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使城市永葆活力

陈世旭 群言杂志 2022-07-27

原载《群言》2017年5期


去年3月,我协助有关单位邀请著名作家品鉴岭南,随作家们一起参加了深圳观澜“简·阅书吧”举办的一次读书会。


这是我第二次在深圳参加类似活动。多年前,深圳的一位朋友让我参加当地的一个读书会。到了地方我才知道,活动地点在深圳市民活动中心的图书城,以“晚间八点半”为题举行讲座。事先没有特意的组织,只是贴出海报,听众自由选择是否参加。我的任务是担任这天的主讲。


我顿时脑子“轰”地一响。我的写作很平庸,谈不上知名度,尤其在深圳这样一个经济特区,绝不可能有多少读者。我当即向主办者提出,可否撤销这次讲座,或临时更换讲演者——在深圳当地,卓有成就的作家多的是,我有幸认识的就有好几位,我可邀请他们。主办者鼓励说,别担心,深圳人的读书热情很高的。最后达成协议,如果到时听众不足十位,就取消讲座。


大出我意料之外的是,晚间八点半之前场子已基本坐满。这与讲演者的知名度完全无关……当主持人对我做了详细介绍并请听众中听过我名字的人举手的时候,场下没有任何反应。这反倒让我心里踏实下来,这证明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极为单纯,就只是为文学而来。而对文学的热诚是我们最大的共同点。


我于是有了勇气。我说,俄国作家契诃夫有句名言,大狗叫,小狗也叫。我知道这里来过很多非常著名的重量级文人,我连小狗也算不上。在座各位是偶然看到广告后走进这里来的,对我很陌生,我们就作为共同的文学爱好者来做一次交流吧。


坦白说,我对纯文学的现状不是很乐观。现实生活千变万化,视听技术迅猛发展,社会进入读图时代,一个写作者面对的是一片文学将死的哀叹。一切都快餐化了,一切都必须速成,否则就只有被淘汰、被遗忘。在这样的时代,文学成了一件可笑的事。但时代并不缺乏精神的守望者。



我讲陈忠实,讲他避开了现代文明和城市喧嚣,重新回到家乡的老屋,完全封闭自己,每天趴在一张小圆桌上,冬天一只火炉,夏天一盆凉水,整整四年,写出当代文学的巨著《白鹿原》。我讲王安忆,讲她献身文学的决心:“他们有另一种勇敢与献身,好将他们的心灵牺牲,那便是‘祭坛’的由来。我只可献给我的神圣祭坛。”我讲谭谈,讲他在自己出了八卷本文集的同时,在全国首创文学院,建中国作家创作基地,为家乡建爱心书屋,跑钱跑物,向全国文坛呼吁捐书,不知耗费多少精力和心血。他们是我的偶像。


场下所有人都静静地听着,他们被这些深深感动过我的作家感动。这感动是那么真实,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和脉动。那一刻,我知道他们的心和我的心一样激动。


没想到时隔几年,我又一次经历了这样的激动。“简·阅书吧”在观澜社区文化中心二楼,一个规模不算太大的图书馆,书吧在图书馆尽头。入夜,整面墙的环形书架下的梯形座位早已坐满了男男女女。他们都是看到海报临时在这里坐下的。他们职业不同、经历不同,召唤他们在这里坐下的是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应邀参加这次读书会的作家来自全国各地,个个大名鼎鼎,主持人每念到一个名字,听众们便一阵小小的惊呼。很显然,他们熟悉文学,其对当代文坛的了解并不比我少。他们是作家天然的朋友。接下来是作家们结合各自写作的精彩讲演,而最精彩的是作家们与听众的互动——关于当下读书的现状、关于经典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关于现当代文学的源流与比较、关于小说与影视的相互影响……互动交流具体到请教在场的天津作协副主席肖克凡,他的《山楂树之恋》是否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验;请教湖南省文联名誉主席彭见明,请他深入说说自己在日本获得大奖的《那山·那人·那狗》所体现的敬业精神及其现实意义;请教福建冰心文学馆馆长王炳根关于冰心的文学史地位及海内外的冰心研究,等等。听众的提问广泛而专业,让我大开眼界、大受其益,上了一堂内容极丰富扎实的现当代文学课。即便比场上的听众——这些来自一线城市的白领和蓝领们有较多的时间接触这些作家,我也没有机会这么集中地得到如此充实的教益。而给予我这种机会的,就是在座的那些真诚、热情的深圳市民。


深圳观澜“简·阅书吧”环形讲堂


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观澜社区积极引导市民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去应对未来的挑战,让作家们大为感慨。


全国大城市的排名已由北上广深改为北上深广,而深圳只有30余年的历史,是最年轻的城市。仅以最新出现的创客现象为例,深圳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风投公司最为集中的城市,全国大约有超过1/3的风投公司集中在深圳,不同于一般的科研创新工作者,大部分创客年龄都在30岁以下,他们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在IT企业上班的技术狂热者。有“硬件好莱坞”之称的深圳是创客的天堂。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创客固然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开源硬件的技术信息和知识,但创意的交流和经验的分享仍然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深圳之所以大量创客集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拥有满足创客需求的各类空间,形成独特的“创客空间”。书吧就是这样的空间之一。


苏东坡《和董传留别》一诗的名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标准的写照,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这句话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表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同样的,从观澜“简·阅书吧”的听众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深圳的素养、深圳的风貌、深圳的品质。我想,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深圳会是一个永远年轻的城市吧。


【更多精彩文章】

陈良 王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与反贪

何毓灵:牛牲、牛尊与“牛人”

陈益:徐乾学案的背后

罗哲文:万里长城的历史兴衰与辉煌再创

彭俐:法国印象派与中国唐诗

杜鹏飞:走出深闺 创新发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时代担当

方李莉:中国要成为文化大国的基础是什么

黄令坦:书中自有黄金屋?看看严复是怎样年入200万的

陈来:“北京文化”的危机

刘恩平:拿什么填平我们常识缺失的沟壑

李乔:拍案读史

凸凹:新在“旧”中 ——读《黎烈文散文选集》

陈益:顾炎武的峻厉

钱念孙:“徽州”地名何时归 

李山 吴娇:积跬达千里:碎片化时代的经典阅读

朱万章:饶宗颐:学者之书与文人之画 

刘恩平:临界1599: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时空对话

姚冰阳:九里山:民谣里吟唱的史诗

何毓灵: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殷墟早期考古发掘人物 

朱祖希:没有了胡同和四合院,还是北京城吗

郭耕:法国仨神甫 博物京津沪

李贯通:朝也西湖,暮也西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