 著  
李文君 王玥玄 译
2024.04

· 故事的主角不是英雄和战犯,而是在纳粹占领时期勉强求生的普通巴黎民众。

1940年夏,在德军势不可挡的攻势下,荷兰、卢森堡不战而降。法国面临被占领的危险,但奇迹没有出现,德军兵临城下,政府决定撤退,巴黎陷落。本书记录了巴黎陷落前后期间普通巴黎人的生活,展现了德军逼近巴黎时大批巴黎人弃城而去的景象,描叙了贝当政府向德国投降时法国人解脱感与厌恶感交织的心情以及法国被德国占领时期民众生活的困苦。


声色江户:日本近世大众文化的觉醒
[美]平野克弥 著 
[日]本桥哲也 英译  丁诺舟 等译
2024.12

· 在歌舞伎、浮世绘、净琉璃等流行文化中,看见社会现实与治理体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江户时代经常被描述为“和平与安宁的时代”。这个看似和平的社会实际在微观层面处于不断“战争”的状态——统治者不断宣示武士拥有压倒性的道德权威和超越社会其他层级的物质力量,但新生的社会势力已经难掩其锋芒,对流行文化的持续控制在德川幕府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捍卫其自身政治和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努力中始终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史·论衡

03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
李磊  著
2024.01

· 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洗净时代的铅华,展现最真实的士人画像。

这个时代政局动荡、战火纷飞,这个时代思想活跃、文化繁荣。《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中轻逸飘摇的“流风回雪”之姿成为这一时代的底色。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也成为打在这一时代士人身上的标签,最终转化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品质一直影响至今。


书中以嵇康、阮籍等人物和荀彧之死等为人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切入,从政治与思想互动关系的角度阐述六朝精神史的变迁,从而理解士人是如何在积极入仕庙堂的同时,又可以在精神上处于山林之间。



入土为安: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张剑光 著
2024.03

· 从最初的“敬鬼事神”的厚葬高潮演变出“系统化的居丧礼俗”,由此两种对立的丧葬观点亦开始在历史舞台上长久对峙。

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我国自原始社会到明清以后数千年的丧葬习俗流变及文化渊源。从最初的“敬鬼事神”的厚葬高潮演变出“系统化的居丧礼俗”,帝陵制度的逐步完善,诸如墓阙、石刻与黄肠题凑等的出现,由此两种对立的丧葬观点亦开始在历史舞台上长久对峙。魏晋南北朝、两宋时期先后提倡的薄葬简葬与隋唐及明清时代的承平日久导致厚葬热流的现象,元代甚至出现了灭迹丧葬的习俗,此外还提及了西域地区的丧葬风俗以及火葬的逐渐流行。


旧庙新神:近代变革下的孔庙
段志强 著
2024.05

· 探索孔庙的变迁,透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观察“近代思潮”与“传统思想”之间的冲突与张力。

孔庙是传统中国社会中重要的教育与祭拜孔子等儒家先圣先贤的场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本书从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事件入手,旁及1860—1920年代的孔庙全状,描绘近代变革大潮冲击下的孔庙及其应对举措,展现“新文化”在中国流行过程中,传统文化遭到了怎样的破坏,又如何自我更新。


远西旅人: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
[美]皇甫峥峥 著 汪林峰 译
2024.08

· 19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再是西方奇迹的一维观察者,观念变革与清朝向西方派出的使臣所构建的信息秩序息息相关。

本书通过六位出使欧美的使臣书写“西方”的模式的演变,探索从1860年初到1895年的三十年间,清朝重建外交信息体系的过程。以时间、人物为经纬,分别考察了出使欧美的大臣(斌椿、志刚、张德彝、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的身份如何从较单纯的“旅者”,转变到“使臣“,再到“外交官”和“战略家”的演进过程。晚清士人中对于西方形成了与官方意识形态相交错的共识与话语,而此观念之变革与清朝向西方派出的使臣所构建的信息秩序息息相关。


启蒙式微时代的中国
[英]玛丽-瑟比耶·德·维耶娜 编著 徐翀 译
2024.06

· 夏尔勒以一个欧洲商人的眼光来观察正处乾隆盛世的中国,见证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热”中的理想形象如何转向负面。

清代广州十三行曾经以独特的商品经济姿态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在中外关系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本书是由清代乾隆年间广州十三行法兰西馆的行商夏尔勒•德•贡斯当有关中国的手稿编辑而成,此人三次赴广州和澳门等地从事贸易活动。本书主要选取了夏尔勒观察中国社会的手稿,前半部分是编者的长篇导论;后半部分则是编者整理的夏尔勒手稿。


燕窝之补
余昕 著
2024.05

· 从岩燕之涎到筵宴之鲜,从海外奇珍到滋补圣品;
体物入微,燕窝的背后,是华人的“文化建构”和多重价值的互动。

本书研究了华人饮食中的代表性补品燕窝。燕窝自元明时期通过朝贡体系与贸易传入中国,逐渐成为典型的食药两用之物。作为宫廷与贵族饮食的代表性食物,也是上层阶级宴请与馈赠的滋补佳品,燕窝已然成为社会身份与文化地位的标志。作者以马来西亚砂拉越、中国香港上环、内地为例,分别探究燕窝在生产、贸易和消费方式的变迁,以及在此过程中燕窝象征意义的变化及价值的生产、累积、转译和实现。


另眼相看——德语文献中的晚清上海
王维江、吕澍 辑译
2024.08

· 留存于德语文献中的民国上海记忆,稀见文献、名家辑译。

晚清民国时期,不少德国的外交官、学者、新闻记者、作家、医生、商人,甚至家庭妇女,纷纷来到上海,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报刊专栏文章等,记录他们在这里的经历和对这个古老东方国度的观感。本书即据这些记录选编辑译而成,其中对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城市的风貌、在上海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国际贸易的真实情况、上海官员的面相和思想、市民生活百态、中外交往情形、在沪外侨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等等都有生动详实的记录,是一部了解近代上海的珍贵文献


昂贵的和平:中日马关议和研究
吉辰 著
2024.12

· 国内第一部关于马关议和的较为全面的论著。解读《马关条约》的出笼、签订及其影响。

为甲午战争画上句号的《马关条约》是怎样出笼的,又是怎样签订、怎样批准、怎样互换的?这样的结果是否有机会避免?这些问题本书一一做了解答。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关于马关议和的较为全面的论著。作者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重读旧史料并发掘新史料,对马关议和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史实重建。作者在书中大量征引中外稀见史料,披露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细节,带领读者回到二甲子之前,感受外交的波谲支诡,思考人事的是是非非。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日]大津透 著 刘可维 译
2024.04

· “唐朝文化对日本历史的影响可能是决定性的。”
以律令制度为切入口,涉及大化改新、吉备真备、鉴真来日、唐招提寺等在唐风浸润下的日本发生的重大改变。

大唐盛世,多国取之,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政治交替状态,社会动荡不安,于是取法唐朝,吸收了以律令法典为代表的一整套典章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因此,这一时期在日本历史上也被称为“律令制时代”。

可以说,律令制构成了日本古代的立国之基,也是理解日本古代社会历史的关键线索。而唐、日律令异同比较,利用日本保存的律令复原久已亡佚的《唐令》等等,对于研究唐朝法制史乃至中国古代史都有重要意义。

#通识

04

冯天瑜学述
何晓明 著
2024.01

· 全面展现冯天瑜的学术发展脉络,深入探究冯天瑜的思想内在特质。

冯天瑜先生是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的大家,他提出并系统论证了“文化生态”说、“文化元典”说、“历史文化语义学”等,其代表作《中华文化史》《中国文化生成史》被誉为“新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并于2019年荣获“汤用彤学术奖”。本书从冯天瑜先生少年时代起笔,以时间为序,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学术理路、思想及理论贡献,为学界同仁领略大家风范、探寻问学路径提供参考借鉴。



幽灵出没的舞台——作为记忆机器的戏剧
[美]马文•卡尔森 著  朱夏君 译
2024.03

· 戏剧理论的经典之作,在记忆与联想的纠缠中深入探讨戏剧的核心。

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存在被反复使用的现象,观众则会被这些反复出现的元素的记忆所影响,联想起之前接触到的艺术作品。作者将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称为“幽灵出没的”。他认为这是戏剧的本质特征之一,即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目前,西方戏剧学界已经普遍接受了这一理论,“幽灵出没的”一词也已经作为一种固定概念在新近出版的学术著作中被使用。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日]加藤周一 著  邱雅芬 译
2024.03

· 日本国宝级文化巨匠的授课讲义,深入探索日本文化的内核。

《日本文学史序说》作为加藤周一先生的代表性著作,系统呈现了其对日本文学、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具有开拓性、独创性的研究。本书是作者对这部经典著作的讲演记录,继承了作者一贯的广博视野、深刻思考,且增补了作者新的研究成果,不仅是阅读《日本文学史序说》一书的必备参考和有益补充,更是了解日本文学、文化的一扇窗口。


东京夭折:文化首都的设想与挫败
[日]吉见俊哉 著 康昊 译
2024.07

· 从遭遇战争中的空袭化为荒野到东京奥运会,看一座城市的复兴与未来。

东京大学原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最新一本有关东京的著作,吉见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起关注城市发展。本书深入挖掘东京的城市运作机理,阐述了被大火夷为平地的东京——所谓的战后“复兴”;在文化国家与文化革命之间——什么是依靠文化的复兴;文化首都・东京之设想——南原繁与文教首都中心;实现更高更快的东京;Culture时代与其终止——从东京到TOKYO;东京复兴了吗——从战后史的挫折说起等话题。


大阪之盛——发掘城市的记忆
[日]加藤政洋 著 侯雨萌 译
2024.10

· 从里弄和地下街道的视角讲述日本关西第一大经济体的成长历程与超越刻板印象的真实故事。

本书从大阪有名的景点入手,揭露它鲜为人知的一面。全书从胡同里弄的城市空间、大阪“南部”与“北部”、迷宫般的地下街道、商业城市之拓扑、去往芦苇荡、“南部”的深层空间;探讨未来城市的30年、邻里的消泯等话题,阐述了大阪这座城市。

作者用双脚丈量出大阪深藏不露的历史痕迹,绘制出一座城市表面下的深街里弄。



从诗经到红楼梦:
复旦人文经典课(修订版)
陈引驰等 著
2024.04

·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一本书在手,带你领略中国人文经典之美。

经典滋养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性格。

本书邀请10位复旦大学名家,以中国文化史十大经典主题为脉络,解读经典。邵毅平讲《诗经》,傅杰讲《论语》和《孟子》,陈引驰讲《老子》和《庄子》,陈正宏讲《史记》,仇鹿鸣讲《世说新语》,汪涌豪讲“唐诗”,侯体健讲“宋词”,姜鹏讲《资治通鉴》,吴震讲《传习录》,郜元宝讲《红楼梦》。


林下风致:明末清初的女性词人
赵雪沛 著
2024.08

· 明末清初女词人不仅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振起了一个新高峰,而且为之后清中叶女性词的繁荣景象奠定了基础。

本书以明末五十年至清初五十年大约百年左右的时间为限。明嘉靖后,女性文学开始出现繁兴的迹象,而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与明清鼎革带来的巨大冲击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词人的生活环境、创作内容与艺术风貌,使得她们在词的题材与风格上都较前代有了相当的突破。

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上编为综论,对明末清初女词人的文学活动与创作成就作大概的梳理与分析,论述了当时女词人的唱和交游,介绍了女性词的两大创作主体——名妓与闺秀;下编为词家论,是对明末清初女词人的个体研究。



作者照片

张大可讲中国历史故事(10册)
张大可 著
2024.08

· 名家通俗作品,面向青少年,图文并茂,以故事形式生动再现《史记》经典。


赛珍珠

藏于东方的大地:赛珍珠与中国文学传统
张春蕾 著 
2024.12

· 在中英两种传统中,重新发现诺奖得主赛珍珠。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以书写中国题材小说而闻名世界,她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

本书正是从赛珍珠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资源的关系这一空白切入,主要从其小说观的形成、其作品中的家庭书写、社会书写、知识分子书写四条线索展开,深度探讨其创作与中国文学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赏析并深入探讨赛珍珠的中国题材小说创作。

2024年的新书
你最期待哪一本?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阅读更多


2023丨“论衡”不完全书单

天天都是读书日,4·23福利大放送


四马路上

单行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马路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