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美食|李萱:潮汕端午的特色粽子之二——栀粽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特色二:栀粽(栀粿)


栀粽

栀粽的历史悠久。关于粽子,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东汉,《风土记》一书就将其称为“角粟”,并记载道“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熟。”文中提到的灰汁,指的是草木灰浸出的碱水煮粽子,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粽子也是指“粟枣灰汁”煮出来的粽子。而潮汕的特色粽子——栀粽正是用碱水来制作的。

  

 

 栀粽以糯米粉为原料,将采摘下的栀子洗净捣碎浸泡成黄色汁液,后与糯米浆搓匀,将糯米浸于栀水十多个小时,使糯米变成了金黄色。后放入专门的粿帕,装入蒸笼蒸熟,一般得蒸煮上六、七个小时才有粘性,煮得越久,粽就越有粘性,越好吃。蒸熟后的栀粽呈棕黄色,冒着清香的栀子香气,晶莹润滑。待其放凉后即可食用,食用时不用刀切,而是用纱线牵拉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味道甘甜爽口;现在有的人追求咸香,会创新地在白糖里混入捣碎的豆方。但如果栀粽不蘸白糖直接食用则会有一种甘苦的味道。


栀粽不仅味道独特,还具有一定的食用功效。制作栀粽的碱水有助消化的作用,同时又因为潮汕话中的“粽”与“壮”同音(zang3),所以就演变成潮汕俗语 “吃粽吃粽,吃了就壮壮。”

潮汕地区至今仍然保存着每逢传统节日,食用不同传统糕点的习俗,有“时节做时粿”的说法。栀粽作为时令糕点,不比双拼粽球随时都可以购买,仅在端午期间才有销售。所以,在外的异乡人每逢端午总会想起这道潮汕特有的时令糕点,想念那丝线牵拉下的美味,更想念丝线牵拉下的乡情


  说了这么多,相信您也很想到潮汕地区尝尝这两款特色粽子吧。6月份开始了,端午节假期也开始进入倒计时,一起来策划一场潮汕美食之旅吧。



参考资料:

《舌尖上的潮汕》武汉大学出版社

《端午节与赛龙舟》 吉林文史出版社

《潮汕过端午:栀粿和纱线系乡情》中国新闻网2014年6月2日新闻


排版 撰文 |李萱,就读于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图片 | 网络(侵删)

本期编辑 | 李萱

本期审读 | 胡寅婧

本期责编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端午节特备节目丨端午与粽子

方言与美食(音频)| 潮州过年必备品——“红与黑”(上)

方言与美食(音频)| 潮州过年必备品——“红与黑”(下)



保护母语方言,你我共同努力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