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造分学段研学课程,让博物馆成为校外教学主阵地

研学猫
2024-09-02

 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研学猫关注我哦~

来源:光明网

记者:苏雁

原题:《“双减”后,博物馆如何释放潜能》(有改动)

编辑:韦幺白

1703字 | 5分钟阅读






“苏州博物馆本馆是苏州的文化地标,周边又有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园林,对初中生而言,一次性把政治、历史、地理等知识点覆盖到,当属经典路线。

 

国庆期间分别为13岁的儿子及6岁的女儿选择了相应的博物馆亲子研学一日游的朱女士如此表示。






受“双减”政策影响,加上疫情防控常态化,打卡周边博物馆成为父母们假期带娃的最佳选择。国庆长假7天,苏州博物馆西馆共接待观众5.3万人次,其中亲子游占比70%以上;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共接待1万多人,未成年人占比六成。

 

“双减”后,学校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有了强烈需求


针对这种变化,博物馆应该改变“守株待兔”的模式主动而为,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建立机制性送教、送展上门制度,使孩子从偶尔去一次博物馆,变为常规课程或活动,从而系统培养孩子们对城市文史的兴趣,提高综合素养。



趣味性与知识性融合



“‘双减’政策落地,为以兴趣、特长和综合素质为培养方向的校外教育创设了更适宜的外部环境,而各种主题博物馆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阵地,将迎来新的机遇,大批校外学科培训的学生将被分流到博物馆研学游活动中。”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馆长高海斌认为。

 

这就要求博物馆在内容上做到分学段设计,在形式上加强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融合,在机制上进一步与教育部门和学校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模式。


 

当下,博物馆主题是青少年研学游选择的重点和热点。“‘参观+体验’这种定制版的研学课程,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所有物种都是平等的。博物馆不仅讲解全部免费,而且讲解员具备专业功底,知识面宽泛,善于引导孩子。小众博物馆如果都能在做精做深上下功夫,完全不输大型博物馆。”朱女士告诉记者。


博物馆与学校联手


 

“博物馆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视野,在学校教育不能覆盖的领域、国家课程不能到达的地方,让青少年欣赏、感悟、参与、探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它们是第二课堂,是精神家园。”苏州中学园区校校长王旦认为,因此,博物馆要能够开发出各类适合青少年的课程,成为情境教学的大课堂

 

国务院在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指出要“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

 

教育部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中也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在托管服务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教育资源”等。

 

“双减”政策下,“意见”的重要性和指导性进一步凸显。面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博物馆一面从内部着手,改变展陈方式,打造终身学习的课堂;一面主动走出去,让博物馆课程尽可能在区域内学校形成广覆盖



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在几年前就尝试开设博物馆课程。“学校在南京博物院的专业指导下经常举办微型展览,并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以展览大纲为主线,融合了美术、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知识,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逐渐由碎片走向结构化。”岱山实验小学校长郭卫星告诉记者。“双减”后,学校将基于博物馆资源多开发一些项目课程,增加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博物馆学习的频次。

 

“双减”政策下,学校对于博物馆课程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副主任陈刚认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推进博物馆课程中不可能千篇一律,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其次,博物馆是个广义的范畴,“双减”之下,学校不能只盯着大型博物馆,要
充分发挥社区博物馆、专题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遗址公园等文化场所的作用,并充分利用好非遗传承人等相关资源



另外,博物馆课程要持续推进,还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和扶持,包括政策、保障、教师的绩效认可。


错过的往期

教育部:严禁以研学等名义开展的学科类培训

邱望清:国家级营地急缺什么样的研学人才?

王晓燕:研学实践教育首先要进行什么体验?

32个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公示

程楠: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要满足什么条件?

1+X 职业技能培训 | 课程设计 | 标准认证服务

科学实践活动 | 论坛会议 | 云课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研学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