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杨升娟 | 我与梅花奖同龄

杨升娟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杨升娟



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

西安演艺集团三意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秦腔小生演员




2021年5月,我刚过完38岁的生日不到一个月,在南京,我从颁奖嘉宾茅威涛老师手中接过写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绘有傲雪红梅的金边洁白瓷盘,一时间心中激情澎湃,满面笑容伴随着泪光闪烁。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个与我同龄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这个我童年时遥不可及的梦想、少年时炙热向往的期盼,终于成为我捧在手中这个沉甸甸的奖盘。







“梅花奖”诞生于1983年,我也是在这一年出生在陕西省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一个渭北塬上的小山村。这个山村虽然算不上富裕,也不像城市那么繁华,但乡邻都很质朴敦实,对人谦和有礼。我们村的明代历史名人,也是一代诤臣杨爵,所谓“南有海瑞北有杨爵”。村里受杨御史影响,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特别是因为大家都喜欢秦腔,所以逢年过节或者村里的喜事大事,都要专门请剧团来演出。村里的大喇叭每天也都会播放省广播电台的秦腔节目,村民在农田劳作的时候时不时停下来擦擦汗、喝口水,再灌一耳朵秦腔,就非常心满意足。

我关于秦腔的最初记忆,就是跟着长辈去看县剧团来村里演戏。相比庙会上小贩兜售的香喷喷美食,我更喜欢看舞台上花花绿绿的戏装;相比村民此起彼伏的寒暄,我更喜欢听那些咿咿呀呀的唱戏声。

艺校练功

6岁时,我第一次登上舞台。现在想来,当时我的演唱是多么稚嫩,也不会表演,就是把自己学会的一段唱展示出来。但即便这样,也获得了乡亲们的掌声和鼓励。那时候虽然不懂什么是秦腔艺术,但听到的掌声坚定了我从事秦腔的决心:秦腔这一行,我是要爱一辈子、干一辈子的。

9岁时,我考入了西安市五一剧团艺术培训中心,正式开始学习秦腔。在那里我有幸结识了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爱琴老师,并且跟随她学习。她既是严师,在辅导我学戏演戏的过程中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又是慈母,事无巨细地关心我的生活。

拜师仪式(左为李爱琴)

也就是在李爱琴老师的口中,我第一次听到了“梅花奖”这个词。当时,秦腔界只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李东桥老师获得1986年的“梅花奖”、易俗社的戴春荣老师获得1988年的“梅花奖”。

李爱琴老师在给我教戏的时候,就以他们为榜样,告诉我“梅花奖”是戏曲演员的最高荣誉,“你虽然才刚开始学戏,但一定要以这些‘梅花奖’演员为榜样,勤学苦练、扎实练功,还要学学他们怎么塑造人物”。尽管那时我对这些话还似懂非懂,但我自此就牢牢记住了,做一名戏曲演员,特别是做一名秦腔演员,就要以“梅花奖”为目标,以“梅花奖”演员为榜样,才能提高水平。

《杨门女将》饰演杨文广(右,14岁)

1997年,我毕业之后进入了西安市五一剧团工作。最初因为年龄较小、缺乏经验,我经常出演剧目里的小角色。那时候觉得别说争取“梅花奖”了,就是当个主演都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剧团常常到基层演出,有时候一出去就扎根在农村半个月回不来,我年龄小,经常为演戏太辛苦、一直跑龙套、看不到希望而哭鼻子。这时候团里年龄较大的演员就经常鼓励我说,“多少名演员都是常年在基层演出积累经验才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秦腔的几位‘梅花奖’演员也都是从小角色开始舞台实践的。”我至今仍然记得,李爱琴老师鼓励我说:“苗子是个好苗子,但要扎根到观众里才能吸收营养,观众认可了你的表演,你才能长成大树。”

《三曹父子》饰曹植

同时,李老师也给我加担子,让我在一些剧目中尝试担任主演,也让我跟着团里的名演员搭配演戏。这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我的舞台经验,另一方面也让我在同台演戏时学习别人的表演经验。于是,我便一年又一年地继续拼搏努力。即便在下乡演出的空闲时间,我也要早起在戏台上练功,或者缠着板胡老师给我“吃小灶”。每次演出结束,我都要问问同台的老师们,我的表演还存在什么问题,让他们指导我提高。

2004年,与我在同一剧团工作的齐爱云老师摘得“梅花奖”。她练功特别能吃苦,在表演上特别下功夫,而且在与李爱琴等老师合作的过程中也总是虚心好学。这些都是我平时看在眼里的,因此,我就更坚定地将“梅花奖”作为今后的目标,更注重勤学苦练。

《生死牌》饰黄伯贤

2005年,我进入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工作。这是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社,在西北的秦腔观众心中很有分量,剧团当家人侯红琴社长也是“梅花奖”得主,师从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

侯红琴社长凭借在《火焰驹》中的精彩表演获得了“梅花奖”。该剧原著始于清代,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也是一套传自肖老师又有所创新的表演规范,这些都启发了我,让我后来在参评“梅花奖”时选择了同为秦腔经典剧目的《周仁》,并对其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编,体现出了青年演员的特色。

10岁的“小周仁”

《周仁》这部戏的底稿是李爱琴老师亲传给我的《周仁回府》,据说搬上秦腔舞台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被称为“秦腔八大本”之一,在舞台上常演不衰,也经过了历代名家反复修改调整,是“戏保人”的名作,历代主演都被称为“活周仁”。我6岁时初登舞台的唱段就是《周仁回府》的“见嫂嫂直哭得悲哀伤痛”,后来又凭借这个剧目参加了央视的星光大道、省市各级的比赛。

我与周仁的编剧王少猷爷爷都是富平县老庙镇人 ,从小就听爸爸说起他,王老师和我的爷爷都是好朋友,戏友,经常从西安回来带乐器,曲谱,给我们村的自乐班。他是1883年出生的,我是1983年出生的,相差100岁,却对周仁情有独钟。两个相差100岁的爷孙与周仁相约!感谢王绍猷爷爷编写出了见嫂嫂直哭的悲哀伤痛,这组双排句的唱词让我启蒙学戏就爱上了周仁这个人物,从而真正改变了我的命运和人生,让我一个农村姑娘来到古都西安,做了一名专业的秦腔演员。此生足矣! 

《周仁》饰周仁

决定以《周仁》作为“梅花奖”的参评剧目,首先是因为我非常喜爱这出戏,其次是因为得到了李爱琴老师的建议和教导,再次是因西安演艺集团领导和三意社同事们的鼓励。经过对剧目的唱词和旋律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改,经过了领导和老师不断地斧正,当然也得到“梅花奖”评委的垂青和观众的厚爱,我终于凭借《周仁》获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圆了“梅花梦”。

在获得“梅花奖”之后,陕西省和西安市、西安演艺集团给了我更多荣誉,如入选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陕西百青人才,担任西安演艺集团三意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些荣誉,是秦腔给我的,也是“梅花奖”带给我的。

杨升娟与师父李爱琴

获奖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唯有勤学苦练才能圆梦舞台、唯有扎根观众才能获得口碑、唯有忠诚艺术才能不断进步,这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正含义。但是,获奖也让我开始更深刻地思考人生,那就是梅花绽放之后,应该将艺术生命奉献给更多的观众、奉献给戏曲事业。我积极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送你一朵小梅花”——中国剧协志愿服务进校园帮扶行动,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呼家川完全小学,用十几天时间,给这所山村小学的师生们埋下了“秦腔梦”的种子;我跟随西安演艺集团的其他老师一起,走进大学和中小学,普及秦腔艺术、培养青少年观众。与此同时,我录制了《柿子红了》《望月怀远》等公益歌曲,旨在助农推广家乡特产、歌颂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在疫情封控期间,动员家人的饭馆制作了上万个蒸馍送到西安抗疫一线。

如今,与“梅花奖”同龄的我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对“梅花奖”来说,40年弹指一挥间,推出了各剧种颇有影响力的大批表演艺术家,促进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对一个戏曲演员来说,40岁是将自己的艺术奉献给观众最好的年龄。我会继续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鞭策勉励自己,让自己不断提高,将梅花的香气奉献给喜爱我、喜爱秦腔、喜爱戏曲的观众。

责任编辑 卢巍

设计制作 竹子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征文进行时 |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卢巍

设计制作 竹子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