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 | 甘于恩:流行语与流行结构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1-04-06

一、概说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区域在一个时期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但语言学家对流行语关注得不够,“流行语”这个概念在许多词汇学专著里并无一席之地,有的学者还把它与新词语混为一谈。二者的区别,下文会具体论述。

不同学者对于“流行语”内涵的揭示会有差异,比如胡明扬、张莹(1990)认为:“流行语指的是在某些人中间,主要是在青少年中间,在某个时期广泛流行,过了一段时间又为新流行的词语所替代而悄然消失的词语。”郭熙(2004)则认为:“流行语指的是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并不把流行范围局限于青少年。我给汉语流行语下的定义则是:在较短暂一段时间里在某些社会阶层中特别流行的语言成分,包括“词”和“语”。

流行语与流行文化密切相关,可以放在文化学视域下进行考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这些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新思想、新事物,而“流行语”正是这些新概念、新思想、新事物的极佳见证。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够涌现出这么多的流行语。

当然,这不是说改革开放之前没有流行语,流行语是“固定语”(暂名)的来源,许多普通语词在历史上也是流行语,是流行语经过历史沉淀之后,留在了汉语通用语词行列。换言之,如果没有不同时期的流行语,汉语词汇就无法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面貌。

二、流行语的基本属性

流行语具有以下四个基本属性,从某些方面来看,流行语与新词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正是这四个特点,有助于我们与新词语区分开来:

(一)流行性

流行语的本质特性是“流行”,因此流行性是流行语的本质属性。“流行”是针对“不流行”而言的,时间性是“流行”的第一个涵义。换句话说,流行语都有一个从流行到不流行的过程。流行语的发展前途只能有两种: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第一种前途说明流行语是一个历史范畴,昨天的流行语不等于今天的流行语,甚至连今天的一般词汇都不是,换句话说,已不属于现代语言的词汇系统,只具有历史词汇的身份。比如北京话的“盖”,上海话中的“阿飞”等。流行语是一种动态现象,产生、消失或被接纳都有一个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以有长有短,甚至有些新词新语本身就是作为流行语而创造的。处在这种过程两端的流行语,前端与新词新语、后端与一般词语容易混淆,这就给流行语的定性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求我们进一步探讨流行语的其他属性。

(二)短暂性

“流行”的第二个涵义是短暂性,一般来说,流行语“流行”过程是较为短暂的,或者说短暂性是流行语时间性的一个特点。但“短暂”是个模糊概念,多长时间才是短暂,我们的界定是十年以内,超过十年还流行,则基本上可以认定是普通语词。郭熙(2004)说:“流行语的生命通常比较短:一般是几年、十几年,最多几十年。”这个上限可能太长,流行了几十年后消失的词语,我们可以放在历时层面去观察,作为年代语言学的观察对象。

当流行语使用一个时期后,就会消失,如果没有消失,而在这个流行层面达到一定的普遍性时,比如作为北京、上海的地域流行语在北京、上海区已相当通用的时候,并逐渐失去新鲜感,使用的频率相应降低的时候,流行语就进入了地域方言,尽管它们来源于流行语。比如“二百五”“没戏”(北京),“十三点”“炒冷饭”(上海)等,这些当年的流行语早已成为一般词语。像“路子”“翻船”“二进宫”等还进入了书面语。有些流行语只在中老年中使用,也早就失去了流行语性质,如上海话的“兜得转”“掮木梢”等。可见,“流行”几十年的流行语是没有的,老的流行语总要被新的流行语所替代,如北京话表示“好”的流行语由“棒”到“帅”到“盖”再到“顶级”,上海话表示“乡下人”的“阿乡”为“巴子”所替代。被替代的流行语或消失,或进入一般词汇。

(三)高发性

 “流行”的第三个涵义是高发性,即使用频率高。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比一般词语要高,是一段时间内群众所喜闻乐用的。比如北京话的“打的”“倒爷”等,上海话的“捣浆糊”“勿要忒”等。高频是针对流行面而言的,上面几个流行语都具有地域性,在地域的层面上具有高频性,而像北京话的“潮”“栽”等,上海话的“门汀”“条子”等,只在社会方言的层面上具有高频性,换句话说,只在一定社会群体中具有高频性。高频性还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因为流行语的“流行”都有一个过程,而且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修养、不同语言习惯的人使用流行语的态度也不相同,流行语的使用有很大的选择性,高频只是相对于一般词语的平均使用频率而言的。

(四)新颖性

 “流行语”的第四个涵义即为新颖性。因此,流行语必然都是新词新语,或者说新词新语是流行语的基础。但不能反推,因为新词新语并不一定都是流行语。比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急遽变化,必然会涌现大量表示新情况、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新语,如“创收”“个体户”等,这些词语虽然也具有新颖性,但只是一般词汇,而不是流行语,因为它们还缺乏流行语的其他特征。“新”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结构新,比如北京话的流行语“玩一把”“爱你没商量”等,上海话的流行语“勿要忒”“拎勿清”等;第二是语义新,比如北京话“铁”“款儿”等;上海话“(一粒)米”“大兴”(指“假的”“仿冒【品】”)等;第三是感觉新,因此不少流行语借自外地方言或外国语言,比如北京话借自港台的“酷”(cool)、借自东北方言的“造”、借自英语Bye Bye的“拜拜”,上海话借自港台的“大哥大”、借自北京话的“斩”等。

因此,新词语与流行语有着重要的区别,那就是:新词语只是就其产生的时间而言的,诞生时间短暂的就是“新词语”,故必然包括各个行业的专用语词、术语、隐语等,这些能否成为流行语,取决于它们被大众的熟知程度,只有处于被大众熟知的顶尖位置,方可称为“流行语”,其余部分,只是一般的新词语。换言之,只有同时具备以上四个特性的,才是我们认定的“流行语”。


三、流行语的附属特性

流行语还有以下几个附属特性,这些附属特性对于我们认识流行语的性质,不无帮助。

(一)底层性

流行语的创造者主要是市民阶层,有的还来源于行话黑话,所以流行语反映的主要是下层文化。比如北京和上海的流行语就反映了京沪两地五行八作的人和事:在社会上混的“玩主”、冒充顾客帮助卖主销售的“托儿”(北京),对什么事都爱打听或插手的“百搭”、一哄而上赴日本打工赚钱的“黄蜂”(上海)。一些流行语反映了两地市民不同的性格特征:北京人性格粗放,具有玩世不恭的心态,把“干活、干事情”叫作“玩活儿”、把“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叫作“练”,如“练摊儿”,上海人待人接物非常精明,从“拎得清”“校路子”“轧苗头”等词语中可见一斑。流行语的褒贬色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趣味和价值观:比如北京话带有亲切羡慕色彩的 “星哥星姐”“的哥的姐”,带有鄙夷嘲弄色彩的“柴禾妞儿”“醋溜小生”;上海话对不谙熟人情世故的人和事有许多带有鄙夷色彩的词语,如“冲头”“大路怪子”等。也有不少流行语表现了老百姓的风趣幽默,如“一脸旧社会”“憋镜头”(北京),“快刀手”“学习五十四号文件”(上海)等。


图一:“托儿”表情包


流行语使用的场合、社群、语体常常有一定的限制,一般只限于亲朋好友、地位身份相当的人日常交际使用,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高的人,特别是女性和中老年人,在使用流行语时有很大的选择性。

(二)隐蔽性

流行语很多来源于行话、切口甚至流氓团伙的黑话,因此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反映了某种团体的利益和价值观念。比如“T”“张儿”(北京),“自摸”“开冲”(上海)来自行话;“照”“拔撞”(北京),“调令”“庙”(上海)来自黑话;“现”“碴架”(北京),“叉路”“脱钩”(上海)来自青少年团伙。

(三)非正统性

流行语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常与国家倡导的信仰道德规范相悖甚至表现低级趣味、社会阴暗面,如“傍家儿”“嗅蜜”(北京土话,“泡妞”的意思),“煤饼”“下三路”“斩冲头”(上海),“包二奶”(广州)。

流行语的创造者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流行词语常常是不规范的,比如,词语的缩略和语素的结合不遵循一般规律,表现出一定的任意性和模糊性。如北京话中“现眼”略为“现”、“没有商量的余地”略为“没商量”,上海话“脂粉气”略为“粉”,超出了一般的词语缩略和搭配规范。再如,某些流行语的意义和形式都还不确定,比如北京流行语“歇菜”意为“歇着、停止做某事”,但也有人用“歇菜”表示“死”,如“刚才撞上一辆卡车,差点儿歇菜”。很多流行语在书面上也表现出不定型性,比如表示“关系好”有“瓷”和“磁”,表示“闲聊,吹牛”有“侃”和“砍”,表示“在社会上混的不安分的人”有“玩主儿”和“顽主儿”等形式,“爷青结”若不了解流行背景的话,不一定会联想到“爷的青春结束了”的含义。

(四)区域性

地域流行语由于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甲地的流行语在乙地很难被理解和认同。中央电视台播出过一些京广沪等地拍摄的市民生活题材影视作品,收看的观众遍及全国各地,这些影视作品的播出,在京广沪当地大力传播了本地流行语,但异地之间除了少数词语相互吸收外(如上海话中来源于北京话的“斩”、“上档子”等,北京话来源于粤语的“的(士)”、“大哥大”等),某地的流行语很难在外地生根发芽。

(五)平行性

流行语常常与一般词语处于重叠状态,有的像同义词或近义词,有的像同形词。比如北京话的“路子”和“办法”、“渣儿”和“毛病”,上海话的“拗”和“威胁”、“搭子”和“搭档”,这些成对的词意义都是相同或相似的。而如北京话的“练”原指“练习”,现指“打架或干某项工作”,“掰”原指“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现指“断绝友情”,上海话的“调”原指“调戏”,现指“戏弄”,“嫖”原指“玩弄妓女”,现指“戏弄、嘲弄”,则词形虽然相同,但意义却是完全不同了。

(六)衍生性

流行语由于使用频率高,会产生衍生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构成新词,如北京话由“的”构成“打的”“面的”“摩的”“的哥”“的姐”等,上海话由“分”构成“搬分”、“宕分”、“畚分”、“好分”、“挺分”。二是扩展词义,如北京话的“傍家儿”由“相互依靠的伙伴”引申出“相互依靠陪伴”,又特指“相好儿、情人”,上海话的“含金量”扩展出“质地”、“人的富裕程度”、“人的学识”、“黄色淫秽品的色情程度”等。

一般来说,上述流行语的附属特征是互相包容的,有时还存在因果关系,这正好说明这些附属特征的综合性,流行语的附属特征不仅是揭示流行语性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判断流行语的辅助手段。


四、流行结构

流行语之所以可以流行,就是由于其语义和形式上皆具备新奇的特点,迎合了青少年和某些社会阶层求新、求异和求变的心理(知的层面),这反过来促使了他们的模仿与使用(行的层面),导致了流行语使用频率的高化(这种高化可能还跟表情包的推波助澜有紧密联系),以及流行语的变异(言的层面)。这样一来,流行语就可能向流行结构(框式结构)的方向演变。

流行结构细分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反义或近义的关系,衍生出新的流行语;另一种是由于格式的类化,导致新的语法结构的产生。

(一)语义衍生

语言的联想性给新词新义的产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例如有了“爷青结”,那么就出现了相应的“爷青回”;有了“的士”,就有了“面的”“摩的”这类词;有了“尬舞”(街舞pk),就衍生出“尬聊”(百度百科:尬聊是由“尬舞”一词衍生而来)“尬喝”“尬吃”(当然使用频率会有差异)之类。

最为典型的语义衍生格式是:干啥啥不行  XX第一名。其最早的格式应该是自嘲“饭桶族”的调侃: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这种自黑式的语言很符合都市打工一族期盼出人头地又居于人下的无奈心境,所以很快就有了大量的仿拟格式:

干啥啥不行,玩耍第一名

干啥啥不行,耍赖第一名

干啥啥不行,数钱第一名

干啥啥不行,睡觉第一名

干啥啥不行,顶嘴第一名

干啥啥不行,跟老板吵架第一名……


图二:语义衍生的流行语群


(二)格式类化

格式类化是新语法形式产生的途径之一,这里以2008年前后流行的“被XX”格式为例,进行流行语的个案分析。“被XX”新兴格式最早出现于2007年底(例见下),但尚未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种格式开始流行,应是2008年,而最热的期间则是2009年度。直接的证据是“被”字(实际上是“被XX”新格式)被《羊城晚报》等媒体选为2009年年度汉字,其他媒体对其也关注有加。但较少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最先出现这种用法的是“被和谐”一词,始见于“薇拉社区”网页中一帖子:

(1)俺这里被光荣的和谐了(2007年11月21日)

不过“被自杀”一词影响似乎更大,在博主“闲得不自在”的博客中有这样的标题:

(2)被自杀?(2008年10月15日)

在“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等博客中也出现了含有“被自杀”字眼的标题:

(3)往事回眸:激情——死亡——被自杀——死缓?(2009年1月6日)

(4)被自觉,被自愿和被自杀(网易博客,2009年6月9日)

而“被就业”、“被增长”一类的用法由于与民生密切相关,更是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请看以下例句:

(5)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2009年7月12日“天涯论坛”作者“酱里合酱”)

“被就业”指的是某些部门为了追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弄虚作假的就业现象。由于网络的力量,“被就业”、“被自杀”等词迅速地传播开来,使得“被XX”成为一种非常能产的格式:

(6)第二天,孩子哭着回来说:老师说必须签同意。 啊!被时代,我被同意了。(米脂之窗,2009年7月31日) 

(7)换句话说,当经济“被发展”的时候,事实上是在鼓励寅吃卯粮式的消费。(价值中国网,张建平,2009年8月4日)

(8)我们的相关部门之所以要冒着风险来把大学生“被就业”,或者可能把月薪“被提高”,是因为他们想把问题掩盖下去,把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荆楚网,2009年8月4日)

(9)阜阳一镇长小车司机无党籍当书记、涉嫌违法犯罪被入党(天涯社区,2009年8月5日)

(10)负增长比“被增长”更可怕(人民网2009年8月10日“强国社区”栏目)

(11)国家统计局长:网友称工资被增长让我脸红(滕讯网2009年8月24日)

(12)七成民众赞成汉字调整,难道我们“被支持”了?(王石川博客,2009年8月24日)

(13)观察各大门户网站的统计调查,9成左右的网民持反对意见,与专家所说的67%的赞成意见大相径庭,不少网友直呼又“被同意了”,“67%”将成为继杭州飙车案“70码”之后的又一网络数字流行语。(网易新闻论坛,2009年8月25日)

(14)看到这,我才知道我们都中了传说中的神功--“被”功,原来我们都“被投票”了!(凤凰网论坛,“无奈的小民”,2009年8月31日)

(15)我们中国人拒绝“被思想”,我们必须重新学会自己去思考,就让这可笑的上帝笑去吧!(17xie“我的社区”,2009年8月29日)

(16)“被送礼”与“被收礼”是怎样炼成的(大洋网2009年9月9日)

(17)国安,这回可以“被登顶”了!(马德兴的足球天空,2009年10月14日)

据百度百科介绍,“被增长”一词源于“2009年7月29日,一位叫‘夏余才’的网友在某大网站的博客上,发明了一个‘被增长’的新词。所谓‘被增长’,也就是说实际没有增长,但在统计数据中却增长了,使我们都被统计数字‘幸福’地笼罩着。”

产生于网络的“被XX”目前也在纸质媒体上运用得相当广泛,例如:

(18)这个“被自律”而噤声的手段用来对付上级领导、对付中外记者,用来堵塞包括网络在内的发言渠道,都有一定的效果,当然不是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和谐的好效果。(长江商报2009年1月23日)

(19)赵薇遭遇“被结婚”(汕头特区晚报2009年7月31日5版)

(20)17:1,我们又“被代表”了?(羊城晚报2009年8月3日A2版)

(21)市长来夺地,村民“被学习”(钱江晚报2009年8月7日,引自中国新闻网)

图三:“被学习”表情包


(22)今天,你“被全勤”了吗?(河南商报2009年8月18日A29版)

以下是“被自愿”的用例:

(23)近千员工“被自愿”自费查乙肝(羊城晚报2009年8月11日A21版)

还有“被下降”、“被用水”、“被恋爱”之类的说法,如:

(24)物价“被下降”?专家析内情(羊城晚报2009年8月12日A2版)

(25)水表编号混乱  水费一错再错  我家“被用水”了(羊城晚报2009年8月14日A10版)

(26)门诊“被省钱”(羊城晚报2009年8月21日B5版)

(27)今天你被恋爱了吗(重庆晚报2009年8月22日25版)

(28)宁愿“被忽略”,不愿“被赞成”(今日早报2009年8月24日A8版)

(29)捐一奖二,“被捐款”有些荒唐(公益时报2009年9月1日)

(30)被微笑(羊城晚报2009年9月2日A2版)

(31)月票坐公交“被节省”62元(羊城晚报2009年9月2日A7版)

(32)BRT路段交通标线混乱司机“被变线”(羊城晚报2009年9月2日A8版)

(33)7.83分钟打车“被平均”还是体验误差(华西都市报2009年9月3日10版)

(34)作为今时今日精明的消费者,大家要求的不是“被告诉”,而是一个真实的理由……(羊城晚报2009年9月4日A3版)

(35)北京将“被夺冠”?(羊城晚报2009年9月7日A14版)

(36)记者投诉“被食宿”(羊城晚报2009年10月20日B2版)

“被XX”与一般的“被V(V)”被动句不同的是:一般的“被V(V)”被动句主语是受事(如“他被[殴]打”),谓语是及物动词(非动词极少),“被”字后面常可加上施事者(如“他被流氓殴打”)。而“被XX”格式中主语往往不一定是直接的受事者,“被动”的意味减弱,而“非自愿、非自觉”的意味增强,谓语中心也不一定是及物动词(甚至本身已经是述宾结构,如“就业”、“用水”、“省钱”),当XX为及物动词时,“被XX”也与一般被动式有明显不同,在句义上主语是作为施动者而非受动者出现的,主语类型往往是能动的人而不是“物”,例如:

(37)不知道情况的家长就这样“被接受”了。(羊城晚报2009年9月3日A7版)

在一般被动式中,主语是接受动作(谓语动词)的成分,动词的语义指向主语,如“建议被接受了”(接受®建议);而在“被XX”式中,主语则是发出动作的成分,主语(名词)语义指向谓语动词(家长®接受),“被”实际上可以替换为某些修饰性的状语,如:

(38)家长就这样“被接受”了®家长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动地”接受了多数情况下,“被XX”结构中“被”字之后不出现施事者(尽管有时施事者不言自明),不过亦偶见带有施事者的“被XX”用例,如:

(39)你觉得被别人“畅所欲言”自己的滋味好受吗?(百度贴吧-大连市108中

学-2008年7月28日)

(40)我知道我被低碳了,我被我的孩子低碳了。(平安时报电子版 2010年 第6期 7版)

从XX的音节构成来看,绝大多数为双音节,这与一般的“被V(V)”被动句中谓语动词既可以是双音节,也可以是单音节,甚至是多音节,有较大的形式差异。但是随着“被XX”形式影响的扩大,这种格式限制似乎越来越趋向于被突破。


五、流行语的评选与发布

早期的流行语多数是由地方的媒体(官方色彩浓厚)评选与发布的,如上海的《咬文嚼字》杂志社,广州的羊城晚报社等。2004年教育部成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下设平面媒体语言、有声媒体语言、网络媒体语言、教育教材语言、海外华语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等6个分中心,每年会发布年度流行语。例如2020年12月4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本次发布的十大网络用语依次为: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带货、云监工、光盘行动、奥利给、好家伙、夺冠、不约而同、集美。对照流行语的几个基本特性,这十个网络用语有的在短暂性、新颖性方面不太符合我们的定义,也就是说,它们只是使用频率高而已,不一定属于流行语(如夺冠、不约而同、光盘行动),在流行语的附属特性方面更是相当微弱。

同样的评选行为,《咬文嚼字》编辑部选出了“2020年十大流行语”,分别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飒”“后浪”“神兽”“直播带货”“双循环”“打工人”“内卷”“凡尔赛文学”(低调地炫耀),只有2个相同(逆行者、带货),可见标准、尺度不同,评选的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十个流行语同样在基本属性和附属特性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只是一种理念,需要贯彻始终,把它视为流行语,实在有悖于流行语的本质特性。

另外,12月2日百度APP百度沸点正式发布了2020年度流行语,它们分别是:集美、一起爬山吗、u1s1、九漏鱼、爷青回、上海名媛、打工人、突击式尽孝、七夕蛤蟆和深藏blue。

图四:“打工人”表情包


由于新媒体的不断进步,现在也出现了众多影响力强的自媒体,这些自媒体选出的年度流行语,有时还更能反映流行语在民间流行的实际情况。如“字媒体”评选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是:有内味了、爷青结、后浪、豪横、淦、干啥啥不行  XX第一名、直呼内行、内卷、duck不必、啥也不是。与教育部发布的完全不同,与《咬文嚼字》编辑部相同的只有一个(内卷),其原因值得深思。

图五:“有内味儿了”表情包         

     图六:“直呼内行”表情包



主要参考文献

甘于恩 2020:流行语及其个案分析。(讲义)

郭熙 2004:中国社会语言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胡明扬、张莹 1990: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语文建设,第1期。

彭咏梅 、甘于恩 2010:“被V双”,一种新兴的被动格式。中国语文,第1期。

张蕾 2017:论汉语流行语的概念界定。现代语文,第6期。




往期推荐:讲义 | 甘于恩:流行语及其个案分析学术探讨 | 孟建安:关于语体修辞教学的思考语言文字应用 | 侯瑞芬:品牌命名与语言文字规范【转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期作者:甘于恩

本期编辑:黎秋婷

本期审读:胡寅婧

责任编辑:甘于恩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语言资源快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