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外学者程彤在伊朗主流媒体发表文章:澄清事实交流经验 促进理解展望未来



编者按:5月12日,伊朗主流媒体之一、著名通讯社塔斯尼姆通讯社(Tasnim News Agency)在首页上发表上外东方语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伊朗研究中心负责人程彤教授撰写的波斯语文章,《中国在新冠疫情初期和将来疫情后的应对——兼谈疫情对中伊关系的影响》。伊朗国内五家媒体转发该文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波斯语网页也进行转载(详情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此,特刊发文章的中文翻译,以飨读者。






中国在新冠疫情初期和将来疫情后的应对

——兼谈疫情对中伊关系的影响

程彤



自新冠肺炎病毒出现之后,这个病毒已经造成全世界超过四百万人被感染,死亡超过二十八万,并且全球疫情还处于持续增长阶段。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和西方一些国家政要,针对中国在疫情初期应对提出质疑,从而引发了普通民众的困惑。中国的官方媒体专门以时间轴的形式,做了明确的回应。世界人民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政府在疫情初期的应对和在控制疫情蔓延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此举传递出中国政府的重要信息——抗击疫情方面是公开透明、没有隐瞒的,中国将尽可能地与国际社会共享信息和经验,发出预警,一起来抗击人类共同的敌人——新冠肺炎病毒。


2019年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在第一时间上报了3个可疑病例;29日,湖北省和武汉市相关部门指示进行调查;30日,武汉市政府相关部门发布《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31日,中央政府派专家组前来调查;2020年1月3日,中方正式向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及时主动通报信息;11日,中国疾控中心将5条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上传网站,同全球和世卫组织共享数据;22日中国正式确认该病毒可以“人传人”,23日,中方采取了关闭离汉通道等空前全面、彻底和严格的措施。


图片来源:伊朗时代广播(Radio Zamane)


西方政要和媒体质疑中国在疫情初期反应迟缓,信息不公开,但这个观点有失偏颇。鉴于新冠病毒是人类首次遭遇,且是在武汉被确认,对其危害性的认识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认识过程的长短不是靠主观的推想,而是基于实际的科学的调查分析。从中国分析出病毒基因所花的时间这个事实来看,中国已经尽可能做到了最好,其它国家是否能够做到这样还是一个问题;同时,中国在传统春节(这个类似西方圣诞节、伊朗新年)这个全国举家团圆的日子的前夕,当时全国总确认病例571例,国外9例,依然决定封住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需要多大的决心和魄力。我们都清楚,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发现少数几个病例时就宣布采取封城的极端举措。


西方媒体还长篇报道了李文亮医生的事迹,称他为“吹哨人”。这无非是想以此指控中国政府隐瞒真相。李文亮医生是英雄,他死后得到了政府的表彰,也得到了民众广泛的尊敬和赞扬。但是,他所发的小范围的消息是在12月30日,比首例正式上报时间晚了三天。众所周知,对于有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的信息的发布历来是严格受政府管制的,就像伊朗处于地震多发地,只有政府才有权力综合信息、研判局势、发出预警,否则将会引发社会动乱。


 西方一些媒体和政要还向中国提出所谓的索赔,这完全是无理的要求。首先,疫情在武汉的爆发是自然灾害,中国不但付出巨大代价积极抗击疫情,为世界其它国家争取时间,同时还积极帮助世界各国抗疫,其中包括伊朗。我们要问,因金融寡头的贪婪而造成的2008金融风暴,美国赔偿了没有?多少年来美国给世界其它国家造成的灾难,包括故意制裁伊朗,给伊朗造成巨大的损失,他们赔偿了没有?还是继续变本加厉,趁人之危?


上外波斯语专业师生翻译制作汉波词汇表和科普视频



关于武汉是否就是病毒发源地,中国科学家钟南山认为疫情最早在武汉被发现,并不意味武汉就是病毒发源地。中国政府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让科学家去探究。西方一些政治家出于其自身的政治立场和目的,想用政治的手段回答学术的问题,这有悖逻辑。况且,越来越多的证据将西方一些国家发现首例病例的时间不断往前推进,甚至被推到2019年的11月。所以,将武汉定为病毒发源地是草率的。与此同时,中国也向美国问了十个问题:


1.禽流感病毒改造去年突然重启,之后无声无息,为什么?

2.美军生物实验室一度关闭停产,真相是什么?

3.去年传染病演习情景今年真实上演,真的只是巧合?

4.提前预测疫情大流行又无视警告情报,为什么?

5.有多少流感患者感染的其实是新冠肺炎,能不能说清楚?

6.新冠病毒到底什么时候在美国出现?社区传播是否早已开始?

7.全球首个启动新冠疫苗人体试验,这么快是怎么拿到毒株的?

8.政府说疫情不严重,官员却在狂抛股票,为什么?

9.不许美国专家学者随意公开谈论新冠病毒,是想干什么?

10.海外生物实验室到底在做什么研究,为什么从不向外界透露?


上外授课语种又添一门,你知道TA吗



至于《方方日记》,这本记载了武汉疫情初期作者个人的所见所闻,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后,西方一些人士想以此作为攻击中国的证据。但事与愿违,中国以外的读者们会发现,几个月之后在他们的一些国家居然在真实地上演,甚至更加严重。


至于普通民众层面,东西方社会在应对疫情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戴口罩的问题。尽管各方都有其理由,但是这可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但就伊朗传统来讲,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在祭祀活动中用白布遮住嘴巴,以保护圣火的清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这体现了古代伊朗人早就具有对如何防止疾病传染的认知。同样,伊斯兰教也崇尚清洁,这也反映出社会对公共卫生与个人卫生的要求。


随着中国疫情的控制和伊朗等一些国家疫情的趋稳,人们开始考虑后疫情时代的变化,或者说疫情已经给世界造成的变化。


有些学者提出中美发生对抗,或者脱钩?全球化的趋势被逆转,从而迫使其它国家选边站队?如何继续保持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势头?


中国早已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拥有最完整的制造体系,那些国家试图与中国脱钩,只有对其自身不利。即便有些产业回流他们国内,其规模毕竟有限,也不符合经济规律。


中国愿意与所有国家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发展经贸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特朗普政府却一直主张美国优先,所以是否会发生选边站队可能性取决于美国的态度和作为。


上外学子受邀参加中国驻伊朗大使馆举行的国庆70周年招待会


保持世界和平发展的势头,关键问题就是能否避免战争。当前的社会谁都不敢轻言战争,尤其是在疫情尚未控制的情况下。除非是领导人失去理性,或者个别利益集团为了集团利益采取极不理性的行为——无端挑起战争,这必将遭到失败,遭到全世界的反对。


疫情之后,中国会发生何种变化?首先,疫情给中国造成经济上重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以牺牲巨大的经济利益为代价,维护国民的生命与健康。经济上的损失主要体现在:工业产业链断裂;消费生活的停顿服务业受损;投资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疫情控制常态;对外贸易受损。但是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增加了,对自己国家的制度更加认同了。


在政府层面,政府可能采取以下金融手段应对:扩大赤字;提供特别国债;减税;延缓五险一金的交付;补贴支持等。


在产业方面,中国将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以水平分工和垂直整合的方式,打造价值链集聚,改善营商环境,选择大产品。同时发展新基建,通过新基建本身创造价值,特别是5G基建。


在国际领域,中国将积极分享控制疫情的信息;积极配合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社会在疫苗和特效药的研发、生产和分发上开展合作,实现全球信息开源和成果的共享;帮助医疗条件较弱的国家,防止更大规模的疫病的爆发;维护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与安全,防止世界经济次生灾害。


“丝绸之路上的中伊文化交流”高端对话在上外举行


中国和伊朗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虽然经历了各种磨难,但屹立至今。此次伊朗也受到疫情的影响,伊朗政府与民众也积极投入到抗疫过程当中,经过努力,情况正向好的方向发展。无论制裁和疫情都难不倒伊朗人民,反而使伊朗人民更加坚强。


此次疫情中两国人民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出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两国人民都切身感受到对方的真情和彼此相互间的重要意义。


我们相信,凭借几千年来特别是这些年来两国的传统友谊,以及这种友谊在此次疫情中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和伊朗在后疫情时代将更加强化双方在各方面的合作。在政治上反对霸权,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新丝绸之路,推进符合整个国际社会利益的全球化,而不是围绕少数金融集团利益和少数国家利益的全球化。从整个人类命运的角度,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绿色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的自然灾害,而不是利用灾害作为工具,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


中伊两国应该在经贸领域加深合作,打破美国针对伊朗的制裁和对中国的关税压制。当然,首要前提是尽快摆脱乃至消除美国的金融霸权。金融既可以促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可以造成资源过度集中和加大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尤其当金融资本掌握在极少数利益集团手中后,他们会操控金融资本流向,将资源和财富源源不断地涌向自己这边。


所以中伊两国需要积极展开金融合作,通过深化易货贸易减少金融障碍,破解国际金融体系被美国掌握的局面,从而尽早恢复和发展两国国内经济,促进两国经贸往来,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构建符合双方利益的产业链和制造链。


在文化领域,我们要相互推进中文和波斯文在对方学校的推广,让青年人通过学习语言,了解对方文化,加深相互理解,消除因仅通过第三种语言文字介绍和宣传而产生的误解,充分认识文明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构建新的国际视野,促进在各领域的合作。


上外代表团访问埃伊两国:推动“一带一路”教育交流 伊朗首家中国研究中心揭牌


另外,我们也要防止我们各自内部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有时是源于在西方媒体主导下的国际传媒造成双方各阶层缺乏相互了解,有时是个别人潜意识中习惯于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点分析判断和衡量第三方亚非国家的事务,他们不自觉地被西方媒体和舆论所左右,这对于亚非国家相互间团结合作是不利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各方交流愈加密切便利,彼此依赖加深,使得地球好比一个村庄,人们间的距离和共存是如此之近,以至于想通过零和博弈来处理问题会越来越困难。我们应该将人类看成一个整体,就像伊朗著名诗人萨迪讲的那样:“亚当子孙皆兄弟,人类一体如手足。”大家采取信任、合作共赢的原则,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美好的未来。人类未来怎样,完全取决于我们当今的愿望和行为。



来源 | 东方语学院
编辑 | 张泽峥、边名扬
责编 | 沈羽楠



 相关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上外学者程彤:新冠疫情下中国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指要

□ 上观新闻 | 上外学者姜锋:疫情加剧,德国还能再淡定吗

□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姜锋:呼唤合作抗疫东亚模式

□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陈壮鹰:瑞士成欧洲“孤岛”,严重疫情下孤军奋战

 解放日报 | 上外学者陈壮鹰  金淑琴:德国全面实施口罩强制令

 光明日报 | 上外学者晋继勇:携手抗击疫情 进一步提升金砖国家公共卫生合作 

□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晋继勇:首次大规模疫情,欧盟协调受考验

□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晋继勇:全球“因病相依”,狭隘自保观要不得

 上外学者章玉贵参加凤凰卫视“万众一心 抗疫阻击战”特别节目,分析疫情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影响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章玉贵:非常时期,美欧再启“国有化”药方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廉德瑰:疫情将重塑欧美与亚洲关系

 光明网 | 上外学者张红玲:疫情歧视的社会心理解析与应对

□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邹志强:中东疫情背后相似的原因

□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钮松:伊斯兰世界抗疫的总体性与多元性

□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章远:约旦呼吁“再全球化”背后——小国抗疫的难处和依靠

□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舒梦:抗议暂止,但疫情过后阿尔及利亚还能免于动荡吗?

 广州日报 | 上外学者王广大  王玲宁:守望相助 打造中阿卫生健康共同体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程亚文:如何应对境外抗疫的新挑战

 环球网 | 上外学者马丽蓉:“种族歧视病毒”是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最大路障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马丽蓉:加强抗疫的 “中国叙事”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钱皓:同为联邦制国家,加拿大疫情为何比美国轻得多

 光明网 | 上外学者张鹏:防控疫情亟需各国将主权级资源转化为直接行动力

 《文汇报》专访上外学者汤蓓:前5起PHEIC始末,看中国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

 中新社专访上外学者汤蓓:勿让全球防疫出现“双输”

 战疫@慕安会丨上外学者汤蓓: “上医医国”,经济链条畅通才能保障全球抗疫

 上外学者汤蓓@文汇讲堂:新冠肺炎的PHEIC警报4月底能否解除?中国带头支持世卫,全球抗疫会否减少弯路?

 澎湃新闻丨上外学者汤蓓:若对新冠病毒认知不充分,“群体免疫”就无从谈起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汤蓓:甩锅疫情恶化之责、掩盖党争——特朗普污名化疾病的政治私利

 上观新闻 | 上外学者汪段泳:我们为什么因为“扑朔迷离”的非洲担忧?

 东方网 | 上外学者汪段泳 王玲宁:新冠疫情非洲蔓延 国际社会担忧为哪般?

 人民网 | 上外学者范鸿达:面对不安的世界,中国更要定力与担当

 光明网 | 上外学者范鸿达:中国能赢得世界赞誉也要面对流言蜚语

 联合早报 | 上外学者邹志强:疫情里的中东难民群体

 新民晚报 | 上外学者陈越洋:阿拉伯国家智库为中国抗疫点赞

 伊拉克《晨报》| 上外学者陈越洋:阿拉伯各国政府积极应对疫情等多重考验

 广州日报 | 上外学者王会花 王玲宁:共同抗击疫情,推动中国—中东欧17+1卫生合作更上层楼

 中国网 | 上外学者闵捷:合作抗“疫”践行新时代中阿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东方网丨上外学者赵璧:新冠疫情——英国“心理脱欧”的“助力”还是“阻力”?

  东方智库 | 上外学者赵璧:12周扭转英国疫情?——政治家约翰逊可没这么说!

  新民周刊 | 上外学者赵璧:身在英国的我,看清了首相约翰逊的防疫“真面目”

  东方网 | 上外学者赵璧:英国真的放弃“群体免疫”了吗?

 东方网丨上外学者赵璧:英国抗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东方网 | 上外学者赵璧:约翰逊因病“缺席”,拉布能抵挡多久?

 文汇网 | 上外学者赵璧:英美能靠大规模的抗体检测“抄近道”吗?

 东方网 | 上外学者王弘源:疫情影响下,英国能否顺利“协议脱欧”?

 东方网丨上外学者沈赟璐:“三不”消极抗疫 或置瑞典于险地

 东方网 | 上外学者沈赟璐:瑞典“群体免疫”的神话还能延续多久?

 新民周刊 | 上外学者沈贇璐:瑞典即将在5月迎来群体免疫?

 澎湃新闻丨上外学者毛蕊  王玲宁:波兰暂禁外国人入境,全国停课关闭文娱场所

 东方网丨上外学者付博锐:“新冠民族主义”抬头,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新挑战

 东方网 | 上外学者王瀚浥:疫情当前,印度面临哪些挑战?

 东方网 | 上外学者王金钰:日本为什么坚持如期举办东京奥运会?

 东方智库 | 上外学者陈艺心:疫情发酵,党内初选占优的拜登会赢吗?

 环球网 | 上外学者马路遥  郭可:新冠疫情对国际传播格局的五大影响

 东方网丨上外学者高健: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弘扬中国文化精神

 光明网 | 上外学者王玲宁  邓惟佳:警惕全球传播时代“信息疫情”的危害

 中国青年报 | 上外学者王玲宁:战“疫”,公众沟通不可或缺

 学习时报 | 上外学者王玲宁 等:发挥传播功能有效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澎湃新闻 | 上外学子:数据解读中国的输入型病例都来自哪里

 上外学者俞祖成:疫情防控 需要健康“守门人”

 上外学者俞祖成:尽快构建城乡基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团结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加强基层社区疫情防控能力建设

 社会科学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林光志:面对疫情,日本应急管理如何实践“人文关怀”?

 团结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黄佳陈:关怀疫情下的脆弱群体,社区在行动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俞祖成  王敏:台湾地区的早期反应与中期措施,当前局势可控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俞祖成  王金钰:日本疫情期间,志愿者活动为何陷入低迷状态

 团结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黄佳陈:构建以社区为主体的脆弱群体关怀机制

 文汇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白瑞: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再认识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王金钰  俞祖成:如何理解日本针对疫情危机的“紧急事态宣言”

 联合时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黄佳陈:构建社区公共危机管理长效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王金钰:日本地方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机制中的联防联控

 中国社会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白瑞:疫情危机后社区人际裂痕需要重视和弥合
 解放日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需重心下移
 中国社区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黄佳陈: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上外学者金锋:病毒肆虐,全球化意外“躺枪”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金锋:疫情激发欧盟强烈生存意志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王煜阿联酋疫情亲历记:抗疫措施可圈可点

 上观新闻 | 上外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赵婧:阿拉伯兄弟这样诠释“患难见真情”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