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君宏观】疫情之后,出口还能回暖吗——2023年出口展望兼评12月进出口数据

董琦、郭新宇 国君宏观研究 2023-07-02



导读


外需走弱叠加国内疫情高峰,12月出口继续下行。我们从六大视角对出口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出口下行速度最快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后续出口仍将承受压力,我们对2023年的出口展望仍然比市场更悲观,预计全年下跌7-8%,出口回暖最快也需要等到2023年四季度。外需的快速走弱,需要内需政策更强更早发力。以金融危机以来的出口负增长时期为参照,股债大多出现牛市行情。


摘要


1. 外需走弱叠加国内疫情高峰,12月出口继续下行,环比跌至2013年以来的低位。12月出口同比下跌9.9%,环比涨幅仅约3.6%,为2013年以来的低位,仅高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时的水平。8-12月出口环比除9月符合季节性外,其余月份均大幅低于季节性,显示出口动能快速回落。


2. 12月出口分产品来看,to B端的中间品、资本品跌幅扩大明显,to C端的消费品继续维持大幅负增长,但汽车出口仍显示出较强韧性。分国家来看,对主要经济体出口增速全面下滑,对美欧日韩出口增速维持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增速也明显下滑。


3. 我们对出口的展望自7月以来,就比市场更悲观,不断提示出口超预期下行风险,对于2023年的出口展望仍然比市场更悲观,预计全年下跌7-8%,出口回暖最快也需要等到2023年四季度。我们从六大视角分析,为何我们对2023年的出口更悲观:

(1)海外经济周期视角,2023年欧美将出现接力衰退,同时新兴市场也难以独善其身,使得中国外需将持续走弱。

(2)产品结构视角,2022年to B端的中间品和资本品是中国出口的主要支撑力量,但其波动率更大,在海外经济下行中,跌幅更大。

(3)量价视角,海外核心商品当前已经陷入通缩,预计2023年仍将继续维持通缩状态,价格因素对中国出口的贡献也将明显减弱。

(4)出口份额视角,2022年中国出口份额已经出现明显回落,预计2023年海外供需缺口仍将持续回落,中国出口份额将趋势性回落。

(5)海外能源危机视角,欧洲能源危机对中国出口是弊远大于利,只会使得欧洲衰退幅度更大、时间更长,需求的走弱幅度将超过供给。

(6)海外库存视角,美国当前库销比已经明显回升,补库周期已经来到尾声,预计2023年将持续去库。


4. 汽车和新能源是2023年出口的结构性亮点。受益于海外低库存,汽车出口的强韧性预计仍将持续至2023年中附近,但下半年高利率和经济衰退对汽车的负面影响,可能将逐渐超过疫后出行修复对汽车的利好,对汽车消费构成下行压力,下半年汽车出口可能承压。在海外能源短缺以及政策支持下,预计新能源出口的强韧性将贯穿2023年全年。


5. 以金融危机以来的出口负增长时期为参照,股债大多出现牛市行情。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一共有三次出口持续负增长时期,三次中债市出现两次牛市,10年期国债收益率平均下降4.3个BP,股市出现两次牛市,沪深300指数平均上涨18.2%。


6. 进口方面,低基数导致12月进口跌幅收窄至-7.5%,但环比增速仍弱于季节性,显示内需仍然较弱,若剔除基数效应,则进口跌幅约为-3.4%。


7.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下行速度超预期;国内疫情恶化超出预期。


目录




正文


1.  外需走弱叠加疫情高峰,12月出口继续下行

外需走弱叠加国内疫情高峰,12月出口继续下行,环比跌至2013年以来的低位。12月出口同比下跌9.9%,环比涨幅仅约3.6%,为2013年以来的低位,仅高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时的水平。2022年8-12月来看,出口环比除9月份基本符合季节性外,其余月份均大幅低于季节性,其中8月和10月环比分别为-5.3%和-7.6%,均为有数据以来的环比新低,11月环比为-0.8%,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环比新低,显示出口动能的快速回落:

(1)外需方面,海外经济动能继续走弱,12月美国制造业PMI在荣枯分界线以下跌幅继续扩大,不断创疫情以来的新低。欧元区制造业PMI继续徘徊在荣枯分界线以下,同时12月越南出口跌幅进一步扩大,韩国出口也维持大幅负增长,显示外需快速走弱。

(2)国内方面,国内疫情高峰也对供给端产生较大扰动,12月PMI生产和供货商配送时间均为4月上海疫情以来的新低,显示本轮疫情高峰对国内物流供应链和生产产生了较大冲击。


12月出口分产品来看,to B端的中间品、资本品跌幅扩大明显,to C端的消费品继续维持大幅负增长,但汽车出口仍显示出较强韧性。分国家来看,对主要经济体出口增速全面下滑,对美欧日韩出口增速维持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增速由正转负,对东盟出口增速小幅提升,但主要是受低基数影响,剔除基数效应后,对东盟出口增速仍是下滑。


对出口的展望自7月以来,我们就比市场更悲观,往后看,我们继续提示出口超预期下行风险,对于2023年的出口展望仍然比市场更悲观,预计全年下跌7-8%。我们在8月7日《强出口阶段已经来到尾部》、9月7日《出口超预期下行,主因在外不在内》、9与8日《出口展望:靴子即将落地》等报告中就曾连续提示出口存在超预期下行风险,四季度存在转负可能。展望2023年,我们从海外经济周期、产品结构、量价拆分、出口份额、能源危机、海外库存等六大视角进行分析,对于2023年的出口展望仍然比市场更悲观,预计全年下跌7-8%,出口回暖最快也需要等到2023年四季度。


分国家来看,对主要经济体出口增速全面下滑,对美欧日韩出口继续维持负增长,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总体回落。对美国出口跌幅收窄6个百分点至-20%,对欧盟跌幅扩大7个百分点至-18%,对日本和韩国出口增速均维持负增长,分别下跌3%和10%。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整体下滑,其中对金砖国家出口增速由负转正,下降2.3个百分点至-0.1%,对东盟出口增速小幅上行2个百分点至7%,但主要是受低基数影响,剔除基数效应后,对东盟出口增速已经降至0%附近。


出口分产品来看,to B端的中间品、资本品跌幅扩大明显,to C端的消费品维持大幅负增长,但汽车出口受益于海外补库,仍维持较高增速。

(1)中间品方面,除成品油增速明显提升外,其余产品增速大多与前期涨跌幅基本持平或继续大幅下降,其中钢材铝材下降最明显,分别下降11和7个百分点至-13%和-25%。

(2)资本品方面,集成电路跌幅收窄,船舶由负转正,医疗设备基本持平,但通用机械设备跌幅扩大10个百分点至13%。

(3)消费品方面,手机、电脑、音视频设备等电子设备继续维持大幅负增长,跌幅与前期基本持平,家电、家具、灯具、玩具、服装等跌幅有所收窄,但仍维持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4)汽车及其零部件出口动能有所减弱,整体下滑13个百分点,但在海外汽车补库拉动下,仍维持在26%的较高增速,其中汽车整车出口增速下滑约22个百分点至91%,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速下滑2个百分点至-2%。

2.  12月进口环比仍弱于季节性,内需仍然较弱

进口方面,低基数导致12月进口跌幅小幅收窄至-7.5%,较上月回升约3.1个百分点,但环比增速仍弱于季节性,显示内需仍然较弱,若剔除基数效应,则进口跌幅约为-3.4%。


分产品来看,主要进口产品价涨量跌的格局仍在延续,价格仍然是进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数量方面,12月原油、铜矿砂进口数量增速明显下滑,天然气、铜材进口数量增速由正转负,只有铁矿砂、塑料等进口数量增速有所回升。价格方面,12月原油和铁矿石价格同比涨幅小幅收窄,动力煤价格涨幅扩大,铜价跌幅有所收窄。11月进口价格指数上涨6.4%,数量下跌7.0%,价格是进口增速的主要来源,12月进口数据大概率仍在延续11月的量价特征,价格仍是进口增速的主要来源,反映内需总体仍然不足。


分国家与地区来看,中国从主要经济体进口增速仍维持大幅负增长。中国从美国进口跌幅与前期基本持平,均为-7%,从欧盟进口跌幅小幅收窄至-14%,从东盟进口跌幅扩大,降至-8%,但从金砖国家进口增速回升6个百分点至6%。

3.  观察2023年出口走弱的六大视角

对出口的展望自7月以来,我们就比市场更悲观,往后看,我们继续提示出口超预期下行风险,对于2023年的出口展望仍然比市场更悲观,预计全年下跌7-8%。我们在8月7日《强出口阶段已经来到尾部》、9月7日《出口超预期下行,主因在外不在内》、9与8日《出口展望:靴子即将落地》等报告中就曾连续提示出口存在超预期下行风险,四季度存在转负可能。展望2023年,我们从海外经济周期、产品结构、量价拆分、出口份额、能源危机、海外库存等六大视角进行分析,对于2023年的出口展望仍然比市场更悲观,预计全年下跌7-8%,出口转暖最快还需等待2023年四季度:

(1)从外需角度来看,欧元区2022年四季度可能已经处于衰退状态,并且我们预计将持续至2023年一季度,后续虽然有所修复,但在较高能源价格和央行高利率背景下,预计修复斜率较为有限。美国方面,我们预计美国2023年年中附近将陷入实质性衰退状态,并预计将持续至2023年年底附近。欧美接力衰退,使得2023年中国出口增速中枢明显下移,其中二三季度欧美经济衰退出现一定程度的叠加,使得出口动能最弱。

(2)从产品角度来看,2022年to B端的中间品和资本品是中国出口的主要支撑力量,而to C端的消费品出口处于低迷状态,但展望2023年,由于to B端的中间品和资本品本身就随经济和资本开支周期波动较大,随着海外衰退预期的持续演化,海外资本开支预期已经出现大幅下降,因此预计2023年to B端的中间品和资本品跌幅更大,to C端的消费品跌幅可能相对较小。2023年的产品出口,呈现出与2022年截然相反的特征。

(3)从量价角度来看,2022年8月至10月,数量对出口增速的贡献已经完全转负,出口增速完全依靠价格因素支撑。展望2023年,预计商品通胀将出现明显缓解,甚至将陷入通缩,价格因素对中国出口的贡献也将明显减弱。

(4)从出口份额角度来看,在经历5-7月订单回补导致的出口份额升高之后,8-9月中国出口份额较2021年同期已经出现明显回落。展望2023年,随着中国出口份额的趋势性回吐,以及国内疫情反复影响,预计出口份额将会继续回落,在全球贸易下行周期中,中国出口压力较大。

(5)从海外能源危机视角来看,欧洲能源危机对中国出口是弊远大于利,只会使得欧洲衰退幅度更大、时间更长,需求的走弱幅度将超过供给,并且欧洲受能源限制的工业占比相对较小,中国的替代作用有限。

(6)从海外库存视角来看,美国当前补库周期已经来到尾声,叠加“长鞭效应”, 2023年将持续去库。但结构上来看,汽车、能源产品等库存仍然较低,预计将构成2023中国出口的结构性亮点。

3.1  海外经济周期视角:欧美接力衰退,新兴市场难以独善其身

欧洲方面,2022年四季度欧元区经济在能源危机和央行加息的双重冲击之下,大概率已经陷入衰退状态,预计将持续至2023年一季度,后续经济虽然有所修复,但在较高能源价格和央行高利率背景下,预计修复斜率较为有限。消费方面,10月欧元区零售销售环比下跌1.8%,创2021年12月疫情高峰期以来的最大跌幅,虽然11月数据有所回升,但幅度较弱,不改变消费下行趋势。投资方面,企业对未来新订单的评估和生产预期已经降至低位,叠加能源价格高位和高利率,预计投资也将明显走弱。欧元区制造业PMI在三季度已经跌至荣枯分界线以下,而四季度则进一步下跌,从历史上来看,欧元区制造业PMI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因此欧元区四季度大概率已经处于衰退状态。


美国方面,美联储激进加息和货币政策滞后性,使得衰退是大概率事件,预计美国将在2023年年中附近陷入温和衰退,且至少持续至2023年底。当前美国仍有约459万的劳动力缺口,远高于疫情前水平,且失业率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工资-通胀”相互支撑的链条仍然较强,工资上涨压力仍然较大。衰退是打破“工资-通胀”螺旋链条的主要途径,因此在通胀高粘性和美联储激进加息的背景下,美国经济软着陆的路径已经非常狭窄,硬着陆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1)从领先指标来看,10年期-3个月美债收益率是美联储更加青睐的衰退领先指标,但在本轮加息周期中,该指标在2022年10月下旬以来首次持续性转负,而从历史上来看,该指标一般领先衰退8至11个月。

(2)从货币政策滞后性来看,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一般会滞后三四个季度,而美联储2022年9月将政策利率提升至限制性水平,从滞后性角度来看,预计也将在2023年中附近陷入衰退。


新兴经济体方面,在发达经济体迈向衰退和全球加息潮的背景下,包括东盟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将步入下行周期,独善其身的难度较大:

(1)资本外流:美欧发达经济体加息,且预计2023年不降息或降息时间较晚,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压力仍然较大;

(2)外需走弱:欧美发达经济体将陆续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外需走弱;

(3)疫后红利消退:新兴经济体疫后修复的高增速红利消退,即便欧美不衰退、不加息,新兴经济体本身也将步入下行周期;

(4)央行加息: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着国内通胀高企问题,多数也跟随发达经济体进行加息,甚至加息开始时间比发达经济体更早。

3.2  产品视角:中间品和资本品跟随海外经济周期,下行幅度更大

To B端的中间品和资本品,是中国2022年上半年出口的主要拉动力量,但这两项产品随海外经济周期波动大,在海外经济下行周期中,预计跌幅更大。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历史数据来看,投资的波动性都远远大于GDP的波动性,大于消费的波动性。当前美欧资本开支预期和对未来的生产预期均出现快速下行,截止2022年12月,美国资本开支预期已经降至历史较低水平,欧盟企业对未来新订单的评估已经连续四个月转负,预计投资下滑将是美欧陷入衰退的主要表现之一。展望2023年,由于to B端的中间品和资本品本身就随经济和资本开支周期波动较大,随着海外衰退预期的持续演化,预计2023年中间品和资本品跌幅更大,对出口的拖累更加严重。消费品方面,一方面由于海外此前存在商品消费超前,另一方面伴随着海外衰退、居民预防性储蓄释放放缓、资产负债表恶化等因素,预计中国消费品出口仍将维持低迷状态。

3.3  量价视角:海外核心商品将步入通缩,价格对出口的支撑下降

2021年中至今,价格对出口的支撑作用逐渐上升,并成为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随着全球供应链压力的快速缓解,2023年海外核心商品将步入通缩,价格对出口的支撑作用下降。从2021年中开始,价格对出口的支撑作用逐渐上升,其中2022年8月至11月,数量对出口增速的贡献已经完全转负,出口增速完全依靠价格因素支撑。但当前海外核心商品通胀正在回落,全球供应链压力在2022年年初已经开始触顶回落,美国核心商品同比在2022年一季度已经出现回落,同时美国CPI核心商品环比已经连续三个月转负,预计2023年海外核心商品将步入通缩,价格因素对中国出口的贡献将明显减弱。

3.4  份额视角:海外供需缺口继续收窄,出口份额延续回落

海外供需缺口在2022年已经快速收窄,中国出口份额整体出现回落,预计2023年海外供需缺口仍将继续收窄,出口份额延续回落。2022年海外主要经济体生产都已经恢复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并不断创历史新高,海外供需缺口已经开始快速收窄,对应中国占主要经济体出口份额较2021年同期整体出现明显回落。2023年即便欧美相继步入衰退,但高通胀背景下,预计需求端走弱幅度将大约供给端走弱幅度,使得海外供需缺口继续收窄,中国相对其他经济体的供给优势将逐渐消退,出口份额预计将延续2022年以来总体回落的趋势。

3.5  能源危机视角:欧洲能源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弊远大于利

欧洲能源危机对中国出口是弊远大于利,能源危机只能会使得欧洲经济衰退来得更早、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需求的走弱幅度将超过供给,对中国出口构成的是系统性的冲击,而由能源短缺带来的中国出口受益的产品仅是个别品类,如化工、基础金属等。从欧盟生产数据来看,化工、基础金属等天然气受限的工业行业,其生产指数在俄乌冲突后确实明显下滑,但受天然气限制较小的工业产业,其生产指数仍不断创历史新高。说明中国对欧盟有明显生产替代的产品可能仅局限在化工、基础金属等高耗能产品,而其他产品并没有出现明显替代效应,而欧洲受天然气限制较大的行业占比仅约为21%(2006年口径,近年随着欧盟产业升级和转移,其占比应当更小)。一方面,“出口受益”产品占比相对较小,远不能支撑起中国对欧洲出口的大盘,另一方面,在欧元区衰退的背景下,上述“出口受益”产品也将面临着底层需求消失的困境,“利好”程度相对有限,甚至可能为利空。

3.6  海外库存视角:处于补库向去库的拐点

美国当前库销比接近疫情前水平,叠加“长鞭效应”(Bullwhip Effect),美国补库周期已经来到尾声,处于由补库向去库的拐点上。截止2022年三季度,美国库销比已经上升至2.34,较为接近疫情前2018年6月2.35的水平,同时叠加由经济衰退预期导致的“长鞭效应”,美国本轮疫后补库周期已经来到尾声,处于补库向去库的拐点上,预计2023年全年都将处于去库阶段,对中国出口都将是偏负面的拖累影响。

4.  2023年出口的亮点在哪

汽车和新能源出口将是2023年出口的两大结构性亮点:

(1)汽车:受益于海外低库存,汽车出口的强韧性预计仍将持续至2023年中附近,但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汽车是利率敏感型耐用消费品,后续随着利率的持续抬升、疫后修复红利消退和经济衰退预期持续升温,汽车需求可能会受到一定抑制,下半年汽车出口可能承压。

(2)新能源:一方面当前海外面临较大的能源短缺和较高的能源价格,另一方面美欧、中东等国家和地区都在鼓励清洁能源,而中国新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预计新能源出口的强韧性将贯穿2023年全年。

5.  出口负增长期间,股债表现如何

债券方面,出口增速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相关性较高,一方面可能是外需的快速走弱,使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预期出现恶化,使得利率趋于下行。另一方面外需的走弱也使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倒逼内需政策的发力,通过降低利率等方式刺激内需。两股力量对利率的影响方向相同,因此出口增速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相关性较高。


股市方面,出口增速与股市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在不同时期表现不一,一方面外需走弱使得经济有下行压力,股市分子端承压,但另一方面外需走弱也倒逼内需政策发力和利率下行,股市分母端收益。因此两股力量对股市的影响方向相反,在不同时期的强弱程度不同,导致股市与出口增速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金融危机以来的出口负增长时期,股债大多出现牛市行情。我们复盘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三次持续负增长时期的股债表现:

(1)三次中,债市出现两次牛市,一次熊市出现在2009年。三次出口负增长时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平均下降了4.3个BP。

(2)三次中,股市出现两次牛市,一次熊市出现在2015-2016年。三次出口负增长时期,沪深300平均上涨18.2%。

6.  风险提示

全球经济下行速度超预期;国内疫情恶化超出预期。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本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的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者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国泰君安证券及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明确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