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探论 | 苏晓青、佟秋妹、王海燕:徐州方言词汇60年来的变化——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考察之二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徐州方言词汇60年来的变化——

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考察之二

苏晓青,佟秋妹,王海燕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关键词]徐州方言;词汇变化;60年;趋势考察

[摘 要]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为活跃的部分。60年来,徐州新老派之间的词汇使用状况产生了很大 差别,明显反映出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和特点。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既有复杂的社会因素,也有不同阶层人员的个人因素。


语言在发展变化,方言同样也处于不断的发 展变化之屮。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多 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快速发展,教 育和广播影视等现代媒体的影响力急剧增强,方 言变化的速度明显加快。虽然这种变化因时、因 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 点,那就是向共同语一一普通话靠拢。在这种背 景下,探讨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各种方式和类型、 趋势和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的变化和历史可以通过语言使用者之间 的差异表现出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对一 个具体的方言而言,老派反映历史,新派反映现 状,两者的差异反映着巳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① 本文的讨论,老派说法以《徐州方言词典》的记录 为准(以下简称《词典》;发音合作人黄伯勋、李兆 民先生均1921年生),同时参考《江苏省和上海市 方言概况>>(1960年出版;以下简称《概况》)的记 录。新派(屮青年)说法,则是选取50岁、40岁、 20岁左右等几个年龄段的合作人作为调査对象 进行对比考察。老新之间的年龄差距差不多是 60年,他们之间的词语使用差异,反映出徐州方言词汇60年来巳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



一、


词汇变化的分类分层考察②



(一)从词语的使用看变化

《词典》记录的徐州方言词语总计9427条,我 们分别请甲(男,25岁)、乙(女,28岁)、丙(女,24 岁)三位年轻徐州人把其中自己不使用的条目挑出来,三人共挑出各自感觉有变化的条目的最大综合数是3975条,约占总条目的42%。其中完全不用的3658条(综合数),义项有变化的317 条,约占3%。三人具体情况如表一:

表一

在这些不使用的词条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几种情况:

1. 不懂没替代(即新派不懂旧词,也没有新词 代替旧词。)如:团儿媳妇(童养媳)、硬八根儿(旧 指铁匠、小炉匠或出售熟食等的挑担手艺人或买 卖人)、骑木驴(旧时一种刑罚)、收麦(赌博时赢钱)、打时(丢失人或物后请算命先生测其可能的 趋向以便找回)、八根绳/八根系儿(旧时泛指挑担 的买卖人、手艺人)等。

2. 懂没替代(即新派懂得旧词,但自己不用, 也不知新词该如何称说。)如:布袜子(旧时用布做 成的袜子)、四檐青(指青砖到顶的房屋)、坐萝卜 (代他人受过)、酱园子(卖油盐酱醋的店铺)、落滚 (水不沸腾了 )、好道子(好的结果)等。

3 .不懂有替代(即不懂旧词,但旧词的意思可 换隔开,下用。)如:长至/冬至、洋条/铁条、陡病/急用新词称说。以下举例新老派说法之间用斜线 病、小月子/流产、肴/吃、跳脓/化脓、挑梁/上梁、 条道/条理、票车/客车、表(汗)/发汗、上学屋/上 学等

4 .懂有替代(即懂得旧词,但一般只用新词称 说。)如:纸烟/香烟、洋火/火柴、大媒/媒人、大拇 哥/大拇指、洋灰/水泥、男人/对象、双生儿/双胞 胎、洋油/煤油、洋碱/碱、是凡/凡是、定一/一定 等。

现将三人对这四种情况的选择与比率列如表二:

表二

(二)从词语义类分布看变化 

对三位年轻人现巳不再使用的3658条词语,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从义类的分布上加以考察,

以增加我们观察与思考的角度。

参照《词典》的分类,略做调整,分成27大类98小类,现将条目大类的分布和所占比率列如表三:

表三

(三)从老中青的对比看变化

《概况》记录徐州方言词语567条,在此基础 上结合《词典》,我们编制了调査问卷,问卷包含语 音、词汇、语法三部分内容,其屮词汇282条,以此 对老屮青词语使用情况进行对比考察,结果可分 为5种情况:

1 .老中青完全相同(从对词语使用的选择而 言),如:刀菜(搛菜)、拉呱儿、吃晚饭。

2.老中青完全不同,如:胰子粉(老)/肥皂粉 (中)/洗衣粉(青)、验好/正好/刚好。

3.老中相同与青不同,如:娘(老年屮年)/妈 妈(青年)、青皮/鸭蛋、团/圆。

2. 中青相同与老不同,如:打防预针(老年)/ 打预防针(中青年)、答答/爸爸、年时/去年。

5 .老青相同与中不同,如天河(老年青年)/银河(中年)、女猫/母猫、告假/请假。

现将市区两组对比情况列如表四。这里对其 屮的屮青年合作人简单说明一下:第一组屮年 (女,42岁,教师),青年(女,23岁,学生);第二组 中年(女,53岁,教师),青(女,23岁,学生)。

表四


二、


词汇变化的探讨与分析




(一) 词汇变化的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在词汇变化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 要的。一些事物或现象消亡了,那么指称或描述 这些事物现象的词语也就失去了使用的基础和存 在的必要,逐渐成为方言屮的历史词汇。比如《词 典》中记录的旧时婚丧礼俗词语“礼赞、礼相、土料、土工、发轿、护丧主、护丧、大赞、下役人、下生 头儿、洛丘、活社火、跑马饭、装老、留扣、柳木头、 狗碰头”等;日常生活词语“壶、海(子)油、灯 挂椅、苏木水儿、架子床、擦腱纸、枕头蒙子、砸衣 裳机子、笆障子、恶斯、伙食、隔锅饭、吃食、拆骨肉、扑扑囊、二抹子(饭)、上白血、扁食、豆杂血、高 桩馒头”等大都不为人们所使用。本文去二列举 的27类词语中60%以上属于这种名物词语。而作为表示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的动词、形容词在年轻人不使用的词语中的比率也占到了 30%左 右,如趟、咧嘴儿、揭锅、刻点子、捋不、起、各念、心话、对心思、食咕、口赫唬、嚷孽、侃空儿、红 青色、黄巴的、透毒、阔阔的、没材拉用、七开六透、 嬷儿不叠当儿、血糊流拉”等等,这种方言动词、形 容词的使用变化,多数并非因为某种动作行为、性 质状态的消亡而引起,而是社会文化教育普及和 提高的结果,这是与名物类词语使用变化很不相 同之处。③然而,方言动词、形容词的变化,却更 能从另一角度说明社会因素在词汇变化中起到的 决定性作用。

(二) 词汇变化的个人因素

从我们的考察中可以看出,词汇变化在每个个体身上所反映出的速率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 人们对旧词语的舍弃和对新词语的接受速率并不 完全一致,这一点从表一、表二和表四可以得到充 分的反映。其中表一反映出的是甲、乙、丙三位对 旧词语的舍弃,乙舍弃的最少,丙舍弃的最多,两者之间相差8%;与此相对应的是表二,这里“懂有替代”一项反映出的是对新词语的接受,丙“替 代”最多,乙“替代”最少,刚好反过来,两者之间相 差5%。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除了年龄因素以 外(乙、丙之间相差4岁,应该说还不是太大),教育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都可 能对个人语词的变化带来影响。在这一点上,表四的考察统计很能说明问题。青年人和老年人词 语使用相同,中年人与老年人使用的词语不同,确 实有悖常理,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各种特别的现象必定有它产生的原因。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环境,使得他们在一些词语 的使用上变化得更快一些,是很自然的。类似的情形在县城的表现更为突出,学校老师巳经不说或是较少使用的词语,在年纪很小的学生们口屮 却很常用,一家祖孙三代,父亲口中已经不太使用 的词语,在爷爷和孙子口中却还使用,这种情况虽然比例上说是少数,却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④ 徐州市区的语言环境要比县区优越,因为普通话推广的力度要比县区大,而且人们对普通话认同 度较高,主观上也愿意讲普通话,人们在思想上会 认为讲普通话是一种身份、气质的象征,会使自己 有一种优越感,而地方土语和普通话相比就会显得粗俗、土气,不登大雅之堂。这种对普通话的趋同心理(即心理因素)就会促使他们即便是在讲方 言时,也会尽量用普通话屮的词语代替方言词,以 便使方言变得精致、文雅一些。比如用“自行车” 取代“脚扎车”,用“肥皂”取代“胰子”,用“抽屉”取代“抽子”,用“改嫁”取代“抬身、超二道门欠子、改节”等等。

另外市区作为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开放度要比 县区高,各地的人交流比较频繁,有些词语在和别的地方的人进行交际时会有沟通上的困难,别人不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这一部分词语就需要改 变,如徐州“买到假货”叫“买装了”,现在一般都不 用这种说法而是用“买假了”代替;徐州“娶妻”叫 “寻”,现在都用“娶媳妇”代替;“传染”叫“着人”, 现在都用“传染”代替。

(三)词汇变化的总体趋向

词汇的变化是渐变的,从表四可以看出,第一 项“老中青完全相同”和第二项“老中青完全不同”,前者表现的是词汇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后者表现的是词汇变化的中间地带,第三项“老中相同 与青不同”和第四项“中青相同与老不同”则分别 表现出偏老和偏新的过渡阶段。从分项对比上看,1组2组三、四两项总体比例差别不是很大,只相差1 — 3个百分点,偏新和偏老比例十分接近。如果从两项对比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1组2组偏新的比率都要比偏老的比率高出许多,即分别高出19、23个百分点。这和表一所表现出的变化趋势是完全一致的。表一和表四考察的方式、内容都不完全一样,甚至可以说是有很大不同,但是考察的结果却是非常接近,决不会是偶然的。下面我们再来看表二,表二中“有替代”的两项,实质上反映出的就是新词对旧词的取 代。而这两项所反映出的比率值在甲、乙、丙三人 来说,都要大大高于各自“无替代”的两项比率值, 即分别高出13、9、14个百分点。所有这些,不仅 充分反映出徐州方言词汇向普通话靠拢的总趋 势,而且说明这个考察结论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 感觉,而是建立在充分的事实依据之上的、完全可以令人信服的。

从表一可以看到,《词典》所收录的词条中, 三分之一以上巳经是现在年轻人不用甚至不懂的了。《词典》“发音合作人选择老年中年”的编辑方针(李荣《总序》),使得词典较多地收录一些老派 词语,同时因为词汇本身又是个开放的类,因此我们很难说出一个60年来新老词语消长的具体数 字。然而也正是由于有了《词典》《概要》这样的记 录以为参照,才使我们有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从《词典》所收词语的对比考察可以看到,在 60年左右的时间内,其中已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旧 词消亡或正在消亡之中。这是徐州方言词汇向普 通话靠拢趋势的又一表现。

① 本文只是这种变化考察的一部分(即市区词汇的变化),篇幅所限,县区乡镇的变化以及城乡间的对比考察留待后文讨论

② 词汇的变化可以从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及词义的变化几个方面进行考察,本文侧重于后者。

③也就是说,名物类的词语中“无替代”的情形比较多,特别是在风俗、商业、器具用品、服饰穿戴等类别中,而动作性质类的词语 “有替代”的情形比较多。

④笔者将以专文的的形式对这种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此外,方言语音变化中也会出现一些波浪式、曲折式的变化。参看苏晓 青、刘磊《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的考察》,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苏晓青,吕永卫.徐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76.

[2]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

[3] 苏晓青,刘磊.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的考察[J].徐州师 范大学学报,2002, (4).

The Vocabulary Change of Xuzhou Dialect in the Last Sixty Years

——The Investigation of Tendency of Xuzhou Dialect5 s closing to Common Speech (II)

SU Xiao-qing, TONG Qiu-mei, WANG Hai-yan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

Key Words:Xuzhou dialect;vocabulary change;sixty years;tendency investigation

Abstract:Vocabulary is the most active part in the key elements of language. In the last sixty years,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of using vocabulary between young and old generations, reflecting clearly the tendency and character of Xhzhou dialect5 s closing to common speech. The reason of such change may attribute to the complex social factors and the factors of persons of various levels.

[责任编辑:古敬恒]

(原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0卷第3期)

本期编辑 | 魏秋芷

本期审读 | 魏秋芷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unfyzx@163.com

往期推荐

学术探讨|但锐、刘海波:贺胜桥镇方言韵母特点探究 ——基于老中青三代方言的调查

学术探讨 | 周炜:从方言剧本《抓壮丁》看四川方言疑问句

学术探讨 | 孟建安:关于语体修辞教学的思考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