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科幻历史博物馆

其他

新整理报纸约100份

【腾讯文档】科幻历史博物馆藏品目录https://docs.qq.com/sheet/DYmVZZmlQZ2FySHBF?tab=mg23s8主要信息在这里,鹦鹉螺中文科幻历史博物馆希望能够帮到科幻爱好者和研究者。这几天整理出来的报纸以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为主,这些报刊中既有科幻小说的发表,也有对科幻文学的各种正面或负面的评论,是中文科幻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史料。采用了A3资料册的形式进行存储和保护。《红小兵报》1978年3月29日-《太空医院》王亚法《长江日报》1981年2月20日-《秘密纵队》连载11《济南日报》1983年10月25日-《坚持革命立场抵制精神污染》《湖北日报》1983年11月2日-《中国科协常委会提出清除科幻小说中的精神污染》《中国教育报》1983年11月10日-《科学幻想不是想入非非——必须抵制披着科学外衣的精神污染》《报刊文摘》1983年11月29日-《科幻小说创作中大量出现怪诞奇想引起读者不满》《图像时报》1985年8月5日《神秘的星球》《文摘周报》1988年4月22日《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新民晚报》1988年6月12日-《霹雳贝贝拍摄记》《哈尔滨日报》1988年12月22日-《下世纪初将人送上火星》《中国电影周报》1990年8月16日《大气层消失三百天》《少年报》1991年5月8日-《两个跳离地球的男孩》《哈尔滨日报·周末》1992年2月29日-暂无科幻《小康导报》1994年2月15日《呼唤科幻小说从困惑中归来》《解放日报》1997年1月4日-《真想叶永烈重操旧业》《金陵晚报》1997年3月23日《叶永烈有话直说》《叶永烈何时重操旧业》《顺德报》1997年8月30日-《科幻影片的五次浪潮》《文艺报》1997年10月28日《关于科学幻想》《时代呼吁科幻小说》《文艺报》1998年8月15日-《科幻剧情片“天地大冲撞”》《北京青年报》2000年6月17日-《中国科幻无大师》《机关生活报》2001年1月3日-《二十年来流行文化的外来痕迹》《小海燕》2003年2月23日-《到火星上去种草》《宝鸡文化》故事版周刊-暂无科幻《红水河特刊》-暂无科幻《工人日报》1979年5月9日《生死未必(连载1)
其他

为什么要做中文科幻历史博物馆?

大家好,我是马门溪龙科幻图书馆的馆长华文,我们正在筹建一个和图书馆平行的项目,就叫“鹦鹉螺中文科幻历史博物馆(筹)”。是“华文科幻真子集工程”名下的第三个正式项目。中文科幻历史博物馆的名字是“鹦鹉螺”,这个名字来源于著名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潜水艇。这本书是华文的科幻启蒙作品,相信也是很多科幻读者的启蒙作。将博物馆起名为“鹦鹉螺”,一方面是致敬《海底两万里》,另一方面是和“马门溪龙科幻图书馆”保持品牌一致性,同时也寄托了美好的愿景——在历史长河中做一艘可以浮出水面的潜水艇。中文科幻史,既包括了中文科幻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也包括了其他语种科幻文学的交流和引入,同时也不能忽视科幻文学创作者和受众读者的互动和影响。因而,一切和中文科幻文学作品、从业者以及受众群体有关的书刊杂志、书信、照片、笔记、手稿、周边等都有可能成为中文科幻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历史博物馆的定位是“用实物记录中文科幻发展史”,重点在于与中文科幻发展史相关的历史证物的发掘、收集与展示。早在马门溪龙科幻图书馆还没有创立之前,华文就已经开始相关的筹备工作了。以科幻的名义收录科幻——华文科幻真子集正式启动科幻真子集の进展和野望(一)原计划是先在家里落实项目四科幻档案馆/数据库并产生一定收益之后再去建设历史博物馆和科幻图书馆。2018年底已经开始了藏品的数据化工作。档案化的工作从2018年底开始之后就一直在推进中,那时候每周只需要上两天班,收入很低,但交完家里水电房租吃喝住用,还能剩下一些钱砸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每天就宅在家里买书看书收快递、买书看书收快递,虽然没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地步,每天按部就班也怡然自得,至今依然念念不忘。然而,快乐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2019年底刚公布档案馆一完工就要开始着手做马门溪龙科幻图书馆。转眼到了2020年中期,一些完全不可控的因素促成了马门溪龙科幻图书馆在2020年7月13日正式启动了。生活瞬间从养老easy模式变成了社畜hard模式,为了维持图书馆能维持下去,不仅要找好几家兼职私活打黑工,还把不少朋友也拉下了水。图书馆的投入确实很大,其中主要部分是房租相关的固定维护投入,现在每个月要接近5000元,其次购进图书和藏品的支出,买书钱每个月都不稳定,虽然没有房租多,但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在线乞讨一轮吧,丰俭由人,多不嫌多少不嫌少,都会花在房租和买书上。硬着头皮顶上去,在诸多幻迷的各种支持下,科幻图书馆在磕磕绊绊中也算是蒸蒸日上。在一次次升级改造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渐也遇到了一些发展方向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资金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单纯图书馆的模式难以兼容深度和广度。一百元,如果同一本新书买三四本,就可以同时借给三四个人看,这三四个人读完之后反馈给更多读者,达到传播效果更好的局面。同样的一百元,也可以买一本或者半本几十年前的文物级绝版书,虽然达成了历史价值最大化,但这种文物级古董书明显不适合拿出去借阅,都得老老实实锁在柜子里才放心。当面临这种选择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买旧书。理由很简单,新书这个月不买下个月还有,今年不买明年也会有,而旧书整个市面上也就那么一两三本,还有那么多人盯着,多少次遇到了刚加进购物车刚要结算就被别人捷足先登了的惨痛教训。所以,图书馆在2020和2021年这两年,补给的新书极为有限,新增的书刊杂志也都以古旧绝版书为主。甚至于“这本才是二十几年前书,还算是新书,我先缓缓,我再缓缓。那有一本1950年年代的书才两百多块钱,攒攒买旧书吧”的局面也经常出现。于是乎,古旧书和各种“难以重现”的古珍善本反而成了图书馆这两年来的工作重心。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广大科幻爱好者虽然也看科幻书,但绝非只看科幻书。还有一些自然科普以及社会科学的书也非常受欢迎,或者说,科幻爱好者对这些书的需求远大于对科幻小说本身的需求。另一方面,资深科幻迷也会自己买书,如果只有科幻书的话,很容易造成资源重合。我大学本科读的是社会学,自己也对自然科普有很大的兴趣,虽然两方面都只是半吊子,但家里也有大学时代和之前收集的一两千本“杂书”。要不要把家里的这些“非科幻的杂书”也纳入图书馆借阅体系,逐渐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里还牵涉到一个从图书馆创立之初就必须解决的问题——哪些书能借,哪些书不能借。最开始的解决方案就是设定三类“每本留一份不能借也不能翻阅”“能在馆里看但不能借出门”“能随便借出门”这三类。这其中的第一份就是“科幻历史博物馆”部分。现在计划继续精简,只分成两部分,“科幻历史博物馆的部分都不能借”“其余的部分不管是不是科幻的内容,都能借”。刚好图书馆也有“里屋”“外屋”之分,正好可以做天然的区分。与之相对应,从2016年开始连续五六年的高强度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已经让我有九成的勇气说出“现有藏品的丰富程度,已经足够贯穿中文科幻史的骨干框架部分了”。这里已经是一座宝藏了,下一步自然就是要把这宝藏清理出来。比如用下面这种馆藏卡把藏品简单介绍给所有人。除了介绍性质的藏品卡,肯定还会有更多的考据资料,更多的背后故事。通过中文科幻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和资料,我们一定能书写出一卷浓墨重彩的中文科幻史!顺便预告一下,“华文科幻真子集工程”名下的第四个子项目是“三叶虫科幻档案馆”。“华文科幻真子集工程”现在已经开启了好几个项目,之后也还会有更多的项目需要一个一个的落实。第一个子项目是“科幻真子集通讯”,正式开始于2018年。着重于科幻资讯和信息的传播,可以理解为自媒体和社群传播。第二个子项目是“马门溪龙科幻图书馆”,落实于2020年。图书馆着重于科幻及相关书刊杂志的实体借阅,让读者有稳定的渠道去阅读指定的任何一个作品。第三个子项目就是今天要说的“鹦鹉螺科幻历史博物馆”,落实于今年也就是2022年。博物馆着重于载体保存,也就是历史文物的搜集和展示,让任何一个作品、人物和事件都可以有效溯源。第四个子项目是预计于2024年落实展示的“三叶虫科幻历史档案馆”。档案馆着重于信息的提取和相互关联,制作档案馆和图书馆藏品的数字投影并将数字投影重新实体化保存作为博物馆的备份。档案馆的预计效果是齐齐整整一排一排的档案盒和档案袋。同时也少不了一个强大的查询数据库。第五个子项目是预计2030年前落实的“翼飞鱼科幻创作工作室”。工作室的使命是服务于科幻创作,不仅是科幻小说的文字创作,也包括其他载体形式的科幻创作。工作室的理念之一就是“让科幻有趣且赚钱”。或许还有第六第七第八个子项目,不过最最终的项目是确定的——科幻养老院(综合体)。将上面这些项目的实体地点都搬到养老院综合体里,争取从三十多岁到一百多岁的科幻人都可以繁荣昌盛生生不息。欢迎来参观,欢迎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