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其他

新展“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9月21日正式开幕

追随哥白尼的生命足迹窥探日心说的孕育传播见证科学革命的辉煌开端为了纪念哥白尼诞辰550周年以及其巨著《天球运行论》出版480周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应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之邀,共同举办展览“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以缅怀这位深刻影响现代天文学乃至人类命运的科学家。该展于2023年9月21日正式开幕。在展览现场,您将看到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研究团队根据第谷·布拉赫、约翰内斯·开普勒的著作及相关文献资料复原的视差仪、纪限仪、天堡等5件在天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仪器和建筑模型以及科博近期收藏的伽利略望远镜、乌尔苏斯行星仪、波斯星盘等多种有代表性的天文仪器等。展览“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以文本、图像与仪器交织成深度叙事,将带您重返哥白尼曾经仰观的浩渺星空,再现五百年前欧洲天文学变革的伟大时代。展览现场#
2023年9月20日
其他

视频 | 清华大学博士生陈多雨带您认识科学史大家之亚历山大·科瓦雷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一组人像以及两幅油画,参加会议、活动的师生、嘉宾总是对这几个人和这两幅画充满了好奇。为此,科学博物馆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陈多雨为我们一一解开他们背后的故事。
其他

讲座回顾 | 王哲然:走进达·芬奇的发明世界

讲座回顾:走进达·芬奇的发明回顾2022年10月29日上午10:00,正值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展览《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即将谢幕之际,清华终身学习云课堂青少年探索专场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直上云霄”策展人王哲然带领观众深入了解达·芬奇及其机械设计,走进达·芬奇的的发明世界,感受科学的魅力。讲座通过搜狐平台、清华大学雨课堂线上直播。本次讲座共分为两部分进行:在第一部分,王哲然老师对达·芬奇的生平做了梳理,让观众了解达·芬奇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各种工作和发明;第二部分,王哲然老师进入展厅为大家带来“云导览”,目睹达·芬奇手稿中的发明的实物复原。点击图片欣赏科博专门为“直上云霄”展览创编的RAP歌曲“我是达·芬奇”达·芬奇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他留下了丰富的手稿,里面包含其绘画、雕塑、艺术理论等成就。此外,达·芬奇在机械学、工程学、几何学、光学、流体力学、解剖学等等领域都留下了自己的思考。从其手稿呈现的内容丰富程度和思想深度来看,达·芬奇是当时当之无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达·芬奇的出生地回顾达·芬奇的生平,他于1452年出生在芬奇镇,是一个离佛罗伦萨不远的小镇。达·芬奇的父亲是当地的公证员,即相当于现在的律师或检察官,属于当时的知识分子。达·芬奇从小喜欢大自然,在幼时就展现出了艺术天赋,因此他的父亲并未强迫其进入当时的大学体制,而是顺应其天性到佛罗伦萨学习艺术。王老师谈到,在中世纪的意大利,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一种方式是进入大学成为知识分子,另一种是到艺术家的作坊里当学徒,成为一名工匠。达·芬奇选择了后者,但在文艺复兴的这一时期,两种人群已经开始交融。《耶稣受洗》图1466年,14岁的达·芬奇来到佛罗伦萨,进入韦罗基奥工作室。王老师在此展示了达·芬奇早年与韦罗基奥合作的《耶稣受洗》画作。其中他的老师完成了圣徒约翰和耶稣——这两个人物绘制细腻,但略显僵硬;而达·芬奇绘制的两个小天使的脸色非常饱满,整个脸部的光影效果与耶稣和约翰形成了反差。在其他画作中,可以看到达·芬奇已经掌握了透视的法则。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作坊不仅生产绘画雕塑等艺术品,还要受委托处理市政工程的建筑、机械等问题,它是培养的是具有实践技艺、机械技艺的多面手。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达·芬奇有如此多的工程技术发明。达·芬奇和当时其他工程师面临的问题时将大铜球安装到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塔尖上。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工程师做了许多建筑机械,对达·芬奇有着非常大的触动,这也使得他在之后的手稿中不断推演诸多机器的运作方式,形成他自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达·芬奇的自荐信年轻的达·芬奇在佛罗伦萨并未受到美第奇家族的重视,因此他前往米兰寻找赏识自己的人。1482年,他向当时的米兰统治者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提交自荐信,信中着重谈到了自己高超的发明技能,能够为军队发明很多战争类机器,例如机动桥、云梯、移动装甲车等。在达·芬奇的第一米兰时期,他达到了自己生涯的第一个巅峰,结识了众多同行名流,并学习了新的数学与机械学知识,创作了《最后的晚餐》《巨型青铜骑士雕像》等传世作品。不过这一时期他并未将自荐信中的军事机械付诸实践,而是在宫廷中发明娱乐性器械。他在服务达官贵人之余自行开展了很多理论研究。《维特鲁威人》手稿王老师在此着重介绍了达·芬奇的手稿《维特鲁威人》,这一手稿探讨了人身体的各种比例所满足的数学结构,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理想化的崇拜形象。这些人体比例最终也被达·芬奇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达·芬奇还有着师法自然的观念,在他关于飞行机械的发明中,很多结构都遵循了大自然中鸟类的构造。达·芬奇的手稿1499年,法国军队入侵米兰,达·芬奇在次年重新回到佛罗伦萨,为当时佛罗伦萨的军事统帅切萨雷·波吉亚工作。在短暂的第二佛罗伦萨时期,达·芬奇绘制了城市规划图,设计了用于疏浚运河的大型水利机械,并在设计中伴随着对河流湍流的理论研究,接近后来的流体力学问题。著名画作《蒙娜丽莎》也在这一时期完成。达·芬奇的手稿1506年,佛罗伦萨的波吉亚逝世,达·芬奇再次前往米兰,与当地的医学教授德拉·托雷合作进行解剖研究。达·芬奇的手稿对解剖后的人体记录翔实,对于骨骼、肌肉的结构描绘在当时首屈一指,几乎能将解剖后看到的内容如实呈现。达·芬奇在他的解剖实践里特别强调绘画的运用,他采用透视法和不同视图来展示骨骼的结构。从中可以看出达·芬奇注重视觉内容的呈现,这在他的解剖和机械设计的手稿里都有体现。达·芬奇在62岁的时候去往罗马,给教皇提供了许多技术上的建议,包括发明造币机等。晚年的达·芬奇痴迷磨制镜片,他的手稿里出现了很多磨片技术,还发现将两块镜片叠在一起能够将远处的物体放得更大,这一想法比伽利略发明发明望远镜早了近一百年,因此达·芬奇也是透镜光学领域的先驱。1516年,达·芬奇受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邀请前往法国宫廷,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三年。达·芬奇的手稿在介绍完达·芬奇的生平和他的成就之后,王老师对达·芬奇的手稿做了讲解。达·芬奇的手稿是其留下的重要科学遗产,现存手稿约6000-7000页,收藏于米兰、巴黎、伦敦、马德里、都灵等地,据学者估计,现存仅占达·芬奇全部手稿的1/3。直到19世纪下半叶,达·芬奇手稿才得以公开出版,其作为科学家与发明家的一面方为世人所知。达·芬奇在艺术和科学上的创造对现代人有何种启示?王老师在第一部分的最后总结为四个方面:第一,细致观察,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对微小事物进行详细的观察;第二,善写笔记,利用文字与绘画,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第三,敢于追问,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向可能知道答案的人或书请教;第四,打破边界,不被既有的学科边界限制思考,灵活地运用知识。“直上云霄”展品在讲座的第二部分,王哲然老师带领观众线上游览“直上云霄”展厅,让观众直观领略达·芬奇在飞行机械和工程机械上的精妙思想。展厅的《飞行机械》章节首先回顾了在达·芬奇之前对飞行有创见的理论家与发明家,随后对达·芬奇关于飞行器各种尝试的机械设计进行了讲解,包括舞台飞行船、空气螺旋、风力飞行球在内的数十件复原展品,无不反映了达·芬奇在飞行生物观察、空气动力实验和实际飞行探索上的卓越成就。在《工程机械》章节,展出了达·芬奇以及当时其他工程师的设计,王老师着重关注了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用于圣母百花大教堂修建的起重机,分析了机器在牵引转速、起落方向以及减小摩擦上的各种巧思;除了当时的各种起重机外,这一章节还复原了达·芬奇设计的一些战争器械,体现了达·芬奇作为工程师和发明家的高超技艺。讲座在饶有趣味的沉浸式参观体验中结束,取得了很好的反响。王哲然老师也欢迎线上的观众能够来到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现场参观《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一起回到15世纪意大利的历史现场,走进达·芬奇的发明世界。主讲人介绍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线上新展开幕 | 从魔法到显微镜:早期现代科学与医学中的征象学说

编前话2021年清华大学发布了《清华大学2030全球战略》,为未来十年清华大学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层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筹建中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积极开拓思路,与世界顶尖大学博物馆展开合作,为跻身世界一流的大学科学博物馆行列积蓄力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的科学博物馆建立联系,合作策划实施线上展览,并陆续发布。今天,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剑桥大学惠普科学史博物馆首先联合推出中英文双语版在线展览《从魔法到显微镜:早期现代科学与医学中的征象学说》,策展人温心怡试图通过这个展览向大家展示征象学说在近代早期科学与医学领域里的实践与表现。线上展览/
其他

嗨一下 | 达·芬奇隔空喊话:我不是天才,努力过成功总会先来

名字依旧闪烁着智者的思想在暗淡长空里划过不只是身负盛名的艺术家但他不喜欢被人冠上全能天才的头衔可那些发明足以让全世界记住他难以被超越只能排在他的后面
2021年12月24日
其他

读展 | 徐祖哲:对话前人,敬仰的是创新精神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导言我曾经说过:“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并不代表系统思想的进步。”我以为,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往往只需接力“前任”,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创新,而“系统思想”的进步,却要考虑综合因素,要吸收整个发展阶段的进步思想和决策的过程。他们往往忽略了创新经常在多种理念与学科(竞争和交互中)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思想的碰撞而得到智慧的“火花”,才能点燃下一个应用空间的烈火。从十七世纪开始的400多年,是熊熊烈火般的伟大的数学时代,因为持续不断涌现的数学家的推动,机器计算也进入了发展顶峰,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的物理学家、机械专家、工匠、技师满腔热忱地投入计算器具的研发、使用,帕斯卡、巴比奇和莱布尼茨们的计算器带动了各种各样的巧夺天工的计算器具,直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与大批生产,当代手摇、电动的机械计算机才最终败阵退役。“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展品组合虽然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研制和应用,但除去50年代以来的机械计算机、机电式高炮指挥仪和火炮机械微分瞄准器之外,仅在阜平抗战纪念馆见到过白求恩使用的小巧的计算药量的手摇计算器。“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展品组合“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展出的80件东西方重要的计算器具,从手指计数、竹简开始,直到差分机、分析机、机械计算机,使我大开眼界。为这些展品的精巧构思、功能实现与精巧制作而赞叹,可惜因为时间关系,无法梳理整个计算器具的进步历程。当然集结展出的这个器具队列也是相关人士极为艰苦地辛劳过程。“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展品组合时过境迁,机械计算器的复杂结构除去专门人员,很难有多少人去破解原理、构造与尝试操作。但是,它们除去代表了一段数学与机械、设计与应用的历史,也成为一种难得的工艺品、收藏品和对创新大师的纪念物。这些器具的产生与进步对应着社会进步的历程与经济、技术和工业的发达程度,满足于社会对数据处理日益增长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早在中世纪,哲学家已经提出用机械完成人脑活动的个别功能,就是思维机的概念,或者说成如今的用词——“人工智能”。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研究复原的里程计电脑和互联网领域人士,正在全程追赶国际发展潮流,新的技术和器件每天都在进步,发明此起彼伏。然而就其设计思想来说,多在跳跃性的前进,许多应用与部件,只是在新的应用环境中的重复,甚至就是原有器件的翻板,许多企业和人士追逐的首位仅仅是贸易收益,网络上也多见重复布局的销售模式。他们忽略了创新经常在多种理念与学科(竞争和交互中)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思想的碰撞而得到智慧的“火花”,才能点燃下一个应用空间的烈火。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研究复原的阶梯鼓轮我曾经说过:“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并不代表系统思想的进步。”我以为,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往往只需接力“前任”,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创新,而“系统思想”的进步,却要考虑综合因素,要吸收整个发展阶段的进步思想和决策的过程。在计算机、网络和航天信息系统的成果中,一般人看到的仅仅是最后的系统结构和框图,而少有它们的产生、调整和探索的过程。有些产业人士看不上早年设备的性能,不屑一顾。但是他们不知道科研也好,创新也好,实质上就是要缩小现有装备和目标任务的差距。这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有装备与目标任务实际上都在同步向前攀升,这个缩小差距的过程与努力是绝对存在并不会过时的。因而,从整个学科、行业的进步来说,不仅要知道新装备、新技术的原理,还要知道它们的产生过程与曲折,这也是韩启德先生对北大科学与医学史系提出的要求。“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展览现场诚然,对于一般科技人员、教师来说,主要的精力在于创新和讲述创新,但是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科学史专家具有更为重要的责任,他们应当记录和保护科学进步的每一个过程,并要将这些科学的精髓,提供给青少年和需要的科技人群,还有作家与演艺界去广为传播。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研究复原组负责人王哲然在为观众演示阶梯鼓轮的运转几十年来,我们忙于追赶,忽视了计算机技术和设备的保护与记录创新过程,因而新中国早年的几百台功勋计算机设备、工装、仪器、设计、生产资料等等,几乎全部销毁丢失,这是莫大的损失,反映了一种思想和历史观的缺失。“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是近年来国内第一次计算器具的专题展览,清华科技展览馆和合肥子木园博物馆,不辞辛苦地搜寻、保存了这些东西方的计算器具的历史成果,这些跨越几百年的古老装备,使我们和前人对话,使我们敬仰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持续不断、努力攻关的动力。在此感谢主办者,并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前去参观。作者:徐祖哲中国计算机史研究者,高级工程师,北京邮电学院通信自动控制专业毕业,曾在哈军工计算机研究室参加首台长途自动电话计费计算机研制,从事通信工程建设和计算机应用获多项部省级一二三等奖,曾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著作《溯源中国计算机》由三联书店出版。
其他

清新时报 |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

“今天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不再被称作‘计算器具’,也不一定让人联想到‘计算’。这种对‘计算’的遗忘,恰恰证明了‘计算’已经深深嵌入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图景的数字化让一切问题都化为计算问题。‘计算器具’无处不在,但却隐而不彰,预示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已经或即将启幕......”摘自“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结语一千五百多年前,祖冲之利用算筹夜以继日地计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计算如此复杂,所需要的算筹极多,如果在过程中稍有差错,哪怕只是一阵风将其中一根算筹吹移了位置,就要推翻重来。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图源网络)想象当时的场景,再看看今天——由超级计算机计算出的圆周率已精确到几十万亿位小数,若打印在A4纸上,将高达五六百米,一个人朗读一辈子也读不完。不仅祖冲之要感叹,连我们也会惊讶于时代发展的速度。然而,在计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算筹还只是块亮眼的鹅卵石,在这期间,古代南美印加人用羊驼毛或骆马毛编成有各种结的彩色绳子,欧洲人可以用两只手来表示多达9999的数字。往后看,风再也吹不动黄花梨木算盘上的肥厚算珠;英国海关官员埃弗拉德发明计算尺来测量船上的酒桶;国产飞鱼牌手摇计算器把“两弹一星”送上了天,计算一次弹道轨迹需耗时2个月,不知道摇得多少研究人员手疼……但是看看今天的扫地机器人,再和不小心召唤出来的Siri聊个天,你还会联想到“计算”吗?对“计算”的遗忘,恰恰意味着它的新发展:我们正从“万物皆可计算”的过去,走入“万物皆是计算”的未来。计算,它无处不在。这正是“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想要呈现的一切。展览现场器物之美经过九个月的准备,9月24日,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和合肥子木园博物馆共同推出的“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九字班的张为在《技术通史》课程上通过授课老师了解到这场展览。他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走完了这段微缩的历史进程。“运筹”、“机巧”、“掣电”,三个从古籍里跳出来的词语作为单元标题,将计算历史划分为三部分。计算思想发源的古代,器具还未成型,像是结绳记数、能掐会算、运筹帷幄的故事,对我们而言只是遥远的想象。伴随着清脆和谐的齿轮运转,计算史近代的大门缓缓打开,金属的光泽令人眼前一亮。当讲解员把一个名为“安提凯希拉装置(复制品)”的木盒子提起来转了一圈后,张为的脑海中立刻出现“精巧”这个词。安提凯希拉装置(复制品)“精巧”似乎是个与近现代机械紧密相连的词。但事实上,这个由超过30个铜制齿轮、曲柄和刻度盘组成的“盒子”,出现在一艘沉没了两千年的古希腊古船残骸中,目前被认定于公元前2世纪制成。“很难想象那个时代能造出这样的东西。”张为说。安提凯希拉装置(复制品)在展览现场这件复制品来自古希腊技术博物馆,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捐赠。展品正面是标有365天的圆形刻度盘,除此之外还有奥林匹克运动会周期等五个刻度盘。转动侧方手柄,当指针指向一个日期,其余的装置便会显示出相应的月历、气象等信息。有研究人员认为“安提凯希拉装置”不仅是一个日历,还可以计算天文周期、推测日食月食、显示出星座的起落和行星的位置,堪称是一台两千年前的超级天文“计算机”。最巧妙的是,这个可运算的日历,每四年还包括一个闰年。开幕式上,馆长吴国盛为嘉宾做展览介绍三个单元中,吴国盛最喜欢“机巧”,即机械部分:“原理容易理解,能看到器具里面的构造,造型也漂亮。而电子计算机你并不理解它,搞不清楚里面怎么运作的,只能看见一个壳子。”进入最后一个单元“掣电”,颜色登时变得黯淡而冷静,一个个灰色的壳子里装着电子大脑,计算机正试图与人类智慧竞争。最早服务于原子弹制造的计算机,如今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被用来播放电影、音乐、游戏以打发时间,它对人类生活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全面入侵”。可以说,吴国盛是现代家用计算机的第一批用户。1990年,单位的同事自己组装起一台台式计算机,他花了一千块钱的巨款买了一个硬盘,容量是10兆。接下来的30年间,他使用过英特尔公司的286、386电脑,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由台湾宏基出产,然后是索尼、苹果,前前后后十几台电脑,如果摆在一起甚至可以举办一场家用计算机更新换代的微型展览了。展厅第三单元“掣电”中部分展柜“神机妙算”是继去年“百年器象”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策划推出的第二个大型展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于2018年4月24日开启建设计划,目前已经建成了500平米的库房,收集了近四千件藏品。它将是清华大学筹建的中国第一座综合类收藏型的科学博物馆,永久场馆将坐落于艺术博物馆和美术学院之间,与艺术博物馆并列成为清华园科学与艺术的两个殿堂。开幕式上,馆长吴国盛为嘉宾做展览介绍本次展览的推出,源自去年10月吴国盛参观合肥民间子木园博物馆时冒出的灵感。子木园中的计算机馆是我国第一家集展示、教育、互动为一体的专业陈列馆。在后来“神机妙算”展出的80余件展品中,有三分之二是来自子木园。之后的三个月间,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策展人司宏伟三次访问子木园,进行展品调研,于今年1月15日做了可行性报告。受到经费、场地、疫情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展览筹备工作时断时续,开幕时间几度延期。与几百米之外、一个展厅面积就有800平方米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及几个展柜就价值10万块的故宫博物院相比,最终呈现的这场展览占地仅300平方米、耗资30余万,看起来更像是科学博物馆正式建成前推出的一场小小预演。策展团队研讨展品展示方案9个月的时间里,策展人司宏伟暂时停止了一切科研工作,全身心投入策展中,展览大纲六度推翻重写,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胡翌霖、蒋澈、王哲然等人也为展览大纲提供学术支持。扫一扫每件展品下方的二维码,会看到大约五百字的介绍,全是由司宏伟和同事们对中外文献进行全面检索、逐一翻译、反复提炼的结果。除了计算器具实物藏品展示,还有由王哲然带领的团队制作的复原性质的展品,以提升观众的互动体验。在馆长吴国盛和总顾问杨玲的统筹下,几次比稿确定展陈设计公司,为展品提供了最佳的呈现方式……科学博物馆团队合影展品之源展览开幕前三日,载着展品的大车到达了北京城外。由于运输异常顺利,展厅也提前装修完成,原本计划晚上12点到达的车在下午2点就到了。按照北京市规定,大车要在晚上10点以后才能进城。通行证来不及办理了,难道这十多个小时要让这些珍贵的宝贝在城外转圈?出于安全考虑,司宏伟和同事刘年凯紧急与展品运输公司的老板、驾驶员取得联系。两点多钟,罚了100元钱,扣了3分——这辆车违章进城了。这是路上发生的一件轶事,而整个“展品出门”的情景,则令人心惊肉跳。藏品部刘年凯清点展品9月17日,司宏伟一行人到达合肥接展品的时候,意料之外下了大雨。子木园博物馆坐落在古色古香的庭院里,车进不去,只能人工将展品包装后冒雨搬出去。在此之前,经过调研、数次开会讨论确定的文物运输公司已经为每件器具量身定制了箱子和泡沫板。他们将展品层层包装起来,纸箱包完再放进木箱,小箱装完再放进大箱,每层都有特殊的防碰撞保护。负责运输的大货车内部恒温恒湿,有完整的减震系统。展品搬运、运输每个人冒着雨来来回回将展品小心翼翼送上车,上锁。司宏伟亲自写上封条,小心翼翼地拔下锁匙。惊心动魄的运输之旅才刚刚开始。抛开人类文明发展史不谈,光是对于子木园的人来说,这几十件老旧的计算机已是无价之宝。运输公司以对待青花瓷、青铜器等国家一级文物的标准来设计方案,两天一夜的运输,过夜时车停在山东博物馆戒备森严的大院里,生怕出一点问题。运输公司冒雨完成装车运输团队中有位郭师傅在搬运展品时淋了雨,再经两天两夜的开车、保障安全等高度紧张的工作,发了高烧,在进校园时因为体温达到37度而差点被拦门外。郭师傅一直坚持到展品安全抵达展厅,在布展前夕才请求紧急换人,让在场所有人都十分感动。布展现场在预留的三天调整时间里,他们根据展品实物的尺寸和重量对展厅进行调整,以求达到最好的表现效果。直到9月24日开幕式的凌晨,一切就绪。关门,上锁,设防,司宏伟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展览现场将展品做了场景化的展示里程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复制)几件可互动的复原品可以说是“明星展品”。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说道:“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千百年前进行对话的特殊职业和生命体验。”而器具复原,又是另一番滋味。类似今天出租车的打表,古时有里程计,用来测量走过的距离。根据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和达芬奇在《大西洋写本》中的草图和描述,复原团队制作了互动复原品。车轮运动两周,带动水平大轮盘运动一齿。大轮盘内盛有许多小圆石子,轮盘每运动一格,一个圆石就落入下面的小盒。通过听声音或数石子的方式,便可判断里程计走过了多少里。记里鼓车(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复制)中国古代类似的装置,被称为记里鼓车,同样可以自动报知里程。记里鼓车每行一里,木人击鼓;每行十里,木人击镯。复原工作异常艰辛,这些器具往往没有实物流传下来,复原团队只能在文献中寻找线索。因此,第一步就是找史料,王哲然认为:“要把所有的资料都拿到,文献要全要齐,不能有遗漏,书上是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做,一字一句地去推敲。”他们将达芬奇的手稿翻译成中文,将机械原理一点点抠出来研究。复原展品组装的工作现场,图左为王哲然除了搞清仪器本身的科学原理,制造工艺也是复原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这方面的知识属于工匠知识,相关的资料很难找到。以选用木料为例,选什么样的料子好,如何让模型不易变形,怎么样做出古朴的历史感,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内容。复原团队用很多材料做了试验,最后选定了顶级的黑胡桃木。里程计中使用的蜗轮蜗杆结构非常复杂,无法使用数控机床直接加工,只能手工一点点加工出来。为此,复原团队先用便宜的材料制作了一比一的模型小样,让更有经验的木工师傅对着做出来。由于加工零件中有很多异型件,以至于在加工其中一件模型时出现了这样的对话:为什么要把铜加工成这个奇怪的形状?你们是要做凶器吗?我们在做计算器。复原工作的每个步骤都存在着技术困难,团队成员常常能找到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制作记里鼓车时,工期将近,而击鼓击镯的两个小木人始终找不到制作方案。当时,王哲然恰好去苏州古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调研,看到那里也正在做记里鼓车,便向他们借了两个小木人,从而解决了难题。“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一台机柜运到展厅无独有偶,展览走到尽头,最后一件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家伙——“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一台机柜,也是借来的。2010年11月14日,“天河一号”在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中勇夺第一。当时研究团队中的解放军上尉司宏伟负责“天河一号”的押运任务,将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140个机柜拆开,装车,运往天津投入正式运行。策展人司宏伟曾经参与了“天河一号”研制工作在准备最后一件展品时,司宏伟希望这是件能让人感到震撼的重磅展品。“如果将一台1999年的苹果iBook作为收尾,既不够特别,又是外国产品,多少有点遗憾。”他想,能不能将他的老朋友接过来呢?后来司宏伟去拜访了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主任刘光明少将——他从前的同事、恩师和老领导。对方很支持,当即答应下来,提供了一台机柜和一块通信主板,为展览做了一个精彩的收尾。展览现场,观众在通信主板前反复观看图灵之火展览开幕当日,除了同期举办的第二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的与会学者,参观人次达百人,在第二天举行的线上云导览中,直播间人数超过50万。9月25日直播导览现场,从左往右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朋朋哥哥、馆长吴国盛、博物馆专家祁庆国直播中,主持人朋朋哥哥调侃:“我一直在调动自己毕生的数学知识。”馆长吴国盛则认为这场兼具学术与科普的科学史展览并不存在所谓的“门槛”:“理科生可以看原理和机巧,文科生可以看历史和美,科学艺术是一家人。”直播结束后,吴国盛馆长问工作人员,今天来了多少人?工作人员回答上午来了好几个。他点头道:“每天都来几个人,我们展览八个月,也能福利全校师生。”志愿者讲解组组长王燕斌为观众做展览讲解志愿者讲解组和策展团队合影展厅里有几个人正在安静地观察和欣赏,有家长带着小孩子,低声细语的声音在科学的长廊里穿梭。当年邓小平做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重要指示时,现场进行编程演示的中学生李劲,后来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成为享誉全球的顶尖计算机技术专家。观展小观众留言展览现场,展板中的肖像左为巴比奇、右为阿达·洛芙莱斯将我们带入这样一个计算速度如风驰电掣般时代的人物当中,有一位女性功不可没。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阿达·洛芙莱斯是历史上第一位程序员。她容貌美丽,才华过人,曾自信地说,“That
其他

震撼登场 |“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在清华大学正式启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经过半年的筹备期,9月24日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04、205展厅正式启幕。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携手合肥子木园博物馆,以“运筹”、“机巧”、“掣电”三个单元,展示80件东西方历史上重要的计算器具。从古代简单的手动计算工具,到近代复杂的机械计算装置,再到现代先进的电子计算设备,展览既呈现了人类计算观念的演进,又折射了人类生活模式和世界图景的变迁。“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开幕现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向波涛对科学博物馆能够历经疫情的压力,举办这次展览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科学博物馆通过不懈努力,更有力地展现清华的特点,促进清华人文学科的发展,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持续贡献力量,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科学博物馆,成为传播科学之美的重要平台。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主持开幕式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刘超英致辞合肥子木园博物馆馆长谭丽娅致辞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主持,合肥子木园博物馆馆长谭丽娅介绍了子木园与清华科学博物馆合作办展的筹备过程。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刘超英指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家大学综合类科学博物馆任重道远,这场展览充分展示了科博人专业的策展意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敢为人先的工作精神,科博的工作实践必定开创出博物馆工作的新篇章。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在馆长吴国盛的导览下参观了展览清华大学校内各院系各职能部门的领导、教师以及校外学者、博物馆界嘉宾和捐赠代表莅临现场,大家对本次展览丰富的计算器具展品、精心的展览策划、创新的展陈方式给予很高的评价。图2图3图4“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展览现场科学仪器见证了科学发展的历程,保存和研究科学仪器是科学博物馆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已经收集到4000多件科学仪器藏品,并对历史上实物已经失传、带有文字记录的中外著名科学仪器和技术发明进行研究性复原。在这次展览中,清华科学博物馆研究制造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复制了古巴比伦数学泥板、战国竹简《算表》,复原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里程计、宋代的计里鼓车,用乐高搭建了古希腊安提凯希拉装置,研制了席卡德计算器、帕斯卡计算器和莱布尼茨计算器的互动模型。“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策展人司宏伟为来宾导览“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展览现场这些仪器的展现与再现不仅仅为理工类专业的师生带来一次回溯历史、启迪创新的探究机会,对于其他学科的师生也是一次梳理计算发展脉络的极佳选择。同时,这次计算器具历史展也让公众对于日常熟知而不真知的计算机有了一次更为深入而详尽的了解,对于青少年科学启蒙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展览期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除了安排志愿者讲解队伍为大家进行专业导览,还将陆续组织各种跨界沙龙、讲座等公教活动,延展大家对展览的认知与理解。因为疫情防控要求,本展览目前只限于校内开放,校外参观另行通知。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冯立昇在第二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学论坛上发言计算机发展史研究专家徐祖哲在第二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学论坛上发言第二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学论坛现场当天,“第二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在科学史系报告厅同期举行,国内计算机学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参观完“神机妙算”展览之后针对计算器具史的研究进展进行充分的交流。学术论坛与专题展览的结合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将成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科学史系联合推出的年度学术盛事。“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开幕式现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于2018年4月24日正式筹建,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联体运作。它的建立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数代清华校友的深切愿望。建成后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将再现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的成就,促进科学传播、激励科技创新,推动科学与艺术融合,开启清华人文新篇章。直播预告:9月25日14:30-16:00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导览计算器具历史展展厅具体位置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
其他

神机妙算 |直播预告:一场科学类的展览是如何诞生的?

题——一场科学类的展览是如何诞生的?直播时间:2020年9月25日下午14:30-16:00直播流程: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