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 | 巴黎尼山论坛(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音频



正文


 Foreword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简称“尼山论坛”,是以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生地尼山命名,以联合国倡导的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以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交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目的的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尼山论坛由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博士倡议发起。第一届尼山论坛于2010年9月26日至27日在尼山成功举办。

1

2012年4月16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了以“儒家思想与全球化世界中的新人文主义”为主题的巴黎尼山论坛。这届论坛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的孔子学院总部发起组织,合作方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和希拉克基金会。

首届尼斯论坛

我是尼山论坛组委会的副主席,在2011年组委会开会安排今后工作时,我提议能否到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尼山论坛。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向倡导文明对话,与尼山论坛的宗旨一致。而且到巴黎去举办,比在中国举办,国际影响可能要更大一些。我这个建议得到许嘉璐主席和组委会的赞同和支持。

尼山论坛组委会通过我原来在巴黎的同事、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顾问的徐波先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系,对方欣然同意。双方商定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儒家思想与全球化世界中的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是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提出来的。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


博科娃1995年到1997年担任保加利亚外交部部长,后来任保加利亚驻法国、摩纳哥大使。2007年10月起任保加利亚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她在2009年竞选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时提出了新人文主义的主张,获得了不少国家的认同。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神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博科娃提出的新人文主义之所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关键是一个“新”字。

人文主义诞生于欧洲,这是欧洲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但是,毋庸讳言,过去几个世纪是西方文明主导的世纪,人们对于西方文明了解较多,而对于其他各大文明了解较少。这是不公正的,然而这是现实。

随着世界的变化,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其他文明对人文主义的贡献就会增多,丰富其内涵,使其更具普遍性。新人文主义考虑到了今天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所以颇受欢迎。

许嘉璐先生非常重视儒家文明,他认为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轴。世界对于儒家文明知之甚少,显然这次巴黎尼山论坛选择“儒家思想与全球化世界中的新人文主义”为会议的主题,是很有特色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2

巴黎尼山论坛会议现场

论坛于2012年4月16日上午9点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开幕式。

左起:博科娃总干事、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林

博科娃总干事、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博士,以及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先后在开幕式上讲话。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这次论坛举行的必要性。

论坛举行了三场不同题目的讨论会:

第一场的主题是“和而不同与全球化世界的迫切需求”。

第二场的主题是“和而不同与文化对话”。

第三场的主题是“和而不同与新人文主义”。


出席这三场讨论会的有一些重量级人物,诸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六届全体大会主席博加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总裁康德絮;

欧洲科学院院长科纳雷德;

尼山论坛组委会副主席叶小文;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童世骏;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原密特朗总统的顾问阿塔利;

马里文化旅游部前任部长特拉奥雷;

斯里兰卡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贾亚蒂勒卡;

突尼斯画家、伊斯兰艺术学家科米尔等。


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作主旨发言

许嘉璐主席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介绍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认为这对丰富新人文主义有重要的意义。


3

中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出面,与许嘉璐等人一起共进午餐,我也在座。席间,我问博科娃,为什么提出新人文主义?这个问题问得她很兴奋。她告诉我,她在竞选总干事的时候,曾经访问了48个国家,发现世界虽然变了、物质财富在增加,但人们缺少精神寄托。于是,她在竞选的过程当中,提出新人文主义,认为它应当成为21世纪世界的精神支柱,颇受欢迎。她当选后,有些国家代表对她讲,之所以投她的票,就是因为她提出了新人文主义。

三场主题讨论会开得很紧凑,内容丰富,讨论热烈。最后一场会议由我和教科文助理总干事汉斯作总结。原来的安排是由我先讲,汉斯后讲,后来我考虑还是请汉斯先讲为好,我最后讲,汉斯欣然同意了。

4

此时此刻要我作总结发言,是很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开了一整天会议,与会者已经有些疲劳。我自己也再三考虑讲什么、怎么讲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留下一点印象。

会场上是有同声传译的,我是用中文讲还是用法语讲?我征询了徐波的意见,他建议我用法语讲。考虑到听众多数人讲法语,我接受了他的意见。

原来给我半小时总结,我觉得长了一点。到了会议的最后,总结发言太长会让人厌烦。于是我决定单刀直入、简明扼要,讲了三点看法:

文明对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读一读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就可以看出,各种文明在不同的时期,都对人类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根,但希腊文明后来中断了。希腊人在哲学、科学、人文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经由伊斯兰文明而得以传承下来的。伊斯兰文明是随着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诞生而产生的文明。

欧洲科学院院长科纳雷德在今天的会议上发言指出,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在佛罗伦萨,但欧洲科学复兴的中心是在西班牙。因为当时的西班牙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西班牙人把古希腊人撰写的科学方面的文献翻译成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这样,希腊人在科学上的成就才得以传承下来。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上,文明对话是始终存在的。

伊斯兰教诞生后,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是到处可见的。但是,这两大文明相遇,不仅有冲突的一面,而且还有交流对话的一面。这种交流对话,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推动人类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发明是如何传到欧洲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些发明也是经阿拉伯文明传到欧洲的。

欧洲在近代史上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这绝非偶然,与欧洲发生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第二次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而启蒙运动的巨匠们从儒家文明那里得到了许多启示。在启蒙运动的前期,欧洲出现了一股儒学热。中国的哲学被视为世界上最富理性的哲学,中国的儒家学说成为启蒙运动人士抨击教会蒙昧与王权专制的有力证据和学理资源。伏尔泰的哲学、历史学、政治学观点,都受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他在《百科全书》的历史条目中写道:“这就是中国人超过了大地上的所有民族,无论是他们的法律、风俗,还是他们之中的儒生所讲的语言,自近400年来都未发生过变化。”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先生。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江泽民主席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毛泽东没有提出改革开放,而邓小平却提出了改革开放?”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毛泽东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并出席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及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分别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和《和平宣言》。毛泽东拜会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右一)。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两个人经历不一样。

毛泽东一生两次出国,都是去苏联。他从来没有去过西方国家,对于西方世界经历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所取得的成果没有任何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在法国留学时的留影。


邓小平则不然,邓小平1920年10月就来到法国,当时他16岁,1926年1月离开法国去莫斯科,这时他21岁。他在法国住了5年多的时间。这5年多,是他人生生长的旺盛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目睹了工业革命所取得的成果。

邓小平是四川人,四川处于中国内地,内地的开放程度远不如沿海。中国四川和法国,二者的反差是巨大的。这种反差使他对于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带来的进步印象更加深刻。

所以,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绝非偶然,这与他在法国的经历密切相关。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本质上看,也是文明对话带来的成果。

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他在文章中预言:“未来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

他的这一断言,反映出他对中华文明不甚了解。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自伊斯兰文明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然而,儒家文明、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没有同其他文明发生过对抗和冲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就是明证。中华文明没有同其他文明发生过对抗和冲突,今天也不会同其他文明联合起来反对某一种文明。

纵观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可以看出,在有些文明之间确实存在着冲突,但是即使在发生冲突的文明之间,也不只有冲突的一面,还有对话、交流、融合的一面。

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前后共计9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9次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对抗走向高潮。即便在这个时期,十字军在东征过程中,也从伊斯兰文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把阿拉伯的文学、绘画、音乐和建筑带回欧洲。伊斯兰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影响,在欧洲几乎到处可见。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各种文明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全面看,不仅要看到有些文明之间冲突的一面,更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对话、交流、融合和相互促进的一面。文明对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 未完待续 -


文字 |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吴建民著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推荐阅读 /


《正见民声》连载(文末有连载列表)

《我和世博有缘》连载(文末有连载列表)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 | 巴黎尼山论坛(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