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社记者抓了一个细节,火遍中韩媒体!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4-29

前不久,“pin(徽章)”的故事在中韩媒体之间火了。
在韩国江原道冬青奥会,新华社记者王春燕和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张心喆聊天时,偶然发现了这个故事。当时,三名志愿者想跟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张心喆换“pin”,但张心喆只有两枚,他发现没拿到“pin”的志愿者有些失落,于是向队友借了一枚送给志愿者。第二天,这位韩国志愿者特意给张心喆写了一封中文信表示感谢,并送上了美好的祝福。
这篇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你们关于‘pin’的故事很有趣!”
今天,王春燕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其中采访与创作的故事。














我在现场| 新华社记者抓了一个细节,火遍中韩媒体!

本文作者:王春燕

(一)

“你们关于‘pin’(徽章)的故事很有趣!”

2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接受新华社江原道冬青奥会前方报道团专访。采访开始前,巴赫连声夸赞一篇新华社的报道“很有意义”。

1月2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左)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这篇报道被翻译成韩语、英语之后,吸引大量关注、转载和跟踪报道。国际奥委会官网负责人表示,新华社挖掘的这个故事为他们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视角。在国际奥委会官网发布的徽章交换报道中,专门引用了新华社的报道内容。

稿件播发第二天,韩联社以“pin和亲笔信铸就的中韩友谊”为题大量引用。稿件开头是这样的:“中国选手将借来的pin作为礼物送给韩国志愿者后,该志愿者向选手赠送了用中文写的手信作为回礼。在一般人看来,这个在国际综合大赛上是很常见,但新华社的报道, 通过两个年轻人的交流,温暖了两国国民的心,具有特别的意义”。

除了韩联社,稿件还被纽斯频通讯社、《中央日报》等近30家韩国媒体采用,“你们的报道让你们在这里(韩国)出名了。”巴赫笑着对新华社体育部主任余孝忠说。

这是什么报道?为何引发广泛关注?

(二)

挖到一个好故事,秘诀是不要轻易结束采访,根据运动员的状态不断追问,有些回答能让人眼前一亮。

1月22日,短道速滑赛场上发生了非常戏剧性的一幕。男子500米比赛中,原本银牌在望的张柏浩在终点前被一名运动员带倒,紧随其后的张心喆获得了银牌。

在采访张心喆时,我们首先将重点放在他的情绪上,因为我们明显能感觉到他的情绪很复杂:开心是真的,毕竟站上了领奖台;难过也是真的,因为特别希望站上领奖台的人是自己的队友张柏浩。

张心喆和队友接受赛后采访。

感觉挖得还不够,我们换了个角度,针对冬青奥会的特色活动发问。“冬青奥村的活动参与了吗?体验如何?”但他的回答还是不够亮眼,也许他还没时间去深度体验这些活动,毕竟每天都要准备比赛。

我们还是没打算放他走。第一天采访时,张心喆提到自己跟很多外国运动员换“pin”的经历,他说因为换“pin”顺便练了练英语,而且感觉自己的英语有进步了。我们准备朝着“pin”的方向继续深挖。

“换了多少个‘pin’了?”

“挺多的。我的一个小皮箱的一面,一个一个地都贴满了。”

“有没有哪一款是你特别喜欢,或者你觉得特好看的?”

“没有,都挺好看的。”

“那换‘pin’的时候有没有认识外国运动员或者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

“嗯,有个志愿者……”

Bingo!终于在挖第三口井的时候,挖到了泉水!

(三)

“pin”的故事并不复杂,三名志愿者想跟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张心喆换“pin”,但张心喆只有两枚,他发现没拿到“pin”的志愿者有些失落,于是向队友借了一枚送给志愿者。第二天,这位韩国志愿者特意给张心喆写了一封中文信表示感谢,并送上美好祝福。

当张心喆轻描淡写地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时,我内心一颤:“这真是个好故事啊。”

第一时间,我和同事沟通,请他跟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部联系,想了解这封信的内容。

信件不长,200个汉字,感情真挚、内容动人。志愿者在对张心喆表达感谢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希望继续保持联系的心愿,还特别提到了期待将来能有机会在奥运会上再见面。

韩国志愿者林丽晶展示张心喆给她的“pin”。

我把这个选题和新华社前方报道团团长、体育部主任余孝忠作了汇报。

他非常兴奋,很快定下报道主题和稿件标题。他说,要通过一个小故事,体现出世界各国青年因奥林匹克而结缘,并在交流、交往中结下深厚友谊的历程。

采访中,运动员们经常说“奥运会太美妙了”“能参加冬青奥会就是非常难得的体验”“来到这里太开心了”“这跟单项比赛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我深深感受到,“pin”的故事也许能将奥林匹克的魅力解释一二:通过冬青奥会这一平台,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体现着“卓越、尊重、友谊”的故事时刻都在发生,成为每个人生命中难忘的记忆,给人以温暖、感动和力量。

(四)

要写出能反映大主题的稿子,跟进采访就变得尤为重要。重新联系对志愿者和张心喆的采访时,我们准备了不少问题,想尽可能多角度立体地还原事情经过。

韩国志愿者林丽晶接受采访。

比如,当时三名志愿者要换“pin”但只有两枚的时候,谁出的“石头剪刀布”的主意,借来的“pin”是问谁借的……

尽管拿到了如此多的细节,但在稿件写作中仍要有所取舍,能突出主人公心理、文章思想主题的细节才有意思。

初稿完成后,我们又凑到余主任房间,一起改稿。改稿过程,我们互相追问,补充细节,让情感升华变得更加自然。

我们的酒店阳台上能看到大海,听到海浪的声音。改稿间隙,大家偶尔会走到阳台上透透气,每次回来都能有个更好的灵感或者修改意见。

或许,这是大海在跟我们说“悄悄话”。

稿子改定,已是深夜12点。正准备睡觉,1点07分,群里出现一段新的结尾:

一枚“pin”礼,一封手书,一段佳话,足以融化冰雪,情暖中韩,温暖世界。

夜色笼罩,海风吹来灵感,我们照单全收。

点击阅读:一枚“pin”礼情暖中韩












                 


媒体朋友们,欢迎长按二维码,加入“记者之家”媒体交流群

本群致力于增进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和媒体朋友们的沟通交流。

往期推荐

没有光,摄影记者该咋办?“我这么优秀,怎么上不了记协微信?”连续8年担任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他有感而发!上线才1年!它一针见血,直指人心
本期编辑:李永锡  吕彩虹 陈果静 樊杨
实习:陈祖明  任金蕊


星标🌟“中国记协”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