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月社融:“稳信贷”后劲几何?(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东吴宏观团队 川阅全球宏观 2023-10-17

(文:李潇宇)

最强“政策加速期”后,市场预期的信贷“狂飙”却落空了:9月信贷新增投放23100亿元,不及去年同期的历史极值。经济活动触底反弹叠加去年同期基数走低的背景下,年内信贷的持续扩张看似无虞。话虽如此,近期地产数据对政策反应温和、基建增速放缓—反映经济复苏尚不牢固。考虑到8月“政策脉冲”的效力尚待检验,我们认为四季度信贷投放或有两处“踏空”风险:

一是企业中长贷的投放“透支”隐患:信贷剩余的“弹药量”看似充足,但对公长贷前期发力明显(前三季度信贷投放占比略低于往年,但新增贷款中企业中长贷占比已达60%),意味着四季度投放需要增量项目的支撑。不过企业内生融资需求有修复但仍偏弱:今年以来中小银行投放贷款占比相比四大行延续下降趋势,M1同比反映的企业预期仍在低位。

二是居民部门的发力尚受制约。与经济回暖相伴的零售信贷扩张特征还不显著。楼市对“831”地产调控放松反应逐渐走向温和:地产销售“金九”复苏分化、“银十”平淡开局,现阶段居民加杠杆意愿尚无明显起色。消费回暖下的居民短贷是近期的亮点,但也存在长假效应过后退坡的风险。

两部门的隐忧最终导向同一点,就是政策还需发力:支持对公端的新项目(如城中村改造、基建项目)、释放零售端的需求(如下一轮地产调控),以避免重现今年6月到7月内生需求疲软下的跨季信贷骤降,巩固四季度经济回升的确定性。

9月分项数据具体来看,企业短贷同比少增881亿元,一方面是企业较去年同期借贷周转压力缓解,另一方面或是央行近期有意控制资金空转的体现。9月末短端票据利率大幅抬升显示票据冲量需求不大,票据融资同比-673亿元,部分可能源于季末短贷冲量的替代因素。

企业中长贷连续三个月同比少增。在8月LPR降成本的需求刺激与政策落地下对公长贷发力低于预期:央行在9月20日政策吹风会上强调“发挥国有大行的支柱作用”,并在三季度例会中指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结合来看,9月对公贷款投放的政策导向性依然很足,近期国股银行支撑下的信贷读数可能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所偏差

双节助攻居民短贷同比多增177亿元疫后首个“黄金周”刚性出行需求释放叠加旅游价格上涨,今年双节客单价超疫前水平修复至912元/人次。假期国内航班执飞量达近三年同期高位;据携程Flight AI数据,9月截至19日,中秋国庆假期预售国内机票价格较2019年上涨36%,国际以及港澳台票价较2019年上涨46%,显示节前旅游订单“量价”齐升。

居民中长贷超预期同比多增2014亿元。从数据来看9月地产需求的复苏仍偏温和,新房销售与房企业绩继续维持同比负增。

我们认为可能是两点因素造成了地产销售与居民长贷的偏离:一是9月存量房贷降息落地改善按揭早偿现象;二是近期出行需求释放下汽车销量冲高对居民长贷的支撑

表外方面,信托贷款同比多增594亿元,委托贷款同比少增1300亿元。央行7月曾宣布延续“金融16条”施行期限,非标压降力度料将持续回撤。票据融资明显降温下,未贴银票同比大幅多增2264亿元。

直接融资方面,9月积极财政继续发力。政府债同比多增4416亿元,其中专项债发行略不及预期:Wind数据显示9月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约92%,低于财政部“9月底基本发行完毕”的目标。股票融资显著放缓,同比少增695亿元,8月27日证监会称将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社融-M2“剪刀差”持续回升,9月社融存量增速持平于9.0%,M2同比回落至10.3%,基本面触底回升后资金供求正逐渐回归均衡局面。企业预期修复偏缓,M1同比下探至2.1%。

风险提示:政策定力超预期;欧美经济韧性超预期,资金大幅流向海外;海外提前进入衰退导致出口超预期萎缩;信贷投放节奏超预期。

相关阅读:

平准基金的来龙去脉(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假期国内数据盘点:经济拐点的“强心剂”?(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政策加速:长期建设国债发行的历史镜鉴(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降准不降息的宏观逻辑(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8月社融:力挽狂澜?(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东吴宏观


免责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川阅全球宏观)由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设立,系本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布的唯一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