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㊷| 叶永安:用中医智慧战胜新冠病毒

融媒体记者 黄晶 医师报 2022-04-01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这个伟大时代发出的铿锵之音!在2021年8月19日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的指导下,《医师报》主动承担行业媒体责任,发起主办“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活动,同心共筑中国梦。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当天,北京、上海、广州同时开出4列“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专列,在一个月时间里与当地数千万乘客一起,传递社会正能量。并制作成宣传片,在北京地铁1、2、5、8、10、13号线和八通线的13000台地铁电视,进行为期20天,每天多次同步播放。希望以此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大家一起携手同行,为健康中国聚力。


回望历史,它记载着发展的印记。展望未来,我们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伟大征程。让我们搭乘“健康中国”专列,向着未来出发!


 “除却君身千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叶永安教授在2020年5月重返武汉时,一位患者家属特意来见,表达了感激之情。患者在感谢信中提及,“请放心,有我们”这是一位天使般的护士大姐拍着我的肩头说的话,这句普通而朴实的话,给予我们力量和希望,感恩有你们,在父亲危重时挺身而出,挽救了他的生命;在康复期一直在牵挂他的身体状况。


“从武汉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回忆,无法提及当时的情景,总是忍不住眼含热泪。”作为第二批国家援鄂中医医疗队领队,叶永安与团队成员并肩做战,将很多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的悬崖边拉回。他说:“在抗击新冠的战斗中,中医迎来大考,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有困难我先上


2020年,新年的欢快气氛被武汉突发的疫情笼罩,大年初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通知,一个下午紧急组建援鄂医疗队,第二天一早就出发支援武汉。



身为消化科医生,叶永安始终密切关注着武汉的动态,逆行出征,他早就做好了准备。令他感动的是,当出征的号角吹响时,一呼百应,一下午收到500余人的请战书。医院领导班子精挑细选,感染科、呼吸科、针灸科……充分考虑抗疫一线所需,组建了20人的第一批医疗队会同东方医院的20名队员,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
“援鄂的医护人员中,有的刚下夜班,没回家就直接去了武汉;有的从武汉回来才告诉家人,尤其是爷爷奶奶。我们肩负使命,不仅要救死扶伤,还要向世人证明中医药在大疫面前冲得上、顶得住、拿得下。”叶永安回忆,刚到武汉时条件艰苦,心理压力又大,有时更需要一些心灵上的慰籍。“那时有一个小队员说,好想吃一碗热汤面呀。”叶永安听后鼻头一酸,他知道,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碗热汤面,更多的是一份安心。
“最让我庆幸的是在刚出发时,就医院车库组建了临时党支部,我们党员跟群众的比例刚好是1:1。采用结队子的方式,让两人成一组,排班、休息尽量在一起,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困难先上,有需要帮着解决。”就这样,这支中医国家医疗队,接管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六病区,共35张床,并深入ICU病房开展中医药救治危重症患者。 
重症病房建立信心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是距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一家医院,是此次疫情的风暴眼。一进入病房,看到有患者病逝,给初到武汉的医疗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完全陌生的疾病、不可预测疾病转归,都让我们无从下手。”当时的无措,叶永安和队员们仍历历在目。


一位79岁的老年危重症患者,胸闷憋气严重,对疾病的恐惧,离开家人的紧张,导致其严重焦虑烦躁,甚至整宿无法入睡,晚上每隔5-10分钟就按呼叫铃叫护士,常常需要护士彻夜陪在身边,寸步不离。患者的焦虑失眠持续不能缓解,用了大量的镇静剂,也无法让他入睡。这是叶永安进入重症病房时看到病区中病情最重的一位患者,他深知病情紧迫,再持续几天患者可能就救不回来了。
“作为国家中医医疗队,大老远从北京过来我们能做什么?怎样才能不辱使命?”叶永安作为领队,强制让自己冷静下来,他告诉队员:我们有多年的临床经验,有中医几千年的智慧,我们代表的是中医国家队,是中医的最高水平,在这种关键时刻,必须拿出所有的本领,展现中医的真正实力,坚决不能掉链子。我们的病房坚决不能再有患者死亡了,要降低病死率,否则我们中医此次“战役”就要打败仗了。
他摒弃一切杂念,从中医的基本功入手,深入患者床边进行望、闻、问、切,对得到的四诊一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找寻治病的良方。最终,选用了麦门冬汤,结合武汉当地的气候特点,加用了宋代司天方正阳汤,进行调整化裁,用药3天,患者整体情况迅速逆转,喘憋明显缓解,也可以入睡了,无需再用镇静剂,血氧饱和度以及各项指标都明显好转。
这次的成功,给了医疗队极大的信心,医疗队乘胜追击,对病房内其他重症患者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从那之后,他们接管的患者无一例死亡。重症病房里的气氛也变得更加放松,医患都对治疗充满信心。
“我们管理的病房从2月中旬以后,就没有1例患者去世了。”叶永安最初的目标达到了。 
危重症病房中见证奇迹



在他们管理的重症病房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医院的ICU病房主动邀请医疗队去会诊。
患者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气管插管、昏迷、两手绑着绷带,传统的舌诊、脉诊、问诊都无法进行,平时诊疗有七八个因素可供参考,现在只剩下一两个,此时才是真正的考验时刻,必须打破常规,使用其他方法来采集患者信息。


叶永安用到了中医古籍中记载的“三部九候”诊脉法。在叶永安掀开被子,准备为一位76岁的老先生脚部诊脉(趺阳脉)时,感觉到患者足部冰凉,这非常符合古人所描述的阳气衰微。在信息量极少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征,也给了叶永安治疗的思路。


“附子、肉桂等回阳救逆的中药,必须大剂量使用,才能把患者救回来。”叶永安说,“那时患者就好像站在悬崖上,用对药拉一把患者就回来了,用不对,稍稍一推患者就掉下去了,再也回不来了。千钧一发之际,更能体现医术的精髓。”
他使用了回阳救逆的方法,一付药下去,患者血压平稳了,血管活性药物可以停用了。用到第三付药时,患者已经具备了拔管的条件。此后在病房查房时,医疗队非常注重患者足温,以此判断患者证型。据他们观察,只要患者足部回温了,生命体征也就稳定了。
这位患者病情稳定,可以下地走动后,由ICU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巩固治疗。3月12日由于武汉疫情的控制,新冠患者需要统一集中到定点医院,因为去的是西医医院,服用中药条件不具备,一个月后病情再次加重。当时患者喘憋胸闷,痰浊阻在肺里咳不出来,用止咳化痰、吸痰等方法治疗效果不显,经辗转患者又回到叶永安团队所在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治疗。
经分析,当时武汉的天气已经有所变化,风寒燥夹杂,寒热无常,他在前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处方中并未用化痰的药,三付药用完,患者吐了很多痰,病情随之减轻,可以下地活动了。


“西医撑得住,中医救得活。”叶永安表示,当前并没有完美无缺的医学,西医在救治的过程中通过氧疗、抗感染等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用上中药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当地医院领导在总结工作时,十分感慨地说,中医医疗队来了之后,也不知道为什么,都不怎么死人了。”叶永安在事后一年之后,再谈起这件事,仍记忆犹新。
医疗队全程参与ICU危重症中医救治,患者病情均明显改善,纠正多例感染性休克,一些危重症患者现已回归正常生活,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ICU危重症死亡率仅14.3%,为中医治疗新冠危重症闯出了一条路。 
中医神奇疗效  让很多人信服


中医的魅力,只要走近它,就无法抵挡。医疗队接手重症病区后,一部分患者不了解中医,非常排斥。叶永安团队没有直接强迫患者吃中药。他们为愿意接受中药的患者精心诊疗,几天下来,吃中药的患者病情大为缓解。被中医神奇的疗效所折服,其他不接受的患者就主动提出来也要吃中药。一位患者在自己用了中药疗效好后,还给在其他医院的亲属打电话,让他们也赶快吃中药治疗。
用疗效说话,从来都是中医的立足之本。
正是因为对中医的这份信服与认可,医院主动与叶永安协商,要让医院的年轻医师来拜师,学习神奇的中医医术。2021年7月30日叶永安接受邀请回到一年前曾经战斗过的医院,通过拜师仪式收了两名年轻医师作为徒弟,为期三年,采用跟诊、面授及线上等形式开展学习,以期提高学术水平。
记者手记

“武汉抗疫是对中医的一次大考,尽管它是一场遭遇战,但我们不是无备而来。我们是在总结古人经验智慧的基础上取得的战果。”采访中,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叶永安教授一直在强调,从古代文献中汲取智慧,根据当时的气候和自然状况,结合现代人的体质稍作调整。他指出,我们取得的结果看似偶然,实为必然,看似是独立战斗,实际上是中医群体的力量。我们运用了中医几千年的智慧,这样的战绩理所应当。


更多内容请点击: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 ㊶| 张兰:以“智慧化”为支点  撬动药学发展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㊵ | 北医三院心内科:乘风破浪 筑梦前行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㊴ | 夏凯莉:“错位竞争 用心呵护”广州和睦家医院的温度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㊳ |王殊:不只是乳腺外科医生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㊲ | 余学清:扬帆起航正逢时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 ㊱ |从“跟跑到并跑” 用创新实力展望“领跑”之路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 ㉟ |赵增仁:建设“精致医院”,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 ㉞|关明:抗击疫情的侦察兵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 ㉝ | 邹强:踏踏实实“积小胜为大胜”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㉜ | 薛伯寿:将一生奉献给热爱的中医事业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㉛|梁廷波:打造现代化国际一流医学中心展示窗口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㉚|叶京英:守护百姓睡眠健康是我们的责任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张伟:悬壶济世心  妙手回春艺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㉙ | 王树森:生命的回报是支撑我全力以赴的动力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 ㉘ | 夏强:生命当如夏花,肝移植让天使再临人间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㉗ | 苗青:顾大局  勇担当  扛起中医药战疫大旗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㉖|互联网医疗拉近你我的距离——京东健康专家团队专访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㉕|郑军华:百年仁济,与党呼吸与共,与时代共奋进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㉔ | 张念志:打造三级中医药防治呼吸病协作网络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㉓| 王绿化:肿瘤放疗“一哥”带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跑出医院建设“深圳速度”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㉒|於子卫:做一个鲜活的人,每天都更接近梦想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㉑ | 林丽珠:让肿瘤患者生命有长度,更有宽度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⑳ | 陆舜:潜心创新疗法,造福“肺”凡人生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⑲|刘启发:飞速发展的血液科与被打破的“血癌”禁忌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⑱|吴志英:在源头上开展我们自己的创新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⑰|徐虹:从起点把控罕见病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 ⑯ | 潘世扬:创新诊断技术  助力健康中国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⑮  | 陈晓春:“老来糊涂”不正常,老年痴呆症能防控可避免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⑭|瓯江之滨“追毒”人 ——记周铁丽和她的“金刚”团队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 ⑬ | 陈俊:我在“宛平南路600号”筑就国人的心晴港湾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 ⑫ | 王林辉:守护患者生命,关爱医师健康,助力健康中国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 ⑪|侯凡凡院士:胸怀报国之志,常存济世之心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 ⑩ | 张抒扬:用最柔软的心暖人  披最坚硬的铠甲战斗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 ⑨ | 协和精神  协和方案  为患者筑起安全屏障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⑧ | 李涛:精神医学正在迈向大舞台 创新性研究是根基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⑦ | 郝晓柯:打造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的“西安模式”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⑥ | 张炜: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大有用武之地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⑤ | 罗素霞:守护肿瘤患者生命健康,是我对“健康中国”的承诺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④ | 陈忠:带领血管外科走出“麦田中的木板房”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③ | 丁向春:顺应时代发展,着力平疫结合“大感染”学科建设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同心共筑中国梦② | 朱玉龙:文化润疆,中医先行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同心共筑中国梦①|柳江:在全疆撒下“癌痛”规范化治疗的种子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排版:黄晶

编辑:黄晶

审核:许奉彦


更多内容请点击: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㊳ |王殊:不只是乳腺外科医生

建党百年·医界丰碑㉖ |李朝晖院长:以中医为引领,现代医学为支撑,走中西医并重发展之路!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