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宝贝”如何跨山出海

王祥 重庆瞭望 2023-10-17
李白曾在夔州(今奉节)留下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跨越一千二百余年后,李白的“朝发夕至”,如今在巫山脆李身上变成了“夕发朝至”——早上采摘,晚上通过专线航班发货,第二天一早便能出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商超。
重庆“土特产”与诗歌的缘分远不止于此。当年,白居易任忠州(今忠县)刺史,他一边吃着荔枝,一边喝着烧酒,写下了“欲摘一枝倾一盏,西楼无客共谁尝”的句子。至今,荔枝与烧酒都是重庆独具特色的“土特产”。
重庆山川广袤,“土特产”众多,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拿手好物”。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重庆“土特产”发展情况,让诸如巫山脆李、涪陵榨菜、石柱黄精等不少“重庆宝贝”被大众熟知。如今,巫山脆李迎来上市潮。那么,“重庆宝贝”们该如何跨越地理上的山河,拥抱产业与市场的蓝海呢?

▲巫山县曲尺乡村民一边采摘脆李一边品尝。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因为群山延绵、气候多变,重庆“土特产”品类繁多,呈现出“区区有特色、县县有特产”的现状。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目前有效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数量均居西部第二位,巴味渝珍品牌授权农产品701个。
品类繁多的基础上,重庆“土特产”也各具特色。比如巫溪老鹰茶是我国特有的古茶种,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唐朝时更被定为贡茶,是大巴山一带老百姓的挚爱。如今巫溪县老鹰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重庆市“非遗”名录。比如涪陵龙眼的种植可追溯至明朝,当年从湖广迁徙而来的移民,在此定居后开始种植。比如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忠州豆腐乳,这一始于唐代、盛于清代的地方风味名菜,因口味独特,使讨厌的人“退避三舍”,喜欢的人则“垂涎三尺”……
在巴渝大地上,众多“土特产”星罗棋布分布着,像奉节脐橙、巫溪烤鱼、石柱辣椒、黔江鸡杂、江津花椒、永川秀芽等,都以别具一格的口味,锁住了众多食客的心与胃,让食客们把舌尖上的愉悦,转变成对当地的流连忘返,也让人们在吃与嚼、品与咽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但成绩不能掩盖问题,发展仍需头脑清醒。虽然重庆“土特产”交出了4800亿元的成绩单,但“小而散”、品牌弱、缺乏深加工的问题依然存在,只“卖原料”不能“卖加工品”“卖品牌”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比如在“土特产”里的食品行业,重庆仅有涪陵榨菜、有友食品2家上市公司;相比起来,上海、山东有13家左右,广东有10家左右,河南、湖南有7家左右……“小而散”的现象较为明显。而在知名度上,重庆“土特产”与广西螺蛳粉、天津麻花、福建龙眼、山西陈醋、浙江龙井等的差距则更大。
▲3月20日,空姐们展示将要出口的奉节脐橙。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填满人的食欲,就能兴起一个产业;满足人的味蕾,也能创造一种业态。
前不久,重庆提出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其中,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被列为3大五千亿级产值产业之一。机遇之下,重庆如何打造高质量“土特产”矩阵,真正跨越地理上的山河、拥抱产业与市场的蓝海?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生产上要插上科技翅膀,实现提质增效。与北方的农业大省、强省相比,重庆地形崎岖不平,以山地丘陵为主,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重庆“土特产”的发展模式,不能一味模仿别人,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积,在提质增效上下足功夫。
合川的龙凤红苕便是很好的例子。龙凤镇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利于红苕甜度的提升和营养成分积累,便发展起了龙凤红苕这一“土特产”。为加强绿色高效种养,当地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经过科技人员反复试验,筛选出了品相好、口感优、营养佳、产量高的庆渝薯6号。增强育种科技含量之余,当地还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运用到田间试验设计、施肥、栽插、除草环节,闭环式实现产品的提质增效。
创新上要坚持“吃干榨净”,延长产业链条。去年,一款用柚皮肉丁等制成的柚子营养早餐问世,它只需开水冲泡5分钟即可食用,这就是著名的梁平柚。近年来,梁平柚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坚持“吃干榨净”,柚子茶、柚见酒、柚子酥、柚子汁等相继问世。当地依靠龙头企业,不断在“链”字上求突破,目前已开发出200余个柚子深加工产品,申请专利26项。
这无疑给其他重庆“土特产”提供了借鉴。一些目前仍链条单一的品类,就应深度结合市场需求、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把产品“吃干榨净”,让其每一个部位都成为一个产业、带动一批就业、增加一定收入。
江津一车间内工人分拣包装鲜花椒。贺奎 摄/视觉重庆
销售上要做到入脑入心,讲好品牌故事。约十多年前,云南褚橙成为市场上的“爆款”,尽管当时已有许多竞品存在,但仍有许多人因为其创始人褚时健的励志故事,而纷纷下单购买。
正如国内著名农业品牌专家胡海卿所说,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讲好故事是关键。重庆“土特产”要跨山出海,不仅要借助交通物流等硬条件,实现地理上的通达,也要借助文化故事这样的软实力,实现传播上的入脑入心。比如巫山神女峰的千古传说,奉节千百年来诗人的咏叹,如果能赋能当地的相应“土特产”,进而讲好品牌故事,相信“土特产”的市场占有率、复购率都会提升。
推广上要力求见缝插针,开辟新兴市场。近年来,重庆“土特产”在开辟新兴市场方面一直积极探索,比如巫山脆李开通国内专线航班、三峡柑橘在沿海地区开辟高端市场,巫溪工艺品借助鲁渝协作直达山东等,皆是如此。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大做“土特产”文章,市场之“卷”可以想象。因此,“多卖一单是一单、多赚一元是一元”的理念,就应成为相应主管部门、服务部门的座右铭,并根据市场规律,见缝插针式开辟新兴市场,让“土特产”卖得更多、卖得更好。
做好“土特产”文章,不仅要让游客品尝“土特产”,也要让游客的后备箱里装满“土特产”。与北上广深等城市相比,“重庆宝贝”要跨山出海,固然缺乏资本、市场、通道优势。但在一众劣势之余,重庆也要用好产源地优势,加强“土特产”家族内部的创新组合,比如荣昌猪与城口腊肉如何打出品牌价值组合拳,这些都是应该思考的。

责编丨程正龙 师袁梦颖(实习)
责校丨杜铠兵 郑钰潇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饶思锐


往期精彩内容


 文化惠民何以“有感”?

 重庆之“治” 

● 贩卖“暑假焦虑”,吃相太难看!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