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霍拉山下】二十、种植‘百号’​(董克荣 )

霍拉山下连载 知青情缘 2024-02-02



霍拉山下


作者:董克荣 


点击进入

【霍拉山下】序 (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一、收工曲(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送饭(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失  书(董克荣 )

【【霍拉山下】四、一封航空信的启示(董克荣)

【霍拉山下】五、小乐队(董克荣)

【霍拉山下】六、献血(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七、苇子湖的故事(董克荣 )

【霍拉山下】八、豫剧团里的高手们(董克荣 )

【霍拉山下】九、绝  配(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伙房学艺记(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一、厨师人生(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二、老友一民 (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三、成长(董克荣 )

【霍拉山下】 十四、向往宁静的生活   (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五、奔向查通沟(董克荣 )

【霍拉山下】 十六、夜行(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七、打井(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八、临时卫生员(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九、那山、那水和那驴(董克荣 )




二十、种植‘百号’


‘百号’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是特殊年代的战备物资。它的果汁里含有吗啡、可待因等30多种生物碱,是医药不可或缺的原料。传说它能治百病,故民间称它为‘百号’。七十年代曾在新疆待过的战友,很多都参加过‘百号’的种植和收割,它的大名我卖个关子暂且不提。


一天,指导员胡振林来找我,他神神秘秘地对我说::“团部下达给我们连队种植二十亩‘百号’的任务。你想不想干?”我说:“没见过,不懂啊。”胡指导员又说:“种这东西保密性强,要派专人专管,还要发枪,武装保卫。责任很重。”经他这么一说,激起了我的好奇,我赶紧说:“我去!”

最初连部考虑两个人,是蒋海云和我二选一。蒋海云是党员,又是劳动模范,现在是菜地班长,调他最合适,但没人顶替他去种菜,连部还是决定派我去。


蒋海云听说不调他,就去找连长贾焕章,说:“小董是个学生娃,写字画画还行,可他没干过这活,连撒种子他也不会唻,这怎么能行?”


贾连长看他着急的样子逗他说:“那怎么办,要不你们比一比?”蒋海云说:“比就比,难道我还怕他不成?”


蒋海云个子不高,瘦瘦的,那么多年在新疆的生活,也没有改变他一口的四川口音。年青时当过兵,转业后娶了个维吾尔族姑娘,生下两个非常漂亮的女儿。终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不一样,老婆不愿在汉族地区生活,跑了。他一个人忙里忙外,整天弓着腰叫唤腰疼。


后来他去四川老家探亲时带回一个婆娘,虽说这个婆娘经常唠唠叨叨挺烦人,但她对蒋海云的两个孩子如同己出,又把家里照顾得舒舒坦坦。蒋海云很满足,从此再没听到他叫唤腰疼了。


听说要比武,我知道自己不行,但我不想失去这个机会,就悄悄地找张保管要了些菜种子练习撒种。种子撒得均匀,就不会造成缺苗或苗太多,从而影响定苗的困难。


晚上我躲在宿舍里,把报纸舖在地上,抓一把种子边走边撒,观察种子落在地上的密度和间距,一遍又一遍地体会播种。开始时手控制不好,脚步也不稳,一会儿撒得多,一会儿撒得少。几天后我的手和脚步慢慢地能配合,种子撒得基本均匀。


比武那天,贾连长和胡指导员都到田里,菜地班的人也都围过来看热闹。我们各自选了一畦地,先划拉好播种沟,等贾连长一声号令,我们就开始撒种。


虽然我练习了无数次,但比武时还是有点紧张。我深吸一口气,半蹲走路弯腰撒种,一个来回手里的种子刚好用完。蒋海云撒得比我快,已经撒完第二趟。


播完后贾连长说:“等菜秧长出来,谁撒的苗均匀就派谁去。”


几天后,贾连长和胡指导员叫我一起到菜地,大老远就听见蒋海云在唉声叹气说:“腰不行啦!”


我们走近去看,原来他撒的菜种有出苗不匀,正在生气。我见他撒的苗每隔一步冒出一堆秧,那是步子有轻重,落下太多种子的缘故。


贾连长笑着说:“腰疼腰疼,腰早就给你婆娘折腾坏啦,还有脸说!”大家都笑了起来。蒋海云摆了摆手说:“现在的年青人都上来啦,我们老喽。”胡指导员说:“那你就乖乖地下去吧,啊?”


虽说我胜出,但我高兴不起来。如果蒋海云没有腰疾,也不会败阵。毕竟他种田经验丰富,我没有把握啊。我看着他弯着腰用砍土曼把子支撑着,不知为什么我的心突然被伤感包裹起来,显然是腰痛他还坚持着,他也就四五十岁左右就说自己已经老了。


临走蒋海云问我:“知道‘百号’是什么吗?”我说:“不知道。”他说:“那是鸦片啊。”我这才恍然明白,我们要种的竟然是罂粟!因保密需要,不宜直呼它的大名,就沿用了传统的别名:‘百号’。


罂粟果实

我从没见过罂粟,更不懂种植。乘回沪探亲的机会,我到上海图书馆去查找资料。那时这一类内容的书是禁阅的,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


走进图书馆,偌大的阅览室窗明几净,座无虚席。虽然那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可喜欢读书的人还是不少。


在上海图书馆内看书,每次可借阅五本。我要找的书是有关罂粟的内容,于是我就从查阅目录开始,不停地忙着借书还书,翻过的书已堆满好几辆手推车,忙坏了资料员。


时走过来一个管理员,他用异样的眼神盯着我说:“你不是来看书的!”我说:“我在查资料啊。”他说:“我观察你好久了,哪有三分钟看五本书的?不到两小时,换了多少本书你自己说!


我一时语塞。他又说:“你看到资料员长得漂亮,动起了歪脑筋,想‘吃豆腐’吧?”听他说这话我吃了一惊,就转身去看资料员,她正满头大汗地把我借过的书放回原处,这才发现资料员确实长得很漂亮。


管理员不由分说要拉我走,说:“到办公室去讲讲清楚!”我说:“不是的,不是这样的!”


我突然想起带了介绍信刚才登记时还用过,赶紧拿出来给他。管理员看完后说:“原来是这么回事!你咋不早说?”我心想:“幸亏带着介绍信,不然说不清楚啦。”


毕竟图书馆是人们学习的重要场所,管理员警惕性高那是应该的,但他有点过于敏感。


管理员还是不错,他后来帮我一起查找。我们找遍农业、医药、植物类书的目录,终于在科普类目录里找到相关的资料,它是一本薄薄的非常通俗易懂的科普书。


春天到了,冰封的大地开始萌动。绿草青青,鸟儿欢叫,白杨树梢上也发出了绿芽。


我也做好了各种准备。贾连长、胡指导员、蒋海云和我一起,在大田中间选了一块地,那块地紧靠支渠,略有坡度,有利灌溉。


我打好毛渠分好垅,拉好直线再下种,整整忙了几天才把那二十亩地播种完。


曾经种过罂粟的农田


胡指导员对我说:“以后你一个人恐怕忙不过来,再给你一个人,你找谁?”我说:“农业班的罗铸,他比较细心。”胡指导员说:“好,那就这样。”


胡指导员还派人用苇把子在周围筑起篱笆墙,并指派民兵王春暄站岗巡逻,以防外人进入。


从资料里我了解到,罂粟原产于地中海东部山区,它喜欢充足的阳光和疏松的土壤,既喜湿润又不耐旱涝。为加大早晚的温差,我和罗铸就开沟把畦灌改为沟灌,晚上浇水降低地温,白天停水促进生长。

当年浇罂粟筑的坝和浇水口


在幼苗刚出来的那段日子里,我常常坐在地头遐想:“这罂粟究竟长什么样?”

终于罂粟露出了子叶,渐渐地又长出真叶,看上去有点像菊花苗。蒋海云说:“它跟茼蒿菜长得最像,苗苗能吃,口味也差不多。”他又说:“这‘百号’比我们菜田班的蔬菜长得壮。”我说:“基肥放得比较多。”蒋海云说:“灌过水后再追些化肥吧。”我说:“好的。”


罂粟幼苗


不知不觉中,罂粟长得比肩高,顶端抽了苔,并现出花蕾,不久开出雪白的花朵。青青的果实渐渐膨大,形状如石榴。我站在田边远望,罂粟的枝叶随风摇曳,沙沙作响,像无数穿着绿裙的少女在翩翩起舞。都说罂粟开花绚丽缤纷,果然名不虚传。


罂粟花

             

在古埃及,罂粟被敬为“神花”。在欧洲,它被看作“缅怀之花”。崇祯年间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莺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原来古人早就有栽培并欣赏啦。



罂粟花萼


快要收割了,我和罗铸在田边搭了一间窝棚,晚上住在里面轮流值班。胡指导员从团部领回一支冲锋枪交给我,说:“不要让外人进去。”我问他:“有子弹吗?”他回答说:“没有,拿着唬人的。”

一天中午,我正在窝棚里休息,忽然听到外面有咔咔的走路响声,有人进来了。我赶忙背上枪出来喊:“不能进,再走我就开枪啦!”喊完后自己觉得好笑:这算啥?

外面几个人大声说:“别开枪,我们想看看鸦片长啥样。”原来是近邻的公社老乡。真是好事不出门,糗事传千里。这事还保得了密吗?

在盛花期间,我到其他连队去看了看,比较而言我们连队种植的罂粟长势还是比较好,已经可以收割了。

关于收割,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描述:“阿芙蓉结青苞时,午后大针刺其外面青皮,勿损里面硬皮,或三五处,次晨津出,以竹刀刮,收入瓷器,阴干用之。”


针刺罂粟果流出乳白色的果浆



古人用它来治病,剂量很小,可以等果浆干了再刮。大规模种植不但要求高产还要省工省时,等干了再刮收显然要困难得多,必须现割现收。我们要在割与收中想办法提高亩产量。

收割前,我们准备了天平称,用来准确计算每组的日产量。做了铁皮盘子用来晒果浆。又请木工程清利做坯模,以便果胶压型包装。

收割时,先从果实顶部开始,绕圈环割,留下少许让它输送养分。刀距越密,收割天数越多,单果产量也就越高。每个果实一天割两刀,依次向下,直到果皮上布满刀痕,果实也就成熟干枯了。

收浆也有技巧。用手指刮时,应顺势略向下偏,流出的果汁就全部沾在手指上,然后刮进收纳杯里。如果偏向上面,部分果浆会留在刀缝里,就要影响产量。

我们还组织几次培训,讲解果实的结构,让大家了解果实生长需要营养,过度收割,会影响它继续生长。要合理把握一个“度”。一旦割穿果皮,果实干枯就没有收成了。

刀具也很有讲究。贾连长指派机耕班的吴健强和邵玉瑶在田边专事磨刀,他们把钢锯条的一头磨成弧形如指甲状,用竹片固定刀刃的宽度。使用后要清洗重磨,如不顺手随时更换。


(罂粟收割刀)


一天我帮着清洗刀具,吴健强问我:“纵向磨刀磨得锋利,还是横向磨得锋利?”

吴健强在机耕班开链轨式拖拉机,没有犁地播种的任务时,就过来帮忙磨刀。他平时话不多,但善于思考,在磨刀时就发现了个中的技巧。

我被他问住了,想了半天说:“应该没什么差别吧。”他又问我:“锯木头时,用锯子锯快还是用刀子割快?”我一下子明白了:纵向磨刀,刀口会呈微小的锯齿状,横向磨刀却不会有。自古以来磨刀都是纵向磨的,刀子非常锋利。我感叹地说:“干任何工作都有学问。你是在用心磨刀啊!”以后换人磨刀时 ,我就把吴健强的经验告诉他们。保证每把刀具既锋利又好用。

收割时,每组两人,前割后收,定株定量,责任到人。我还把扩音器搬到田里,反复提醒大家注意切割力度,防止损坏果实。每天检查环果的刀痕,刀距过宽,就提醒大家在缝隙中间补割,争取全期每个果实多割多收。当天收割不完,互相帮助。如留待第二天再割,反而促使果实提早老化。

收割工作有条不紊,产量每天都在提高。我们还开展劳动竞赛,三天评比一次,完成定额颁发奖金,多收多奖。统计周志高用红纸包上现金,到田里直接发给个人。大家的劳动热情日益高涨。

随着罂粟不断地长出腋芽,果实越来越多,每组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大家点着马灯,甚至在脖子上挂手电筒照明,常常收割到半夜才下班。在收割时田里还需要浇水,只能在泥地里收割相当辛苦。

谢莉莉和翁菊仁小组每天的产量总是第一,她们割的刀痕既整齐又紧密,从而延长了收割期 。我就在广播里介绍她们的经验,交流割与收的方法。


被割穿的罂粟果实开裂提早死亡,图片由陈琪提供


可是忙中还是出乱。有一天在下班时,我在刘美莲和李兵交来的刀具中发现了问题。他们为了图快,将两把刀绑在一起,这样每次就多割两刀。我赶紧去田里检查,见果球上的刀痕很多,有的已经无处可割,造成植株过早老熟,甚至死亡。我们就在地头召开现场会,说明植物生长自有规律,多割欲速而不达。并让谢莉莉和翁菊仁做示范,防止再出现伤果。每天的产量还在节节攀升。

收来的果浆集中放在盘子里晒,表层很快干结,需要不断搅拌,干燥的时间越短质量越好。当果浆浓缩成深棕色时,就可以放进模子里压形包装。

一天中午,我搅拌一遍果浆后,觉得很疲倦,就靠在窝棚的小床上休息,谁知一躺下就睡着了。突然被几个人的讲话声惊醒。

我听到翁菊仁说:“收百号小董最累,早晨最早晚上最晚,中午他都睡过头了。”谢莉莉说:“明天中午我们帮他晒浆吧。”张瑛瑛说:“人家小董有女朋友的,我们去算什么?”谢莉莉说:“又不是谈恋爱,帮帮忙有啥关系啊。”她们正说得起劲,我走出来说:“嗨,你们在背后讲什么悄悄话。”把她们吓了一跳。翁菊仁说:“你没有睡啊,我们正表扬你呢。”她们领了工具就匆匆下田去收割了。

从第二天开始,谢莉莉真的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帮忙搅拌晒浆,我很感激她。在第二年种植罂粟时,贾连长把晒浆工作交给张保管,我只要把果浆送到仓库,就有时间去检查收割的质量。这是后话。

罂粟完全成熟了。田里的工作只剩下砍割秸秆和果壳装袋。我敲开一个果壳,见里面结满了小小的种籽。蒋海云说:“种籽是可以吃的,很香。”我说:“资料里有说明,罂粟全株中只有种籽无毒,可以食用。”胡指导员说:“那就让伙房做包子吃吧。”

于是伙房忙着用甜菜熬糖稀,把种籽炒熟拌在一起做成馅,这样的糖包子大家都是第一回吃,说:“好吃,又甜又香!”


罂粟种籽


收割工作全部结束后,张保管把果胶和果壳交往团部,回来向贾连长汇报说:“我连生产的果胶色泽光亮,含水率低,质量一级,亩产量在全团排名第一。”

不久,钱团长和团生产股干事到我们连队来听汇报,他们对我连运用辩证法进行收割作了肯定。并让我写一份总结交团部生产股。

我最想说的经验是‘团结’。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收割是有季节性,必须抓紧有限的农时。收割时劳动竞赛的情景,天天让我感动。收割好比打仗,是团队作战。不管是割还是收,都需要配合。磨刀、送茶水等工作及时跟上。伙房、学校、托儿组大力支持。全月无公休,全连一条心,才取得好的收成。

在那个年代,我们有幸种植这神秘的植物,了解了罂粟生长的全过程。我很想念这充满争议而又美丽无比的精灵。但它被制造成毒品后,又成了毒草,这样婀娜多姿的花卉也就沦落成罪恶之花了。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形容:“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元朝时,名医朱震亨对罂粟的毒副作用指出:“其治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

我们在收割期间,蒋海云曾对我说:“你要注意那些抽烟的朋友。”我说:“好的。”

一天,我看到有几畦罂粟没人收割,人都到哪里去啦?我走近去看,原来他们蹲在罂粟花丛里,把浆汁抹在卷烟上吸食,呑云吐雾,忘乎所以。

我在田间天天都在宣传广播,但还是有人选择尝试,这些战友平时都遵纪守法,可遇到机会他们就把持不住自己。

如今,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人类的贪婪和无知无畏,把前人的忠告抛之脑后,使鸦片的毒汁愈漫愈烈。有多少人为运贩毒品前赴后继;有多少人因吸毒而罔顾健康和家庭。为了禁毒,全世界动用了多少人力和财力?无数缉毒战士艰苦奋斗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

罂粟花啊,你是天使还是魔鬼?


缉毒战士在铲除罂粟。图片来自网络


罂粟果浆含毒,而种籽里却有多种维生素,含油率达百分之五十。欧洲人食用罂粟籽已有很长的历史,他们从种籽里提取食油,或把种籽做成沙拉酱,吃着又香营养又丰富,乐此不疲。

我国是获得联合国麻管局批准生产储备药的六个国家之一。如今国内仅有甘肃省被批准种植,实行武装管理,百里电网围垦,防止罂粟扩散。

由于地广人众,大面积种植必有疏漏。国家执行强硬措施,任何个人不能栽植,种七棵以上就属违法,更不得经营罂粟食品。

人类最大的弱点是难以自律,所以罂粟的命运必定是控制利用。如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到那时人人都能自由种植罂粟,观赏它的美丽花朵。我们可以不用再称它‘百号’,而直呼其名:美丽的罂粟花。

但愿我们能够早日见到那一天。





读者精彩留言


《百号》跟帖,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韩沧新———我很佩服作者的记性,怎么一样也忘不了,事情忘不了,姓名忘不了,时间地点忘不了。一提‘百号’故事我全想起来了,它从神密到公开,它从开花到结果,它从收割到成浆块我们全都体验过了。就连百号籽我们也不知吃了多多少少。但我们真沒想到为了‘百号’还如此辛苦翻阅了大量书刊和研究。百号发表以后会引起战友的许多回忆,看了‘种植百号’,没去过新疆的人要看图和文字才能了解。我喜欢百号开的花,颜色各异漂亮极了。以前我不知道这是违禁品,只知道花太好看了。因为妈妈非常喜欢种花,我在百号果实干枯后给妈妈的信中装了几粒种子,让妈妈好好种。我记得林园一连有个老职工种了几棵,后来好象出事了,把我吓了一大跳,赶紧写信叫妈妈拔掉。我回上海后在担任支部书记时,发现小区里有人种了近四十几棵百号,我不敢汇报街道,生怕敲掉文明单位牌子,第二天我与居委会主任一起把这些百号全部割掉后烧了。这篇文章又让我回想起这些事,眼前仿佛又看见开满五彩花朵的百号地。真好!


崔紫君———想当年我还是收浆能手呐!

 

陈 琪———我对种植百号影响特别深刻,当年十连也不例外,而接触,收割百号的人也严格规定,像我们成份不好的是靠边站,到后期,由于人手不够,也由于没有之前的神秘,也终于允许靠边站的人入例参与。难忘怀的是这罂粟花开时艳丽夺目,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也算进疆唯一值得骄傲所参与过的稀事。谢谢董兄的好文章。


张禾笙———提起一百号,太熟悉了,但我们只知道收,也知道籽好吃,其他一概不知。小董聪明好学,肯动脑筋,竟然从播种、间苗、澆水、收割等环节把一百号管理得如此科学、到位,难怪一百号的产量名列全团第一啊!我给你点个大大的赞!


黄建华———看了克荣兄的《百号》很有感触。他把我们那个年代的单调枯燥的劳作描写得很细腻,生动。他干一行爱一行,哪像我们一天到晚得过且过,从不发挥主观能动,所以那么多年后什么也没留下,很是惭愧。。在十连时,种过100号,收过100号,也吃过100号。播种时用掏空的葵花杆装上100号种子,用纸包好一头,上面戳许多小洞。地里拉好沟,拿起装有100号种子的葵花杆,在沟里播撒。几天后苗出来了,长得和现在吃的茼蒿菜差不多。把多余的苗定了拿回来炒了吃也是茼蒿菜的味道。食堂里炒菜的油有一阶段用的也是100号种子榨的油,还拿100号种子做包子馅,很香!但是拉出来的也是种子原样,根本消化不了。收100号几乎人人都参与过。早上太阳没出来就得去收 ,一手拿小刀片在100果上划一道圆圈又不能划深也不能连接,一手拿个有缺口的铁皮杯子,用手刮流出的浆液再刮到杯子里,常常刮得手指疼。田间休息的时候,几个男生把衣服上沾上的干了的100号浆液刮一点卷在纸烟里吸,还连口说好香好香!其实是自欺欺人。关于100号的种种往事历历在目 ,最忘不了的是100号开花时的那片花海……文章既有内容,又贴近生活。又幽默诙谐!所以与你写的东西有共鸣!

发一篇多年前的博文,再次有感而发吧:《有感于罂粟花》2011-05-04 21:14:14  记得小时候读过高尔基的<罂粟为什么开红花>一文,才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叫罂粟的红花,是英雄丹柯的鲜血染成•所以对那种花怀有一种敬意。真正见到罂粟是好多年后,支边来到新疆,才一睹它的风采。那年到204帮工收100号,(罂粟的代号)哇!当我们看到几百亩花的海洋,有白的,紫的最多的是红色,微风吹起,就像妖艳多姿的舞者在翩翩起舞;我们感叹它的美丽,感叹它的用途之广;连领导告诉我们它浑身上下都是宝,它的花梗花叶都可以成为医药的原料,尤其是果实中的浆液是最好的药材。当然也一再强调罂粟的毒害,还通报了谁谁把罂粟寄回家被判了刑,(都是其他团场的)无疑是"杀鸡儆猴"防患于未然;其实,那时候的我们是很单纯和纯洁的。此文归档在“我的博文 ”| 浏览 1329 次 | 评论 3 条 。


应亚伟———生活中做什么事有认真付出,就会积累经验,为以后的生活铺替乐趣。怪不得你家里的小农田种的这么好。


王晓光———看来克荣兄不但能文能武,而且干什么事都还很有心计,在种百号之前,利用探家之机到上海图书馆翻文件,查资料,精心挑选地块,平整土地,施肥,撒种,灌水,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克荣兄种出来的百号一定是不负连领导的期望,光荣的完成了特殊年代的特殊任务。为他点赞!


沈宗瀚------每次读到作者在新疆农场、连队的故事,过去的一切都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当我看到文章中写到,从‘百号’田里收工回来,即刻就让我想起,当时连队为了搞创收,都在种‘百号’,其实就是罂粟,也就是鸦片。罂粟花真的很艳丽。


陶文丽———我在团部肉铺工作时也种过,刚出来的苗有点像卷心菜苗。据说因为从种到成熟100天,所以就叫它100号。


王丹珠———看到这些董克荣上传的罂粟照片很有亲切感,因为当年我也参加过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在给100号定苗时那嫩嫩的小苗好像上海的小鸡毛菜,我们都把自己定的苗各自带回家煮着吃。还有100 号的籽炒熟了拌点糖一点也不亚于芝麻。现在想想也后怕,不知会不会留下后遗症,在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也就顾不了这么多了。


罗 铸———看到你俩的近照非常高兴,你除了有了点浅纹和些许白发外,仍是我当年离开时留下的学究形象。关于种‘百号’哪里会忘却,当年我俩一起在田角的简棚里,把乳状100号浓缩为烟土的往事!时隔36年后2011年,我再返查通沟时,当年的土块房仍在,你在墙上书写的标语斑驳依稀。。。。。。更可悲的是,我们为给100号浇水在渠中筑下的土坝仍是当年模样未变。唉,真是一言难尽,感概万分。


严承椿———看了此文让我懂得了罌粟的有关知识,以前光听说,还真不知她还是美丽的观赏花。也看到你工作的艰辛。


趙燕倩———看完了这篇文章,我觉得罂粟花漂亮,精美的文章写得更漂亮,更精美。以前,著名影星刘晓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经历就是财富。我记得牢牢的。作者的人生真精彩。


贾战疆———七十年代,百号籽是小伙伴最爱吃的美食之一,有一次一个叫李和平的小伙伴吃多了,引起便秘,他爸硬是用手解决了难题。


吴立盼———看了《种植‘百号’》让我想起那时带学生,脚浸在水中收割百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克 玲———再次看到作者在處理事情的積極態度,不斷學習去應付新的挑戰,將自己的潛能好好地發揮,可以在几天內把二十畝地完成播種!看’百号’這天使般的的奇芭,提醒我們如果不好好把自己的長處運用,就会变成魔鬼。


宋丽敏———种植罂粟也有很多的学问呀,好漂亮的“百号″。


金玉珍————看到这贴子,很亲切,很熟悉,曾经我也参加收一百号,你真来赛,写得真实,看了很欣慰。你提到谢莉莉,与翁菊仁收一百号最棒 ,我看后也转发给莉莉了,让她看后,能回忆一下当年的情景,也蛮有趣的,是伐。


冯文杰———哇,你还种过罂粟,经历不一般啊!


叶荣芳———细读种百号,又见好文采;文图皆并茂,增知又开怀。


应照静------披荆斩棘,勇住直前,历经坎坷,乐观奉献,这就是我们知青的人生观。今天静下心来,细细阅读了几篇文章,胡振林、韩沧新、姜一民、江来……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眼前;霍拉山的景,霍拉山下的人和事……;知晓了“百号”的由来,领略了毛驴的趣事……,作者的人生历练丰富多彩,有苦有乐,有喜有泪,值得回忆,值得记录,回味无穷,而且越写越好,配上图片,越发生动,读来恰似身临其中,感悟颇多,谢谢分享。






作者简历


董克荣,1944年出生。1964年高中毕业后支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一团,曾当过农工、团宣传队演员、炊事员、文化教员、小学校长。1981年回上海在街道集体单位当营业员。1985年考入上海大学政治学院,毕业后调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工作。曾担任区人大代表、上海市侨联委员、区侨联副主席。曾在《上海新闻晨报》、《新民晚报》、《上海侨报》、《上海法制报》、《经济时报》、《书评报》、《中国仪电报》、《南市报》、《南市外贸报》、《计划管理通讯》、《浦江同舟》、《国家安全通讯》、《黄浦侨音》、《花溪》、《炎黄子孙》等报刊和杂志刊登文章200余篇。2004年退休。




作品荐读

霍拉山下(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一、收工曲(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送饭(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失  书(董克荣 )

【霍拉山下】四、一封航空信的启示(董克荣)

【霍拉山下】五、小乐队(董克荣 )

【霍拉山下】六、献血(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七、苇子湖的故事(董克荣 )

【霍拉山下】八、豫剧团里的高手们(董克荣 )

【霍拉山下】九、绝  配(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伙房学艺记(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一、厨师人生(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二、老友一民 (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三、成长(董克荣 )

【霍拉山下】 十四、向往宁静的生活 (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五、奔向查通沟(董克荣 )

【霍拉山下】 十六、夜行(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七、打井(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八、临时卫生员(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九、那山、那水和那驴(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一、黄河路的女人(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二、孔来福的幸福晚年(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三、谜案(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四、“厕所”梦(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五、文字工具的演变  (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六、循环农业村诞生记(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七、鸟儿情   (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八:幸福养老 (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九:台湾行(董克荣 )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霍拉山下】二十、种植‘百号’​(董克荣 )

霍拉山下连载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