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润菁 | 梅花香如故

王润菁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润菁


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京剧张派艺术第三代传人

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至今已40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在璀璨的戏剧舞台上绽放光彩,我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梅花奖”始终激励着我,在梅香四溢的艺术之路上笃行不怠、矢志不渝。

“梅香伴我”

责任与荣光

我出生在梨园世家,一直沐浴着外祖父张君秋先生的艺术荣光,“张(君秋)派”旦角艺术传人是我的荣誉,更是使命。我四五岁时便跟随母亲张学敏辗转于各个剧场和排练厅,在京剧艺术的熏陶下成长,压腿、下腰、拿顶等基本功练习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年少的我对“传承”这两个字还没有概念,对于京剧也并没有“一见钟情”,对舞蹈倒是满怀憧憬。但我的母亲坚定认为,我应该学戏,我是在母亲的坚持下放弃了学习舞蹈的念头。1978年,年仅10岁的我经过5轮考试进入中国戏曲学校,开始了专业学习之路。直到后来真正走上京剧的舞台,才渐渐体味到京剧之于我的意义。

5岁时与外公、父母合影。前排:王润菁,

中排左起:谢虹雯、张君秋,后排左起:王幼童、张学敏

母亲张学敏指导拍摄“像音像”《女起解》

设立“梅花奖”是戏剧界万众瞩目的大事,我的外公张君秋先生是首届“梅花奖”的评委。那时我的舅舅张学津已经在老生行当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外公出于避嫌考虑,坚持没有投票。我的舅舅是在第2届参评“梅花奖”时才获得这个荣誉的。家族荣耀于我而言,是幸运的标签,同时也是艰巨的使命。

“寒梅香吐”

《杜鹃山》喜摘“梅花”

我是在2009年以现代京剧《杜鹃山》幸运入围“梅花奖”的,《杜鹃山》在我的艺术生涯中具有特殊意义。孩提时期的我就在北京京剧院的排练场看长辈们排演《杜鹃山》。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我就学会了“家住安源”,也常常拿跳绳绑在手腕上模仿“柯湘”出场,这出戏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我在考入第3届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后,得知研究生班要求学员在继承传统戏的同时还要磨炼演出现代戏中的人物时,我便主动向班主任张关正老师提出请求,想细研学习《杜鹃山》。张关正老师便与杨春霞老师沟通,说明了我的学习请求,杨老师欣然接受了我这个学生。那时正是非典疫情时期,街上几乎没人,我每天去杨老师家学戏,她带着笑意说“你怎么还敢来啊”!但那时我心里只想着把戏学好。我上午在学校里学习文化课,到了中午就花上两个小时的路程去杨老师家,午饭就是一个面包,晚上回到学校再背背戏。我把《杜鹃山》总谱复印下来,一张张核对无误后,就把它们和音像资料一同寄回哈尔滨市京剧院。

在《杜鹃山》中饰柯湘

哈尔滨市京剧院是我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工作的单位。家里人极力反对我离京,我离京那天,家里一个亲戚朋友都没有来,我含着眼泪和同学们道别,带着“要靠自己干一番事业”的信念踏上了北去哈尔滨的列车。虽然家里人反对我离京工作,但在艺术创作上他们依然给我支持,外公和母亲还是会给我一些指导意见,帮助我揣摩张派的演唱风格和内涵。2003年,我带着《杜鹃山》的学习成果回到哈尔滨市京剧院,在高牧坤导演和杨春霞老师的指导下,与哈尔滨市歌剧院联合排演了《杜鹃山》,连续演出5场,每一场都座无虚席。

在《杜鹃山》中饰柯湘

2003年年底,我调入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工作。国家京剧院云集了大批优秀的京剧演员,于我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我知道必须要尽快锤炼,形成个人的艺术特色,于是便请缨复排《杜鹃山》。经典剧目更需要焕发时代个性,于是,我在扎实打磨各表演细节的同时,思考如何将时代气息融入“柯湘”这个人物中,如何对一些念白进行更贴近当代生活、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处理。例如,第三场,当李石坚告诉她温队副是当过军官的,柯湘说道“哦,他是什么出身?”原来的舞台处理更加刚硬直接,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念,观众有时会有笑场的反应,所以在这句台词的处理上,我使用稍微柔和一些的表达方式。杨春霞老师看过演出后说:“这出戏历经跨世纪的风雨洗礼,看到润菁在舞台上再现柯湘的形象,我感到欣慰。”这给了我更大的鼓舞和信心。

15岁时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排演《天女散花》

2009年,我凭借《杜鹃山》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荣誉的同时,也为我的学艺之路留下了一个时间的注脚。回望求艺之路,于玉衡、王小蓉、沈世华、蔡英莲、云燕铭等老师都给了我莫大的关怀和爱护。在中国戏曲学校,王小蓉老师引导我自觉地运用审美的眼光去发掘平凡世界里涵纳的诗意。在学习《天女散花》时,王老师要求我放弃使用小木棍舞动绸子,而是完全靠自身的手腕力量控制绸子。于是,我用排演儿童戏曲片《岳云》时获得的40元奖励给自己买了一个练功用的绸子,天天在练功房练习。后来,我凭借《天女散花》以旦角第一名的成绩从戏校毕业,那是我学艺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哈尔滨市京剧院,我和云燕铭老师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玉堂春》《望江亭》等剧目,在云燕铭老师的帮助下,我积累了研磨角色的舞台经验和表演体会,这对我之后的从艺之路意义深远。

在《望江亭》中饰谭记儿

获得“梅花奖”,是我作为张派第三代传人在心里默默许下的承诺。得奖后,我更感到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承张派艺术,弘扬国粹京剧,我不能与京剧产生半点疏离,我将京剧融入我的生命,无愧于外公奋斗了一生的崇高事业。

“只把春来报”

坚持为人民服务

进入新时代,传统艺术获得了更加丰沛的力量,赢得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我们广大戏曲演员倍感振奋。总书记高屋建瓴,在给中国戏曲学院的师生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戏曲事业。这不禁让我思考,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我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京剧事业?我想到关键有二:一是传承艺脉,二是服务人民。

纪念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百年诞辰网络演唱会

左一为王润菁、左二为张学玲、左三为宋小川)

2020年,我们举办了“纪念张君秋先生百年诞辰活动”,我积极联络沟通,邀请国家京剧院3个演出团的张派旦角演员全部参加。在这个活动上,我们挖掘到多位优秀的青年张派演员,如国家京剧院青年团的优秀青年演员郑菲,在这个活动上绽放光彩,后来选入第7届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进一步深造。在一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我结识了大批充满青春活力的在校学生,引导他们认识更全面的京剧艺术,感受各个行当、各个流派的舞台魅力,也令我获得了更大的精神力量。

在《蝶恋花》中饰杨开慧

艺术的前进方向是为人民服务,须臾不能离开人民的沃土。脱离人民的文艺作品是苍白无力的,不以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创作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京剧演员是在“为人民服务”的文艺精神感召下成长起来的。进入国家京剧院后,我陆续参与过新创、复排剧目《情仇剑》《曙色紫禁城》《蝶恋花》等,在国家京剧院的艺术氛围引领下,我也积累了更多更丰富的创作心得。2022年,我开启了现代京剧《老阿姨》的创作之路。

2023年创排京剧《老阿姨》时探望龚全珍老人

现代京剧《老阿姨》以第4届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龚全珍为创作原型。龚全珍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称呼为“老阿姨”,京剧《老阿姨》就是用京剧的艺术形式弘扬“老阿姨”的深沉情感、无私精神和崇高品格。我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重症病房见到过龚全珍本人,那时她已经99岁高龄。躺在病床上,却目光矍铄,眼神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每一个人的善意。我跟随剧组走进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镇、琴亭镇等地采风,走在乡间地头,我更感受到土地的温度,坐在老百姓身边,我更感受到人民的力量。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2日,龚全珍老阿姨辞世,享年100岁。她走完了融汇朴素与崇高、艰苦与幸福、“小我”与“大我”的一生。龚全珍坚守在乡村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的价值与意义,虽不能用语言说尽,但已深深融进我的心里,化作舞台上角色创作的动力和方法。

在《情仇剑》中饰高石梅

梅花盛放40载,数百位文艺工作者沐浴光辉,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深感无上光荣。“梅花奖”于我是荣誉,更是鞭策,她始终激励着我,要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京剧艺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望2009年手捧“梅花奖”奖盘的我,“做好一名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者”,是内心中最坚定的声音。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征文进行时 |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曹汝龙 | 历经数载始见真,依旧香如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尚长荣 濮存昕 | 为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题词并寄语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武利平 | 没有“梅花奖艺术团”我可能会“叛变”戏曲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丹瑜 | 梅韵、花香、彩云南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杨 俊 | 暗香浮动在黄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 澄 | 我与“梅花奖”的情缘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齐爱云 | 深耕梨园,踏雪寻梅——我与“梅花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刘 芸 | 我 爱 梅 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山 翀 | 与“梅”共舞 追“艺”人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 芳 | 散作乾坤万里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 梅 | 红梅傲雪迎春来 俏梅凝香色更妍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萧 雅 | 寒梅独自开 惟作孤勇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 斑 | 艺海无涯苦作舟  梅花绽放香满园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柳 萍 | 与梅并作十分春——我和“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贾文龙 | 驰骋氍毹砺初心 梅香如故逸梨园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东亮 | “艺”路梅花带雪香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小朵 | 恒持此志 逆旅含香——我的“梅花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人元 | 认识梁伟平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育殊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的追寻梅花之路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杨升娟 | 我与梅花奖同龄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 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罗松

设计制作 孙竹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