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荟萃丨刘培林: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重要增长极


本文源自成都日报2021 11 3 007 ,作者系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求是特聘研究员刘培林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 2025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进行了详细谋划,并对 2035 年的发展远景进行了展望。这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面向现代化目标作出的具有全局性意义战略规划。

现代化新征程呼唤新增长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从国际上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的,而是受到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相对集中地分布于两类地区,一类是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的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地区,二是内陆承载力较强的都市圈。
2009 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表明,在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一个经济体由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人均收入为 3500 美元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其城市的人口比例也从 10%剧增至 50%。这个过程中移居城镇及其近郊的人口日益增加。概括地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分散的就地城市化为主。之后,在第二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增长,人口和生产向国内某些条件优越的“先进”地区进一步集聚,当人均收入介乎 1 万美元—1.5 万美元之间时, 这种集中趋势就会放慢或停止。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大城市或都市圈集聚。
也就是说,越是到了较高的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沿海地区和内陆少数都市圈集中的格局就越明显。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基本上也将遵循同样规律,呈现类似格局。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目前收入水平达 1 万美元左右,正处在该报告所说的经济活动向“先进”地区集聚的阶段。目前我国沿海地区集聚了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党中央国务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谋划,是符合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发展规律的战略谋划。

具备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的潜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条件建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渝地区历来就有着独特的优势。新中国成立后,在“三线”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是西部重要增长极。新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水平更高,条件更好。从承载力、产业基础、要素集聚、基础设施等状况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完全具备成为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主要集聚地之一的潜力。
成渝地区经济盘子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川渝两地生产总值、常住人口规模、市场潜力、劳动力资源等,在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渝地区产业基础雄厚,特别是创新要素富集。创新资源和人才储备在全国位列前茅,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工研发和生产基地。区域内有高等院校百多所,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机构,还有不少堪称大国重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联通性已经得到很大改善。未来随着国家有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推进,还将进一步得到改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虽地处西南腹地,但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走廊的交汇点,随着国内机场、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网络建设,和中欧班列、国际陆海新通道的开辟、运营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我国广大地区,与欧洲、东南亚、南亚联通性显著改善。这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合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重要条件。

需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第一,各种考核机制要容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我国今后在更高阶段上的技术和产业创新活动的一个内在特征是失败率高,为此,考核必须有容错机制。过去我们推动经济增长时驾轻就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低端技术模仿,几乎没有什么不确定性或者说不确定性很小。但今后中国要推动高科技及相关产业发展,不光政府不知道能否成功,市场也不确知能否在技术上和商业上获得成功。理论上说,政府完全不介入,完全让市场引导产业和技术发展,步伐会慢。所以政府的良好参与会更快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这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政府所要参与的科创活动是不确定性、失败概率很高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考核干部,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为了鼓励技术和产业展,就需要在对干部的考核中引入容错机制。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招商绩效时, 考核科创团队或产业发展基金业绩时,都应该建立考核容错机制,应该在更长时间跨度上对多个项目、对总绩效进行评估,而不能逐项评估、一事一评。比如说政府投资基金,一个周期如几年下来,可能投下去十个项目,八个是失败的,有两个是很大的成功,这就挺好了。
第二,要在顶层设计的大前提下展开竞争。多年来经常有对地方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规划雷同性的批评。批评意见认为各个城市应该形成战略错位,分工发展,不要同质化竞争。比如,沿用这种批评意见的逻辑,甲城市应该主要发展电子产业、半导体产业,乙城市主要应该发展生物产业,丙城市则应该发展某些其他行业。这样各个城市就可以错位发展,良性分工。
这种对产业规划同质化的批评意见以及其所主张的各地错位发展的想法,听起来有些道理, 但实际上似是而非。某个层级的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许可以协调其下级的市政府之间的规划,做到错位发展,但这并不能排除来自其他同层级的地方的竞争。同理,一个市级政府即使安排其下辖各区错位发展,但也不能排除来自其他城市的竞争。各地之间产业有些雷同、有一定竞争是必要性的,相互竞争是创新的根本动力。一个地区诸多城市中心围绕相同产业或技术展开竞争,结果将是这些产业或技术在该地区的整体崛起,形成整体的产业集群。再退一步讲,实际上许多产业大门类之下的详细门类是非常多的,各城市在同样的大门类之下可发展、可错位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个城市在产业规划时,不应该过于严格地指定一些城市发展某些产业,另一些城市发展其他产业。
第三,采取超常规措施壮大人才队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在和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全球其他重要城市群的相互竞争中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立足于吸引世界级人才,下大力气深化改革,营造第一流的环境,集聚充沛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队伍。前不久中央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对培养和吸引人才作出了系统部署。成渝要结合双城经济圈建设,力争在集聚人才方面走在前列、探出新路,成为重要的人才集聚地。要立足国际格局变化态势,发挥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提供特殊优惠的创业、创新环境,吸引海外企业家和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END


作者|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求是特聘研究员刘培林

来源|成都日报/2021 年11 月3 日/第 007 版

推文编辑|徐明聪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和高端智库,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密切关注全国和浙江的共同富裕进程,通过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研究院自2021年6月成立以来,已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其中部分刊载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内重要媒体,多位学者亦接受了《新闻联播》《新京报》《社会科学报》《中国劳动保障报》、彭博社等国内外多家媒体采访。




- 扫码关注 -

浙大共享与发展研究院

联系邮箱:

zjuicpd@zju.edu.cn



HISTORY/往期推荐



新闻动态丨何文炯、马高明受邀参加“浙江省基金会协同基层社会组织参与共同富裕研讨会”



观点荟萃丨李实:扎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富裕



第一届“发展·共享”研究论坛延期举办公告



观点荟萃丨金维刚:鼓励生育,更多配套措施尚待出台



新闻动态 | 我院李实教授在央视中国经济大讲堂讲解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观点荟萃丨姚先国教授:决策咨询服务要挠在痒处、戳到痛处



观点荟萃丨李实、詹鹏:为低收入群体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观点荟萃丨李实:讲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



观点荟萃丨彭博社报道我院李实教授关于共同富裕的解读



论文发表丨詹鹏等,教育扩张和生育负担对城镇女性劳动供给影响几何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