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新闻奖评委:一把手不重视,不可能获奖

广电业内 2023-03-27


作者 | 周跃敏
来源 | 长江


创新创优应该成为“一把手工程”,一把手不重视,不力推,想要在高层次新闻奖评选中摘金夺银是绝对不可想象,也绝无可能的。


作为地方媒体,我们在和上级媒体、上上级媒体同台竞技时,究竟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我将结合我参加过的新闻奖评选的感受以及部分案例,围绕创新、创优的主题,和大家作一个交流。


01

想明白“我和上级媒体有何区别”


中国新闻奖的评比,我们的竞争对手既有中央级媒体,也有省级媒体,还有大量的市级媒体和少部分县级媒体。这么多媒体同台竞技,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是我们大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同央媒相比,特别是与重量级的媒体相比,我们地方媒体在资源、时空、人才、平台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资源、人才和平台这三个方面。即便是和省级媒体相比,也有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当我们和上级媒体、上上级媒体同台竞技时,如果正面交锋,对我们而言,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凡是年度重大题材、重要活动的报道,央媒的优势和水准都明显高于地方媒体。比如,1993年以来,人民日报共刊发任仲平文章100余篇,先后1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以第28届新闻奖为例,有关习近平总书记的报道,参评中国新闻奖的总共16件作品,其中15件来自央媒,只有一件来自地方媒体。像这一类的作品,地方媒体即使获奖,等级也不高,多为三等奖。比如江苏徐州广电报送的作品:《十九大后首调研 习近平花三十元买村民手工香包:捧捧场》。这个新闻对于江苏而言是大事,而且很生动。但是,这件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获奖希望却不大。因为有关总书记的报道,并不是地方媒体的优势所在。尽管地方媒体当时也在现场,但是这个题材和央媒其他与总书记有关的题材相比,毕竟属于很小的题材。再者,总书记到全国各地视察,每年有许多次,这样的事件只是其中之一。


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我们作为地方媒体,优势在什么地方?要扬我之长,这样才能在评选中脱颖而出。为了确保评选的公开、公平、公正,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媒体的积极性,这几年来,中国记协一直在完善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办法。今年,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办法又作了修订,而且是比较大的修订。比如,通过对央级媒体的限制,来给地方媒体提供更多获奖的机会。


地方媒体要想在评奖中获得好成绩,说到底还是要靠作品本身。什么样的作品才会有竞争力呢?综合各届评委对优秀作品的把握和衡量标准。可以从导向、选题、方法、表达、呈现、效果、责任这七个维度来评判。如果这七个方面都符合标准,那就属于好新闻。这七个方面的要求对于地方媒体或者央级媒体而言,都是一致的,但是呈现的方式不尽相同。


02

把“近”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地方媒体究竟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呢?和中央媒体比,地方媒体离基层更近,离一线更近,离群众更近。这是地方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别人拿不走的优势。


这样的优势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反映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老百姓看了特别亲切;二、提供的都是最实在最实用的服务,老百姓感到特别贴心;三、讲的都是土话方言,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听得进。


第29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有一件作品是福建省记协报送的——电视消息《55岁农村大妈的“潮”生活》,讲的是一个农村妇女骑着平衡车下田劳作。小组评选时,全体评委一致叫好,觉得眼前一亮,因为这件作品新鲜。这件小事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可谓小角度、大主题,完全紧扣中央提倡的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但是,这件作品也有不足:一、虽然新鲜,但不具有典型性;二、骑平衡车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三、记者为了让片子生动,让大妈挑了扁担在小路上疾驶,像玩杂技一样,不安全。这件作品最后得了三等奖,也是相当不容易。



写评论也必须下到基层。搞评论的同志首先应该是记者,而且要做一个好记者,要迈开双脚走下去,去熟悉基层,了解实际,洞察社会,发现问题。这样确定的选题才是工作需要的、群众欢迎的。


此次参评全省报纸好新闻的评论一共55件,最后评出一等奖6件,二等奖13件,三等奖16件。这里值得拿出来说一说的,是评委投票产生的3件推荐送评中国新闻奖和江苏新闻奖的候选篇目。其中一件,是新华日报辛仲平文章《凌云纵笔起长卷——写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五周年之际》,主题重大,这篇评论还是相当有分量的。第二件是新华日报的时论《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撰写这篇评论的记者正在念博士生,他从2万字的博士论文中选出700多字,写成这篇评论,很扎实。第三篇是镇江日报的一篇评论——《学习赵亚夫的“四个特别”》,这是一篇特别接地气的评论,我对它的评价是“其文风就像赵亚夫一样质朴实在”。这三篇评论凑巧构成了党报评论的骨架。第一篇,高大上;第二篇,是最常见的模式,有一定的力度、思想性;第三篇,随笔式评论,编后评论,一事一议,这篇最大的特点是接地气,这是地方媒体该做的事。这个作者通过采访,在赵亚夫身上挖掘出“四个特别”,形成这篇夹叙夹议的评论。这恰恰是我们地方媒体应该学习的。



评论是这样,其他体裁的新闻也是这样。在走基层问题上也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好新闻永远在基层,记者的办公室也应该在基层,在一线,在群众中间。我们的参评作品应该体现“四力”要求,体现“走转改”精神。


03

把人无我有的文章做足做好


每个地方都有一些唯我独有、唯我独大、唯我最先的资源,其中不乏在全国乃至全球有重大影响的名片。地方媒体在独特性、唯一性上做文章,不失为明智之举。


比如,南京有大屠杀纪念馆,盐城有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泰州有海军诞生地,扬州有京杭大运河,淮安有周恩来纪念馆,这些资源都是当地所独有的,这样的资源我们如何充分利用起来?我们以南京大屠杀为例。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首次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设立国家公祭日。可以说,设立这么一个日子,全球关注。面对中央媒体的资源优势,我们如何扬长避短,做自己应做、能做、善做的事,圆满完成这一重大主题报道任务?这对于我们地方媒体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第2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关于国家公祭日的报道最后有五件作品获奖,其中四件来自江苏媒体。第2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有一件关于国家公祭日的报道获奖,就来自江苏。可以从此看出,国家公祭日的报道,获奖的主体就是江苏的媒体。我们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我们获奖是理所当然。


无锡日报今年有一件作品《一条大路 一起追梦》参加全省报纸好新闻评选,获得一等奖,写的是红豆集团主导建设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这个资源就是无锡媒体所独有的。这次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这件作品我们建议其参赛的类别为国际传播奖,因为这件作品在柬埔寨的报纸上全文刊登,完全符合国际传播奖的报送条件。


还有些资源是动态的,比如2014年南京青奥会、明年要举办的扬州园艺博览会、无锡连续四年举办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还有一些人物典型,比如王继才、赵亚夫等等。2014年南京青奥会期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组建了一个由全球217家媒体踊跃参与的“七大媒体联盟”,包括全国省级以上党报联盟、全国晚报联盟、全国早报都市报联盟、全球华文媒体联盟、全国重点新闻网站联盟、全国手机报联盟、全国主流微媒体联盟,推出“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大型新闻行动,持续近4个月时间。这个策划相当成功,还获得了当年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独特的资源是别人拿不走的优势,关键是这个资源怎么用。自然优势要变为报道优势,不能年复一年地吃老本,需要我们去再开掘、再发现、再提升,再创新,不断地赋予老资源以新内涵,这样才能保持独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比如,世界物联网大会对于无锡而言是独特的资源。在2019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作品评比中,无锡日报的系列报道《无锡物联网迎向“下一个十年”爆发期还缺什么》获得了一等奖,这组系列报道有深度,有思想,非常好。


当然,我们也要防止为大而大、为特而特,甚至挖空心思整出一个“第一”“最大”来,这一类形容词被滥用的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2018年度全省报纸好新闻评选,220件消息光标题中出现“首次”“首个”“首现”“率先”“第一”“唯一”“最大”“最高”“顶尖”等形容词的作品就多达61件,占全部参评作品的近1/4。


04

把创新创优当成“一把手工程”来抓


对主流媒体而言,当下宣传任务繁重、融合步伐加快、经营压力加大,是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克服急躁心态、浮躁心理,沉着应对,泰然处之,处理好新闻宣传、媒体融合、经营创收这三者关系,防止顾此失彼,非此即彼的非理性行为,是对我们这一代媒体人的考验。


常州日报的经验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鉴。总编辑亲自抓,一杆子到底,认准的线索,总编辑挂帅,集中优势兵力,动员社会力量,全力打好攻坚战,非常明确就是冲中国新闻奖而去的。这次全省报纸好新闻评选,常州日报获奖总数排在南京日报、扬州日报、无锡日报之后,同徐州日报、宿迁日报并列;获一等奖数,与苏州日报、无锡日报、镇江日报、盐阜大众报并列。但在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和江苏新闻奖的24件候选作品中,常州日报占了3件,位列各市党报之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常州日报在创新创优上下的功夫。我们地方媒体应该增强创新创优的意识。一旦遇到好题材,一定要好好把握,组织优势兵力应战。


创新创优应该成为“一把手工程”,一把手不重视,不力推,想要在高层次新闻奖评选中摘金夺银是绝对不可想象,也绝无可能的。一把手重视,还要体现在身体力行上。媒体领导、业务骨干带头写消息,它所起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比你说“消息重要”上百遍上千遍还管用、还有效。


比如,2019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消息一等奖作品——淮安日报《老兵调解工作室“淮安”模式走向全国》。这条消息就是总编辑和一个记者合写的,这条消息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是真正的新闻,抓住了典型案例而写的消息,标题简练,肩题(当好“前沿哨”、  配好“金刚钻” 唱好“两台戏”)概括了文中的三部分内容。总体而言,这则消息比较中规中矩。参评中国新闻奖,题材是最重要的,题材本身能否吸引评委,是决定作品能否获奖的首要因素。有了好的题材才能提炼出好的标题。



一把手重视,归根结底要落在制度的建设上。只有建立并完善鼓励创新创优的制度,充分调动广大采编人员的积极性,激发起全员创新创优的动力和活力,我们才会迎来人才辈出、佳作连连的喜人局面。比如,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三级策划机制、设置创新奖。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重视,那就是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竞争策略。在竞争中国新闻奖时,如果策略得当,会有很大的收获。比如,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这是其重点打造的拳头产品,是人民日报的品牌,已经1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而且全是一等奖起;又如,江西日报的副刊,也已经七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江西日报编委会把副刊当做品牌来打造,在这上面投入巨资,约请大批国内一流作家为其撰稿。再比如,中国日报主打版面,已经先后四次以版面获得中国新闻奖。再如,新华日报有个栏目《漫说快评》,作为一种微型的舆论监督手段,很受欢迎,已经得了3次中国新闻奖。每个媒体都有自身的优势,如何就此展开竞争策略,并体现到获奖上去,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05

抓好队伍建设是根本的根本


以上所讲的每一点,最终的落脚点都在队伍建设上。分析中国新闻奖和江苏新闻奖的获奖情况可以发现,获奖结果总体同一个地方一个媒体的实力和水准成正相关关系。只有重视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办报办台办网办端的质量和水平,冲奖获奖才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队伍建设如何抓?一要有理想,二要炼作风,三要抓业务。


我们重点来说说如何抓业务。我认为,抓新闻业务重点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突发新闻的处置;常规报道的提炼;文字基本功的磨练。从这四个方面着手,我们的创新创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


现在重大主题报道不存在重视不重视的问题,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声势很大,好稿不多。有的围绕一个主题,四个整版,内容很丰富。但是到了年终,这些报道有多少可以往上推的,就要打一个问号了。这是我们现在重大主题报道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也就是,以虚张声势来掩盖了无新意的尴尬。更可悲的是:连尴尬都没有,从心底里认为重大主题报道就应该这么做。如何才能让重大主题报道入脑、入耳、入心?作为地方媒体,如何结合自身特点,提前谋划、精心组织,以特取胜,以新见长,这比的是我们的创新力。


创新要解决三个问题:“不敢”的问题、“不会”的问题、“不愿”的问题。我曾在新华日报社内部提出,“凡重大主题报道必创新”。不单在报社内部提,而且到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各种各样的会议上提。增强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养成创新习惯,形成创新机制,这非常重要。从2007年起,全省报纸好新闻评选增设“重大主题创新策划奖”以来,新华日报几乎年年都有斩获。比如,2011年的《史诗90年——红色艺术经典的新闻解读》系列报道;2014年的“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2015年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报道,我们派了7路记者到4大洲14个国家进行采访。再如,“云走一带一路”,我们采取创新的虚拟出境采访,通过网络采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年,新华报业又策划了“国旗漫卷,初心永恒”,这次也获得了全省好新闻系列报道一等奖。主要是抓住了国旗这个意象,派了16路记者到天南海北采访国旗下的故事,反响很好。


突发新闻的处置


突发新闻具有突然性、不确定性。记者必须在瞬间做出反应,予以果断处置,容不得你慢慢思考,反复拿捏。这考验的是记者的判断力。


现在我们很多记者面对突发新闻,已经形成了习惯的做法,就是先层层请示,请示到最后,不报,这个突发新闻就过去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记者在突发新闻面前失声、失语、缺位,这个现象非常严重。灾情就是命令,突发事件就是命令。对于我们记者而言,面对突发新闻,第一反应应该是冲到一线,来得及汇报就汇报,来不及汇报先去了再说。如果能形成一定的机制,那么突发新闻发生后,不需要层层汇报,不需要领导指派,记者就会冲到一线。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是广西日报驻柳州记者站的记者在融水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用手机、相机全程记录整个事件过程的连续报道。其中,有十几个小时失联,没有信号,单位同事、家人都为这位记者的安全担忧,但是这位记者最后还是穿越了多处塌方,完成了报道任务。在突发新闻面前,媒体之间就是在竞争,看谁应付得更好。


常规报道的提炼


我们平时面对最多的,还是面广量大的常态新闻。面对常态新闻,是独具慧眼、见人之所未见,还是人云亦云、捡到篮里就是菜?考验的是记者的发现力。现在在年轻记者身上,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是采访时觉得什么都重要,不懂得取舍,捡到篮里就是菜,煮出一锅大杂烩;二是苦于找不到线索,发现什么都不是新闻,所以也就写不出稿子,更写不出好稿。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现象,反映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也就是对新鲜、新颖、新奇缺乏敏感度。同样的新闻,我们如何写出自己不同的发现,这对于我们记者的发现力是一大考验。要对“新”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就不能满足于对显性新闻的追逐,而要能够对那些“人人眼中有、个个心中无”的事件、现象、人物、观点等,能够去芜存菁、去粗取精,见人之所未见,发现亮点,挖出新意。


文字基本功的磨练


不管是哪一类的报道,最终都要体现到文字、视频、图片和一系列的终端产品上,同题材作品比较,最能看出记者功力的高下,这就是表现力。


以消息为例。写消息,贵在一个“精”字——事实要精选,陈述要精当,写作要精致。只有做到了“精”,“短”才有价值,才有意义。这是我们写消息应该追求的境界。恰恰是稿子越短越难写,越是年轻记者越是不会写短稿,或是觉得没东西写,或是觉得素材太多,不知道从何下手。


业务锤炼应先从写消息、写短稿入手。假如我们来做练兵,可以让记者把通讯改写成消息。很多通讯是写不成消息的,这就典型地反映了通讯里面没有新闻的眼,抓不出具体的事件。消息虽然短,但是一个完整的事实,陈述得很清楚,因此消息越短越难写,这恰恰是我们新闻业务练兵时需要锤炼的。


文字基本功和新闻业务规范的训练也很重要。中国新闻奖评选一直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不能有导向性错误,这是底线;不能有事实性错误,这是要求;不能有表达性错误,这是标准。


地方媒体要增强创新创优的竞争力,关键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独特和重大结合,新颖和主流相融,贴近和高度兼得。要成为一件好作品,仅仅做到独特、新颖、贴近还不够,作为主流媒体,独特中一定要有重大,新颖中一定是主流的,贴近中一定是有高度的。“重大”“主流”“高度”体现的是主流媒休的担当和责任;“独特”“新颖”“贴近”凸显的是地方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只有把主流媒体的担当、责任同地方媒体的优势、特点完美地嫁接起来,在责任和使命的引领下,确保我们的报道不偏向;同时,通过富有特色的宣传,更好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这样的报道,冲击高层次奖项才有希望。


作者:周跃敏,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原任新华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现任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江苏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系第二十八届、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委。独立完成的作品7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1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2件),与他人合作或编辑的作品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02年获选第5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8年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第9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文章摘自《城市党报研究》2020年第7期。



长按二维码

加入广电人专属交流群

添加时请注明“广电群”+姓名+单位


往期精彩推荐:

重磅!中国首个“直播带货”标准将出台

国内首部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发布,9类内容、20种行为被禁止

融媒体中心,记者和小编有点难

中央强调“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

慎海雄: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走好“第一方阵”

山东台台长吕芃:媒体融合“船到中流”,如何行稳致远?

《后浪》给媒体人上了一堂什么课?

快手的《奥利给》为什么刷屏?

胡正荣:2020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将迎来2.0时代

记者注意!这些行为将被吊销新闻记者证

广电总局: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制造虚假收视率!

李佳琦登上新闻联播:主持人转型网红有多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如何进行抗疫报道的?

网络综艺最严审核标准出台:94种内容被禁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媒体“战疫”实录

2020年,广电总局要重点抓这12件大事!

短视频最严审核标准出台:100种内容被禁止

融媒体中心,别再把自己当媒体了

慎海雄:新媒体已成为总台新的增长极!

湖南台台长吕焕斌:传统广电的出路只有一个!

爱奇艺王晓晖:焦虑可不可以大声说出来?

广电总局首提电视频道“精简精办”

广电“假融合”的十大表现

装睡的广电人

 长按二维码

关注广电业内 聚焦广电行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