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娄烦,消失了一个民族,留下了一个名县

行政区 2022-04-01

春秋时期的楼烦国

  "周王绘图有楼烦国"。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我国北方居住着东胡、楼烦、林胡三个游牧民族,史称三胡。他们主要以畜牧为生。最早的楼烦国疆域相当于今天晋中、太原北面的呼和浩特市到雁北朔州一带。后扩展壮大,其范围大致包括北至内蒙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之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平山县,东南边缘太原市区。这里居住的楼烦民族,特别精通骑射,而且非常剽悍,后来逐步强盛,已有与秦、晋、燕等相对抗的实力。

  “楼烦”这个名字不知从何而来,但对于北方的诸侯国而言,他们清一色骑兵,弓马娴熟,频频南下骚扰,确实不胜其烦。


战国时的楼烦国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时代,楼烦国乘虚南下,向南发展至现在的太原市西北娄烦县一带。在南下过程中,楼烦国都城屡迁朔州、宁武等地,最后定都于今山西省娄烦县马家庄乡城东沟口。这相当于占领了山西大半领土。

  北方的赵国深受其害,新继位的赵武灵王,颇有雄才伟略,他经过长期观察,看到楼烦等北方少数民族穿的都是衣短袖窄的服装,这与中原宽衣博带有很大区别,而且他们军队对于骑兵为主,而赵国则是笨重的战车,与骑兵相比,机动性太差。于是他下决心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打败了临近的中山,收服了东胡。第二年又收服了林胡、楼烦。从此楼烦国灭亡,归属了赵国,但楼烦这个地名在原楼烦国都城所在地一直延续为现在的县名。 

  楼烦国灭亡后,一部分楼烦人内迁做了赵国人,而另一部分不愿意归附的楼烦人,在楼烦王的率领下,向北迁徙,在赵国和匈奴的夹缝中求生。后来楼烦王联合中山国又一次卷土重来,被赵武灵王大败。

  前127年,汉将卫青"略河南地",北迁的娄烦人击败,赶走楼烦王,在此置朔方郡从此,楼烦国和楼烦人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中。

楼烦国古城遗址

  尽管楼烦这个国家和民族消失了,但楼烦人能征善战的形象却深入人心,“楼烦”这个词成了骁勇善战的代名词。汉代时设有“楼烦将”,尽管将军本人已不是楼烦人。据《史记》记载,"阳都侯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项羽本纪》:"汉有善骑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四十六个郡,其中就有“楼烦郡”治所在今天的静乐县一带。西汉时,政府设置了楼烦县,治所在今天的朔州朔城区夏官城村一带。公元621年,太守王毛仲开始大规模修建楼烦城。今太原市的娄烦县在汉代属汾阳县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牧苑。

唐朝时期的楼烦郡

  唐代郡废。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名为宪州。唐初宪州辖楼烦、天池、玄池三处牧马监,为唐北边疆军马主要来源地,时有“娄烦骏马甲天下”之谓。今太原市的娄烦县唐初为楼烦监牧地,置监牧使。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在宪州城又增设楼烦县,成了州县两级所在地。唐宋时期,楼烦是皇帝直辖的铸造钱币,煮盐,牧马的地方。

  清朝时,楼烦这个名字依然存在但是仅仅是一个镇了。从这时开始,因为读音相同的缘故,“楼烦”渐渐简化为了“娄烦”。

楼烦故国遗址

  楼烦古国都城遗址位于马家庄乡城东沟西北一里处。春秋时古楼烦国曾建都于此。后被赵武灵王所破,现城垣残迹犹存。曾出土春秋战国的陶器、刀戟、铜剪头和战马骨骼等。

  1958年,山西建汾河水库时,将娄烦镇这一历史古城迁到了现在的楼烦县城所在地。当时的娄烦古镇规模还比较大,有不少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古建筑。

  197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娄烦县。这便是今天的娄烦县了。


延伸阅读:

“楼烦”为何意?有多种说法


  1、“楼烦”二字是少数民族语言音译。史料记载,楼烦是一个游牧民族,其人“彪悍勇武,善骑射。”故赵武灵王要实行“变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所以,有人认为,“楼烦”二字是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过来的,是蒙古语的音译。据历史学家考证,东晋末,居住在雁门郡的楼烦人,因战乱大批南徒,一部分侨居在当时的汝阴郡(今安徽合肥地区),并沿用其籍贯名称侨置为“楼烦县”;一部分继续南迁,定居于晋熙郡新冶县(今望江县)的香茗山脚下,侨置为“南楼烦县”。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望江县志》中有云:“皖出铁,有铁宫,今怀(宁)西望(江)北有古冶迹……县名新冶职此之由也。”楼烦人到新冶县后,多以冶炼业为生。久而久之,他们聚居之地,就成了一个冶炼城。楼烦是蒙古语的音译,本地人称呼很不习惯,于是呼之曰“赤城”。当时的赤城县,就是东晋(317—420)末晋熙郡管辖的一个侨置县——南楼烦县。但我们认为,“赤城县”的来源并非如此,可能是蒙语“楼烦县”的意译。我们知道,蒙语中表示“红色”意思的词语叫“乌兰”,而“乌兰”与“楼烦”的读音相近,可能在音译时使用了不同汉字,“楼烦”可能是红色的意思。 

楼烦王塑像

  2、楼烦是官职名“楼烦将”的简称。《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灌婴)将郎中骑兵击楚骑於荥阳东,大破之。受诏别击楚军後,绝其饷道,……所将卒斩右司马、骑将各一人。……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人。”。如果这里把“楼烦将”作楼烦人将领解释,十分不通;既然楼烦将领单独说,为什么没有任何一处提过楼烦兵?此处的“楼烦将”与其它官职并列,更像是一个职务,而非是“楼烦人将领”。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其中有阳都敬侯丁复:“ 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至此,所谓“楼烦将”真相大白:原来是一种职务而已。由于赵国与楼烦的历史联系,因而将楼烦作为善骑射者的美称。所以,在骑兵将领中设立有“楼烦将”,这种说法相当于汉代所谓“虎贲郎”。而“善骑射者楼烦”里的“楼烦”,也可以确定是一种善骑射者的称呼,否则,该句根本不通。
  3、楼烦楼兰同宗同源。宋代罗泌编撰的《路史·国名纪丁》云:“娄,楼也,本作楼,商所封,既牟娄,曹东之地,一曰无娄。密之诸城有娄乡,矣夷国也,所谓封祀而号东楼。”何光岳先生考证多部古典文献印证后,在他的《南蛮源流史·楼烦楼兰西迁》(《南蛮源流史》何光岳著,1998年11月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中指出:楼兰、楼烦均系黄帝裔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之后。娄、楼、偻三字古代通用。东楼公的裔族早在商代就被封往今山东一带居住,被称为楼(娄人),后来不愿受奴役的部分楼(娄)人进行了南迁和北迁。其中北迁的一部分又分为两支,一支迁入东北,成为挹娄、豆莫娄,一支向西迁徙,形成楼烦、楼兰。古汉语中的方言称“人”为“兰”,楼兰即楼人之义,迁居地在今新疆罗布泊。古汉语中烦、繁通用,楼烦即希望楼(娄)人繁衍壮大之义,迁居于晋北,周成王时被封为“楼烦子”,以后逐步壮大成为楼烦国。赵武灵王灭楼烦国后,部分楼烦人西逃至同族的楼兰地,与先前到达的楼兰人建立了楼兰国。
  综合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其一“楼兰国”与“楼烦国”同属华夏后裔,只不过是他们在拓展过程中渐染了其他民族的习性和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缘;其二,“楼烦国”的存在要比“楼兰国”早,大致为“楼烦国”灭亡以后“楼兰国”才逐步兴起。

位于原平市的楼烦寺


“楼烦”在何时演变为娄烦?


      今娄烦县地名,去历史上“楼”字之“木”旁,误将“楼烦”写作“娄烦”,是何时改“楼烦”为“娄烦”的呢?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静乐县志》里,已经通用“娄烦”二字,清同治五年(1879)《重续静乐县志杂记》告诉我们,早在清代以前,就将“楼烦”改名为“娄烦”了。经过查阅文史资料,我们发现,在元代以前,无论是正史文献,还是民间碑谱,上面记载均为“楼烦”,而清以后则均为“娄烦”。由此推断,“楼烦”改名的时间当在明代。《明史列传第二十》:“白重赞,宪州楼烦人。”《永乐大典卷五一九九舆图静乐县》:“楼烦镇巡检司(洪武二年置)。”《永乐大典》编修于明永乐元年至六年(1403—1408),其时,仍称“楼烦”。在历史文献里,最早出现“娄烦”二字的是明万历《太原府志》,于明崇祯初年(1628)起刻,其卷之六载:“静乐县,娄烦巡检司,县南七十里。”而清康熙三十九年《静乐县志》里,有县境总图一幅,系万历年间庠生李凤所绘,上面标有“楼烦”二字。由此可见,“楼烦”正式改名为“娄烦”,当在明万历年间。当然,在民间,“楼烦”去木作娄自然会更早一些。如:明嘉靖戊戌年(1538)《重修周洪山普静院托》碑就记有“娄烦巡检刘富吏”,甚至更早于金崇庆元年(1212),在《补修周洪山普净寺》碑记里,就已经有了“岚州娄烦县”的记载了。

山西简历|山西|永济|偏关霍州盐湖绛州|洪洞碛(qì)口三交山西之美山西名山山西民歌山西唐诗山西蒸馍山西文物山西彩塑建筑山西|文明山西|航拍山西山西移民山西秘密|山西行政山西公路山西县歌山西县景抱愧山西太原建筑太原变迁晋中县赋晋中平遥人大槐树移民70年前山西山西老照片山西国史地位山西历史文化之脉山西多少县北京多少营|山西低调|山西旅游专列山西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山西山之西,太原不太远山西地堡山西人是如何走到一起来的黄河古渡、长城六口山西名山太行八陉山西品牌千沟万壑山西各县市之最山西上美国的电视了|山西10大最美古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