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明丽迹丨2020年出土?!这些文物“上班”也没几年呀!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丝路畅通

北魏平城成为了胡汉杂糅的大舞台

随着多元族群的

血脉融合和文化交流

南北传统、外来风尚在此汇聚一堂

使北魏平城成为气象万千的文明都会

社会风貌日新月异




南人群体


司马金龙为晋宗室后裔,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九世孙。墓表显示其祖籍为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即两晋皇族司马氏的籍贯。在北魏历任显官的司马金龙拥有汉和鲜卑两族的血统,母亲与妻子均为北魏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


北魏统治者多次从各地大批迁徙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到都城平城附近,特别是大力起用汉族才学之士,推重与提倡汉文化。北魏重用司马金龙家族,以其晋宗室后裔身份来树立正统,为统一北方后进而“南荡瓯吴,复礼万国”制造声势,并且可以树立一个正面形象,进一步招降南人。



鲜卑舆服


北魏服饰具有胡汉兼容的特色。中原服饰多为宽广大袖,鲜卑族的裤装、窄袖短衣、帽子于北朝盛行。鲜卑男子常穿长度过膝的窄袖袍,边缘常有镶边,多交领,也有对襟、圆领。鲜卑女子常穿夹领小袖、小襦袄,亦为短衣。


鲜卑风帽,又称鲜卑垂裙帽。一般“男性帽屋多为圆形或者类圆形,女性的帽屋顶部微微下凹”。帽屋顶部十字交叉的帽子男女通用。帽裙(垂裙)常置于脑后及两侧至肩部,早期有挡风防寒的作用。制作鲜卑帽的材料有动物皮革或动物毛织品,也有丝织品,颜色多为黑色。鲜卑服装大量出现在云冈石窟供养人形象中。



胡貌梵相


北魏平城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胡人行商、僧侣、工匠、乐师等各行各业人物纷纷来到此地,与汉人、北方民族交流文化和技艺,他们的身影也留存在了平城石刻、陶塑和绘画之中。云冈石窟第18窟东壁的弟子像神态生动,人物性格分明。其中一弟子高额深目,眉端卷曲,眼窝深陷,鼻梁高挺,颧骨突出,两颊凹陷,显然来自异域。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像有波浪状小胡须,显然为胡人风格。



歌舞百戏


胡人在汉地从事歌舞百戏生业的身影,在两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图像遗迹中屡见不鲜。北魏平城墓葬多见伎乐俑、杂技俑,云冈石窟中亦雕刻有乐器演奏、民间百戏等场面。橦倒伎乐是百戏杂技项目中的一种爬杆活动。橦即竿,将其树立攀缘以为戏。云冈石窟第38窟北壁橦倒伎乐画面中,一人在竿巅作俯卧旋转之姿,另有两人缘橦直上正准备表演。一旁雕刻3层伴奏乐队鼓乐助兴。



平城时尚


来往于平城与西域的使者、商旅不绝如缕,多民族的汇聚为平城带来新的风尚。大同北魏墓葬出土的首饰类装饰品数量较多,串饰类装饰品更是材质多样,组合形式繁复,反映出北魏平城时期的审美取向以及文化交融的特点。有学者指出“鲜卑人不论男女皆重装饰,尤喜用金银”。



新兴器用


⚪铅釉陶

铅釉陶是一种以铅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在约700摄氏度下烧成的低温釉陶。铅不仅可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以增加釉面亮度。中国的铅釉陶始烧于战国,器形主要包括各式壶、罐、瓶、盒、灯和莲花尊等。铅釉陶随着汉末青瓷兴盛而衰落,至北魏复兴,或为中西交流带来的影响。


⚪玻璃器

“光映日曜,圆成月盈,纤瑕罔丽,飞尘靡停,灼烁旁烛,表里相形,举兹碗以酬宾,荣密坐之曲宴,流景炯晃以内澈,清醴瑶琰而外见。”西晋诗人潘尼在《琉璃碗赋》中赞玻璃碗之通透。大同地区出土玻璃器种类颇多,有珠、环、耳杯、碗、钵、壶、瓶、水注等。玻璃器的颜色以蓝色为主。制作方法多采用与西亚、地中海相近的吹制法,体现了中国玻璃制造技术的飞跃,是引进与吸收外来先进技术的成功典范。


⚪金银器

大同南郊出土的高足银杯、银碗等有茛苕植物纹饰、高浮雕人像装饰,带有草原丝路文明的鲜明印记,印证了北魏王朝与西方文明的交往。





风帽仪卫俑

北魏(386-534)

通高22.5厘米 底座直径9厘米

1965年司马金龙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武士俑、骑马俑达210件,占陶俑总数的56%。这些陶俑既是司马金龙身份的代表,也是当时北魏军事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现了北魏将士的英勇形象与北魏军事力量的威武强盛。




鸡首陶壶

北魏(386-534)

高22厘米 口径9.5厘米 腹径16厘米

2016年大同华唐城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鸡首壶始见于西晋,通常为青瓷器,此陶壶为北朝人参照南方瓷质鸡首壶制作的仿制品,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产物,更是北方倾慕南朝文化的物证。


早期鸡首壶的流口多为实心,不能出水,至东晋时期,流口疏通,成为这一时期南方的主要日用瓷器之一,代表南方汉人的器用风尚。




青瓷鸡首壶

北魏(386-534)

通高25.5厘米 口径9.8厘米

腹径19.5厘米 底径13.5厘米

大同柳泉南街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人物俑

北魏(386-534)

高36厘米 宽15厘米

2019年大同悦城帝景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男俑。面容丰满,长眉细目,笑容开朗。梳高髻,发尾卷收圆形马尾。身着棕色圆领胡服和裤装。




串饰

北魏(386-534)

长14厘米

2017年大同金港园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北魏平城墓葬出土的串饰材质多样,包括金、珍珠、玛瑙、琥珀、水晶、煤精石、海贝、玻璃、绿松石等。当时获取珠饰及其原料的渠道包括外邦朝贡、丝路贸易、战争掠夺等。




金饰片

北魏(386-534)

直径3厘米

2017年大同红旗街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金花钿最初是步摇上附属装饰物。步摇源于东汉,在南北朝时期盛行。步摇的枝杈间悬挂组合金饰,包括心型金片,镂空金钿等。随着发展,步摇又与其他首饰组合,构成礼制性的女性头冠。传东晋顾恺之所绘《女史箴图》中,宫廷女性发间多佩戴步摇。




玻璃瓶

北魏(386-534)

高4.5厘米 直径2.3厘米

2017年大同金港园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器型小巧,表面有土沁。通过引进西方的玻璃生产技术和工艺,平城当地已能生产精美的玻璃制品。




银碗

北魏(386-534)

高5厘米 口径13.2厘米 足径8.2厘米

2020年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碗内饰弦纹,组成同心圆图案。整体颜色偏黄,应与当时银的提纯技术有关。




双耳铜罐

北魏(386-534)

通高8.5厘米 口径7厘米 腹径13厘米

2014年大同铂蓝郡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铜器是南北朝日用器的重要类别,受外来工艺影响的铜器(坊间称“响铜”)在社会上层颇为流行。


北朝中后期士族、官员墓的随葬品中有一类铜礼佛用具。此类铜器胎体较薄,器表光素或刻有简单弦纹,属借鉴外来工艺的产品。






2019年出土、2020年出土

......

原来这些文物

也没上几年“班”呀!


#今日话题

收到开工利是了吗?

评论区晒一晒吧~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6日-2024年5月24日

展览地点: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市民中心)中厅及第二专题展厅



*本期封面



▇ 往期推荐 ▇


今年的新年愿望:带所有小伙伴吹吹岭南的风ጿ ኈ ቼ  ዽ  ጿ

一起去古代吧!请查收这份穿越指南~

春节必看!人生哪得几回见......

龙出没!来深博寻龙吧~

黄帝四千六百零九年是哪一年?故事要从这块漆木匾说起→



▇ 官方新媒体平台 ▇


订阅号

深圳博物馆

视频号

深圳博物馆

微博

深圳博物馆


可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

获取相关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