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十年的记忆,半世纪的情谊】纪念赴滇50周年抒怀(崔文贵)

崔文贵 知青情缘 2024-02-02


五十年的记忆,半世纪的情谊


作者:崔文贵


语音:原野


   今年十一月十七日和十二月二十日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原水利一团三营十一连的上海知青们奔赴云南边疆五十周年的纪念日。



   五十年前,为把西双版纳建成我国继海南岛之后的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解决当地粮食自给的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版纳的水利事业。为此,当时的云南省思茅地委、地区革委会(今天的云南省普洱市,当时西双版纳州由思茅地区代管)报请云南省委、省革委批准,决定借用原定到西双版纳各国营农场(70年组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一万多名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州所属的景洪、勐海、勐腊县组建五个水利工程团,各负责一项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团按部队建制,由云南省思茅军分区一个边防团负责一个水利工程团的筹建,实行军事化管理。连以上行政和政治正职由负责筹建的边防团现役军人担任,副职则由地方政府和国营农场干部以及知青担任。十一连所在的水利一团,是由驻云南省孟连县的原云南省军区边防第三团(对外代号‘中国人民解放军0294部队’)负责筹建,全团三千多名上海知青,主要负责勐腊县南润河引水工程的建设任务。



   五十年前, 192名16、7岁的上海市上海县69届初中生响应号召,远离家乡和父母,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组建了水利一团三营十一连。并由此开始了在边疆为期近十年的艰苦生活和顽强奋战。这些老知青,不管退休前是领导干部、是高级工程师、经济师、是专家教授、是法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还是企业管理者、工人,他们的第一身份都是一名知青,他们踏上社会的起点,他们的第一个工作单位都在云南,在版纳。也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把西双版纳称为“第二故乡”,也正是有了这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才使知青们领略了版纳的热带风光,见证了傣家人的民族风情,才对距上海几千里之遥的版纳大地至今念念不忘。


   回想当年,艰苦的生活远比知青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十一连当时驻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捧公社勐润大队曼贺南生产队,距中(国)老(挝)边境直线距离不足1.5公里,只有一条土路与外界相连。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出门全靠步行;没有任何通讯工具,往来联系全靠写信;没有报纸书籍,了解外界信息全靠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没有商业网点,再多的人民币也无用武之地;文化娱乐更是一片空白。知青们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竹蔑床,点的是煤油灯,干的是体力活。还要不分白天黑夜地随时防备蚊叮虫咬和蚂蝗袭扰,如果这些尚可接受的话,更苦的是吃饭缺菜少油,一个月难见一点荤腥。每月42斤的定量仍然填不饱大家的肚子。凡是看过十一连组织战友撰写、自行编辑印刷的《难忘的青春岁月》一书的人都会掩卷叹息,深有感触。



   尽管如此,当年,十一连的知青们在解放军和农场干部的带领下,同其他兄弟连队一起,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原定工期三年的南润河引水工程和勐腊县勐捧到勐润的简易公路,之后又移师勐腊县勐哈地区,协助水利二团完成南腊河引水工程的引水干渠的开挖任务和渡槽修建。这两项工程至今仍在造福边疆各族人民,成为知青们以幼小的年龄献身勐腊的鲜活例证,也是几千名上海知青献给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的珍贵礼物,日夜奔腾不息的南润河和南腊河将永远铭记知青们所做的贡献。


   尽管四十年前,知青们基本都离开云南回到了家乡。但他们毕竟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留在了版纳,奉献给了边疆。毫不夸张的说,西版版纳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能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圣地,也有上海知青的一份贡献。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16、7岁的知青即将跨入古稀之年。虽然在云南期间倍尝艰辛,但一生中有了这样一段在边疆奋斗的经历,大家虽苦犹荣。虽然在版纳奉献了青春年华,但毕竟为边疆各族人民做了一件好事。虽然离开版纳已有四十年,但知青们对版纳的感情并未因时间的消逝而淡漠。正像知青们2017年送给勐腊县委、县政府的锦旗上所写的 “青春年华奉献勐腊,花甲之年情系边疆”。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连在上海知青中率先建立了以当年的连队为单位的知青战友联谊会,通过联谊会这一组织,把当年一个连队的战友重新集合在一起。联谊会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工作,如依靠大家的自愿捐款建立连队互助基金,及时看望生病的战友、吊唁去世的战友,自愿捐款为长眠在版纳大地,年仅十九岁的林光辉战友修墓立碑,年年春节举办团拜会、多次组织各种游览和聚会活动,特别是2017年在罗国昌营长的大力支持和全程陪同下,成功组织60余名战友和家属重返版纳,故地重游。所有这些,充分说明战友们对那段艰苦的生活刻骨铭心,倍加珍惜在艰难困苦中“同挖一条渠,共喝一锅汤”结下的兄弟姐妹情谊,因此对联谊会的号召和活动,都积极支持和参与,这一点尤其令联谊会的组织者们感动。

   为了半个世纪的记忆,为了祭奠逝去的青春,三年前,连队知青战友联谊会就决定2019年隆重举办赴滇五十周年纪念活动。


   为了做好这次纪念活动的筹备工作,连队知青战友联谊会从今年6月起就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就纪念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进行详细研讨和策划,在确定纪念活动的举办日期时,考虑到本连知青当年是分两批离开上海的,第一批是当时的上海县虹桥和三林塘地区(现属长宁区和浦东新区)的知青11月17日从上海出发,第二批是当时上海县龙华地区(现属徐汇区)的知青12月20日从上海出发,取第一批的11月和第二批的20日,因此确定11月20日为活动举行日。关于纪念活动的主要内容,会议确定了“四个一”,即定制一件纪念品、举办一场纪念会、排练一台文艺节目、拍一张纪念照。


    根据上述活动内容,联谊会确定了人员分工,每一项内容都有专人负责,确保各项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联谊会的赵元南战友在上班之余,不辞辛苦,承担了纪念品的设计、定制;老照片的编辑、修饰、整理;纪念会会标的设计、定制等工作。承担文艺节目排练任务的战友,每周定时在上海动物园进行排练,中午自带干粮,就地解决午餐问题。确保了十几个节目在纪念会上顺利演出。


    纪念活动肯定要用钱。因此经费的筹集就成了纪念活动能否成功举办的关键。为此联谊会经多次研究,决定面向全连知青开展自愿赞助,吸收赞助款的通知在连队微信群发布后,得到全连战友的积极响应,短短一周时间就收到战友们的赞助款五万余元,既出乎联谊会的意料,也使活动的组织者们大为感动和深受鼓舞。




   十一月二十至二十一日,一百五十余名当年的老知青及部分家属会聚于上海浦东萨维尔金爵廘安酒店,正式拉开赴滇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大幕。


   应连队知青战友联谊会及广大知青战友的盛情邀请,原水利一团三营营长罗国昌、十一连连长纪先、副指导员刘斌生、原西双版纳州勐捧农场(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十九团)五分场一队指导员、重庆知青彭素兰、连长邓绍仪(已去世)的长女邓春华专程来沪,与老知青们久别重逢,并带来了普洱茶,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给每一位知青,共同纪念难忘的五十年。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驻上海联络处张江红主任因赴杭州考察未能到会,特请联谊会转达她对广大知青的亲切问候,祝大家健康长寿,家庭和睦!

 

   在上海知青中颇具盛名的微信公众号《知青情缘》主编刘乐亮先生应邀赴会,向广大知青表达了良好的祝愿。




   兄弟连队的代表也应邀到会。


   纪念活动由联谊会的崔文贵同志主持,他首先对远道而来的老领导和应邀到会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他代表全连知青对本连已去世的22名战友表示了沉痛的哀悼和深切的怀念。


    在纪念会上,崔文贵还代表广大知青提出两点建议,希望老领导罗国昌营长转告西双版纳州委、州府及勐腊县委、县府领导,一是水利一团三千多名上海知青以及一百余名解放军官兵和农场干部、职工齐心协力修建的南润河引水工程,至今仍在造福勐腊各族人民,但整个工程尚无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或者碑刻,表明这是当年水利一团修建的。因此,希望勐腊县政府能理解知青们的一片真情,在南润河引水工程大坝处修建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或者碑刻,永作纪念。二是西双版纳作为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主要聚集地,鼎盛时期三个县及八大国营农场有来自上海、北京、重庆、昆明的知青达五万余人,约占当时全州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建议在版纳州州府景洪市或勐腊县择地修建一个知青广场和知青博物馆。既可以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也可以成为老知青及成千上万旅游者的打卡地,为促进版纳的旅游发展作出贡献,更是勤劳朴实的版纳人民对知青的一份回报。







    应邀来沪的罗营长、纪连长、刘指导员、彭指导员先后上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回顾了当年与知青同甘共苦,备尝艰辛的历程以及在艰苦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感谢知青们对他们的盛情邀请和接待,希望年近古稀的战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多多保重!


     随后,专门为纪念活动排练的一台文艺节目正式上演。节目形式有诗歌朗诵、集体舞,独舞、旗袍秀、男女声二重唱、女声独唱、二胡独奏、葫芦丝演奏、沪剧演唱、大合唱等,全是本连知青自编自演。尽管参加演出的知青们都已年近古稀,但表演起来精神抖擞,有模有样,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赢得战友们的连声赞叹。



   纪念会和文艺节目演出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集合在宾馆大厅门前的台阶上,共同拍了一张难忘的纪念照。

         

    整个纪念活动告一段落后,联谊会成员及部分知青战友陪同老领导们游览了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世界上首座深坑酒店,乘坐游轮欣赏了美丽的浦江夜景。随后游览了无锡市的部分景点。


    与此同时,许多知青战友纷纷以个人名义宴请各位老领导,充分说明十一连广大老知青都是重情重义之人,倍加珍惜在艰苦岁月里与老领导们结下的深情厚谊。





 纪念赴滇50周年抒怀


作者:崔文贵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九年,
11月17日和12月20日,
在寻常人的眼里,
两个极其普通的日子,
却永远留在十一连人的心坎里。
五十年前的这两个日子,
一群16、7岁的青春男女,
一百九十二名所谓的“知识青年”,
本应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
本该让教室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却分两批从繁华的浦江之畔,
来到亟待开发的西双版纳。
踏上进入社会的第一站,
开启人生旅途的新征程。
人们不认识他们,
只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上海知青。
人们不知道他们会到哪里去?
只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水利一团三营十一连。


 
在这里,
他们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
却担负着兴修水利、建设边疆的重任;
在这里,
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却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在这里,
他们住草房,睡竹床。点油灯,喝菜汤,
却让一条条引水干渠,
在他们的脚下一步步向前延伸。
在这里,
他们一次次洒下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泪水,
却依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
与天斗,与地斗,与难以想象的困难斗。
啊!
可亲可敬,我的战友,
他们在这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他们在这里谱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
为边疆的建设尽心尽力,
为版纳的发展流血流汗,
也给自己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弹指一挥间,
半个世纪过去了,
为了纪念这难忘的五十年,
一群年近古稀的老人
相聚在美丽的浦江之东。
当年的老领导来了,
第二故乡的亲人送来祝福。
说不完的版纳之事,
道不尽的战友之情。
他们老了,
头发白了,
22名战友已经作古,
许多事情也健忘了,
但在版纳的一情一景,
却至今记忆犹新。
相聚是短暂的,
战友之情却是永恒的。
他们盼望着还有再次相聚的日子。
五十五年、六十年,乃至七十年,
到那时他们还能笑在一起,
成了心中最真诚的祝愿。
保重!战友!
战友!保重!
 
2019年11月20日 

 

荐读



【知青岁月】难忘的一件事(周春兰)

【知青回忆】一副担架的故事(秦明娟)

【知青回忆】一  天(吴秋星)

一次难忘的经历(费慧元)

【知青回忆】往    事(顾冬梅口述.陶中文整理

青春序曲(陶中文)

【知青回忆】根正被医生判了“死刑”(许泉根)

难忘的知青岁月(王静治)

【知青回忆】那夜,刻骨铭心(顾冬梅)

【知青回忆】勐 润 初 夜(顾冬梅)

【知青长诗】西征一百韵(马关飞)


圆 梦 之 旅——谨把此文献给曾在边疆奉献青春的知青战友们(陶中文)

圆 梦 之 旅(二)谨把此文献给曾在边疆奉献青春的知青战友们(陶中文 )


【知青故事】回  家(黄胜英)


关于为林光辉战友修墓一事的小结(崔文贵)

忆父亲(崔文贵)

西双版纳,我心中永远的怀念(崔文贵)

终生的记忆  永远的集体(崔文贵)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在看”和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五十年的记忆,半世纪的情谊】纪念赴滇50周年抒怀(崔文贵)

崔文贵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