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新冠疫情与“最薄弱环节”的上海(研讨会)

米迦勒的考古学 米迦勒的考古学 2022-06-08


Zero-Covid Mess?

研讨会|新冠疫情与“最薄弱环节”的上海?

上海,怎么了?

传染病隐喻与政治话语的纠缠

这场路线之争何处去?

自媒体和主流媒体,听谁的....

上海,究竟谁在主导抗疫?

 对谈缘起 







2020年上半年,我曾和余亮、云开组织过一次围绕FF日记的三人笔谈媒评|余亮、竹席、米迦勒三人谈方方事件。那次谈话刊载后,我在微信后台收到观点各异的评论或批评。很遗憾,此后我们三很少有机会就某一话题展开对谈。


今年四月初,上海突然进入全城静态管理的状态。由于被告知只有五天时间,大部分市民其实在物资准备上,并没有那么充分。随着管理时限的拉长,与生活、检测、隔离、就医等有关的民生问题,在老龄化明显的上海,瞬间炸裂。炸裂的主力军,是社交媒体。每天,它都能贡献一条或多条足以刷爆舆论的微信推送。


于是,城中的人很恐惧,来自于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城外的人也很恐惧,总以为上海L成了一锅粥。实际上,重压之下,一面是基层(居委)的大面积失灵,同时,社区自救的案例也随之浮出水面(社区日报、集体团购、老年通道等)。这个过程中,国际媒体没有闲着。扭腰几乎一天一则报道,恨不得将中国的防疫政策S之而后快(瞧瞧它的标题用词之狠戾,便一清二楚了)。


上海真的是最薄弱环节了吗?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再次请云开,和已经住进方舱、却始终笔耕不辍的余亮再次出山,更荣幸地邀请到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罗岗老师,和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员江宇老师,参与这第二次对谈。


我把时间选择在4月25日周一下午,因为我的课程刚好讲到数字媒体时代下的大众心理,引入这一次学术讨论,恰逢其时。

 对谈流程







流程1 主题发言与对谈

-吴畅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情绪/化机器:

上海防疫中的跨国话语联盟与认知偏狭


-何云开,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无预案的后果与有预案的结果:

基于医学、经济学的两个中心、多个基本点的信息解读


-余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从《亮亮日记》看上海防疫闹剧中的性格特征


流程2 点评与总结

-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江宇,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员

 具体安排 

时间 | 4月25日1:00-3:00pm

地点 | 腾讯会议321-525-005

对谈 | 罗岗 江宇 何云开 余亮 吴畅畅

策划 | 赵月枝 吴畅畅

组织 | 丁文慧


*普通观众入会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dw/OpYZvrct87vE

*组织人员在嘉宾讲述或点评过程中,将会议聊天设置为私密,如果各位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发消息给会议组织。现场将开放Q&A时间。

批判的武器不能

代替武器的批判

对谈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