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诵读经典(音频)| 曾季:闽南话读《桃花源记》(晋江话)【转发】

曾季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闽南话有轻声(后变调)。读诗时,因节拍问题,最好不要有轻声。但读散文时,不免受口语影响,因此,语气词“乎者也”往往读轻声。同时,处在宾语位置且后面没有其他成分的“之”由于受今天口语同位置人称代词“伊”的影响,往往也读轻声。我朗读的时候也是这么处理的。

     《桃花源记》同时也被收在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搜神后记》里。当然,《搜神后记》又被题名为陶渊明所著,不过多数学者认为并非出于陶氏之手。

我小时候读到这个课文的时候,一直觉得《桃花源记》是真实故事,因为这里面没有神怪,颇像真事。

       但等我长大读书多了,人变得较真了,颇怀疑此故事并非真事。这里面有一些明显与现实不太相符的情况——主要是桃花源里的社会和外面完全没有分化。按照社会学或语言学的理论,两个人群因为某种原因隔开久了,社会一定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从秦末天下大乱,到东晋太元年间,大概相距600年。这600年间,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动,服饰也有发展,但文中却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秦代至东晋,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也发生了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桃花源内外语言文字应该很不一样,因此渔人要跟桃花源里的人沟通,估计会很费劲,可能得多住一阵子适应才行,不可能只是短短地“停数日”。

       因此,我觉得《搜神后记》把《桃花源记》收入其中,还是合理的,它确实可以看做志怪小说。如果从文学角度,不把它看做志怪小说,而看做普通的一则闻见记,也只能说反映了作者对没有官府统治的隐逸生活的向往,不能完全把它当做真事。

       而今天竟然有不少地方争着说自己这个地方就是文中所说的“桃花源”,大概都是有经济利益的盘算吧。


此文转自“曾季”公众号

编  辑 | 小 小 妍

审   读 | 泳     思

总   编 | 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热文:

方言常识 | 甘于恩:贵州方言与贵阳话

专题 | 邵慧君:《粤西湛茂地区粤语语音研究》前言

学语趣谈 | 刘鼎荣:英文唔识噏?学白话就得啦


语言资源快讯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