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流学 | 含蓄不等于拖泥带水

张国斌 走近外交 2023-12-06

作者:张国斌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中国驻法国斯特拉斯堡前总领事,驻法国留尼汪首任总领事,先后在外交部非洲司、办公厅、礼宾司、钓鱼台国宾馆、领事司任职,常驻非洲8年、法国11年,走访140余国家,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30余国。

著有《外交官说礼仪》《新编公务员外事礼仪》《礼赢天下》《亮出最好的自己》《足迹》《绿岛仙踪》《皇家赌城》等。


音频



正文


我们都知道中西文化有差异,这种差异在交往中常常引发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令人哭笑不得的讲话


有一个省级代表团到法国考察项目,参观完对方的工程设施后,法方代表邀请中方代表团的主要领导给在场的法国工人说几句话。

当时是在户外的工地上,烈日当空,工人们临时停下手里的活,聚拢到一起聆听。这种即席发言一般应该言简意赅,可这位领导一开口就从“尊敬的某某某”开始,再到中法两国悠久的历史与友好的合作,一直说到这次考察对于促进两国交流的重要意义,一下子说了40多分钟,把翻译累得满头大汗,也把在场的法国人听得一头雾水,更是让法方代表哭笑不得,还影响了接下来的行程安排,弄得场面比较尴尬。

中国人说话往往喜欢“兜圈子”“卖关子”,先做大量的铺垫再谈正题。这种说话的艺术遇到习惯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外国人就不太行得通了,老外讲究效率和效果,说话往往单刀直入。


卢秋田

中国前驻卢森堡、罗马尼亚、德国大使。


卢秋田大使曾经在《差异:一位中国大使眼中的东西方思维》这本书中提到一些趣事:

欧洲人在访华前除了准备业务资料和了解中国的最新发展情况外,有的还要去请教一下当地的汉学家。这些“中国通”往往会告诫他们同中国人打交道必须十分有耐心,否则可能一事无成。

在书中,卢秋田大使还写到外国人对中国人谈项目时的一些印象:

比如中国伙伴喜欢在谈话开始时先叙友谊,这样确实能创造良好的气氛,但如果谈多了,就容易引发疲劳且不耐烦。进入真正的谈项目阶段后,谈了半天又不知道哪一位是真正的决策人,好像每一个人都是,又好像每一个人都不是。中方答复说此事可予以“积极考虑”,但过了一两个星期之后再去问,依然还是在“积极考虑”阶段。这些欧洲伙伴普遍觉得在耐心方面远不如中国人。

由此可见,中国人传统的婉转、迂回的确给外国朋友造成了困扰。为了使沟通更加高效,不妨用符合对方习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意图,把要说的关键点、核心部分首先明确地传达出去。确认对方准确地了解我们的意思之后,再给出反馈。


吴建民

中国前驻荷兰、法国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


吴建民大使曾在著作《交流学》中指出,“交流的高效主要指能达成预期的效果,而且效率要高,在短时间内就能让对方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且心悦诚服。

含蓄不等同于拖泥带水,在国际交流日渐扩大的今天,我们也需“看人说话”。这样的交往才更有效率,也更有可能进一步达成合作。


- END -

文字 | 改编自张国斌《礼赢天下》 图片 | 网络

来源 | “外交官说事儿”微信公众号

编辑 | 走近外交 霖霖




推荐阅读 /


不可随便的拥抱贴面礼

偏激不是爱国

治学者须具备好奇心、人文情怀和格局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