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公务员考试,最终录取的都是些什么人?

2017-11-07 公周 公眼观察

纯原创,10000+草根出身的聪明人,戳蓝字加入:)



201×年,公周抓住了国考的末班车,从基层法院考到北京的大单位。入职以后,第一件事当然是培训。很多轮培训。

其中,最重要的一轮,由人社部统一组织,各部委各岗位的全部录用人员都要分批参加。时间虽然不长,却是领略国考优胜者风采的难得机会。

记得有一节课,组织方邀请了某国字头单位的处长讲课。这位处长手中的权力,恐怕要超过发改委那位烧坏点钞机的人,但言语间却对我们这些新人格外谦和。开场白中,上来就恭维大家“千挑万选的精英人才”,后面开始讲非常精彩的专业内容。回想起来,这应该是公周听过的,最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经济课了。

临近尾声,照例是提问环节。大家争着举手提问,问题的专业性和精彩程度让人暗暗叫好。但直到一位其貌不扬的男生站起来,公周才真正被震撼了一下。

他问的,不是专业问题:

老师您好,您在演讲中提到“精英人才”,认定标准是什么呢?如果说分数,在座的同学虽然在各个岗位考录中都是优胜者,但横向比较,分数未必都是最高的。如果说素质和能力,据公周了解,最优秀的人或许根本没有报考公务员。如果只是随口一句恭维,我倒是觉得,所谓“精英”的自我期待,对大家成长不是什么好事。

这位处长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略一惊讶,随即温和地回应道:

这位同学的问题特别好,我的回应很简单。“精英人才”四个字,并非单纯对大家过往经历的肯定,更多是对未来表现的期许。无论眼下大家是不是最优秀的分子,责任和使命要求你们,必须达成这样的目标!

全场掌声。

几天时间里,像这样的惊喜、惊叹随处可见。

团建活动,本以为大家相互不服、明争暗斗,实际上却总能第一时间找准角色、默契配合,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分组讨论,一般培训学员可能会你推我让、不愿冒头,这里却是侃侃而谈、条分缕析,总有新颖观点让你的耳朵欲罢不能。

结业联欢,几乎没有准备时间,更谈不上服装道具和各类乐器,大家却赤手空拳排出了一台精彩晚会,三句半、快板书、口技、朗诵、武术表演让人应接不暇,一位其貌不扬的男生,居然用两个晚上排出了一台十几个角色的精彩话剧,他一个人既是编剧,又当导演,再做道具,最后还客串了两个角色。能力之强,让人咋舌。

更让公周深有感触的是,这里的年轻人,尽管自己也身怀绝技,却毫不介意为别人充当绿叶,哪怕是话剧中一个没有台词的路人乙。没有这样的团队意识,那台话剧根本不可能做得出来。

“越牛×、越低调”,这话简直是真理。



尽管那位同学公开质疑,但从那时起,公周反而对国家公务员的“精英”属性深信不疑。

但随着了解 42 35604 42 15288 0 0 2789 0 0:00:12 0:00:05 0:00:07 3002入,特别是在原单位参与几次招录工作后,公周才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优中选优,固然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始终如一的用人标准。但问题是,“优”的概念如何界定?

公周的大学同学,仪表堂堂、学历亮眼,从香港大学读完硕士,兴冲冲回国报考公务员。结果,连资格审核都没有通过。

公周指导过的学生里,不少都是北清人的优秀硕士。有的同学笔试、面试一路凯歌,最终却输在了“专业加试”上。如果是学艺不精,自然无话可说,只不过是几道时政主观题而已,谁能想到北大才子居然只得了35分。他当初的笔试成绩可是150+,知识积累、理解和写作能力还用质疑吗?

原基层单位的某同事,报考了历年来一直竞争最激烈的中央核心部门,笔试、面试都是第一名,但在考察环节却功亏一篑。可以确信的是,他没有任何道德品行、工作经历、现场表现上的瑕疵,他称得上是那个单位多年来最杰出的一位年轻人。可最终的结果却是言简意赅的三个字,“很遗憾”,没有任何解释。

更不用说对女生或明或暗的限制了。招考简章,多少岗位注明“出差多、加班多、压力大”,“不建议女生报考”?面试过程中,女生要比男生表现优秀多少倍,才能获得分数上的优势?体检环节,又有多少女生因为血液指标中一点小偏差,就失去了宝贵机会?最终考察环节,有没有人统计过2:1考察比例下,有几个是女生最后脱颖而出的?

考试政策也在频繁变动。最初,国考、省考一统天下,“逢进必考”无疑是那些年,最让草根年轻人热血澎湃的口号。但后来,选调生考试、“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少数民族加分”等等新政策不断出台,国考、省考的统一标准、统一尺度被打破。同一次考试,居然要预留名额给特定人群,分别竞争、分别录取,公平性从何谈起?近几年,国考、省考再度被肢解,在职公务员失去了报考资格,事业单位人员反而成了填补真空的香饽饽。遴选考试建立起来了,可基层公务员却发现,要像当年国考那样一举改变命运,实在难于上青天。

……

随着了解的深入,公周开始相信当年那位同学的质疑。如今的国考优胜者中,固然卧虎藏龙,却也难说一定是千挑万选的“精英人才”。


有的朋友或许已经义愤填膺,“国考”都已经暗无天日,我们还有什么指望?

抱歉,公周还没说完。

国家公务员招录政策,虽然已经叠床架屋、臃肿不堪,确实也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问题。但相信公周,这仍然是中国最公平客观的考试之一。

为什么部分核心部门对具有海外背景的考生从严限制?因为过去发生过严重安全问题。在无法有效甄别的情况下,建议他们报考其他单位或从事其他工作,实属无奈之举。

为什么有的单位对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的考生敬而远之?因为这些单位可能看起来名气很大,实际工作繁琐枯燥、发展空间有限,过去招录名校学生的流失率很高,对工作造成严重影响。随便举个例子,某直辖市核心部门2016年招录8个人,个个都是名校背景,不到一年就走了7个。为什么?人家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来了一看既不能升官、也不能发财,外面年薪百万的工作在招手,难道继续留在这里“浪费青春”?

为什么在考察环节,总有些“无疾而终”的故事?实际也不是什么暗箱操作、关系门路,只是因为这个部门山东人实在太多,已经威胁到核心业务的正常开展,连正常的任职回避都倒换不过来了嘛!现在整个中直机关,已经平均3成以上山东人了,总得给其他地区考生留点机会吧?没办法,山东人实在太热衷公务员考试,考试能力也实在太强了呗。

“歧视”女生的问题,当然违背公平原则。但说实话,这是迫不得已的下下策。中央部门工作节奏快、压力确实很大,一个处掌管全国某个细分领域的领导工作,多数满打满算不到10个人。现在已经5+2、白加黑连轴转了,如果招录女生太多,赶上集中生育高峰,其他人恐怕累死也转不过来。更何况,有的部门一年出差一次,一次就是半年,经常熬夜到2点钟以后,有几个女生能长期坚持?

国考政策,公周们不好妄加评论。不过,由于我国公务员体系的金字塔结构,人才向上流动的冲动是极其强烈的。原有的国考政策虽然公平性更强,但基层塌陷问题非常严重。一些大学生到了基层也不安心工作,甚至拿出工作时间,偷偷抱着国考辅导材料不撒手,到了年限就千方百计往上考,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几年功夫都用来折腾了。基层领导很无奈,基层工作很受害。对这种情况,不加以限制能行吗?对那些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压力大风险多的年轻人,不给一点优待政策,他们怎么可能竞争得过那些发达地区和轻松单位的同龄人呢。

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无限巨大的鸿沟。如果单凭书本上学来的价值原则看世界,永远也无法接近客观真相。

所以,这些年国考的优胜者,既不是所谓精英,也不是泛泛之辈,而是“更合适”的人。而你要做的,不是自惭形秽,也不是满腹牢骚,应该选对岗位、上对车,努力成为其中的“幸(ban)运(zhuan)儿(gong)”而已。



明天(11月8号),2018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就要截止了。公周这篇文章,其实暗含了大量报考建议和策略。当然,最有价值的信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公周不想煞有介事地讲段子、编攻略,只有两句话送给今年的考生:

选你所选,得你所愿。

无论成败,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

公周说:

看了几篇师弟妹发来的其他公号内容,一笑之后,本想正本清源,写一篇报考攻略,动笔时却发现很多信息实在不方便公开表达。只好半隐晦地写成了上面这篇文章,相信有心人能读懂其中意味。

欢迎转发给身边的考生亲友。

公周提供法律、公考方面最具诚意和专业精神的付费服务,详情咨询微信 WakeDoggy。介绍咨询的朋友,会获得感恩回报。谢谢大家支持。(公周)
往期精彩回顾

  40 三流本科,送外卖为生,可我不想离开 | 北漂故事

  39 今天的中国人,“蜜汁自信”了吗?

  38 那些为民请命的人,最后落了什么下场?

37 不好意思,大家都叫我“尬聊”终结者

36 为什么,我不建议年轻人把「公平」挂在嘴上?

27 年轻人的所谓“公平”,就是打赢之后再讲话

26 一个草根腐败家族的兴亡样本

24 公交性骚扰?前法官实用防狼指南

13 基层朋友看这故事,一声长叹,眼泪流下来

10 论一位嫖客的自我修养

05 父亲是厅级干部,但我只信三句话

「公眼观察」

精彩故事   满满干货

真诚原创   祝您成长

欢迎来到草根青年加油站!


ID:gongkaoyczw

 识别右侧二维码赞赏公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