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童年经历之殇 | 《成为更好的自己》

南都观察 南都观察家 2020-08-25

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全文3200余字,读完约需6分钟

健康的人格是由婴儿期不成熟的生物机制转变为成年期成熟的心理机制,存在着两种分离的人格:童年人格和成年人格,二者有质的不同。童年人格正处于发展不成熟期,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但是成年人格是稳定、丰富、深刻、整合的,健康成熟的人格更具有自我控制力和塑造力。所以,早期童年经验塑造了人格的雏形,但这并不是固定或永久性的,后来的人生经验既可以固化早期的人格模式,更可以改变它。

“人类是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受害者。我们并不是注定要走在童年铺就的那条路上。”人格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你的人格你做主,人生发展的选择权就在自己手中。但是,有一些人却做不到或者无法做到。为什么?因为人格受内外环境的制约,特别是童年经历的影响。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沃兹沃思(William Wordsworth)在他的《彩虹》一诗中写下了这句话:“儿童是成人的父亲。”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儿童的纯真是我们成人应该学习的,二是成人后的表现是由童年经历所决定的,儿童是未来的成人。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童年经历:一是童年对人格的一生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二是童年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多久?三是如何消减或阻断童年的负面影响?


▌童年对人格的一生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这句话道出了童年经历对人格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童年时期创伤性事件的发生,会打破儿童的安全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进而导致儿童出现偏差反应,可能持续一生。例如,墨西哥的“奶奶杀手”杀害了16位老年女性,获刑759年。她的杀人动机就是仇恨社会,与社会为敌。她曾说:“我心中充满怒火,我所做的一切都出于愤怒。”但是,人们要问:她为什么会这样?这要从她的童年经历说起。有一天,她的母亲把她送给一个男人后一去不复返。这个男人对她实施性侵犯,后来她怀孕并产下一女,从此过着悲惨的生活。她因此而仇恨母亲,她杀的16位老妇人都被她视为母亲的替身。

电影《沉默的羔羊》也同样反映了这种犯罪心理现象,影片中的比尔是一个专门杀害女子并剥去她们皮肤的变态杀手。比尔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通过对比尔的调查得知,他童年时期一直遭受继母的虐待,从而对“母亲”埋下了仇恨,并且把这种心理扩展到了所有女性身上,将他的内心仇恨以一种反社会的方式发泄出来。他所杀害的女子也都成为他继母的化身,受害者成为他宣泄对母亲仇恨的替代品。科威特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母爱不仅仅是指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包含孩子对母亲的爱。”当母亲不能给孩子应有的爱时,她将种下仇恨。


▌童年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多久?

为什么童年的创伤性经历会固化到成人身上?弗洛伊德曾写道:“一个被母亲完全喜欢的人,终其一生都会有一种作为胜利者的感觉,而这种成功的信心通常会让人获得真正的成功。”弗洛伊德在给病人治疗过程中发现,多数人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期的生活经验,这使他坚信“儿童是成人之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在孩子五岁时就基本定型了,之后很少再发生变化。他认为个体有一个“人格延续中心”,早期人格定型后,这个中心就开始发挥作用,维系着人格的稳定性。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体现了这一功能。弗洛伊德认为人都是过去事件的囚徒或受害者。

举几个研究实例来说明这一现象。自闭症的病因很复杂,先、后天的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自闭症。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一种人为因素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自闭症特征,这一因素就是早期的母爱丧失。一些缺少母爱的孩子在成年后会存在社会交往困难及亲密关系障碍。在注意力缺损多动症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家长教育方式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多动症的反应特征。

另一项研究调查了714名抑郁症患者,发现在他们的人生早期,父母与他们的关系是敌意的、忽视的、分离的和拒绝的。这种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孩子与抑郁症产生连接,对人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海恩兹·克哈特(Heinz Kohut)指出:“一个人不能在没有氧气的空气中生存,更无法在没有亲情的心理环境中生存。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原因是生活在冰冷、毫无人性的、没有亲情的世界里。人最惧怕的不是生理死亡,而是生活在人性无存的世界中。”由此可见,具有伤害性的童年经历会对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产生影响且作用更长久。


▌如何消减童年的负面影响?

注重孩子的早期教养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呢?作为已有童年缺失的成年人,又该如何改变命运,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未来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父母的教养方式要科学、恰当。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好比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在幼年受了损伤,即使不夭折,也难成材。”

一项持续12年的心理学研究显示,在孩子3岁和6岁时对母亲的教养态度进行测量,发现当母亲对抚养儿童持有敌意时,孩子在15岁时极有可能对外界充满敌意。所以,家长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形成:

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畏首畏尾;
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怨天尤人;
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好斗逞强;
在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自怨自艾;
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消极退缩;
在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钩心斗角;
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心怀内疚。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成长呢?是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方式中,家长与孩子相处在一个安全、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加以正确的指导。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里的孩子会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第二,启动人格自主的建设力。

人格心理学家乔治·凯利(George Kelly)认为,“人类是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受害者,我们并不是注定要走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铺就的那条路上。”过去的事件并不是现在行为的决定因素。童年时期对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但是,人格在儿童期之后还会继续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可能会贯穿整个生命历程。

启动人格自主的建设力基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要厘清童年人格与成年人格的区别。在人格发展历程中,童年与成年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究竟是依赖,还是独立于我们的童年?早期的童年经验与后来的生活经验哪个对人格的作用更大?

在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看来,健康的人格是由婴儿期不成熟的生物机制转变为成年期成熟的心理机制,存在着两种分离的人格:童年人格和成年人格,二者有质的不同。童年人格正处于发展不成熟期,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但是成年人格是稳定、丰富、深刻、整合的,健康成熟的人格更具有自我控制力和塑造力。所以,早期童年经验塑造了人格的雏形,但这并不是固定或永久性的,后来的人生经验既可以固化早期的人格模式,更可以改变它。

二是要认识到童年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先来看看人格心理学家的人生是怎样的。多数人格心理大师的童年是不幸或不顺利的,沉浸在孤独、焦虑、自卑、矛盾的心理状态中,例如,荣格、阿德勒、卡伦·霍妮(Karen Horney)、约翰·华生(John Watson)、奥尔波特、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等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但是,这些童年经历与体验并未让他们沉沦,而是造就了他们审视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思想的智慧、建构理论的执着。

例如,霍妮的父亲是一个刻板的教徒和严厉的独裁主义者,重男轻女,他认为霍妮外貌丑陋、天资愚笨,不愿意让她接受高等教育。但9岁的霍妮并没有接受父亲所规定的命运,她倔强地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最终霍妮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当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寥寥无几。所以,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总结了一句话:“同样都是火,它使黄油融化,却使鸡蛋变硬。”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可以阻断童年的负面影响,而不是接受童年带来的桎梏。

童年人格会对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决定作用,但是童年创伤经历对成年的影响因人而异。良好的教养方式是塑造孩子美好未来的基石,健康成熟的人能有效启动自我的人格建设力,阻断童年的不利影响。

*本文基于《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整理,内容略有删改;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生死之间》(中信出版集团)图书一本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许燕教授,30年人格研究精华提炼,破译人格密码,心理学通识课,自我成长方法论,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理解他人,塑造健康人格,展示人格力量,获得更佳成就。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文章


疫情防控:“完美病毒”医生日记复工意大利防疫|蜂农转场医护人员志愿者权利团菜疫情志愿者辟谣|权力与权利的边界民间捐助吹哨人环卫工人疫情管理寿光蔬菜民间互助红十字会公益基金会行动探寻真相政府信息公开防疫体系|社会捐赠归集政策|组织协作|危害公共安全罪紧急筹款
现代生活:东京奥运AO3偶像崇拜公司年会“加速社会”中医药消费文化女性“夜行权”摄像头人脸识别扫地出门社会拟剧男性做家务工作和生活“流量圣战”对话金观涛郭美美出狱催债乐队的夏天美国社畜商业培训四种消费观独立婚姻观应对虚无个人信息保护被误解的95后商品信息告知人口负增长死亡教育高收入月光族啃老创业乱象青年派对生育率下降合租App隐私知识付费生活焦虑80后养老青少年自杀身体规范酸碱体质“双11”儿歌“无用”的年轻人“隐形贫困人口”|潜规则出国旅游流量明星游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