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协作者不容错过的心理咨询流派/技术

陈彬华 行动研究所 2023-04-2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Action#


行动者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维持“发展”的动势。对于协作者的个人成长来说,从协作领域以外学习和借鉴,会是突破以往模式的有益尝试。

 

在企业管理领域,有不少的引导师(facilitator,协作者的另一种译法)和教练都有学习过萨提亚模式和家庭系统排列;而在社会行动与公益圈,不少协作者对非暴力沟通和叙事疗法有浓厚的兴趣;在社工行业更不用说,心理咨询与辅导一直是社工的必备技能。

 

有人说“有多少咨询师,就有多少种咨询流派”,那么除了我们最为熟悉的流派、技术以外,我很希望把其它一些对于协作者非常值得学习的咨询流派/技术等也推荐给大家,具体包括有:助人技术、团体心理治疗、短期焦点疗法、动机式访谈、接纳与承诺疗法等。每一个部分我都用标红加粗的文字给出了推荐理由,并且附上我了解到的相关书籍与学习途径。


#助人技术


助人技术(Helping Skills),指的是助人者的一些基本技能,包括专注、倾听、重述、情感反映还有挑战等等。我在这里这里特指的是Clara E. Hill所提出的“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型下被组织起来的各个助人技术。她将自己的这套方法写成了教材——《助人技术》(Helping Skills:Facilitating Exploration, Insight, and Action),目前已经出到了第四版,国内能够买到第三版的译本。

 

这本书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技能做了深度拆解。譬如“重述”是协作者在确认自己有充分理解到对方意思以及在白板上做记录时一定会用到的技能,但是许多的书籍和培训都只是告诉你得总结要点、熟能生巧,并没有告诉你重述可以有什么不同的目标、有什么要点等等。

 

在《助人技术》里,她分享了重述可以“澄清、聚焦、支持、鼓励宣泄”,可以是短句、也可以仅仅是一个关键词,“开始前要停顿一下,看看当事人是否已经讲完了”等等;最后还附上了可以组队练习的方式以及思考的问题。助人技术的拆解和练习,能够让我们进入底层技能的刻意练习当中,有对应性地去扬长避短。


助人技术(第3版)


作者提出的三阶段模型也非常有意义,一个典型的助人过程从探索开始、接着对困境有所领悟、最后付诸行动,协作语境下的阶段划分也基本符合这个逻辑。不过,作者也提出,三阶段并不是固定次序或是截然分开的。对于不同来访者来说,阶段的设置可能有所不同,譬如一位有自杀倾向的来访可能需要先有一些行动;以及每一次会谈,也都多多少少有其它阶段的部分。这样的大框架对于我们更有意识地采取我们的“行动”,不管是重述、提问还是挑战等等都有蛮重要的指导意义。

 

像是壹心理之类提供咨询师培训的课程都有使用到Hill的三阶段模型,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接受完整的心理咨询训练。所以我最为推荐的是“歌子心理”每年开办一次的“助人技术私房课”,适合有一定助人经验和需求,但不一定想要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它一方面是一个基础的课程,另一方面又融入了很多后现代、女权主义还有歌子个人的色彩,使得不同资历、不同背景的参与者都收获颇丰。


#团体心理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Group Psychotherapy),顾名思义,它指代的是以团体为单位的心理治疗手法。它与助人技术一样,涵盖了非常多的手法,所以我在这里同样会以一本书来切入,Irvin Yalom与Molyn Leszcz合著的经典著作——《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欧文·亚隆


这本书构思的巧妙之处在于,作者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将心理治疗的‘表面’与‘核心’分开”,表面即各种流派的“技巧、形式、技术、专业术语、环境氛围;核心包括那些对治疗性构成本质的体验——也就是治疗性改变的真正的机制。”它提出了团体心理治疗的疗效因子:希望重塑、普同性、传递信息、利他主义、原先家庭的矫正性重现、提高社交技巧以及行为模仿。

 

由于该书对于团体基本过程的探讨、以及这本著作成书过程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借由这本书对自己的团体工作有所改进。它对团体基本过程的探讨包括了团体凝聚力的运作机制、团体规范的塑造、历程(process)回顾的技巧等等,都是与非临床情境相适应的。而对这些机制的研究过程,实际与被泛称为“交友团体”的一系列团体密切相关,其中包括了会心团体、关系团体、个人成长团体还有训练团体等等。换言之,这本书陈述、出版和再版期间,实际上研究了许多协作者实际可能带领的团队。

 

在该书的十六章,便总结了对个人成长团体、心理剧团体还有格式塔团体带领者的四种基本领导功能:情绪刺激(做挑战、面质或主动性示范等)、关心(提供支持、称赞、接纳、关怀等)、意义归因(解释、澄清、将感觉与经验转化成理念)、执行功能(设立规则、规范、目标、管理时间等)。这些领导功能与治疗结果有非常显著的关系:关系和意义归因越高,正性结果越强;情绪刺激和执行功能则与效果呈曲线相关。因此,最成功的带领者,具有中等程度的情绪刺激和执行功能,以及高度的关心与意义归因

 

关于Yalom的团体心理治疗,目前大陆只有“万生心语”提供系统培训。除此以外,国内还有DvT、格式塔、体验式团体等等其他的团体心理治疗培训。
 

#短期焦点疗法


短期焦点疗法(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又被译作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由两位来自美国的社会工作者Insoo Kim Berg和Steve de Shazer所开发的。


它与其他疗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短期、聚焦目标;它相信来访本身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因为一些障碍而重复无效的应对方式;并且,它在咨询过程中着重去看来访困扰的“例外”,通过困扰不发生的情况去发现来访拥有的资源


短焦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它的“奇迹问话”——“假如在你睡觉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你的一切困扰都解决了,那么你醒来后会发现什么?是什么让你知道奇迹发生了。”通过奇迹问话,咨询师能够充分地调动来访者想象自己的愿景,并且在对话中发现这个奇迹的一小步会是什么(也就是让来访知道奇迹发生的细节)。


除此以外,还有“评估量问句”,比如“0-10分,你现在的状态是几分呢?”;进一步地,咨询师会询问“你是如何保持在*分的?,发现让来访能够维持在这个分数的资源;在最小一步的改变中,咨询师还会问“如果你的分数提高1分,你觉得会有什么变化?你之前有达到过这个分数吗?是怎么做到的?”。


短期焦点疗法因为它不同于其他疗法的短期、目标取向特点,也为很多教练所使用。它背后的后现代哲学观以及询证为本的具体技术,非常值得协作者学习,能够提升我们厘清目标、发现资源并且促进行动的能力


推荐阅读许维素老师的《尊重与希望》。这本书对短期焦点疗法做了基本的梳理,并且内有大量的问话示例与案例分享,特别适合大家对自己的提问能力进行提高。


《尊重与希望》


如果希望进一步学习短期焦点疗法,现在国内有很多机构都有提供短期焦点疗法的训练。比较代表性的老师一个是许维素老师,她和“漫语心理MY”、“北京心舍”等机构都有合作开设课程;另一个是林祺堂老师,林祺堂老师的焦点疗法还整合了叙事疗法的要素,非常适合对叙事也感兴趣的朋友,“华夏思源”有他以前录制的课程,不定期也会有一些工作坊或长程培训。


#动机式访谈


动机式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是美国心理学及精神医学教授米勒(Miller)和英国心理学家罗尔尼克(Rollnick)开发的技术,最早是为了帮助酒精成瘾的来访,现在被广泛运用于提高来访的改变动机


动机式访谈基于对改变过程的深刻理解(改变阶段模型,The Stages of Change model),认为动机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意愿(willingness)、能力(ability)和预备(readiness,这里指的是“改变是否是当务之急”)。


它有非常清晰的框架用以提高来访者的改变动机:


第一阶段——建立改变的动机。首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了解来访的基本情况,以及来访的价值观和目标;接着,基于肯定,肯定来访愿意来谈,肯定这里改变的动机;反映性倾听,帮助来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动机,放大对改变的意愿;总结,确认目前为止的相互理解,确认当前状况和未来目标的距离。


第二阶段——增强改变的承诺(commitment)。在这个阶段,会讨论现状的劣势、改变的优势、改变的积极因素(比如,“你以前有没有成功做过一些改变?是怎么做到的?”)还有改变的目标。


动机式访谈是临床上被大量实践和研究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丰富和细化协作者在“促进改变”这个维度上的能力。


两位创始人合著的《动机式访谈》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的“社会工作流派译库”引进,但是翻译质量有所欠缺。所以我更推荐另一本刚出版的动机式访谈手册》,翻译会更加流畅一些。训练方面,我之前没有看到过MI的工作坊或是系统训练,但是近期“糖心理”引入了Psychotherapy.net的两个视频课——《与青少年的动机式访谈》还有《手把手教你做动机式访谈》。后一个课程尚未开课,但依照Psychotherapy.net上课程的一贯水准,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其他推荐


有一段祷文为人所熟知,“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有时我们会过于注重达成目标,而没有充分照顾到我们力所不能及的部分,这时候同时注重接纳与改变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就很适合我们去参考。ACT相关的书籍不少,我读过最棒的一本是《ACT,就这么简单!》,被相关专家都评价为十分简明又没有丢失ACT的内涵;训练方面,国内有祝卓宏老师的“接纳承诺疗法ACT”(公众号)


 ACT六边形治疗模型


对于喜欢与身体工作、注重感受和倾听的协作者,也许会在聚焦取向(Focusing)上受到很大的启发。我个人觉得《倾听·感觉·说话的更新换代——心理治疗中的聚焦取向》把脉络梳理得较为清晰,而聚焦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则在临床实践上有更大的参考意义。


前边大多是实操性比较强的流派/技术,所以也推荐阅读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书籍,或是参加相关的课程来加强心法。譬如人本主义的经典《个人形成论》探讨了作者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观,《以人为中心心理咨询实践》探讨了“对自我的运用”、“无条件积极关注”和“一致性”等等,都是值得协作者参考学习的品质。而后现代的《合作取向治疗》则很好地探讨了权力关系、赋权还有不知(not-knowing)等非常重要的概念。


#结语


本着对技能迁移和跨学科的热爱,我简单介绍了一部分我有所了解、并对协作有所裨益的心理咨询流派及技巧。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一切中学习到一起”。就像格物致知那样,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行动者可以从任何领域、或成功或失败的实践中学习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实践所预设的不同情境,也注意到不同实践背后不同的人性观。在团体治疗里面我们可以去发觉原生家庭的重现,但在其它的团体当中也许会是一个“暴力分析”;短期焦点疗法的问话都基于当事人能够从自己的“例外”里找到解决方案,运用他人提供视角的协作技巧就有打破这种信任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techniques: Facilitating behaviour change in the general practice setting, https://www.racgp.org.au/afp/2012/september/motivational-interviewing-techniques/


作者 / 陈彬华

编辑 / Finn 

END


#行动研究所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行动研究资讯。


点点「在看」,让更多行动者「看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