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返城后的不懈努力(陈志强)

2017-09-27 作者:陈志强 知青情缘




    

    1983年我从安徽回到了上海青浦。到县文化局报到时,正逢青浦县主管文教的慈眉善目的张副县长在场,她对我说:“给你3个选择,一是继续当教师;二是到县图书馆;三是去县博物馆。”我选择去图书馆。因为多年的学校班主任工作,我早已心力交瘁,加之我刚从上海专治肝炎的虹桥医院出院,身体状况还有待恢复。博物馆考证古墓我也不感兴趣。就这样我到县图书馆上班了。

 

      图书馆领导按照上面的要求,规定馆里的青年职工都要到县职工业余学校进修,重新读完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我插班进了初中班,很轻松的拿到了职校的初中文凭。学校的数学老师很惊异我这个插班生的几何成绩。他不知道我早在1978年在云南勐腊瑶区中学当教师时,空闲时就做几何题目。不懂就求教于教数学的上海知青林贵源老师。做几何题目对我来说早已是驾熟就轻。我觉得做几何的论证题,寻找论据来论证论点,和我以后学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984年我在职校读高中课程。高中数学确实比较难,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大龄青年。凭着毅力我还是拿下了高中的全部课程。


      1985年图书馆的副馆长毛老师,一个我非常尊敬的慈祥善良朴实的图书馆领导,她力荐我到上海图书馆中专进修。学制2年。正当我准备到上海图书馆去报到时,上海电视大学青浦分校首届大专班在青浦招生。我对毛老师说:“对不起了,我要放弃上图中专,准备报考电大了。”毛老师说:"你要想清楚,如果你考不进电大,就两头落空了。我说我想清楚了。"白天上班,晚上复习。三个晚上通宵不睡,死啃厚厚的一本复习大纲。终于很顺利地考进了电大中文专业。

 

     学校里学得最好的是文学评论和中国现代文学,学得最差的是逻辑学。我对枯燥死板缺乏想象力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一点也不感兴趣。而教我中国现代文学的女徐老师和教我文学评论的男许老师对我青睐有加。我的毕业考试中国现代文学成绩98分,在全上海各区县电大考试中排名第二。而教文学评论课的许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边朗读边评论。

 

     3年的学习。最有收获的是每星期的2篇课堂命题作文。老师当堂给一个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在1个半小时内做完交卷,字数不能少于500,拿到作文纸和作文题目后,略微思考,赶快动笔,没有时间打草稿,边想边写,一气呵成。


     我最喜欢的文章体裁是散文。它不局限于一定的格式,可以是华丽的文字,如报上常见的旅游文章,也可以是朴实无华的白话文,如鲁迅的文章,如朱自清的写父亲的《背影》,追求的是真实感人的效果。写散文可以似脱缰野马,纵情驰骋,但跑远了赶紧得拉回来。天文地理历史人物人文景观内心情感,夹叙夹议,边叙边议,形式多样,想象的空间极大。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名为《我认识的一个老红军》的作文,老师阅后在篇尾用红笔写上一段评语:“严重弄虚作假,你这个年纪怎么可能知道那么多事。”老师怎么会知道我写的是我的父亲,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毕业考试后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篇论文,字数3000到5000。我的毕业论文是《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顷投降路线对中共的危害》,洋洋洒洒5000字,写得很粗糙,抄也要抄2个小时。这篇论文是全班唯一一篇写中共历史的文章。班主任宋老师对这篇文章期望很大,一再要我修改。但这时期也是我在单位最忙的时期。身兼图书外借部主任和参考辅导部两个部门的主任。在青浦图书馆的历史上,身兼两个部门的主任是绝无仅有的。我没有时间精力修改论文。重抄了一遍后又交还宋老师,敷衍了事地应付过去了。


      1988年学校毕业后在学校里学的东西马上就发挥作用了。一天晚上9点,我已上床睡觉,老婆的一个好友打来电话,说她的一个吃官司又被假释的朋友,按规定定期要写一篇思想汇报交给监狱。那个朋友不会写,就让我来帮忙写。老婆命令写不能不写,我起床后写了2个小时,完成了思想汇报。第二天一早老婆将思想汇报交给了她的朋友。过了几天后,朋友道谢,说文章被监狱警官拿到全监狱囚犯面前宣读。说该文认罪态度好,对犯人有教育作用。老婆的朋友说:"你家的陈老师好像也吃过官司。"我听后大笑。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出狱的囚犯。


     毕业后我在图书馆写的第一篇文章是《青浦乡镇图书馆的现状和发展对策》,该文被收进《江苏乡镇图书馆论文汇编》一书。这篇论文以及我的电大学历帮助我拿到了图书馆的馆员中级职称。并坐稳了几十年的主任位置。我在图书馆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是2012年写的《青浦图书馆三十年的读者工作发展历程》。这篇论文不仅是对我在青浦图书馆30年工作的自我总结,也是对青浦图书馆的三十年的发展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上海图书馆的论文评选专家组将这篇论文评为一等奖,理由是该文是一篇原创作品,没有抄袭痕迹。馆内的老同志看了后都说这里面写的都是我们当年的工作情况。我说是啊,我只是将大家的工作作了理论的总结。


     现在馆里大部份职工都是近年分进来的年轻大学生,他们不了解青浦图书馆的历史。这篇论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青浦图书馆的前辈们是怎样工作的。


     1989年青浦图书馆第一次搬迁,从原来的紧挨曲水园的旧址,搬到了青浦的城北大桥下的一座新建的大楼建筑物内。图书馆的对外窗口部门都破天荒的彻底地实行图书开架服务。青浦图书馆的全开架服务方式走在了在全上海各区县图书馆的前面,上海各区县图书馆兄弟单位相继来青图参观学习。一天上海市图的同行们来到青浦图书馆。我作为主管部门主任陪同。一位市图的同行悄悄地问我:"你是哪个名牌大学毕业的?"我回答:“电大”。该同行听后不语。他是不知道,当年整个图书馆流通部门仅我一个是大学毕业生。尽管是一所草根大学。


     可以说,整个知青群体都是出自于山村荒原的草根。十年的艰辛,十年的磨难,造就了一代人的崛起。与同时代的人相比,他们更吃得起苦,性格更坚毅,意志更坚强。他们知道了解生活在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他们更接近群众,更体恤民情。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复出作出的最伟大英明的两大决定就是知青回城和恢复高考。前者稳定了社会,后者解决了中国十年的科技文化断层。知青没有理由不感谢邓小平。知青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首批受益者。    



1988年毕业后在青浦曲水园拍照留念

作者简介

作者陈志强

1969年12月从上海奉贤上山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水利二团三营十三连。

1974年上调到勐腊县瑶区公社。先后在沙仁小学,老白寨小学,瑶区公社中学任教。

1979年调离云南瑶区,到安徽芜湖鲁港公社中学任教。

1983年调离安徽鲁港,到上海青浦图书馆直至2013年退休。


作者作品链接




【知青回忆】买菜的苦与乐(陈志强)

【知青回忆】难忘的南腊河(陈志强)

【知青回忆】工地上和茅草山上 (陈志强)

【知青回忆】45年前的边陲小镇勐腊(陈志强)

【知青回忆】1970年3月的一场大火(陈志强)

【知青回忆】连队生活回忆(陈志强)

【知青回忆】水利二团的团长政委(陈志强)

【知青回忆】恋爱与婚姻的困惑(陈志强)

【知青回忆】西双版纳的雨季(陈志强)

【知青回忆】勐腊中学语文教师周新寒(陈志强)

【知青回忆】在沙仁的两年教书生活(陈志强)

【知青回忆】半年的老白寨教学生活(陈志强)

瑶区公社中学的那些日子(陈志强)

【知青爱情】火车上的偶遇~~~(陈志强)

【知青回忆】公社教师的轶事(陈志强)

【知青回忆】在瑶区的5年里(陈志强)

【知青回忆】我在瑶区的奇遇 (陈志强)

【2016年六六届小学同学会发言稿】难忘的岁月(陈志强)

【知青回忆】 我的小学同学庄群(陈志强)

【知青回忆】拉练(陈志强)

教师妻子探亲记(陈志强)

怀念父亲(陈志强)

【知青回忆】13连副指导员马振清(陈志强)

【知青回忆】我的知青同学周勇和他的姐姐(陈志强)

【知青回忆】瑶区的上海知青李颂源(陈志强)

【知青回忆】我的知青兄弟小擦板(陈志强)

【知青相册】逝去的青春(陈志强)

【知青回忆】胡湾行(陈志强)

【知青回忆】芜湖鲁港中学任教的四年(陈志强)

【知青回忆】知青花和尚(陈志强)

【知青回忆】建设兵团的单玉珍(陈志强)

【知青回忆】瑶区的上海知青(陈志强)

【知青回忆】知青开会(陈志强)

【知青回忆】勐满行(陈志强)

【知青回忆】我的知青战友阿金和建平(陈志强)

【知青回忆】在那峥嵘的岁月(陈志强)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