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以体育传播吸引青年受众,深化交流互鉴

张明新 新闻战线 2024-06-0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要


中国新闻社以体育报道为抓手,以对话走进体育人和受众的内心,构建Z世代体育朋友圈;以“小屏”话“大运”,在短视频中讲述青春盛会;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让Z世代讲述“Z时代”的故事,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体育传播吸引青年受众,深化交流互鉴
张明新
研究Z世代、面向Z世代,就是研究、面向当下最具活力的群体,有助于把握国际传播的潮流力量,有助于创新中国体育对外传播策略,有助于提升Z世代体育外宣的实效。


向谁传播
由于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选择性,与生俱来带有网络基因的Z世代和过去的年轻人相比,在思维方式、行为偏好、阅读习惯等方面有着鲜明特征。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Z世代在2019年达到2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32%,成为数量最多的人口群体。Z世代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只有探索有效传播策略,才能提升面向Z世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效。
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Z世代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传播实践中。这一群体的人格特点、生活方式需要传播者加以把握。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研究员徐琦认为,Z世代追求个性,展现自我,参与意识强,善于以兴趣为连接打造垂直圈层,标签化成为Z世代圈层的重要体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指出,Z世代是新媒体一代、新知识一代、新判断力一代、新文化一代。
因此,要深度解码全球Z世代群体特点、发展趋势,探索构建面向Z世代的叙事体系。


谁来传播
Z世代既是受众,也是未来国际传播的主力,只有调动Z世代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
媒体传播。包括大屏、小屏,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主体是通讯社、广电、报刊专业体育记者,含网络新媒体体育频道的编辑。同其他题材相比,体育新闻的媒体传播比较容易被Z世代接受。但他们通常使用新媒体,通过移动互联的方式接收体育新闻资讯,观看电视实况转播的Z世代比例减少,通过报刊等印刷媒体接收体育新闻资讯的则更少。为了吸引更多Z世代受众,中国新闻社(以下简称中新社)派出专业体育记者参加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其中一些本身就是Z世代。
自媒体传播。“网红传播”是Z世代参与国际传播实践的重要方式。中国Z世代借助海内外社交媒体,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内容,向世界展示中国。同时,一些国外Z世代也基于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将自身生活体验拍摄成视频,向海外人群展现中国当代社会的风采风貌。


传播什么
在传统媒体刊发的体育报道。如文字消息、特写、通讯、评论,体育新闻图片,广播电视实况转播、录播、专题报道、动态报道等。
中新社是为海外华文媒体服务的通讯社,在本次成都大运会期间开辟了供稿专栏,在内容方面从赛事侧和城市侧两端发力,在服务方面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为了适应融媒体的需求,从今年起中新社播发文图融合通稿。同时,加大了向外文报刊、网络的供版、供稿力度。
中新社对大运会的视觉呈现非常重视,派出14名摄影记者,聚焦竞技赛事、交流故事和巴蜀风物,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展示给世界。包括FTP(文件传输协议)即拍即传、遥控拍摄等新技术的引入,也让中新社的图片报道更加贴合Z世代年轻受众的需求。

中新网成都大运会直播海报。

网络报道。本次大运会报道,中新网还专门开设了聚焦Z世代的“Z世代‘走’大运”专栏,讲好他们在赛场内外的故事。同时,推出了深受Z世代欢迎的图表、专栏、图集、花絮、漫画等新媒体产品。
新媒体作品。短视频已成为Z世代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中新社大运会前方记者采制的短视频《What is Chengdu Universiade athletes' favorite Sichuan food?》(大运选手最喜欢哪道川菜)获脸书账号@Xi's Moments发布,海外传播效果显著。
把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与小众体育结合起来。传统的体育报道,关注竞技体育(赛事)和大众体育(群众体育)。但是对于Z世代来说,强社交、弱对抗、低门槛的“标签”,令“小众”运动走入他们的生活,年轻人对于运动中的社交性、趣味性都给予了更多关注,以社交之名燃烧卡路里,成为很多年轻人“动起来”的初衷,同时也凸显运动健身方式的日趋多元。中新社《小众体育“玩”入大众生活:Z世代以社交之名“动起来”》一稿就是代表。
以对话走进人物内心,构建Z世代体育朋友圈。平等、深入、垂直的交流更受Z世代群体欢迎。中新网近年推出的“中新人物”栏目将焦点对准Z世代体育明星,以对话的形式,尝试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探寻他们最朴素真挚的情感,以此呈现在读者面前。
2022年以来,该栏目通过专访、直播、连麦等多种方式密切联络了60余位中外知名Z世代运动员。通过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讲述,这一系列人物报道做到“真情实感、以情动人”,在社交媒体上赢得了大量粉丝,特别是Z世代粉丝的认可;同时,通过一系列采访工作,中新社、中新网的记者也将自身的体育界“高端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媒体、Z世代网民、体育界名人三大要素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


怎么传播
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Z世代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学理性观点容易接受,媒体要充分发挥以Z世代为主体的“网红”(包括“洋网红”)传播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正面引导Z世代关注并参与国际传播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发掘和发挥专家和网络达人的积极作用。
2020年1月中新社创新推出“东西问”融媒体栏目。该栏目突出问题导向和专业对话,坚持新闻热度和学理深度并重,打造中外沟通新平台,探索构建国际传播新范式。在国际舆论场开辟了一方新阵地,同时有力凝聚起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

中新社“东西问”专栏在成都大运会期间推出深度问答式报道。
此次大运会期间,中新社推出了相关的系列“东西问”作品。如《大运会,何以促进全球青年对话?——专访成都大运会博物馆专家顾问宋秀平教授》《武术,还有东西方之别吗?——专访成都体育学院教授马秀杰、成都大运会武术套路项目国家队教练喻波、成都大运会武术散打项目国家队教练王祥权》《杨式太极拳如何在东西文明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专访杨式太极拳亲族传承人傅清泉》等,对话栏目在立足“自己讲”与“别人讲”相结合的同时,力求创新对话话语体系,促进“中话”和“西说”“陈情”和“说理”相融合,将中国故事“再讲述”,把中国道理“再翻译”,收到良好传播效果。
以“小屏”话“大运”,在短视频中讲述青春盛会。可视化是降低跨文化传播语言壁垒的最直接方式,以交互性、裂变式传播的短视频,拓宽了传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的话语空间,这对冲破“信息茧房”大有益处。
短视频是促进文化传播、展现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方法。数字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在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下,移动传播会形成新的文化传播范式,这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重要契机。探究短视频发展的时代意义,其不仅引发了传媒行业的剧烈变革,在增强文化的传播亲和力、推动东西文明交流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新社成都大运会短视频报道。
Z世代要讲述“Z时代”的故事。中外Z世代成长的巨大历史和现实反差,促使他们各自深入思考自身的处境。通过故事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是提高传统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关键。同时,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便利性,也有利于他们展开直接交流。如何用彼此熟悉的话语方式讲述故事、分享新知,建构新一代人群的国际友谊,也是当前值得国际传播研究者思考的方向。
2023年“六一”前后,中新社联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北京援青指挥部主办,中新网承办“三江源·北京情·中国心——青海玉树藏族青少年北京行”公益活动。活动以足球为传播介质,以新工体为地标,将公益、民族、儿童、梦想等海外受众关切且易引发共鸣共情的传播元素有效整合,探索讲好新时代中国发展故事和人权故事的叙事方式。活动在国内外引发热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境内外媒体共刊发转载相关报道近7000篇次,美联社、福克斯电视台、雅虎等国际知名媒体也刊载了相关报道。
中新网上线于1995年,可称为媒体Z世代,年轻态是中新网与生俱来的特质。成都大运会,作为Z世代的青春主场,中新网特别重视从细节入手,讲述Z世代喜欢的大运会故事。如视频高燃混剪《70秒解码大运会》等颇受欢迎,《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前全场观众齐唱〈成都〉》播放量近700万。

讲述Z世代喜欢的大运会故事的中新网报道。
中外青年具备多元、开放和创新特性,Z世代的崛起及其受固有思维束缚少的特点,为国际传播事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要通过加强战略研究、赋能新生一代、创新话语体系、拓展传播渠道、打造旗舰媒体等方式唱响Z世代国际传播的合奏曲。
为了赢得更多海外Z世代群体青睐,截至2023年8月9日,中新社精心设计、周密策划,向欧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等地区的媒体落地英、俄、法、德、西、葡文报道155版(篇),其中供版23版,供稿132条。通过这些报道为桥梁和纽带,中新社正在以体育为媒,构建起能够沟通海内外Z世代受众、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桥梁。
中国新闻社正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的贺信精神为指引,以体育报道为抓手,不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新闻社总编辑、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喻  瑾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8月(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