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霍拉山下】四十二、我的自行车情结​(董克荣 )

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知青情缘 2024-02-02



霍拉山下


作者:董克荣 



       

语音:刚哥


 

四十二、我的自行车情结


大学录取通知收到后,我松了一口气。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我得抓紧时间去做几件事,最急迫的要数装修房子。


过去装修房子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只要在墙面刷上涂料,排好电线,水泥地铺上木地板就好了。不过我自己没有装修过房子,我要去看看别人装修是什么样子的。


刷涂料我会干,不需要找人帮忙。排电线我也可以自己做,过去学校里学过电路,那只是书本知识没有实践过,现在有些灯具的开关是双联甚至还有多联的,如何去接线我还得现学,恐怕时间来不及了。李龙火热心地说,我帮你排线。他帮我排线那就太好了。


李龙火是我在林园三连的战友,那年我们连队钻了一口深井,每天需要动力抽水,李龙火学过电工,连长贾焕章就派他去管理。连队里有了发电机,顺带着就为各家安装了电灯。平时李龙火除了保养发动机外,就喜欢背着电工工具包在连队里转悠,如果谁家的电路有问题,他立马就会去检修,别人的事情就像自己的事情一样热情。后来他回到上海工作,在工厂里又当了一名电工。他是内行,交给他去干我很放心。我打电话告诉他,房门钥匙放在门外墙角落里,上面挡了一块抹布,等你什么时间有空自己去吧。


李龙火身材魁梧,力大如牛。他浓眉大眼,头发喜欢理成平顶头,即使满脸的络腮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看上去还是青颜色的。有人说,如果有两个人的脸相像,那么他们的性格脾气就会相像,这话可能有点道理。要是李龙火把大胡子留着,不用化装去演猛张飞,不论是形象还是性格都很神似。


八十年代上海黄浦江上的渡轮


一天下班后,我乘渡轮过江想去看看李龙火是否将电线排完,如果排完了,我就可以准备刷墙了。走到楼下,抬头看见楼上的电灯亮着。嗨!这家伙那么晚了还在弄。我赶紧上楼,他见到我说,电线都铺设好了,你来试试。我看到两个房间墙上的电线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凿好的墙体内。开关也已经固定好,我只要用水泥补一下,就可以刷墙了。


他见我挺满意拿了工具就要走,我拉着他到小区外的面馆里叫了两碗牛肉面,在等待的时候我对他说,自从回上海后我们没有见过面,那次我上你家时你到厂里去加班了。现在还好吧?


记得刚认识李龙火时听别人说他的脾气很急躁,还落了个“龙霸头”的外号。他调到林园三连后,我没发现他有如何的霸道,也没有见到他对别人发过脾气,待人总是客客气气的,不清楚这个外号是怎样的来历。可是他成家后有了孩子,却经常对妻子发飚。‘清官难断家务事’,作为战友即使再难断我也想乘此机会劝劝他。


可他却不愿意谈及家事,我也就此作罢,说,以后装修好了请你们全家来吃饭。


后来读书忙工作也忙,再后来听说他离了婚又再婚,因性格不合又离了婚,单身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还不到退休年龄竟得了糖尿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幸亏儿子、媳妇孝顺,在他病重卧床期间精心待候直到终老。


其实家是幸福的港湾,如果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过好,如何能做好外面的工作?李龙火是把事情做反了,家也是要学会经营才会幸福。


蜗 居

从新疆回来的支边青年,一开始在上海的日子过得都不顺心,因为工作的不理想;因为没有住房的失望;因为父母兄弟姐妹蜗居在一起的烦恼;因为经济的困难;因为孩子上学的困惑……种种的不如意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郁闷的心情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身体再棒的人也会憋出病来。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是古人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就是这样的心态很多人做不到,人生没有完美,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不过李龙火能全心全意对待别人也是一种美德。不能因为他对待家庭的态度对他全盘否定。愿李龙火在天之灵一切安好。


排好线路刷完墙,剩下的就是地坪了,铺地板暂时是不可能,不仅是经济上没能力,时间上也不允许。我就模仿当年流行的地板颜色,在水泥地上刷上一层紫红色的油漆,用粗铅笔在上面画出地板缝线,再刷一层透明漆,仿地板的地坪就完成了。


十年代的公房


搬家那天,岳母带了她的外孙女王亚莉来新居,她们一进门,王亚莉就惊呼起来:这才像个家呀!岳母说,怎么?这里像家,外婆的家就不像家?


在当年有一个两居室带厨卫的房子确实是相当的好了,难怪她的外孙女会发出如此的感叹。我和妻子住一间,两个女儿住一间,今后的学习环境有了保障。


开学了。上海政治学院的校园还没建设好,我们在空军政治学院的教室里上大课。下午回南市区党校分班上课复习。


空军政治学院坐落在场中路,离家大约有20公里,经过开学第一天的奔波,从浦东家里出发到黄浦江渡口过江,然后坐66路公交到学校,全程用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如果再加上等车的时间,每天来回要用很多时间花在路上了。


如果骑自行车就可以节省出许多时间,我喜欢骑车,自由,灵活,不怕堵车,还锻炼了身体。于是决定去买一辆。我对自行车的钟爱要从中学时开始说起。


上高中时我住校,宿舍在浦东洋泾镇一座名叫十八间的平房里。


每天清晨,我们沿着小河要走上很长一段路才到学校,也有同学骑自行车去。那时自行车要凭票供应,谁家里有一辆自行车,就好比现在拥有一辆宝马汽车。同班同学中孙宏茂有一辆,他那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车座还套了一个挂着流苏的座套,让同学们好生羡慕。每天放学回到宿舍,他就将自行车搬到宿舍里自己的床前放着。


同宿舍的同学,前左一陈宗才;前右二孙宏茂;后排左一董克荣;后排右一江圣华


有一次同学陈宗才邀我们去他家里玩。他家住在张桥公社陆行生产队,他怕我们找不到,就在大路口等。


从公路拐进小路去他家要经过很长一段田间小路。陈宗才骑着自行车在前面带路,我们就跟着他在高低不平的小路上行走。那条路曲曲弯弯,说是路,其实是田埂,两边都是农田,有的地方还在挖沟灌水。


陈宗才坐在车上慢慢地骑行,遇到小沟,他也不下车推行,坐在车上人向后靠,前轮就抬起来过沟,然后拉住车座再往上跳一下,后轮也过了沟,手脚配合动作就像骑马过横杆一气呵成。有的田埂路成直角,他将车笼头左右扭几下就拐了过去,稍有不慎就会摔倒在水田里。田埂上有一只小青蛙,他怕车轮压到它,经过时飞快地侧身弯下腰,捉住青蛙,扔到了水田里。他在车上一系列的动作让我惊叹不已,原来自行车竟可以骑成这样!


要知道,他的车是28寸加重车,是他父亲用来驮菜的,后面还掛了两个装菜用的铁丝筐,不知道这车用了多少年,车身和轮子上铁锈斑驳。我见陈宗才上下自如地骑着这辆‘老坦克’,对他的车技刮目相看,也让我对骑自行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陈宗才家回学校后,我问孙宏茂:“你什么时候学的自行车?”他说:“考上建平中学后,父亲买车给我才学的。”我说:“学自行车难吗?”他说:“不难。你想学我教你。”我说:“好的,好的。”心里特别高兴。


孙宏茂平时对自行车爱护有加,只要骑过一次,他就用上光蜡把车子擦得锃亮。有时别人去摸,他就说:“别摸,别摸,摸了上面都是手印子。”


其实我问他学自行车难不难就是想用他的车,没有想到孙宏茂会那么爽快,万一我学车的时候摔倒,把自行车弄坏了,他不是要心疼死啦。


在教室前留影,左起:江圣华、陈金星、忻国诚、董克荣、黄伟章、孙宏茂、刘根生

孙宏茂是个小胖墩,圆圆的脸,眼睛小小的,笑起来脸上有两个酒窝,说话还有点结巴,很可爱。在宿舍里他睡在双人床的下铺,平时能吃也能睡,体重大大超标,由于他的脾气好,大家经常和他开玩笑。


一天中午,我们在宿舍里午休,因为热,我们都摇着扇子躺着聊天。平时学习还是有点单调,大家总想弄些事情开开心。孙宏茂一躺下就睡着了,还打起了很响的呼噜。几个同学悄悄地走过去,拉住孙宏茂床上草席的四个角,一起用力把他抬起来,又轻轻地移放在水泥地上。等他醒来,见自己躺在地上,大声叫道:“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大家都憋不住大声笑了起来。他知道是同学的恶作剧,说了声‘睡着了’也就算了。 


我与孙宏茂说好星期天学骑自行车。天还没亮我就睡不着了,叫孙宏茂起床。他嘴里嘟噜了一下揉着眼睛说:“休息天那么早起来干什么啊!”我说:“你快起来教我学骑车子。”他说:“别那么着急,一会儿就学会啦。”说完他翻了个身又睡着了。


等我们到操场上,太阳已经升起老高。


我跨上自行车,孙宏茂在后面扶着。他告诉我说:“重心偏向哪边,车笼头就往那边转。”我说:“知道了。”


我开始蹬车,在操场上摇摇晃晃地骑了半圈有了感觉,就说:“你放手吧。”说完没有听到孙宏茂回答,转过头去没见他的人影。原来他早就跑掉了。


我走进教室,见他趴在课桌上正呼呼大睡。我推了推他说:“小胖子别睡了,我们吃早饭去。”孙宏茂抬起头,睡眼朦胧地问我:“会骑了吧。”我说:“会骑了,但是上下车还要练。”


从那一天开始,我就与自行车结了缘。


在以后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我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先后用过五辆车。


第一辆自行车的经历最复杂,这辆车是在南京路华侨商店用侨汇券买的。我的弟弟考上了大同中学,学校离家有点距离,祖母就让他去买了自行车,上学方便些。


1964年我高中毕业后,报名去新疆。临走那天,同学江圣华来我家送行,看到家里有辆自行车就对我说:“农场地方大,连队之间离得很远,你应该把自行车带去。”我弟弟就说:“你把自行车带去吧。”我说:“那就带去吧。”


团部修养所留影


由于匆忙,自行车来不及打包,江圣华骑了这辆车,直接帮我送到了北火车站行李处。我就乘车赶到川沙县,从那里集合出发,开始一段十多年的支边路。


那时连队里只有我有自行车,战友们要去团部就会来借用,自行车就变成了公车一样一直在大院里放着。等我调到团部演出队时,水管站的战友王建瑜每天要去龙口放水,要走很多路,他让邓玉嘉转达了想要这辆自行车的愿望。我想,从林园一连上团部走路去也不远,车用得少,自行车就转让给了王建瑜。


第二辆车是在我调到林园三连时买的。我和夏士澄在演出队相处了三年多的时间,现在要分开两个连队,以后见一次面需要翻山走二十多里戈壁路,没有自行车是不行的。听说农业三连一位老职工新买了一辆26寸加重的自行车,觉得笨重想卖掉,我听说后即刻就去骑了回来。那辆车和我一起在戈壁滩上爬山涉水历经风风雨雨,直到我回上海才与它告别。


第三辆车是我在淮海中路的一家大型旧货商店淘来的,永久28寸,半成新,花了我三个月的工资,骑回家擦了擦还不错,它陪着我读完大学。


大学毕业后,同事说这辆“老坦克”可以退休了。于是就有了第四辆车,可是这辆车骑得时间最短,不到半年离奇地失踪了。


第五辆车是1996年买的,永久11型,26寸,已经用了二十多年,质量很好,只有磨损件调换过,直到现在还没有退休。出去办事只要在20公里范围内,我都是骑车出行,又锻炼了身体。


现在老伴的腿脚不利索,在家里又坐不住,我就用自行车带着她上老年大学唱歌,到小区里的超市购物。每每经过小区门岗,保安就说,去买一辆电动车吧,骑这车多累啊!


我的坐骑,96年生产的永久11型自行车


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对自行车的情感。当我带着老伴出行时,就会想起年轻时,每当团部晚上放电影,我就用自行车带着她在农田边的土路上骑行。这时天空上的月亮在向我们微笑,路边的白杨树在为我们歌唱,支渠的流水潺潺流淌,田里的禾苗悄悄成长;有时我们一路欢声笑语,惊飞白杨树上睡觉的鸟儿一大片;有时候也会一路无语,慢慢地骑行静静地倾听昆虫的恋鸣。多么美好的夜晚,就像电影里的场景一模一样,陶醉在初恋的幸福之中……


细数我骑自行车所走过的路程,如果平均每天骑行20公里,累计已经骑了24万公里,能环绕地球赤道六圈。如今我已经奔向耄耋之年仍然耳聪目明,肢体灵活,还能骑车带着老伴四处转悠,就是得益于长年坚持骑自行车。我和老伴一起走过多少风风雨雨,度过无数艰难的日子,看着她坐在自行车后座时喜悦的眼神就知道她想说啥,往往一个手势就心领神会。我们边骑边想心有灵犀,自行车记载着我们五十多年的生活道路,骑车用心又用力,这份情感是坐任何机动车辆都不能盛载或替代的,只有我和老伴对这自行车的那份真情心照不宣。……


我还在键盘上继续敲打文字,老伴端了一杯酸奶放在电脑边说,还不刹车啊,别人正等着看你大学毕业去干什么工作,你还在啰哩啰嗦,开无轨电车,跑题啦!


是啊,人老了一啰嗦起来就扯远啦,好吧,就此打住,等下一篇言归正传吧。





读者精彩留言



《我的自行车情结》跟帖,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王晓光―――-作者在1964年进疆时就有了第一辆自行车,这在当时也算是一件奢侈品了,够让人艳羡的。在这五十多年的大半人生中,他始终与自行车形影不离,有着深厚的感情,到现在还在骑着一辆有二十多年历史的老“永久”。在他眼中这自行车远远胜过其他任何交通工具,因为它记载了作者这么多年一路走来的学习、工作、友情、爱情…承载了他五十多年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及历史,并且也是他强身健体的好伙计。另外文中看到他描绘装修房子铺地板的一节,我不由自主的笑出了声,觉得他咋这么肯动脑筋,会想办法,在当时经济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把个假木地板搞得像模像样,把房子装饰得漂漂亮亮的,无怪乎机遇和幸福总是会降临他的头上啊!在此祝愿他身体安康,家庭幸福!


黄建华―――文章从自行车情结说起,看到了作者对同学对战友还有老伴的一往情深……用朴实的文字叙述和描绘了那么多记忆深处的人和事,读来让人感怀……艰难困苦在作者的眼中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生的格局都藏在了他的每一篇文章里。谢谢分享!


马家林―――拜读《我的自行车情结》,让我想起1965年读书期间,班上的学习委员和我一样属于矮个子,却骑着一辆28寸男式脚踏车,同学们都羡慕她。她热情地带我到人民广场,让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后来一起结伴去西郊公园等郊外远游,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如今同学聚会,也曾兴奋地提及此事。1974年我上调到工厂工作,一次上班路上为了避让乘公交车的乘客(正是下坡)反应慢了半拍!车子冲撞到人行道台阶,自己从车头扑出去,眼镜砸碎自不必说,半边脸摔得青肿起来,面目全非,还好没有伤及无辜,从此再也不敢骑车了。从学会到放下也成了我的自行车情结。作者的情怀简朴,像作者这样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理念,不为繁华世界中人们追崇“省力、时尚、快捷”的浮躁心理所动,一坚持便是五十年直到今天实在感人!当今人们为了健身选择骑车,但是真正拿它当成生活必须品的甚少。如果大家都选择低碳环保出行,返朴归真的生活状态,就能还地球以绿色、安宁。每次看作者的文章,会有许多联想,回忆自己的经历也很值得写出来留给后人。但是我缺乏吃苦精神和坚持毅力,文学功底差一大截。很佩服作者的文采,细腻,真情。跟着他的步伐,动动脑,动动手,够努力了。这篇文章内容丰富,还谈到了幸福,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在作者的文章里随时可以体现。


克 玲―――從幾十年前在一般人視為「寶馬」級的擁有物及至現今的「永久」型代步車,不管它是富裕的物質享受或是平民化代步的必須品,作者一直讓自行車發揮它最大的功能及對它鍾愛始終如一。當年他讓連隊成員借用代步,自己和伴侶在風光明媚的農莊同行;數十年的今天還用以殷勤接送老伴,不但锻練身心,更一路懷念舊日的溫馨。用心用力,就是作者幾十年來從自行車代步領會到的心得,這心態同樣用於心愛的家人,是他處事持家成功的祕訣。他已經得到豐裕「寶馬」級的家庭生活,加上擁有「永久型」的情結,作者,繼續努力!


贺龙海―――文章情深义长真切,这大慨就是自行车情结。去过新疆生活的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行车,如果没有自行车,犹如没有了一个随身相伴的伙伴,因为自行车在日常生活中是寸步离不开的。我们那一代人是生活很苦但心里不苦,你要想生活不苦,心里的生存压力就越来越大,当你生活在一个很苦的环境里,生存就没有压力了,譬如食堂里偶然有一次荤腥,就可以高兴好多天。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年轻人生存的压力大苦不堪言啊!所以说,生活很苦心就不苦,生活不苦心就很苦。两代人用二句话就可表达得很完整了。


应照静―――陈年往事,娓娓道来,诉说着人间沧桑,世事变迁,人生无常,处世哲理,文中“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说得真好,人生没有完美,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作者积极向上,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励着自己前行,造就了现在安稳美好的晚年生活。自行车情结,五辆自行车的来由。哈!第二,第五辆车,凝结了他和妻子的情与爱。互相扶持,风雨同舟;朝朝暮暮,快乐相守。谨祝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安稳,笔耕越来越勤奋,身心越来越健康,爱情越来越甜美!


张禾笙―――小董的五辆自行车记录了他五个不同时期的生活道路,承载了他太多的怀念、快乐和希望。这自行车的情结对于有着同样经历的我们更觉得格外亲切。因为在新疆农场,自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连接恋人、朋友、家人感情的纽带……为小董的自行车情结点赞!


王维芳――― 题材真多,热爱生活!


翰林方竹―――新疆知青能有今天的状态,是百里挑一,大部分人仍生活在艰辛线上。当年我上高中时,睡懒觉,母亲挂在口上的一句话是:“叫你考技校,你要考高中考大学,上了高中又睡懒觉,考不上大学要去新疆吃苦!”我很幸运,赶上了毛泽东时代末班高考,又幸亏母亲当年虛报了我的年令(小时候在嘉兴祖父母处,接来上海时虚报年令,提前入学了),否则就要落进“老三届”。


郁仁娣―――文章写得真好!回忆回忆往事也是一种快乐与幸福的事,而且永不忘怀的,像那电影似的一幕幕在自己亲生经历过的途中回忆着、开心着、展现出来……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能激动情怀,能使自己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永不老哦!心态永远年轻!我看到有篇文章说,人活在这世上,吃点苦其实没什么不好,它仅是一种锻炼,能让你更好地去体验和珍惜甜的滋味;忍耐也没什么不好,人生往往需要一些等待,有时的沉默却能产生不一般的爆发力。平淡生活没什么不好,平凡能够让我们每天去感受生活的无忧,这是一种无虑的幸运;非原则的妥协也没什么不好,退一步天高地阔,往往容忍别人其实是在放过自己。暂时的失败与挫折更是没什么不好,只要摧毁不了你的意志,它会让你的能力变得更有智慧、更加坚强……与大家互勉共享!


Huijuan―――好文章,谢谢分享。


郭爱丽―――人生路上,不与混人纠缠、不与自己较劲,这是一种智慧。混人不讲道理,只会胡搅蛮缠,你若想以理说服这种人,无疑是和流氓谈文化,结果会将自己弄得满身戾气,心情暴躁。老话说,“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和混人斤斤计较必将得不偿失。人多少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时不时就会与自己较劲。其实,人生大部分不如意,都是在跟自己较劲。这是用自己的不完美对抗完美,用有限的生命对抗无尽的烦恼。不与自己较劲,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放弃较劲,学会慢慢放下,你会发现幸福往往比想象的简单很多。有位重病之人以其亲身经历感悟说:当你跟自己对抗的时候,感觉全世界都在和自己对着干,当你与自己握手言和,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是友善的,生活的希望也无处不在。


韩沦新―――作者又推出新作《我的自行车情结》,拜读以后我最感兴趣的是第1辆自行车,因为这是作者爱情的结晶承载在这辆车上,不管在什么的路上,路面高低不平有的是软綿绵的,单人骑车已经有困难,但初恋的他们沉浸在爱河之中,车轮飞转,婚姻甜蜜,幸福至今。


顾世惠―――拜读《我的自行车情结》写得真好!对物有情,对人更有情,甜甜蜜蜜才是人生的目标。祝他们一生快快乐乐!健健康康!我看了文章才知道作者上了大学,迟到的祝福,可喜可贺!因为天智,努力,勤奋。可敬,可佩,可亲。他本身就是一本好书,正能量的好书,激励人的好书。卓越的优秀人才,社会的栋梁。值得拥有。期待下篇。


老王―――谢谢,真实的写照、回忆的好文章、是精神食粮OK!


宋丽敏―――哈哈,自行车伴随着作者从上海到新疆又从新疆回到上海,随着他一路"奔驰”,是他们相遇,相知,相爱,相守的见证,第五辆自行车我还见过呢,这辆车虽然年代已久,依旧在作者的心里就是一匹心爱的马―――“宝马”。只要能看到美文,看着大伙的跟帖也是一种享受喔!


王汉荣―――@克荣 :你以前都写日记吧,往事历历在目;你收藏的照片也都很珍贵。


龚春英―――文章写得好生动,越看越想看。夏士澄的名字好熟,就是模样记不起来了,董克荣自己那么优秀,爱人一定才貌双全,可以的话发张他们年轻时的照片给我看看,不强求。


周宝妹―――文章写得又丰富又好笑,水平实在太高了,好笑的是把那个同学叫孙宏茂抬到水泥地上,我看了直想笑。自从看文章以后,觉得不管什么事到作者的手上,都会去努力的完成,家里装修方面也自己搞定,而且样样精通,太能干了,我为他点赞!


金玉珍―――精彩的故事,精彩的人生,自行车的情结,伴随着你一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风雨,度过岁月,如今还能盛载你们俩漫步在幸福的晚年路上,多美的一道风景线啊,美极了,为你点赞!


净心守志―――董老师您好!我是江彬(江来的三女儿),细细拜读了您文章,很是亲切!很是高兴! 对过往的记忆和在林园三连生活场景,还是会时不时的出现在脑海或眼前,拜读了您的文章后,很多原本模糊的人和事豁然清晰了,真的谢谢您!代问夏阿姨好!代问全家人好!欢迎您们到保定来做客哦。



作者简历


董克荣,1944年出生。1964年高中毕业后支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一团,曾当过农工、团宣传队演员、炊事员、文化教员、小学校长。1981年回上海在街道集体单位当营业员。1985年考入上海大学政治学院,毕业后调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工作。曾担任区人大代表、上海市侨联委员、区侨联副主席。曾在《上海新闻晨报》、《新民晚报》、《上海侨报》、《上海法制报》、《经济时报》、《书评报》、《中国仪电报》、《南市报》、《南市外贸报》、《计划管理通讯》、《浦江同舟》、《国家安全通讯》、《黄浦侨音》、《花溪》、《炎黄子孙》等报刊和杂志刊登文章200余篇。2004年退休。



作品荐读

霍拉山下(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一、收工曲(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送饭(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失  书(董克荣 )

【霍拉山下】四、一封航空信的启示(董克荣)

【霍拉山下】五、小乐队(董克荣 )

【霍拉山下】六、献血(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七、苇子湖的故事(董克荣 )

【霍拉山下】八、豫剧团里的高手们(董克荣 )

【霍拉山下】九、绝  配(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伙房学艺记(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一、厨师人生(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二、老友一民 (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三、成长(董克荣 )

【霍拉山下】 十四、向往宁静的生活 (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五、奔向查通沟(董克荣 )

【霍拉山下】 十六、夜行(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七、打井(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八、临时卫生员(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九、那山、那水和那驴(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种植‘百号’(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一、鸡倌(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二、为了水(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三、‘老牛班’里那些人(一)(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三、‘老牛班’里那些人(二)(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三、‘老牛班’里那些人(三)(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四、电影迷(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五、老猪头(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六、一块欧米茄手表(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七、情殇(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八、养猪协奏曲(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九、取邮之路(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好老师任秀丽(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一、改变(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二、只差一步(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三、贺礼(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四、一斤黑木耳(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五、造房子(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六、连长贾焕章(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七、返城记(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八、八十年代夫妻装(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九、奋斗的脚步(董克荣 )

【霍拉山下】四十、机遇(董克荣 )

【霍拉山下】四十一、双喜临门(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一、黄河路的女人(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二、孔来福的幸福晚年(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三、谜案(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四、“厕所”梦(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五、文字工具的演变  (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六、循环农业村诞生记(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七、鸟儿情   (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八:幸福养老 (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九:台湾行(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动物的野性(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一、与时俱进的大妈们(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二;长寿的秘籍(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三、又见芨芨草(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四 、踏着‘地标’游法国第戎(董克荣 )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霍拉山下】四十二、我的自行车情结​(董克荣 )

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