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浅谈主权个体和施瓦辛格

翊瑄Camellia 理想屯 2022-05-10

20多年前,一本名为《The Sovereign Individual: Mastering the Transition to the Information Age》的畅销书,为我们目前的数字生活时代定下了基调。书中首次提出了「主权个体(The Sovereign Individual)」这个概念,强调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也将发生变化,而主权个体就是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简单来讲,主权个体就是摆脱了地理位置的限制,在数字时代随时随地创造营收的一个群体。我们中的大多数的人每天都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在常规和习惯的作用下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纵观历史你会发现,生活永远都是处于变动当中的,在不经意间缓慢地变化着,然后突然有一天产生了让我们大吃一惊的后果。


这些变化之所以很难被注意到,部分原因是因为主流媒体仍然引领着大众舆论,导致了单一且有导向性的叙事模式。但是互联网的诞生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部分人已经意识到大众传媒的弊端,而主动打破信息和技术的壁垒,并因此从中受益,成为拥有自主权的个体。


主权个体认为,勇于承担个人责任是通往自由和财富的道路。我们曾经处于一个标准化的社会,如果你想成为X,你要先做A,然后再做B。从小我们接受统一的标准化学校教育,然后随大流高考/考研,然后进入大家公认的好单位,找到和你人生路基本相似的人,结婚生子,然后孩子继续重复这条道路。这种标准化的生活方式已经让我们产生了依赖感,仿佛这就是我们人生的唯一道路。


但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标准化的路途越来越不受用,反而是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或者找到利基市场的人更容易功成名就。主权个体便是后者的代表,通过主动寻求和筛选信息,跳出标准化的生活圈子,打造自己的游戏规则并建立杠杆,来实现财福双全的生活


他们不受民族和国家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是名副其实的全球主义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通过电脑来完成,对于主权个体来说,世界就是他们的游乐场,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并打造多种收入来源。


互联网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并提供越来越多的沉浸式体验。主权个体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不受地理位置限制联手合作开展项目,他们还将在数字环境中依靠智能合约达成协议,而不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的政策,从而实现多时区、多地区的收入来源,合理规避地缘政治的风险。


最关键的一点是,主权个体了解到不必再通过出卖时间来获得收入,也不必受困于地点而错过机会。这一心态的转变实现了我们对远程异步工作的重视,朝九晚五每天需要待在办公室的工作迟早会成为历史。


主权个体的概念尤其能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毕竟Gen Z是出生于数字化大规模普及的时代,如果你还想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入了解的话,可以订阅The Sovereign Individual Weekly 邮件推送 https://dougantin.com/,我将在这个月采访作者Doug,敬请期待,也欢迎文末评论,留下你对这个话题的问题! 

为了迎接我的葡萄牙之旅,最近打鸡血一般的训练,听/读/看的东西也偏向健身相关,除了推荐Lex Fridman采访硬拉/深蹲1000磅的举铁狂人Chris Duffin的播客以外,这周还听了Founders Podcast两期关于阿诺德·施瓦辛格人生故事的播客,让我颇为震撼,简单总结一下:


- 施瓦辛格出生在奥地利一个典型的罗马天主教家庭,他的爸爸酗酒成性,还偏爱长子,对小阿诺德非打即骂。当阿诺德在10岁看到电视里关于美国纪录片时,就打定了要逃离家乡,去追寻自己的美国梦。


- 施瓦辛格在15岁那年励志成为一名健美运动员,他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健美,但只知道当他的手指接触到杠铃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他如上瘾一般的训练,每当肌肉因为锻炼而酸痛时,他反而特别兴奋,因为他知道肌肉们正在成长。


- 周围的人都觉得施瓦辛格不是Gay就是个疯子,但他并没有理会他人的意见和消极的评论,他知道自己找到了此生挚爱的事物,没有谁可以阻挡他的脚步,「我比我认识的任何人都更渴望成功」。


- 施瓦辛格从小的偶像是英国健美运动员、商人和演员雷格·帕克,他是帕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像帕克一样,当大多数人满足于每周训练两到三次时,施瓦辛格迅速将训练计划升级到每周六次。除了帕克之外,凯撒大帝和拿破仑也是施瓦辛格心目中的英雄,他明确地知道自己健美并不是为了有一个漂亮的身体,而是可以靠这个进入电影界,然后在世界各地建造体育馆,并开创自己的商业帝国。


- 施瓦辛格凭借刻苦的训练获得了诸多「健美先生」的称号,他由此也知道了如果自己能够如此改变身体,那么通过同样的自律精神和坚毅的决心,他也可以做任何其他的事情。施瓦辛格在总结自己的夺冠心路历程之时表示,世界上没有其他人比他更想要这个冠军,而他的秘方就是集中精力训练最基本的动作。


- 「你是个赢家,阿诺德」,这是施瓦辛格在家中贴满的话语,并时刻提醒自己要赢。他总是写下自己的目标,而且写得非常的具体,这样就可以对未来有一个可视化的愿景,督促着他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剩下的事情你们就都知道了,无论是拍摄了《终结者》系列成为知名演员,还是后来从政成为州长,施瓦辛格的态度和毅力都让他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如今70岁高龄,还整日泡在健身房中训练,给了我大大的动力!


1. 今年三月份听了Tim Ferriss采访Balaji的播客,对他做的事情超级感兴趣!没想到五个月后,竟然和他签了工作合同!

好奇心驱使➕ 想要什么就大胆主动地争取➕ 了解自己做事的驱动力= 梦想成真!

以前好事儿频发总怀疑自己的模拟器坏了,现在终于有了舍我其谁的态度!

最近跟着George Mack小哥学到了一点:不再把生命看成是模拟器,而是当做数字游戏,这两种说法看似都是一回事,但游戏论却给了你主观能动性,可以把每天的任务当作打怪升级,循序渐进,不慌不忙,把这个游戏从长远的角度一直玩下去就好。


2. 剪辑播客次数多了,现在和别人当面聊天,对方如果有「嗯」「啊」「就是」,我第一反应都是「这段要剪掉」...就像以前上学的时候狂看电影/剧恶补外语一样,见到外国人第一反应都是看他们腰部的「字幕」。


3.影响思考的四个障碍:
- 直观的想法
- 偷懒想找现成答案
- 情绪化
- 对之前观点的执着和自尊心作祟

改变他人行为的最好方式不是说教,而是清除那些让他们做出改变的障碍。行为并不总反应人格,有时候只是对特定环境做出的应激反应。


4. Ted Chiang在《你一生的故事》中提到一个概念:掌握一门语言后你的思维也会变得不一样。就像故事中的女主角一样,掌握外星语言后可以看到自己整个人生。维特根斯坦也曾提到过,我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世界的界限。这样来看,掌握多门语言的人是否会看到一个更加不一样的世界呢?研究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实在是超级有趣。德国之所以出了这么多思想家和哲学家,是否和德语有一定的关系呢?还是人类自以为是地总结规律,其实任何事件都是随机出现,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5. 海德格尔曾对艺术下过一个定义,认为艺术就是让事物及其存在得以呈现。艺术不是去创造一个东西,而是让本来就存在的明明白白、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


今年6月正式开始做英文播客Chiwi Journal,采访世界公民和数字游民,分享他们眼中的科技趋势和非同寻常的职业和人生道路。最新一期采访了在深山老林做了三个月的「禅修Zen Meditation」的创业者Richard Reis,话题涵盖:


- 禅修冥想的体验和与其他冥想的不同点。
- 如何培养乔布斯和爱因斯坦都很推崇的直觉?
- Richard创办Most Recommended Books的初衷。
- 硅谷圈的Tim Ferriss’效应
- 聊聊甲骨文创始人Larry Ellison的故事
- 人们的竞争力从何而来?
- 讲多国语言人的思维能力。
- 如何处理创业和数字游民生活的焦虑和孤独感?
- 性格测试可以帮助你了解自我吗?
- 超长的书单推荐


各大播客平台搜索「Chiwi Journal」即可收听!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Chiwi Journal月刊,每月分享读书、播客、课程和精华内容推荐。

Chiwi Journa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