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景观故乡 | 一份来自404城的影像档案

李扬 OFPiX 2021-01-05



它在中国地图上没有任何标记,也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代号叫做“404”



404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我国最早、最大的核技术生产、科研基地。鼎盛时期大约有5万人在这个约2.4平方公里的地方工作生活。2006年,404生活区整体搬迁至另外一个城市,原城市功能基本停滞。


404与世隔绝,因戈壁风沙大,人们在城市的迎风面修建了长长的防风林带,并修建了灌溉这片防风林的取水工程。


城市主干道,这个城市里最大的一条道路,全长约一公里,未设一个红绿灯。空闲时人们三三两两在这条路上散步,来来回回会迎面碰到好几次,通常前两次相遇还互相打打招呼,后面就尴尬地冲彼此笑一笑。


市中心的毛主席像,是这个城市的地标,以前通讯不发达,这个塑像下面就是人们默认的集合地点。反正吃完晚饭来这里就对了,总能找到伙伴。


404是一座依行政命令快速建立起来的城市,而不是那种正常生长起来的城市。在日常生活中,大伙儿管这个微型城市叫“福利区”,也叫“核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建设者们来到了这里,那是我爷爷奶奶辈,他们均来自大城市且受过良好教育。当时这里汇集了一大批全国各行各业的精英者,包括核专家、技工、厨师、教师、医生等。他们来到这里,亲手在荒漠上建起了这座城市,之后便再没有离开,在这里度过了半个世纪。


404城数字
  • 面积:约2.4平方公里

  • 人口:5万(鼎盛时期)

  • 主干道:1公里

  • 学校:2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1所中专


我叫李扬,我出生在这里,直到18岁考上大学离开,是生活在这里的第三代人。404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故乡。经过了半个世纪后,人们从这里迁离,留下了空空的场景,待我再次回来,站在镜头后面,看着它们,恍如隔世。


和很多人猎奇的目光不同,我拍摄404城,是因为照片里的照片里的每一个场景都与我以及我身边的人息息相关:有我上过的小学,我的父母也曾在这里就读;有我们每周都去的公共浴池,那里曾是一个重要社交场所,有我亲手种下的两棵白杨……这里是我们的家,童年发生的地方。我看着我拍摄的如今冷冷清清的破房子,脑子里浮现的却是它曾经热闹无比时的样子。

 


  

我的拍摄初衷很简单——这是我的出生地,我的故乡,我想为它制作一份档案,留存我和我的父辈们生活与工作的痕迹,而最终的结果也因此很简单:它就是一份404城的城市档案。2013-2016年间,我前后共回去了5次。每一次拍摄,我都会更了解它,也更了解我自己。



公共建筑


404虽小,行政级别却很高,公检法等行政机关一应俱全,小小的404拥有相当于地级行政区的管理权限。生活区内公共建筑除各单位办公楼外,还设有公安局、土地局、教育局、中级人民法院等行政职能机构。


办公楼


“职工之家”,即职工活动中心,里面设有棋牌室、阅览室,是职工们娱乐和培训的空间。


邮局,现仍在运行



城市交通


404全城没有一个红绿灯,城里也没有任何公共交通系统,没有公交车和出租车。只有一列人们上班时乘坐的火车。


火车站,职工每日从福利区去上班需搭乘火车,以前是蒸汽机车。


‍居住建筑


第一批建设者的住宅遗址,建于上世纪50年代


早期住宅楼的单元入口,如今已被砖墙封住,楼体外墙上还留存有文革时喷绘的宣传图案。


早期的住宅楼


较新的住宅楼


较新的住宅楼



单身楼,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单身公寓,以解决那些尚未结婚或刚刚结婚尚未获得分房指标的青年员工的住宿问题。通常一人一间,每层设置公共洗漱间和卫生间。下班后大家都在阴暗的走廊内用煤油炉子做饭,味道呛人。



单身楼里的婚房


文化小区,搬离前最后修建的一批住宅楼,建于2000年左右。因临近初中、高中等学校,起名“文化小区”。


果园小区,跟文化小区一样,这也是搬离前最后修建的一批住宅楼,建于2000年左右。因临近一片果园,起名“果园小区”。


公共浴池

404的公共浴池,当地人称“碧潭浴池”,在这份档案里似乎很难划分类目。以前经济条件有限,404很少有人在自家安装淋浴装置,都是等到周末来到这个公共浴池。各单位也以福利性质发放洗澡票。周末小孩在浴池里嬉水打闹,大人互相搓背聊天,当年这里算是一个热闹的社交场所。



从更衣间通往男浴池的门


女洗澡堂


浴池内暖气被拆除后的墙



学校


404有两个幼儿园,分别是“一幼”和“二幼”,都由苏联人设计建造,建筑形式相同。404也有两个小学,分别是“一小”和“四小”,每一届两个班,一个班大概30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和高中,和我同届的朋友一直都在一起。从爷爷辈开始,我们的长辈就互相认识。我们的父母就是在这里一起长大的发小,而我们这代孩子又是一起长大,所以我们关系特别好,就跟亲兄弟似的。


通往工业学校的路,父亲曾任职于这所学校,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这条路,风雨无阻,连续26年。


“一幼”,是我曾就读的幼儿园,现已拆除,只剩围墙。


“一幼”存留的外墙


“二幼”,现已经用围墙封堵起来,俯瞰呈一架飞机的形状。



“二幼”里面的房间,此幼儿园由苏联人设计建造,施工质量非常好,地板均为成条实木,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本来我对幼儿园的记忆已日渐模糊,拍摄时当我进入这个房间,看到这个木地板,和墙上的涂鸦,本来已经淡忘的回忆又突然鲜活了起来。就像一个已经失忆的人又重新恢复了记忆,从而又关联想起了从前很多事。这种感觉特别神奇。


“一小”


“四小”



“四小”的教室,我的小学生涯在此房间度过。我站在此地,仿佛可以看见曾经的老师和同学,还有那些掉了漆的红色课桌。


商业空间


创业场,地处市中心,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共三层,一层为各种饭店,二三层是酒吧、理发店、服装店、精品店、音像店等店铺。


百货商店,当地人称“大商店”,当地最大的商店,属国营。


手机店


市场


娱乐空间


夜市,这里曾是晚间最热闹的地方,毗邻灯光球场,看完比赛的人们聚在这里喝酒宵夜聊天。现已拆除,只剩依稀可见的地砖。


忘忧酒吧


城市的“山”和“水”


404的自然景观很匮乏,只有一望无际的戈壁。山水景观全由人造,山是水泥砌的假山,水是挖出的人工湖。这里唯一的“风景区”就是核城公园了。


核城公园


核城公园里退役的战斗机


公园里的亭子,内设带棋盘的水泥桌椅,可休憩,可下棋。



核城公园里有各种凉亭,旁边还建有雕塑和假山


核城公园里的花圃,这是一个人造的小温室,有专门的园丁负责打理,种出各种各样的花儿。这也是在冬天唯一能见到绿色的地方。


核城公园里曾饲养鸟类的笼子,曾住过老鹰、鹦鹉、八哥……


市中心的街心公园,内设假山、喷泉、彩灯。


养鱼池租赁游船的牌子,养鱼池是一个位于城市西边的人工湖,因戈壁缺水,养鱼池就变成了一个人们所喜爱的休闲、娱乐的场所,晚饭后人们沿湖边散步,也可租赁游船滑至湖心游玩。


米老鼠号已经搁浅



城市的树木


由于地处荒漠,自然环境恶劣,这里只有骆驼草和石头是自然产物,每一棵树都是人工栽培的。


市中心的小树林,以及小树林的围墙和前面的动物脚印


防风林,因戈壁风沙大,人们种植了大片防风林。这片防风林非常顽强,生长在难以生长植物的盐碱地上。但因土质不好,树木很难长大。


这是我4岁那年在我家后院种下的两棵树,现在房屋已拆除,树一棵生,一棵死。



为故乡留一份档案

本文为OFPiX景观故乡工作坊作品

故事还有
谢家湾,我曾居住过的小村

重庆626路公交 | 从城内到城外,从这头到那头

春光照相馆 | 照相、照片、家与村

一些绥宁的纪录照片





李扬,1984年出生在404,在404生活18年后离开,2003年去四川读大学,2007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从事核电站暖通系统设计工作。2013年开始成为自由摄影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回复关键词"还乡",可查看往期更多有关故乡的影像文本

{还乡}栏目>>   浙江瑞安 山西长治 | 湖南溆浦 | 广东晋宁 | 广东阳江 | 江苏东海 陕西眉县 | 广东兴宁 | 陕西延安 | 广东惠州 | 山西中阳 | 浙江嵊州 | 湖南郴州 | 辽宁大连 | 内蒙古五原 | 湖南醴陵 | 甘肃武威 | 湖南耒阳 | 广西邕宁 | 山西太原 | 台北木栅 | 黑龙江七台河 | 安徽合肥 | 广东桑田 | 广东台山 | 贵州贵阳 | 江西宜春 | 江西寺背 | 牡丹江 | 广东广州 | 福建漳州 | 河南安阳 | 福建龙岩 | 辽宁永青 | 福建莆田 | 湖南新塘 | 江苏大屯 | 湖南祁东 | 山东邹平 山东曲阜 | 湖南绥宁 | 湖南绥宁2 |宁夏银川 | 海南沙渊 | 湖北宜昌 | 江苏连云港 | 安徽安庆 | 福建武平 | 甘肃将台河1甘肃将台河2重庆 | 湖南谢家湾

法国罗纳 | 台湾澎湖 | 俄罗斯提克西 | 美国布拉多克 | 美国斯科特堡 | 美国底特律 | 日本横须贺 | 乌克兰哈尔科夫 | 美国丰迪拉克 | 德国梅德巴赫 | 西班牙塔拉萨 | 美国迪凯特

更多有关摄影的文章>>   索契摄影项目 | 公益摄影 | 沃克·埃文斯 | 庄学本 | 吴印咸 | 旅行摄影书 | 景观摄影 | 摄影与书写 | 照片上写字 | 马格南 | 马丁·帕尔 | 摄影书的历史 | "研究"摄影书 | TED摄影 | 拉里·托维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