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部宏观 | 如何看待当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中观景气月报(2023年12月)

西部宏观 边泉水经济研究 2024-06-16

  //  核心结论   

一、如何看待当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我国当前工业产能利用率或处于轻度过剩区间。产能过剩指发生在工业部门的闲置富裕产能超过某种合理界限现象,通常伴随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以至持续亏损。衡量产能过剩程度,比较直接的方法是根据产能利用率所处水平来判断,但缺乏统一标准。海外经验数据显示,产能利用率中位数基本分布在78%-81%这一区间。卢锋(2009)借鉴相关经验参数,对不同区段产能利用率做了分类。按照他的划分,产能利用率处于75%-80%为轻度过剩,60%-75%为显著过剩,与我们通过国别经验数据对比得出的结论较为接近。我国2023Q3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6%,或处于轻度过剩区间。中下游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相对较为严重。原因一方面与某些行业近些年资本开支扩张较快有关,分母端存量产能的提升快于分子端实际产量的变化,形成扩张性产能过剩。例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自2015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就持续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并且大幅快于需求端营收的增长。另一方面,部分行业需求收缩速度更快,分子端下行速度快于分母端,出现收缩型产能过剩。例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近几年营收增长回落速度明显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新兴行业产能过剩或更多源于产能扩张过快等因素,以光伏、锂电等产业为代表。2023年前11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0.5%,仍领先制造业整体投资增速,但2022年末以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与制造业整体投资增速差开始呈现收敛迹象。从需求端来看,高技术制造业仍处于扩张态势,只是程度近两年有所趋缓。因此,新兴产业过剩产能有可能是产能扩张快于需求增长带来的。光伏、锂电产业链由于产能扩张过快,2023年产品价格均出现大幅调整。本轮产能过剩兼具摩擦性、周期性和结构性特征。传统行业方面,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周期性产能过剩或占据主导地位:1)地产链已进入景气下行周期,上下游行业需求收缩;2)海外需求转弱叠加供应链恢复。3)终端需求偏弱对部分消费品行业的冲击。新兴产业方面,我们认为目前既存在摩擦性产能过剩的情况,也兼有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特征:1)由于企业对市场需求预测过于乐观,出现明显高于实际需求的产量,产生了摩擦性产能过剩。2)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布局规划中,可能存在产业规划偏离实际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现象。产能过剩应分类治理:1)摩擦性产能过剩影响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也较短,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逐步恢复供需平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避免过度干预;2)周期性产能过剩主要通过需求端管理来解决,政府可以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中央财政和“准财政”发力是化解我国目前传统行业周期性产能过剩的重要方向;3)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难度相对较大,通常耗时漫长,主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发力,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往前看,周期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情形改善仍需时间。预计产能过剩的情况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价格层面或仍面临压力。

二、12月经济聚焦

1)工业生产边际放缓,多数行业开工率回落。12月石油沥青装置、高炉、涤纶长丝、半钢胎和山东地炼厂开工率环比上月分别下降4.2、2.1、0.6、0.4、0.2个百分点;PTA开工率较11月增加6.2个百分点。2)新能源车消费延续热度,家电消费延续改善。乘联会数据显示,12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113万辆,同比增长50%,环比增长18%。12月全国线上和线下的家电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2.5%和1.9%,前值为2.2%和1.5%。3)元旦档电影票房创历史新高。元旦假期人均旅游消费约为591元,大致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6.5%。元旦电影总票房15.33亿元,观影人次为3660万,创同期历史新高。4)基建产业链景气度边际回落,万亿国债有望支撑1季度基建投资。作为基建投资的领先指标,11月国内挖掘机销量不及预期,12月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环比也出现回落,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道路施工卫星数据显示,12月中西部地区新增高速公路长度同、环比均回落。随着灾后重建项目实物工作量的陆续形成,叠加“三大工程”的推进,1季度基建投资有望得到支撑。三、12月行业景气比较西部宏观行业景气分位模型显示,12月钢铁、汽车、交运、纺织服饰和基础化工等行业的景气度相对较高,影视、汽车、交运、基础化工等行业景气度改善幅度较大。此外,12月工业金属、石油石化和能源金属等行业景气度回落相对较大。风险提示:财政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基建投资改善不及预期,房地产下行超预期,海外需求疲弱。


正文


如何看待当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一项就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在12月18日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详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稿件中进一步指明“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一些行业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现象在我国经济发展及转型过程中并不罕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曾经历过几轮治理产能过剩的阶段。那么如何衡量本轮产能过剩,背后成因是什么?怎样化解?本篇报告将重点讨论这些问题。

1.1 当前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吗,哪些行业存在产能过剩?
关于产能过剩的概念和定义,目前并无统一解释,直观上理解是一个部门或者企业的产能供应超过了合理的需求,造成部分产能的闲置。在这里我们引用卢锋(2009)关于产能过剩的定义,即“发生在工业部门的闲置富裕产能超过某种合理界限现象,通常伴随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以至持续亏损”

衡量产能过剩的程度,比较直接的方法是根据产能利用率所处水平来判断,但缺乏统一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产能利用率是指实际产出与生产能力(均以价值量计量)的比率,即产能利用率=实际产出/潜在产出。我国国家统计局从2013年开始,每季度均会公布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自2016年起也会同时发布采矿业、制造业、电热气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及15个行业大类产能利用率数据,该项调查共涉及全国工业企业11万家左右。目前最新公布的2023年Q3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为75.6%,较上个季度提升1.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改善。

产能利用率是衡量制造业投资周期的重要指标,能够较及时地反映需求端变化,对库存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也具有一定的领先意义。究竟产能利用率水平突破什么临界点即处于过剩状态?目前也并无公认标准。主要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产业以及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产能利用水平的合意区间均存在差别。
(1)从全球部分经济体工业产能利用率统计数据来看,不同国家产能利用率中位数存在较大差别,但基本分布在78%-81%这一区间,这一区间可视为产能利用率利用基本正常的范围。低于这一范围可能存在产能过剩,高于这一水平有可能会出现产能不足。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产能利用率长期围绕75%上下波动,整体利用水平偏低。
(2)随着时间推移,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产能利用率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合意的产能利用水平也在下降。

(3)我国产能利用率的波动率明显低于美国、韩国、欧盟、中国台湾等经济体。这一点从表1关于标准差的统计中可以看出,这或许与发达经济体市场化竞争较为充分、政府对产业发展的行政干预较少有关。在经济下行期,政府考虑到稳增长和就业压力,一些过剩产能难以迅速通过市场化方式出清,进而导致产能利用率的变化较为迟缓,波动率较小。

卢锋(2009)也借鉴相关经验参数,对不同区段产能利用率做了分类。按照他的划分,当产能利用率低于80%即处于过剩区间,这与我们通过国别经验数据对比得出的区间较为接近。具体来看,产能利用率处于75%-80%为轻度过剩,60%-75%为显著过剩,30%-60%为严重过剩,0-30%为极度过剩。以此为标准,我国工业部门产能自2013年以来即持续处于过剩状态,只是不同时间段过剩程度不同而已。例如,2023Q3即由此前连续两个季度的显著过剩转向轻度过剩。从历史分位数角度看(2013年至今),虽然2023年Q3产能利用率处于74.7%的历史较高分位水平,但如果不考虑2020Q1疫情对工业企业生产强外生冲击下造成的产能利用率的单季骤降,2023Q3产能利用率的实际历史分位仅为49.0%。

从产能利用率数据的行业间比较来看,不同行业产能利用率波动区间及合意范围存在一定差别,绝对数据间的比较并无太大意义。如果观察对比不同行业产能利用率所处历史分位,当前中上游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85.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5.4%)、化学纤维制造业(84.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82.4%)处于高位,这可能与2016年供给侧改革以来,上游部分行业过剩产能大规模出清带来的产能利用率提升有关。从历史分位数来看,2023Q3产能利用情况不佳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48.6%)、非金属矿物制品(47.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47.9%)和医药制造业(17.7%)。
部分行业产能利用水平偏低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某些行业近些年资本开支扩张较快有关,分母端存量产能的提升快于分子端实际产量的变化,形成扩张性产能过剩。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一些成长性行业,例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自2015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就持续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并且大幅快于需求端营收的增长。2021、2022、2023年1-11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固投同比增速分别为22.3%、18.8%和9.2%,同期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则分别为14.7%、5.5%和-1.8%。另一方面,部分行业需求收缩速度更快,分子端下行速度快于分母端,出现收缩型产能过剩。例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近几年营收增长回落速度明显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23年11月末库存增速也降至-5.3%,去年末为15.6%。可能主要与地产景气下行趋势下,水泥等建材需求转弱有关。
关于新兴产业,由于分散在各行业大类中,国家统计局并没有提供可供跟踪的较为详尽的分行业产能利用率数据,但可以通过投资、价格以及库存等与产能利用状况高度相关的指标来进行观察。
如果以高技术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代表的话,2023年前11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0.5%,虽然增速有放缓迹象,但仍领先制造业整体投资增长水平,并且增长中枢的下移是从2023年初才开始的。但如果观察需求端变化的话,在2021年下半年高技术制造业PMI中枢就已经开始震荡下行,但大部分时间均处于荣枯线以上,表明其整体上仍在扩张,只是速度放缓。因此新兴产业过剩产能有可能是产能扩张快于需求增长带来的。
在新兴产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光伏、锂电等部分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2023年11月15日,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国光伏行业确实存在一定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风险,但总体属于行业发展正常范围。”[1]2023年12月21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规范指导”,“加强光伏行业规范引导和质量监管”[2]。从数据上看,2023年光伏全产业链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调整,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较2022年末分别下跌78.2%、66.6%、72.3%、53.6%,价格的持续调整也是产能过剩的一种映射。锂电也存在类似的情况,2023年末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较2022年末下跌81.1%。
1.2 本轮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成因是什么?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曾经历过几轮产能过剩时期,如上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叠加国内通货紧缩引发的一轮产能过剩,2003-2006年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扩张性宏观政策引发的一轮产能过剩问题等等。关于产能过剩的成因也有诸多文献分析,我们采用梁泳梅(2023)[4]对产能过剩成因的归类和划分,其基于产能过剩的产生原因、持续时间、影响范围与严重程度等多个维度,将产能过剩的成因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是摩擦性产能过剩,指的是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市场交易耗时、产业链技术进步不同步、市场不完全或企业自主策略性行为等因素,供给超过需求的情况。这一个概念类似于宏观经济学中的摩擦性失业。
二是周期性产能过剩,指的是因为经济运行波动、宏观调控政策转变等引起的产能过剩,往往涉及多个周期性行业,过剩程度相对较高并可能持续数年,可通过跨周期调节政策适当干预。
三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主要是由于产业规划偏离实际、需求结构转型、生产技术更迭等引起的产能过剩,可能在单个或多个行业发生。

就本轮产能过剩而言,我们认为上述三种类型的特征兼具,但在不同行业的体现存在差别。
传统行业方面,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周期性产能过剩或占据主导地位:
一是地产链已进入景气下行周期。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投资数据均持续转弱,地产上下游行业需求收缩,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如非金属矿制品业(建材等)产能利用率就处于相对低位,这一点在水泥价格、库存等指标中均有体现。
二是海外需求转弱叠加供应链恢复。2020年以来,由于疫情等因素,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显著上升,出口份额在2021年达到历史峰值的15.03%,而后回落。2023年在外需走弱背景下,叠加供应链压力边际缓解,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下滑,对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需求带来负面冲击,例如纺织服装等,进而出现产能过剩。
三是终端需求偏弱对部分消费品行业形成冲击。疫情后修复式增长的环境下,居民部门对收入和资产价格上涨预期均偏弱,对部分消费品行业需求下降,形成产能过剩。如食品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目前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新兴产业方面,我们认为目前既存在摩擦性产能过剩的情况,也兼有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特征。
一方面,光伏、锂电等部分新兴产业未来市场前景是广阔的,出现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能扩张太快,阶段性地超过了需求增速,即由于企业对市场需求预测过于乐观,出现明显高于实际需求的产量,产生了摩擦性产能过剩。2021年工信部发布了《光伏制造业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其中明确指出“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这其中可能存在部分企业盲目扩张产能的因素。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布局规划中,可能存在产业规划偏离实际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现象,尤其是在地产旧动能衰落,新动能尚未完全确立的过渡时期,地方政府出于稳定税收和就业等各方面因素的考量,对新兴产业落地的诉求较强,有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情况。以出口表现亮眼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例,从近几年部分省市的产业发展规划来看,对布局这些新动能积极性较高,甚至提出了一些“赛马式”的规划建设目标,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隐患。
1.3 产能过剩应当如何化解?
产能过剩问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理,对宏观调控和产业发展均会带来不利影响,不同类型过剩产能的化解方式也存在差异。
总体上看,摩擦性产能过剩影响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也较短,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逐步恢复供需平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避免过度干预。特别是新兴行业由于技术进步、信息不完全等因素出现摩擦性产能过剩的概率较高,应尽可能交由市场自发出清产能,政府的过度介入会影响市场机制的发挥,延缓过剩产能的出清,甚至形成新的“僵尸企业”。
周期性产能过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时常出现,主要通过需求端管理来解决,政府可以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中央财政和“准财政”发力是化解我国目前传统行业周期性产能过剩的重要方向。我国过去依靠地产扩张信用的路径已经很难持续,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解决也需要较长时间,依靠中央财政或者“准财政”资金发力以扩大内需可能是短期出清过剩产能的行之有效的方式。2023年下半年增发1万亿国债、12月央行PSL净投放增加3500亿元,或已体现出相应的政策意图。
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难度相对较大,通常耗时漫长,主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发力,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引发结构性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是不合理的产业政策及各地政府规划失衡,重复性建设严重,有些新兴产业已开始面临中低端产能过剩风险[5]。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时,一方面,政府要采取措施适当引导,尽可能降低产能出清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市场规律,让企业充分竞争完成技术的优胜劣汰和更新迭代。
往前看,摩擦性产能过剩相对容易解决,周期性产能过剩的改善前提是需求恢复,结构性产能过剩解决难度较大。因此,从解决时间看,周期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情形改善仍需时间。预计产能过剩的情况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价格层面或仍面临压力。

12月经济全景纵览
2.1 生产:工业生产进入传统淡季,多数行业开工率回落
受淡季效应影响,12月工业生产边际放缓。12月PMI生产指数录得50.2%,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仍处于扩张区间。分企业类型看,大、中、小型企业PMI生产指数较上月均有所回落,分别减少0.6、0.4、0.5个百分点。
钢铁行业进入传统淡季,景气度整体回落。12月钢铁行业PMI录得46.0%,较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成本端看,12月铁矿石价格延续上行,挤压钢厂利润空间,12月末钢厂盈利率录得28.1%,较11月同期回落11.3个百分点。年底停产检修钢厂数量增加,12月高炉开工率录得78.2%,环比下降2.1个百分点。叠加环保限产等因素,钢材供应量减少。往前看,12月央行重启PSL,预计将带动“三大工程”相关的地产和基建投资,钢材需求有望回升。

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季节性回落,地炼厂开工率小幅下降。12月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录得32.6%,较11月下降4.2个百分点。此外,由于个别炼厂停工,山东地炼厂开工率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录得64.0%。

化纤产业链开工率有所分化。12月PTA开工率录得83.5%,环比增加6.3个百分点;涤纶长丝和江浙织机开工率分别录得85.2%和74.5%,较上月分别回落0.6和1.3个百分点。
半钢胎开工率小幅回落,但仍保持在高位水平。12月半钢胎开工率录得72.2%,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仍高于2018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水平。乘联会表示,2023年乘用车市场热度持续温和上升,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海外销量持续走强,为整体车市增长构成有力支撑。
2.2 需求:耐用品消费需求延续改善
内需方面,制造业需求偏弱,非制造业需求边际改善。12月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回落0.7个百分点至48.7%,受元旦、春节临近带动,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等消费品行业需求相对较好。非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录得47.5%,较上月增加0.3个百分点。部分建筑业企业在春节假期前加快施工进度,建筑业景气水平有所回升;部分出行消费相关的服务行业受寒潮等因素拖累。
2.2.1 消费:新能源车消费热度延续,服务消费表现亮眼
耐用品消费:新能源车消费延续热度,线下家电消费延续改善。年底车企和地方政府促消费力度较强,汽车市场表现亮眼,12月乘用车厂家日均零售销量录得7.9万辆,同比增长23.2%。据乘联会估计,12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113万辆,同比涨幅走阔至50%,全年累计销量同比增长37%。此外,经济日报披露数据显示,截止12月下旬,350万套保交楼项目已实现交付超过268万套,交付率超过76%。保交楼工作的推进提振家电消费热度,12月全国线上和线下的家电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2.5%和1.9%,前值为2.2%和1.5%。
服务消费:餐饮零售消费“供需两旺”,元旦档电影票房创历史新高。根据文旅部测算,元旦假期3天人均旅游消费约为591元,按照可比口径测算,大致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6.5%。餐饮零售消费“供需两旺”,据商务部大数据监测,元旦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1.0%。元旦假期内电影市场总票房15.4亿元,超过2021年同期的13.0亿元,创下同期票房新高。
2.2.2 投资:基建景气度边际回落,地产需求偏弱
基建产业链景气度边际回落,灾后重建项目陆续开工有望提振1季度基建投资。12月全钢胎开工率录得56.7%,环比回落4.2个百分点。作为基建投资的领先指标,11月国内挖掘机销量为7484台,低于CME预测的7800台,同比下降48.0%,降幅较上月走阔7.9个百分点。四象爱数卫星数据显示,12月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新增施工长度为437.2公里,环比回落40.0%,同比涨幅收窄至27.3%。国家发改委已于12月下达增发国债第二批项目清单,共涉及项目9600多个,前两批项目涉及安排增发国债金额超8000亿元,1万亿元增发国债已大部分落实到具体项目。往前看,随着灾后重建项目实物工作量的陆续形成,叠加“三大工程”的推进,1季度基建投资有望得到支撑。

从成交端看,地产需求小幅回升。12月北京、上海出台地产新政,明确差别化调整首套及二套房的首付比例、调降房贷利率、优化普宅认定标准等。此外,年底房地产企业加大营销力度、部分项目集中网签等,新房市场出现小幅“翘尾”行情。新房方面,12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录得41.6万平方米,环比回升27.8%,同比降幅收窄至-10.4%,前值为-15.2%。二手房方面,12月重点10城二手房成交面积录得19.2万平方米,前值为22.1万平方米,同比涨幅走阔至35.7%。
2.2.3 出口:外需仍有支撑
12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录得49.0%,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但美国和欧洲制造业PMI较11月均有所回升。此外,越南12月出口金额同比录得11.0%,前值为6.5%,表明外需相对仍有支撑。
2.3 价格:能源价格回落,建材价格延续升势
原油价格持续回落,煤炭价格小幅上涨。全球石油消费处于淡季,非OPEC+国家的原油产量正在增加,加之OPEC+新的减产协议备受市场质疑,12月原油价格回落,布伦特和WTI原油现货价环比上月分别下降6.3%和6.7%。煤炭价格上涨,12月山西大混(5000大卡)均价为832元/吨,环比上升0.5%。
受地产竣工端提振,建材价格表现强势。年末通常是地产竣工的高峰期,12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9%,环比上升1.9个百分点,继续处于较高扩张区间;建材综合指数录得140.2,环比上月回升1.7%;水泥价格指数和南华玻璃指数延续升势,环比分别上涨2.2%和7.3%。

猪肉价格同比降幅收窄,蔬菜和水果价格上涨。12月猪肉平均批发价录得20.2元/公斤,环比下降0.7%,同比跌幅缩小至-31.1%。此外,12月主要食品价格出现分化,鸡蛋平均批发价环比下降0.8%,6种重点监测水果和28种重点监测蔬菜平均批发价环比分别上涨4.0%和7.7%。
2.4 库存:煤炭去库进度趋缓,水泥延续去库
秦皇岛港煤炭去库进度不及往年,水泥延续去库。由于气温降低、叠加“迎峰度冬”补库需求,往年12月煤炭去库存通常较快。但2023年电厂存煤量较高,去库不明显。12月末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录得566万吨,较11月末减少45万吨。此外,增发万亿国债用于灾后重建的部分项目于12月陆续开工,带动水泥去库存。12月水泥库容比录得67.5%,环比11月下降1.1个百分点。

12月行业景气比较
基于已有的高频量价指标,我们构建了行业景气分位模型,进而对行业景气走势做出判断。西部宏观行业景气分位模型显示,12月钢铁、汽车、交运、纺织服饰和基础化工行业的景气度相对较高,影视、汽车、交运、基础化工等行业景气度改善幅度较大。此外,12月工业金属、石油石化和能源金属等行业景气度回落相对较大。


风险提示
财政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基建投资改善不及预期,房地产下行超预期,海外需求疲弱。
[1]卢锋. 治理产能过剩问题 (1999 2009)[J].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09年秋季 ccER 中国经济观察 (总第 19 期). 北京: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09.
[2]http://www.news.cn/2023-11/16/c_1212302616.htm
[3]https://www.miit.gov.cn/xwdt/gxdt/ldhd/art/2023/art_bfa8bab733374d2a9a79f5c86935aead.html
[4]https://mp.weixin.qq.com/s/STZMVGiutXYDNAtnFp4lGQ
[5] http://www.chinapower.com.cn/tynfd/hyyw/20231218/228680.html

深度报告汇总

【修复式增长系列报告】

20231103-东风渐起:修复式增长进行时——2024年度宏观经济展望

20230913-复苏还是修复?——当前经济修复式增长下的政策选择与市场判断

20230913-惯性:再论经济修复式增长的四个特征

20230913-调整:郑州地产优化政策效果待观察——三论中国经济修复式增长

20230913-定力:为什么年内总量政策力度有限?——四论中国经济修复式增长

20230913-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距离2.5%还有多远?——五论中国经济修复式增长

20230430-回归常态:中国经济修复式增长进入下半场——2023年宏观中期策略报告

【政策解读】

20231213-在短期和中长期目标间寻找新的平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231208-以进促稳,先立后破——12月政治局会议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

20231101-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释放的六大信号

【房地产系列】

20230918-近期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什么新变化?——“认房不认贷”全面落地后的五个问题

20230818-调整:郑州地产优化政策效果待观察——三论中国经济修复式增长

20230730-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政治局会议后的地产政策优化路径

20230728-后地产时代经济转型靠什么?——日本经验启示录

20230321-地产修复能持续多久?

20230213-二手房市场回暖意味着什么?

20221220-2023年地产修复的空间有多大?

20221128-房地产业新模式:德国模式还是新加坡模式?

20220912-地产景气修复的三条线索

【三大工程系列】

20231208-城中村改造:几个关键问题——中观景气月报(2023年11月)

20231203-城中村改造:政策定位、模式详解与规模测算——城中村改造系列专题报告(一)

【大类资产配置系列】

20231123-政府加杠杆后资产价格如何演绎?

20230904-A股是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复盘过去20年A股行情背后的宏观驱动因素(上篇)

20230904-A股是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复盘过去20年A股行情背后的宏观驱动因素(下篇)

20230828-商品和股市走势为何分化?

20230816-如何解释股汇背离的异象?——基于印度、日本和中国视角

20230718-美股十年大牛市的“因”与“果”——疫情前后美股上涨的逻辑发生哪些变化?

20220804-加息顶点与衰退起点:通胀和资产价格如何演绎?

【汇率系列】

20231122-人民币汇率重回中间价

20231009-重回双向波动——2024年人民币汇率展望

20230825-贬值:YCC调整后关于日元的迷惑

20220909-从人民币贬值“路径”看未来“方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系列专题】

20221130-如何理解新型举国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系列专题之四

20221128-房地产业新模式:德国模式还是新加坡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系列专题之三

20221020-如何从经济层面理解国家安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系列专题之二

20221013-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及投资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系列专题之一

20221017-二十大报告解读:从产业角度理解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系列研究】

20230221-踏草夕阳间:老龄化加速时代的产业新机遇——养老产业系列研究之一



西部宏观边泉水团队

边泉水

首席分析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美经济学培训中心福特班研究生;国家统计局百名经济学家景气调查特邀专家;曾长期担任中金公司高级经济学家(《机构投资者》大中华区宏观经济第一名、《亚洲货币》中国经济第一名与“远见杯”全球市场预测第一名团队成员),曾任国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财新莫尼塔首席经济学家、中银国际宏观分析师(新财富宏观经济第三名团队成员)、国务院直属办事机关副处级调研员;擅长政策研究,致力于构建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以经济周期、流动性和政策为支点的宏观研究体系和研究团队。

宋进朝

资深分析师。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CFA,FRM,曾任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分析师、首席经济学家助理;多年宏观金融研究经验,主要从事宏观、产业及政策研究,尝试从结构主义视角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特征,致力于搭建中观经济学研究框架和体系;研究方向为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

刘 鎏

资深分析师。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金融学硕士;此前在中邮保险资管中心从事组合管理工作,曾长期担任中金公司研究部经济学家(《机构投资者》大中华区宏观经济第一名与《亚洲货币》中国经济第一名团队成员),曾任北大国发院研究助理;尤其擅长宏观数据的处理、分析和预测工作,曾在“远见杯”中国经济预测评选中多次获得前三名;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总量指标分析预测、经济周期及主题研究。

杨一凡

高级分析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曾任国金证券宏观分析师;擅长大类资产主题研究;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及大类资产。

张馨月

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实体经济、产业政策、侧重于行业景气度跟踪及比较。




证券研究报告:《如何看待当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中观景气月报(2023年12月)

报告发布日期:2024年1月9日

报告发布机构: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分析师:边泉水

分析师执业编号:S0800522070002

邮箱:bianquanshui@research.xbmail.com.cn

分析师:宋进朝

分析师执业编号:S0800521090001

邮箱:songjinchao@research.xbmail.com.cn

联系人:张馨月
邮箱:zhangxinyue@research.xbmail.com.cn




本报告由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复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制作。本报告仅供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机构客户使用。本报告在未经本公司公开披露或者同意披露前,系本公司机密材料,如非收件人(或收到的电子邮件含错误信息),请立即通知发件人,及时删除该邮件及所附报告并予以保密。发送本报告的电子邮件可能含有保密信息、版权专有信息或私人信息,未经授权者请勿针对邮件内容进行任何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复制、转发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发件人保留与该邮件相关的一切权利。同时本公司无法保证互联网传送本报告的及时、安全、无遗漏、无错误或无病毒,敬请谅解。

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本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在出具日外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同时,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对于本公司其他专业人士(包括但不限于销售人员、交易人员)根据不同假设、研究方法、即时动态信息及市场表现,发表的与本报告不一致的分析评论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义务向本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并非作为购买或出售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保证。客户不应以本报告取代其独立判断或根据本报告做出决策。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必要时应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业财务顾问的意见。本公司以往相关研究报告预测与分析的准确,不预示与担保本报告及本公司今后相关研究报告的表现。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及本公司其他相关研究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可能与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对于本报告可能附带的其它网站地址或超级链接,本公司不对其内容负责,链接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何部分,仅为方便客户查阅所用,浏览这些网站可能产生的费用和风险由使用者自行承担。

本公司关于本报告的提示(包括但不限于本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微信、微博、博客、QQ、视频网站、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仅为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投资者对本报告的参考使用须以本报告的完整版本为准。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西部证券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力。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610000719782242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