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城泪,三户老知青家庭苦涩的经历

回城泪,
三户老知青家庭苦涩的经历

作者:付晓峰
目 录
  1. 爱跳舞老知青夫妇把家庭也跳散了

  2. 一对老知青夫妇的“一家二制”

  3. 一位白发妻子离家出走的背后的秘密

  4. 秋到黄花晚节香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东方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的中国式的传统婚姻家庭的爱巢已出现了“倾斜”。随着全社会更多的人对物质的追求,人们的思想价值观的改变,中国的婚姻和传统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特别是中国的老知青婚姻家庭也经受着一个新的挑战,而客观地出现了一些老知青婚姻的破裂、老知青的家庭的危机及老知青家庭不正常的种种现象,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造成了社会问题,直接地影响了社会安定团结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爱跳舞老知青夫妇把家庭也跳散了

家住在天津市红桥区刘家坊的七十一岁的天津老知青苏先生和与他同岁的妻子黄丽女士是大港油田的退休的职工。长的一米八五浓眉大眼的苏先生和长的很标致身材细高挑的妻子黄丽丽都是单位的“舞星”。妻子黄丽丽原是上海知青,婚后他们有一个女儿,女儿大学毕业后考上了上海一所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生活。

退休后,苏先生和妻子黄丽过的很潇洒很快乐,每天,他们老两口双双相伴衣着光鲜地泡在舞厅里。这一对靓女美男,这一对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每次闪亮登场,每当在舞厅跳起了华丽的探戈舞、拉丁舞、和国标舞,顿时舞厅卷起了一阵快乐的旋风,他们俩在舞厅,永远是一个闪光的亮点。 


每年的春节,还不到正月十五,黄丽急急匆匆离开天津,回到上海照顾年迈的患病的老母。一走就是一年。其实她家兄弟姐妹共六人,每人负责一个月。黄丽丽回到大上海,就是愿意与老同学和下过乡的老知青战友聚会。有位老知青作家说:“老知青怕二会,”第一老知青聚会,第二是老同学聚会,在聚会中遇到了当年初恋,在聚会中遇到了往日的情人,很容易婚情突变,很容易感情出轨。”黄丽丽在老同学聚会中,遇到了当年的初恋,那个男同学也是一个爱跳舞的风流男子。于是他们俩个跳舞而跳到了一起,重温旧梦,梅开二度。去年五月,苏先生突然让妻子黄丽丽回到天津,办理了离婚手续,这事让亲友们感到突然和惊讶。原来在黄丽丽回到上海的日子里,依旧常出入舞场的苏先生不甘寂寞,他很快地找到了与他很相配的漂亮的女舞伴。苏先生虽年过近古稀,单凭着他的个头和优美的舞姿,还真不减当年帅哥的风采!他很快赢得了这位小他十五岁的老姑娘的芳心,他开始了他的浪漫甜蜜的“黄昏恋”。 


黄丽丽和丈夫还很快乐在一家大酒店吃了一顿散伙饭,急匆匆地返回了上海,离开了天津这座曾给她幸福和陌生的城市,其实,黄丽丽还是对她曾生活过的这座城市和家庭有一定的感情,她是偷偷地含着眼泪离开了天津。是的,这一对历经八年艰苦岁月的下乡插队的战友,四十多年的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老知青夫妻,就这样地在他们的晚年却分道扬镳,劳燕分飞了,这能不让我们这些老知青感到万分感慨和惋惜吗? 

一对老知青夫妇的“一家二制”

天津市南开区密云一支路某小区有一位矮个子丈夫和高个子媳妇。他们就俩个都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长的一米五五的丈夫唐大牛,和他同岁的长的一米六八妻子胡三妹。他们夫妇都是回城的老知青。唐大牛与胡三妹又都在河北省衡水地区乡村一个生产队插队,真巧,他们夫妇回城后,又都被分派在本市一家食品厂。在邻居的印象中,这位矮个子丈夫和高个子媳妇的家庭生活不睦,常年争吵不休,很难想象到他们夫妇俩同在一个中学读过高一,他们俩个乃是老同学。又同在下乡插队的风风雨中摸爬滚打中,他们又是插队的知青老战友。在农村下乡插队的日子,唐大牛能说会道,很快他当上生产队的保管员,赢得了胡三妹的爱慕。在那艰苦的蹉跎的岁月,他们俩建起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俩在农村恋爱到结婚,度过一段艰难而又快乐的日子。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刚回城时,他们全家三口人住在一间九平米的小平房。小两口整天家里家外忙忙碌碌,小日子过得风平浪静。 

直到单位不景气,胡三妹病退回家,不久唐大牛又下岗待业。从此俩位闲人在家开始摩擦不断,妻子胡三妹嘲讽丈夫唐大牛长的又丑又矮,丈夫唐大牛讥笑媳妇胡三妹庸俗守旧和没有生活情趣。嘿!当初两人都瞅着对方的优点,如今两人又都瞅着对方的缺点和缺陷。女儿出嫁后,他们夫妇开始在家实行“一家二制”,各自支配自己的工资,各开各的伙食,各吃各的。当时唐大牛和老母一起生活,唐大牛下岗没有工资,全靠老母退休费,他们夫妇并同屋分居。唐大牛曾对邻居说:“在他下岗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妻子竟没有给他接济过一分钱。” 


在小区人们的眼里,矮个子丈夫唐大牛和高个子媳妇胡三妹,从早到晚各自在小区里转悠。唐大牛每天从早晨就站在小区大门口,手拿着一台小录音机播放戏曲,边听边唱自娱自乐。胡三妹有时候到熟人家串门,有时候还热心地帮邻居家遛狗,消磨日子。二年前,唐大牛的老母病逝,他们夫妇俩的关系开始春暖冰化。俩人实行搭伙过日子,并制定了治家新的条约,唐大牛每月交纳给胡三妹五百元伙食费,每天二餐,早点自备,家中水电费由唐大牛负责交纳。 


一年前,我在附近的小树林练长号,遇到了在小树林闲溜达的唐大牛,五年前在长江道公园知青角活动中,他认识了我,他知道我是一个知青作家,对我很信赖。平日健谈的唐大牛这次主动与我聊天,他与我谈起了他和媳妇胡三妹重新和好的情况。我对他说:“唐师傅,这个结果很好,一日夫妻百日恩,你们夫妇和好,对女儿和外孙也有好的影响,我真诚地祝愿您们俩位老知青开始了新的生活。” 

一位白发妻子离家出走的背后的秘密

2022年的年根底,我们原来住平房的老邻居传来一条爆炸式的新闻,(如今搬到红桥区丁字沽路):已七十五岁的天津老知青程万里和七十一岁的媳妇崔小溪突然离婚。为此,我和老伴都感到很吃惊!崔小溪是我们住的老胡同的老邻居。她是包头知青,与我是同乡,曾下乡插队内蒙古农村,她中等个子,长的也并不漂亮,但她对人热情和憨厚,身上依旧还有内蒙古人的朴实豪爽。她调到天津后她因与我们曾住在一个胡同,与我们夫妇又都是老知青,能说到一快儿,她俩彼此成了好友。 


有时候,崔小溪常到我家串门,与我老伴聊天。有时候赶上我在家时候,她禁不住地唱一段内蒙古二人台等西北老歌,并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跳起了蒙古舞蹈。崔小溪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给我们留下了她很快乐的印象。日子长了,我们彼此都熟了。 


1969年,崔小溪离别包头下乡插队到内蒙古巴彦高勒农村。在农村里结识了比她年长四岁只有小学文化的天津社会青年程万里。几年后他们结为秦晋之好,先后有了一双儿女。大返城的时候,(因崔万里的姑姑在市劳动局工作)崔小溪带儿女随丈夫很顺利地回到了天津。程万里在本市某区房管站工作,而崔小溪在一家商店当售货员。儿子中学毕业后和表叔干上了房地产工作,给父母在红桥区丁字沽四号路一个高档小区弄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女儿倒是很爱读书,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天津师范大学。后来在一家中学教书。儿女先后成家有了孩子。女儿一家常回到回家看望父母,当我们有时候看到崔小溪带着活泼可爱孙子和外孙的时候,我和老伴彼此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这样一位幸福快乐的崔小溪为何突然离家出走呢?难道在她离家出走的背后还有什么秘密?今年二月初,崔小溪突然来到我家串门,并向我老伴哭诉了她离家出走的背后的故事…..如今她自己一人在丁字沽四号路附近的一个小区租了一个小独单房子,过着清闲孤独的日子。

她说出了一个惊天的秘密,早在六年前,(2017年)她就与丈夫程万里就办了离婚手续。当时她考虑到儿子刚结婚,怕影响儿子的家庭,她违心地继续与前夫一起生活,表面维持一个完整幸福家庭。其实在这个完整幸福家庭的背后,多年来她在家忍声吞气,在家里不敢言语,丈夫程万里脾气暴躁,常常在外面赌博喝大酒,她常常遭到打骂。蛮狠的崔万里整天疑神疑鬼,不允许她与外面男人说话,常年拿着并控制她的的工资本,甚至有一次她回包头娘家的路费,崔万里也不给她,后来还是儿子给妈妈拿的路费。由于她的情绪常年受到压抑,去年她不幸患了抑郁症,她夜里常常失眠,才选择了离家出走的这条末路。 


崔小溪和程万里这一对曾在内蒙古乡村艰苦岁月患难与共的老知青夫妇,却在他们的儿孙满堂本该幸福晚年时却双双分手。是生活欺骗了他们?还是命运捉弄了他们? 

秋到黄花晚节香

老话常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少年夫妻老来伴。从风风雨雨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老知青朋友们,我们老知青在晚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珍惜自己的健康的同时,我们老知青还要更珍惜我们用多半生的心血和爱建立的幸福家庭,珍惜我们老知青在那艰苦岁月里而收获的爱情。但是我们老知青要看到,如今社会客观地存在着一些真实的现象,一些人经受不住现代生活的诱惑和刺激,追逐时尚和浮华,毅然抛弃了与自己曾在艰辛的日子患难与共的伴侣,亲手毁掉了曾用真情建筑的爱巢。今天我们老知青可以大声地去疾呼,请爱护我们老知青的家庭,爱家庭也是爱我们的儿女和孙辈,也是我们老知青为我们的儿女和孙辈树立家庭的楷模。 

老知青朋友们,我们要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敬,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只要我们能做到这五个相互,我们老知青才能做到相互携手,相伴白头。在我们的晚年,我们可以丢弃一切,但不能丢弃了诚实、善良、真情。 


秋到黄花晚节香,白头偕老情更浓。 

初草于2023年7月31日天津顺通家园 

作者简介

付晓峰,祖籍天镇县。1952年出生内蒙古商都县,1965年就读包头十五中学。1971年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十五团十七团战士,后调兵团电厂(乌拉山电厂)宣传干事。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业报》《巴彦淖尔报》《天津日报》“满庭芳版”版《今晚报》“人物专刊”版《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及“文化广角”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周刊”《人民政协报》“春秋,朝花夕拾”版,《民国春秋》《良友》《连云港文学》等二十五家报纸和杂志发表文学作品。

已出版《绿星照耀在东方地平线上——华夏名人与世界语风云录》一书,《小火炬手之歌》报告文学集。2014年,山东枣庄大学国际世界语博物馆收藏作者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发表的“名人与世界语”名人传记文章33张报纸,并颁发收藏证书。2000年,其生平与世界语创作经历被收录于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物志》。2017年,又被收录于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名录》。

作者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世界语协会理事,全国世界语协会会员。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付晓峰文章

【文革杂记】一个老知青的苦难人生白彦花女知青自家菜窖上吊之死春天里凋谢的花——天津女知青身亡始末凋谢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花—天津女知青之死一只失群的雁—永远留在荒野上的女知青在生与死之间行走的姑娘——老知青矿工的女儿李家园胡同老知青的故事李黑子的二手时代,返城知青的风雨岁月一位回城知青交警的苦涩婚姻两位兵团知青踏上了人生不归之路大山里的牧羊人,文革中一个回乡知青的放羊生涯桑干河的女儿——我骨肉分离的妹妹三姐嫁给小山村的农民——一个回乡女知青的坎坷人生农民苦瓜娶的媳妇是一位女知青——地主的女儿我的老房东是地主回城梦——返城知青的孤苦老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她在寒冬中悄然自杀留在北大荒的最后两位女知青乌拉山下的两座女知青墓老连队写黑板报的那个小伙子 ——怀念我的兵团战友任庆生一位女兵团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学长号的厕所清洁工,是一个回城下岗的老知青一位兵团老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一个老兵团知青送儿子到内蒙古农场体验吃苦的日子一对兵团老知青夫妇回城住大杂院平房的难忘岁月大山里的黑妹,一个回乡知青的难忘经历一个兵团老知青不堪回首的青春记忆
兵团知青:救一位上吊女人的苦涩往事回城后替别人相亲,—位老知青真实的回忆侦破“115”乌拉山车站铁路爆炸案的一段往事唐山知青魏建华,回城后与36位贫困学生的真实故事兵团诗人回城后的官场浮沉——从局长到看门人
一个兵团老知青历经乌拉山电厂保卫科外调和抓捕难忘的往事
火车上遇到一位“穷困无助”女知青巧设圈套,我却被蒙在鼓里
包头傻知青贾来福苦涩坎坷的人生在天津我曾采访了一位瑞典人,一个老知青难忘的回忆
一个兵团老知青陪伴妻子住医院历经病房里真实的故事
不该凋谢的一朵故乡兰花,一个老知青苦涩的记忆
内蒙兵团连队食堂的故事 (兵团生活纪实)我在天津接待了一位意大利人一个兵团女知青回城的苦涩婚姻

难忘的时光—在中国光华知青关爱基金天津站当志愿者的日子

乡村三姥姥家的往事,一个回乡老知青的回忆

老驴的眼泪,一个回乡老知青的难忘的经历

当年公社演出样板戏的风波

雁北农民毡匠李长禄风雨苍凉的人生

远去的喀秋莎,珍藏在一个老知青心里难忘的记忆

廊坊盲人作家李东辉的风雨人生

一个老知青下乡种田当农民后又当煤黑子风雨坎坷的经历

兵团岁月——恋爱的季节

思念母亲付桂兰

报社里一位临时女清洁工

记忆中的乡村小伙伴

一位女知青回城后勤俭持家的平凡生活

为了爱情,扎根在内蒙古大草原的天津知青

雁北一位盲女与丑哥的恋情传奇故事

一个兵团老知青两地生活真实的爱情

告密者的泪,一位内蒙古女知青苍凉苦涩的人生经历

连队知青女教师——她是中国的瓦尔瓦拉

一位老知青难忘的回忆:怀念我的父亲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